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61941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 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A. 提出原子学说 B. 发现元素周期律C. 提出分子学说 D. 发现氧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发现元素周期律,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答案选B。考点:考查门捷列夫的成就的判断的知识。2.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在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中使用了大量的贫铀弹。所谓“贫铀”是从金属铀中提取以后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是具有低水平放射性的。列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中子数为92 B. 质子数为238C. 质量数为330 D. 核外电子数为92【答案】D【解析】【详解】A、在表示原子组成时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因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质量数,所以中子数是23892146,A错误;B、质子数是92,B错误;C、质量数是238,C错误;D、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为92,D正确;答案选D。3. 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可再生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 S02的排放 白色污染 臭氧空洞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物质,由于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二氧化硫能够造成酸雨,而三峡水利枢纽建成使用会减少大量的原煤的燃烧,所以也就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即三峡工程的建成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SO2的排放;答案选D。4. “摇摇冰”是一种即冷即用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是A. 生石灰 B. 固体硝酸铵 C. 氯化钠 D. 固体氢氧化钠【答案】B【解析】【分析】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则该物质溶于水吸热,或与水反应吸热,以此来解答。【详解】A生石灰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A错误;B固体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B正确;CNaCl溶于水,热效应不明显,C错误;D固体NaOH溶于水,放热,D错误;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把握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常见的吸热过程,题目难度不大。5. “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用的燃料是液态的偏二甲肼( C2H8N2),氧化剂是液态的N204,已知1.5g偏二甲肼完全燃烧生成N2、C02和液态H20放出热量50kJ。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燃料在火箭发动机中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机械能B. 偏二甲肼在N204中的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C. 该反应中偏二甲肼和N204总能量低于C02、N2和H20的总能量D. 偏二甲肼在N204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1.5 g偏二甲基肼燃烧时放出50 kJ热量,故A、B两项正确;偏二甲肼在氧化剂中燃烧是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项错误;D项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正确。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是吸热反应B. 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C. 所有的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D. 需要持续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是吸热反应【答案】D【解析】【详解】A.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与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有关,或者与反应物、生成物的键能有关,与是否加热无关,A错误;B. 根据A中分析可知B错误;C. 并不是所有的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C错误;D. 需要持续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正确。答案选D。7. 可逆反应:A +3B2C +2D在4种不同的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v(A)=0.15mol/(L.s);v(B)=0.6mol/(L.s);v(C) =0.4mol/(L.s);v(D)=0.45mol/(Ls)。该反应进行速率最快的是A. B. 和 C. D. 和【答案】C【解析】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应该根据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先换算成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较速率数值。如果都用物质A表示反应速率,则分别是0.15 mol/(Ls)、0.2 mol/(Ls)、0.2mol/(Ls)、0.225 mol/(Ls),答案选C。8. 甲、乙、丙、丁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乙为地壳含量最多的元素,乙和丙同主族,甲与丙、丁形成的气态化合物的水溶液均呈酸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原子半径:丁丙乙甲B. 单质的氧化性:乙丙丁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乙丙丁D. 甲与乙、丙、丁形成的化合物均为共价化合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甲、乙、丙、丁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分别是H、O、S、Cl。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越强,相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所以选项ABC都是错误的,四种元素都是非金属,所以D正确。考点:考查有元素周期律关问题。9. 一种气态烷烃和一种气态烯烃组成的混合物共l0g,混合气体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H2密度的12.5倍。该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溴水的试剂瓶时,试剂瓶的质量增加了8. 4g,该混合气体可能是A. 乙烷和乙烯 B. 乙烷和丙烯C. 甲烷和乙烯 D. 甲烷和丙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混合气密度是相同状况下H2密度的12.5倍,因此混合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25g/mol,因此混合气中一定有甲烷。混合气的总的物质的量为;由于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溴水的试剂瓶时,试剂瓶总质量增加了8.4g,即烯烃的质量为8.4g,则甲烷的质量为,则甲烷的物质的量为,则烯烃的物质的量为0.3mol,故烯烃的摩尔质量为,故为乙烯。故答案C。考点:考查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分子式相同,各元素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物质是同种物质B. 通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属于同系物C. 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D.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构和性质完全相同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A不正确;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同一类有机物的,互称为同系物,因此通式相同的不一定是同系物,B不正确;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D不正确,C准确,答案选C。