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联考试题姓名:_班级:_考号:_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 一、单选题1.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废除分封制B.实行郡县制 C.建立皇帝制度 D.开创统一格局2.“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3.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4.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治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5.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C.培育权利观念D.增强责任意识6.从罗马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原因涉及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它们所提供的技术条件以及培育的法律需求促成了民法大全的面世。罗马法始终以一种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并行不悖.而又完全不同的方式开拓法律的规范空间。由此可见,民法大全( )A.可以凌驾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之上 B.反映出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是奴隶主贵族与王权政治斗争的产物 D.最大限度地满足协调利益冲突的需要7. 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8.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 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9.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10.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 )A.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 B.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历程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11.“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大宪章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法国1875年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12.“二元联邦主义”是对美国自1789年至20世纪30 年代联邦制发展模式的概括.特指联邦和州各自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各负其责,互不干涉的政治模式。倡导这一模式的政治家们主张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划一道界线,“彼此保持独立并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中享有至高地位”。这一“政治模式”( )A.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B.确立了联邦政府的绝对主导地位C.容易造成权力越界的混乱现象 D.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的发挥13.近代史上,英、美、法、德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A.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 B.国家元首有权解散议会C.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D.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14.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统,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 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 .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不适合中国15.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太平天国的封闭性, 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纲领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16.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在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B.民主独立;思想解放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民族解放;民主自由17.xx年底,台湾方面推出的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xx年9月份中国大陆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这说明( )A.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高于一切 B.国共联合抗战增强了民族观念C.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 D.国共对彼此抗战评价高度一致18. 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19.在中国西北某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大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红军万岁! ”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D.八一三事变以后20.1945年5月,蒋介石说:“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而8月份他却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和平问题。其态度变化的原因在于( )A.主动顺应二战后世界和平、民主的发展潮流 B.立即发动内战的时机尚未成熟C.希望通过政治协商方式和平解决两党争端 D.中共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制止内战21.土地革命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在解放区.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这两次土地改革( )A.为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B.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D.完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22.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进人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北平政协会议召开,筹建新中国C.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D.中共七大召开23.蒋介石日记:中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尚要求编其二十八师之兵数耳! 这则日记可能写于( )A.国民革命时期B.两安事变时期C.重庆谈判时期D.北平会谈时期24.1948年12月24日和30日,白崇禧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举行和谈。与此同时,程潜、张轸及河南、湖北、 湖南的参政会都致电蒋介石,表达了同样的主张。此后,白崇禧还一度策划湘鄂赣豫黔“五省联盟”.以李宗仁出面.代表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和谈”。 促使出现“和谈”要求的外部条件是( )A.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对时局认识有分歧 B.美国主张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和平C.国统区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蒋介石下野 D.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摧枯拉朽的胜利25.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短短八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是()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俄国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26. 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革命,当时工人们选举产生了工人代表会议即苏维埃,以协调他们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尽管苏维埃当时逍到了镇压,但它们作为鼓动和直接行动的机构已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是( )A.以推翻沙皇专制为革命目标 B.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C.同工农群众联系紧密 D.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27.习近平主席指出:“这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 材料中的“这”是指( )A.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B.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D.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8.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倡党政职能部门分开和废除干部任用的终身制,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邓小平的这些做法( )A.以平反“冤假错案”为出发点B.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C.贯彻落实了依法治国方略D.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9.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30. xx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九二共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两岸搭建了一座和平的“跨海大桥”。不管未来谁上任都可以使用这座“大桥”。和平的“跨海大桥”指的是( )A.“求同存异”的模式B.“一个中国”的共识C.“一国两制”的构想D.“睦邻友好”的方针二、材料题3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 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 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蓁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32.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摧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请回答1. 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D 2.:B 3.:D 4:B 5:D 6.:D 7:D 8:B 9 D 10 B 11.:B 12.:D13 C 14C 15:D 16.:D 17C 18:B 19:C 20:B21B 22A 23:C 24D 25B 26.:C 27C 28:B 29:D 30:B二、材料题31.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经济社会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基本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20世纪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xx年通过民法总则。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32. 答案:33. 特点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2.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