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 寒假训练06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62978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 寒假训练06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 寒假训练06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 寒假训练06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寒假训练06论述类文本阅读(福建上杭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用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用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作品的品质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有关,这意味着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B艺术作品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者需要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C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技巧和态度制约着作品质量,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D经典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总论点,后面几段提出分论点,形成总分的结构。B文章从经典的内涵、作者的德艺和创作的艰辛等方面,对文艺创作进行了论述。C文章第三段在提出观点后,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德艺方面的要求。D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增强了文章的文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是传世经典,它的作者曹雪芹,应该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技巧。B错误倾向、低级趣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养德格格不入。C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D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一、(山东泰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与治疗中国文学史上以文学接受来医病的最早记载,见于枚乘七发一文。文章称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之,“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所说七事分别为: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以及要言妙道。前六件事为生理感官的刺激,但对太子疾病并没有起到治疗效果。吴客最后祭出要言妙道的法宝,“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筹之,万不失一。”没料到一听圣人辩士之言,楚太子“涩然汗出,霍然病已”。假如说这只是文学虚构,尚不足为凭的话,那么再来看看正史中的记载。汉书中说太子刘奭身体欠安,“苦忽忽善忘,不乐”,于是汉宣帝“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王褒以诵读他人和自己的佳作的方式治好了太子的病,应该信而有征。陈寿在三国志中引典略道:“(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虽然是正史,但是典略一书却是魏人鱼豢所著的野史,所以三国志所引内容难免有误。真实的情况是:陈琳当时正事奉袁绍,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胪列了曹操诸多罪状,痛骂了曹家祖宗三代。曹操当时正患头风病,读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病便好了。陈琳这篇檄文的效果匪夷所思,无愧于“壮有骨鲠”的称誉。文学接受治疗头风病经过历史积淀便成了一种母题,后来的文人对此多有书写。元稹说:“顿愈头风疾,因吟口号诗。”白居易说:“头风若见诗应愈,齿折仍夸笑不妨。”毛滂也说过:“多病未须求茗草,此诗浑欲愈头风。”王之望则说:“珠玉忽收千里赠,尘埃顿洗一襟空。病余快觉心情爽,愈却头风耳不聋。”王之望的说法颇为夸张读了远方寄来的诗歌,胸襟受到荡涤,不仅治好了头风病,甚至连耳聋病也治好了。而贾岛则说:“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这是投孟郊一诗中的两句,贾岛称读了孟郊的诗歌之后,百病皆愈,身体康泰。因为诗歌是呈给孟郊的,除了夸张之外,其中的趋承取悦也隐约可见。当然,对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提出质疑的也不乏其人。唐人李縠有诗道:“岂有头风笔下痊,浪成蛮语向初筵。”李縠的质疑,恰证明诗文治愈头风病业已成为了流行的说法;李縠质疑的目的,只不过是想做翻案文章而已。文学医病,和文学的审美功能有关。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经指出,“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被打入疾病王国的另册之后,难免会遭受歧视,而接受文学治疗便可以重返健康,岂不快哉?所以孔子倡导“游于艺”,何尝不是生命通过文艺自救的一种方式。(作者:朱美禄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8月10日16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枚乘七发中的记载纯属虚构,汉书中王褒以文学治病的方式应该确有其事。B元稹、白居易、王之望等人诗句中的描述,真实反映了文学接受对疾病的疗效。C苏珊桑塔格认为接受文学治疗可以让人重返健康,免受因疾病带来的歧视。D生命可以通过文艺的形式来完成自我的救赎,孔子所倡导的“游于艺”就是明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枚乘七发中的记载为引子来展开话题,显示了文学治疗的作用。B第三段引述三国志的事例材料有力证明了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的论述。C本文列举大量史料或诗句旨在论证文学接受可以治愈某些疾病这一基本观点。D对文学治疗的作用,文章先引出话题,再引述史料加以证明,最后分析其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琳的檄文能治愈曹操的头风病虽然是歪打正着,但也体现了文学的治疗作用。B恰恰因为接受文学治疗可以重返健康,所以才有了元稹的“吟口号诗”“愈头风疾”。C贾岛称读了投孟郊一诗后百病皆愈,其中除了夸张之外,或许也有奉承的成分。D李縠的质疑,不但想做翻案文章,还客观上证明诗文治愈头风病已成了流行的说法。二、(安徽安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B“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C“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D“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C“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重获新生。D“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B“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C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三、(湖北孝感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B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基于其文化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C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D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B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C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D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四、(贵州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宗教的青睐、崇尚。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B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C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D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传承革新。