考点:考查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点评:同系物的通式一定是相同的,但反过来通式相同的不一定是互为同系物。视频11. 将镁片、铝片平行插入到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用导线连接成闭合回路,该装置在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镁比铝活泼,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Mg2+B. 铝是电池负极,开始工作时溶液中会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C. 该装置的内、外电路中,均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D. 该装置开始工作时,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可不必处理【答案】D【解析】【详解】A在Mg、Al与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形成的原电池中,由于Al能够与NaOH发生反应,所以Al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被氧化成Al3+,A错误;B铝是电池的负极,开始工作时溶液中产生的Al3+会与溶液中过量的OH-发生反应产生AlO2-,因此溶液中不会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B错误;C该装置的外电路中,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在内电路中则是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C错误;D由于Al2O3能够与NaOH发生反应而溶解,所以该装置开始工作时,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可不必处理,D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镁片、铝片与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知识,原电池正负极判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基础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如果给出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判断正、负极,可以直接根据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正极。(2)判断电极时,不能简单地依据金属的活泼性来判断,要看反应的具体情况,如:a.Al在强碱性溶液中比Mg更易失电子,Al作负极,Mg作正极;b.Fe、Al在浓HNO3中钝化后,比Cu等金属更难失电子,Cu等金属作负极,Fe、Al作正极。12.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 淀粉、纤维素、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都能发生水解反应B. 蔗糖和葡萄糖不是同分异构体,但属同系物C. 苯酚、甲醛通过加聚反应可制得酚醛树脂D. 石油裂解和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而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都是物理变化【答案】A【解析】A. 淀粉、纤维素、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都能发生水解反应,A正确;B. 蔗糖和葡萄糖不是同分异构体,也不属于同系物,B错误;C. 苯酚、甲醛通过缩聚反应可制得酚醛树脂,C错误;D. 石油裂解和煤的气化、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D错误,答案选A。13. 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A. 1:2 B. 1:4 C. 3:4 D. 3: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溶液呈现电中性,因此有n(Na)3n(Al3)=n(Cl)2n(SO42),推出n(SO42)=4mol,因此n(Cl):n(SO42)=1:4,故选项B正确。考点:考查电荷守恒等知识。14. 把A、B、C、D四块金属泡在稀H2S0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D上有气泡逸出;A、C相连时,A极减轻;B、D相连时,B为正极。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为A. ABCD B. ACBDC. ACDB D. BDCA【答案】C【解析】金属组成原电池,相对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作负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负极被氧化,质量减轻,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有物质析出,由题意得金属活动性:AB、AC、CD、DB,故正确答案为C。15. 将下列离子Na、K、Cu2、H、NO3、Cl、CO32、OH按可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的情况,把他们分成A、B两组,而且每组中均含两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A组:_。B组:_。【答案】 (1). Cu2、H、Cl、NO3 (2). Na、K、OH、CO32【解析】【分析】根据溶液显酸性或显碱性结合离子反应分析解答。【详解】设A组溶液显酸性,即含有H。CO32、OH与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则CO32、OH在B组。Cu2+与CO32-、OH-分别反应生成沉淀而不能共存,则Cu2应存在于A组。又每组中均含两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所以A组中应还含有NO3-、Cl-,B组中还应含有Na+、K+,所以A组中含有Cu2+、H+、Cl-、NO3-,B组中含有Na+、K+、OH-、CO32-(A、B可对换)。16. 现有如下两个反应:(A)NaOH+HCl=NaCl+H2O(B)2FeCl3+Fe=3FeCl2(1)根据两反应本质,分别判断能否用于设计原电池_。(2)如果不能,说明其原因_。(3)如果可以,写出电极反应式。负极反应式:_;正极反应式:_。【答案】 (1). (A)不行(B)可以 (2). (A)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 (3). Fe2eFe2+ (4). 2Fe3+2e2Fe2+【解析】【分析】(1)原电池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2)原电池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3)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由此分析解答。【详解】(1)原电池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A)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B)中Fe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所以可以设计成原电池;(2)(A)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3)(B)可以设计为原电池,电解质溶液名称FeCl3,活泼的Fe是负极,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正极是铁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Fe3+2e2Fe2+。【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设计,侧重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明确原电池原理是解本题关键,会根据电池反应式确定正负极及电解质溶液,题目难度不大。17. 一定温度下在某定容容器中发生反应:2A(g) +3B(g)=2C(g),开始 时,A的浓度为3molL-1,B的浓度是5molL-1,2min后,B的浓度减少1. 2molL-1,则:(1)v(C)=_。(2)在2min末,B的浓度是_。【答案】 (1). 0.4mol/(Lmin) (2). 3.8mol/L【解析】试题分析:(1)由于c(B)= 1.2 mol/L,由于物质改变的浓度比等于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的比,所以c(C)= 0.8mol/L,V(C)=c(C)t=0.8mol/L2 min=0.4mol/(Lmin) ;(2) c(B)(开始)= 5 mol/L,c(B)= 1.2 mol/L,所以在2min末,B的浓度是c(B)(末)= 5 mol/L,1.2 mol/L=3.8mol/L。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的关系的知识。18. 现有部分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元素编号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TM层上电子数是K层上电子数3倍X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Y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Z元素最高正价是+7价(1)元素X的一种同位素可测定文物年代,这种同位素的符号是_。