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五、(安徽定远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C“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B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D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六、(湖北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这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最大“冤假错案”。从秦始皇到清宣统,明明两千年的专制王朝,硬被张冠李戴地定性为封建社会,致使天下以讹传讹,谬误流行至今。适时纠正这一错误,准确判断这两千年的性质,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何以长期停滞不前,而且可以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何谓封建?由大英百科全书可知,封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用于描述中世纪的西欧社会。在各种著作和研究中,这个词的含义不尽相同,最宽泛的定义涵盖了西欧中世纪全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关系,而最狭义的用法仅指具有贵族身份的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定义无论宽窄,封君和封臣的契约关系为封建社会所特有,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实质。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或采邑,为封臣提供保护;作为交换,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以及承诺进贡、劳役和兵役等义务。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较为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在中文文献中,“封建”一词经常被简化地拆解为封土建国或封爵建藩,建国或建藩准确地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实质政权的逐级承包。西欧历史上大致有国王诸侯骑士的三级承包,日本为幕府大名武士,而中国的西周则是周天子诸侯大夫三个等级。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废封建,立郡县”,由皇帝直接派出郡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网系,统治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虽然郡守、县令在辖区内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却与昔日之诸侯不可同日而语,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权力的来源,以及由来源决定的权力性质。官员经皇帝授权进行统治,而诸侯则以承担义务换取治理权,前者为上下级的单向命令关系,而后者为双向的契约关系。简言之,官员的权力是皇帝给的,封臣的权力来自契约保障的权利。至于历代皇朝所封的王、侯,除了少数几个朝代的初期如西汉、西晋和明朝,大多数仅有爵位和收入,而无实际的地方治理权,与封臣享有的权利相比,不啻天壤之别,史家称为虚封而非实封,虚就虚在只封爵而不建国。汉高祖刘邦实封同姓九国,结果吴王刘濞造反,汉景帝平乱撤藩,此后所封诸王又回复到虚位上。如此只封不建,岂可称为封建社会?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学术界早已有共识。周谷城提出,从周武王灭商到秦统一,中国的政治是封建制度,之后变为统治于一尊的郡县制。瞿同祖研究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宗法、阶级和政治制度,认为周武王在全国建立了系统的封建组织,而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封建社会。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说:“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西汉诸王仅“衣租食税”而已,封邑内的治理,仍由国家委派官吏主持。钱穆又指出,秦以后的土地可自由买卖,地主和农民为经济契约关系,不似封建社会中地主即封君,佃户为依附封君的农奴。梁漱溟也以人身依附关系作为封建制的特征,在他看来,封建制仅存于周朝,秦汉之后,进入地主自耕农经济和官僚政治。胡适称殷商西周为封建时代,秦汉以下为专制一尊主义时代。(节选自许小年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于描述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封建主义一词,其定义无论宽窄,都不适用于研究中国历史。B中文文献中的“封建”一词,指的是诸侯封土建国或者大夫的封爵建藩,政权的逐级承包是其实质所在。这一点与西欧、日本有着根本的不同。C郡守、县令与诸侯、大夫都拥有巨大权力,但权力的性质和来源有着根本区别。前者的权力来自皇帝授予,后者的权力源自与封君的契约。D皇帝与官员的权力授受关系,致使皇帝的权力及官员的权益都要远大于契约关系的封君和封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把从秦到清的社会定性为封建社会是个错误,并指出纠正这个错误对于理解中国长期停滞不前的历史原因和研究现实社会转型的意义。B文中将大英百科全书及其他西方著作对封建主义的定义,和中文文献对“封建”一词的简化拆解作了比较,说明两者描绘理解的封建社会大同小异,本质相近。C文章举少数几个朝代的初期如西汉、西晋、明朝的封侯,证明了从秦到清整体不能说是封建社会,但某些阶段还是恢复实行了封建主义制度的。D作者列举一些学者的研究,说明了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是学术界已有的共识,也恰好证明了文章开头“冤假错案”“以讹传讹”之说。3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是学术界已有的共识,他们说出的理由如下,选出不当的一项(3分)( )A周武王建立的土地、宗法、阶级和政治制度在秦一统天下后就结束了。B殷商西周为封建时代,秦汉以下为专制一尊主义时代。C秦后中央一统,郡县递辖取代了世袭封君。D秦后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已由人身依附转化为经济契约关系。七、(华中师大附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史前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正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格罗塞说:“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这就是说,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B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C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D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由鲁迅的话引出论点,然后从人的本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两个角度阐述“世界的美”在于人的原因。B两段是递进关系:先分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后阐述了人的自由性和产生美的关系。C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引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说服力。D第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美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的原因,并且呼应文章开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为动植物也有像人一样的美感,或者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美,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美是对人而言的。B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没有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景色的美丽或矿物的美丽会无动于衷。C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精神空间,那是极难做到的。D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八、(福建三明三地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年来,文言文作品在生活中偶有出现,都曾在网上引起热议。如何看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引发了人们的深切思考。首先,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大量使用文言文的环境已不存在,白话文成为现代书面语交际工具。文言文力求简洁,往往造成文字简洁有余而清晰不足的问题。文言文往往使用单音字来表达现代以双音节为主的某个词语的含义;它以“之乎者也”构成了固定句式,又有宾语前置等多种语法现象,如“吾谁欺、不吾欺”等,而许多名物典章制度多运用生僻的词语和典故,这些势必成为人们使用与理解文言文的障碍。