(2)元素Y与氢元素形成一种离子YH4+,写出该微粒的电子式_(用元素符号表示)。(3)元素Z与元素T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a常温下Z的单质和T的单质状态不同bZ的氢化物比T的氢化物稳定c一定条件下Z和T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4)T的一种氧化物能使Z单质的水溶液褪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5)T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_周期,第_族。【答案】 (1). 14C (2). (3). Cl (4). b (5). Cl2+SO2+2H2OSO42+2Cl+4H+ (6). 三 (7). 第A族【解析】【分析】短周期元素中,T元素M层上电子数是K层上电子数3倍,故T为S元素;X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X为C元素;常温下Y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可知Y是N元素;元素Z最高正价是+7价,则Z是Cl,以此解答该题。【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T为S,X为C,Y是N,Z是Cl,则(1)碳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可测定文物年代,该同位素含有8个中子,则中子数为6+8=14,这种同位素的符号是14C;(2)元素Y与氢元素形成一种离子NH4+,该微粒的电子式为;(3)S和Cl位于周期表相同周期,Cl元素非金属性较强,可根据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单质之间相互置换等进行判断,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单质状态等都不能用于比较非金属性,答案选b;(4)T的一种氧化物能使Z单质的水溶液褪色,该氧化物是二氧化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SO2+2H2OSO42+2Cl+4H+。(5)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A族。【点睛】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注意掌握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实验事实,也是该题的易错点,难度不大。19. 为了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取5mL 0.ImolL-1的KI溶液于试管,滴加0.ImolL-1的FeCl3溶液56滴,振荡;探究活动二:在上述试管中加入2mL CC14,充分振荡、静置;探究活动三:取上述静置分层后的上层水溶液于试管,滴加0. ImolL-1的KSCN溶液56滴,振荡。(1)写出探究活动一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2)探究活动二的实验现象为_。A溶液分层,上层呈紫色B溶液分层,下层呈紫色C溶液分层,均为无色(3)在探究活动三中,可以证明该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的实验现象是_【答案】 (1). 2Fe3+2I2Fe2+I2 (2). B (3). 溶液变血红色【解析】试题分析:(1)在探究活动一中KI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KCl、FeCl2、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3+ 2I-2Fe2+ I2;(2)由于I2容易溶于有机物,而难溶于水,所以探究活动二的实验中加入CCl4振荡,看到分层,下层为紫色,上层颜色变浅,不选项是B。(3)在探究活动三中,取上述静置分层后的上层水溶液于试管,滴加0.1 molL-1的KSCN溶液56滴,振荡,看到溶液变为红色,可以证明该溶液中存在Fe3+,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考点:考查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反应现象的判断的知识。20. 据报道,某煤矿井下采煤面瓦斯突然发生爆炸,当场造成56人死亡,92人生死不明。截至记者发稿时,经过全力搜救,目前又发现4名遇难矿工遗体,死亡人数增加至60人。其中,55人系窒息死亡。目前,尚有88名矿工下落不明。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_(2)可燃性气体的爆炸都有一个爆炸极限,所谓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或蒸汽或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下表是甲烷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的爆炸极限。空气中纯氧气中甲烷的爆炸极限5.015%5.060%下面是瓦斯和空气组成的混和气体中瓦斯的体积含量,从是否能够爆炸方面考虑,请判断哪些是不安全的_。A3% B10% C30% D60%(3)分子式为CnH20的烷烃中n为_,与二氧化碳密度相同(同温同压)的烷烃的分子式为_。(4)写出乙烯与溴水的反应方程式:_,属于_反应。【答案】 (1). CH4+2O22CO2+2H2O (2). B (3). 9 (4). C3H8 (5). CH2=CH2+Br2CH2BrCH2Br (6). 加成反应【解析】【详解】(1)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CH4+2O22CO2+2H2O;(2)甲烷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是5.015%,甲烷的含量在5.015%之间的是不安全的,答案选B;(3)烷烃的通式为CnH2n+2,分子式为CnH20的烷烃中n(20-2)/29;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是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与二氧化碳密度相同(同温同压)的烷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则碳原子数是(44-2)/143,所以分子式为C3H8;(4)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方程式为CH2=CH2+Br2CH2BrCH2Br。21. 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他在5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标态下),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时间(min)12345氢气体积(mL)50120232290310(1)哪一时间段(指01、12、23、34、45 min)反应速率最小_,原因是_。(2)哪一时间段的反应速率最大_。(3)求23分钟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设溶液体积不变)_。(4)如果反应太激烈,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他在盐酸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A蒸馏水、BNaCl溶液、CNaN03溶液、DCuS04溶液、ENa2C03溶液,你认为可行的是_。【答案】 (1). 45min (2). 此时H+浓度小 (3). 23min (4). 0.2mol/(Lmin) (5). AB【解析】【详解】(1)在01、12、23、34、45min时间段中,产生气体的体积分别为50mL、70mL、112mL、68mL、20mL,由此可知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为45 min,此时温度虽然较高,但H+浓度小,反应速率最小;(2)在01、12、23、34、45min时间段中,产生气体的体积分别为50mL、70mL、112mL、68mL、20mL,由此可知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23 min;(3)在23min时间段内,n(H2)=0.112L22.4L/mol=0.005mol,根据2HClH2,计算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01mol,浓度是0.2mol/L,则(HCl)0.2mol/L1min=0.2 mol/(Lmin);(4)A加入蒸馏水,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且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A正确;B加入NaCl溶液,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且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B正确;C加入硝酸钠溶液,在酸性溶液中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得不到氢气,C错误;D加入CuSO4溶液,Zn置换出Cu,构成原电池,反应速度增大,D错误;E加入Na2CO3溶液,生成CO2气体,影响生成氢气的量,E错误;答案选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