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元典,都以文言文为写作语言,文言文也影响了后来的白话文。第一,先秦时期是中国的“轴心时代”,孔、孟、老、庄乃至其他先秦诸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遗产,涵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第二,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中华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主要来源。以文言文为主体而形成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历史功臣。这些经典,因其简洁典雅的风格与凝练深刻的思想,仍然值得认真学习。第三,文言文和白话文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在中国几千年的文体交流过程中,少量文言文也逐渐渗入口语之中,使语言变得更为文雅、庄重,故白话也会有文雅和粗俗之分。现当代这些著名的白话文作家,如胡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无不有着深厚的文言文功底。我们要多读中华传统经典,增强自己的读写能力,提高文化修养。最后,在适当场合和语境中使用文言文,能使文章更加文雅、庄重、简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但是,文言文的使用应该适度,否则就会增加阅读理解的负担。如杭州高级中学发布的120周年校庆一号公告,有81个注释,读者需要看着注释才能基本读懂公告,读起来会比较累。但如果这篇公告是在校庆晚会上表演的作品,就会显得更得体。语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元素,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大众通行通用的语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历史规律。虽然文言文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但适当学习和使用文言文及其作品,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价值。(摘编自左洪涛当代文言文与白话文关系之管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语的含义、语法以及典故等因素势必成为人们使用文言文与理解文言文的障碍。B以文言文为写作语言的先秦时期的元典,涵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影响至今。C文言文和白话文是有联系的,少量文言文的逐渐渗入,使白话口语也变得文雅了。D多读中华传统经典,多使用文言文,会使文章更加文雅、庄重、简洁,有说服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文言文作品在生活中出现引起热议,提出如何看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B文章首先分析了文言文的特点,指出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文言文面临的问题。C第三段从三个角度均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文言文对后世语言及文化的影响。D作者运用“杭州高级中学校庆公告”这一事例论证使用文言文要注意场合和语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多使用文言文,并为之创造环境,定会降低人们使用与理解的难度。B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要多读多写,提高文化修养,才能传承优秀文化。C杭州高级中学校庆公告,在校庆晚会上表演就会显得得体,是因为听众的文言水平高。D历史规律证明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未来文言文价值不复存在。寒假训练06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1B2D3C【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错误,“有了就能”的说法太绝对,从文章第一段来看,想写出雄伟的作品需要有雄伟的人格,但有了雄伟的人格不一定能写出雄伟的作品。C项,“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D项,“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错误,这与文章第二段“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经典通过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不相符合。故选B项。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无比喻论证。路遥的墓碑主要是引证法,证明文学创作的艰辛。故选D项。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错误,“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不一定“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即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故选C项。一、【答案】1D2B3C【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纯属虚构”与原文不符,夸大其词,原文只是说“假如说这只是文学虚构”;B项,混淆程度,王之望的诗句有夸张的成分;C项是作者的观点,而非苏珊桑塔格所说。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第三段中说“三国志所引内容难免有误”,所以不能证明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这一观点。故选B。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查。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张冠李戴,贾岛称读了孟郊的诗歌之后,百病皆愈,而投孟郊是贾岛的作品。故选C。二、【答案】1D2D3C【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错误,依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评点”不分主与辅,故选项说“通过来辅助”违背文意。故选D项。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弹幕有利有弊,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错误,文中说的是“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即低劣的评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故选D项。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错误,从文中来看,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除了评论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选项“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故选C项。三、【答案】1C2D3B【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表述不正确,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错误,不是逐层深入。故选D。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查,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故选B。四、【答案】1B2C3D【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陆羽撰写茶经,其中阐述只能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的佐证。故选B项。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但这不等于记录了五千年的兴衰更迭。故选C项。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D项,文章最后一段说“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没有说中国茶面临生存困境;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改变茶的外观不是中国茶传承的决定性因素。故选D项。五、【答案】1C2D3D【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比对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C项,“知人论世语出孟子”,张冠李戴,“知人论世”经历代文论家的发展,才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知人论世法”与孟子最初所说的“知人论世”已不是同一概念。故选C。2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运用假设论证法”错误,不是假设论证,“读者是很少的”错误,原文是说不能解读的诗歌是很少的,并不是说这样的读者很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