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4课 驿路梨花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56385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4课 驿路梨花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4课 驿路梨花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4课 驿路梨花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驿路梨花,彭荆风,字词知识,1.字音字形,撵()驿路()陡峭()竹篾()简陋()悠闲()恍惚()修葺()倚()麂(),ninyqiomiluyuhunghqyj,字词知识,2.多音字,s(宿舍)xi(一宿)xi(星宿)jn(细菌)jn(菌子),宿,菌,字词知识,3.形近字,陡du(陡峭)徒t(徒弟)瓣bn(花瓣)辩bin(辩论)篾mi(竹篾)蔑mi(蔑视),莹yng(晶莹)营yng(经营)葺q(修葺)茸rng(毛茸茸),字词知识,4.重要词语释义,驿路:陡峭:竹篾:简陋:修葺:恍惚:修长:折损:悠闲:,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形容(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劈成薄片的竹条。(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修理(建筑物)。(记得、听得、看得)不清楚,不真切。长。本文指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闲适自得。,作者作品,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现代作家。著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等,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芦笙恋歌(合作)等。,理解文题,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作者接触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有感于他们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因此,他以小茅屋为中心,讲述了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文章脉络,重难点探究,1.完成下表,说说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屋,过路者也为小屋做贡献,小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屋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屋的主人。,重难点探究,2.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写“我”和同行的老余住进茅屋后正好碰上了回娘家路经这里的梨花姑娘,而是引出一连串的误会?这样写,文章开始不久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是谁?”而这个问题后来又两次误测,直到文章结束才得到解答。这样,就紧紧地吸引着读者一口气把故事读完,想知道个究竟,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重难点探究,3.本文的标题以梨花象征雷锋精神,深刻、含蓄而且很美。如果抛开这一点不去考虑,这篇课文要是以“学雷锋”为题可以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学雷锋”三个字还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本文所写内容的特点。这篇课文写的是学雷锋,但是没有写学习的过程,而是写学习雷锋精神所做的事情,而且是你影响我,我影响他,一桩好事彼此传递,前后延续。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代代相传,而且正在发扬光大。,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生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驿枢寨A.yqziB.zhqzhiC.zhshziD.yshzhi2.关于建造和照管小茅屋的故事,记叙的顺序是()A.顺叙B.倒叙C.插叙3.“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此处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A.写景抒情B.渲染气氛C.写景喻人D.推动发展情节,D,D,C,4.“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梨花”一词的含义是()A.梨树上的花。B.哈尼族小姑娘。C.双关,既指梨树上的花,又指梨花姑娘身上所体现的雷锋精神。D.姑娘身上体现的雷锋精神。5.对本文的写作目的,分析得正确的一项是()A.赞梨花,因为标题叫“驿路梨花”,又多次写梨花。B.赞文中写到的所有的人,他们都做了好事。C.赞解放军,因为他们学雷锋建造了小茅屋。D.赞梨花妹妹,因为她至今还时常来照料小茅屋。6.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结束全文,用意是()A.驿路上到处都有像梨花姑娘一样美丽的姑娘。B.哈尼族小姑娘们心灵像驿路上四处开放的梨花。C.边疆的山区,梨花盛开,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D.人人学雷锋见行动,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梨花遍地开放。,C,B,D,7.(2016江苏常州中考)在苏轼的这首诗里找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送客客已去,寻花花未开。未能城里去,且复溪边来。父老借问我,使君安在哉。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示例:送客。全诗围绕“送客”展开,“送客”是诗歌的“诗眼”。本诗选自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原题目很长,而本题要求在诗里找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一个词语”自然极大地排除了失误的可能;送客/客/已/去,寻花/花/未开基本上,能用的词语也就有“送客”“寻花”等(当然,“寻花”是绝对不能用的)。诗文的题目往往是其内容、主题和思想的概括,或是内容、主题和思想的载体,或是内容或情节展开的线索等。选定了词语,结合诗歌内容“简述理由”就简单了。,二、阅读与鉴赏,会走路的花毕亮(2016江苏泰州中考)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昭苏的云每时都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见云就是雨。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雨停了,云还在。,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乌鸦在高原周围绕来绕去,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音,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丝毫没觉得疹人,草原实在太安静了。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看着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过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子一样多吧。乌鸦也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看天上的云,黑白相映。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乌鸦飞走了,云还在。,云一直都在。,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微信朋友圈,引来的赞和评论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这是我生活中的云,再普遍不过了,完全无须大惊小怪。当越来越多的人评论说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干净清澈的云时,我才慢慢意识到,生活在这里我是幸福的。不用为空气担忧,也无须担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粮食。,当工业文明发展到许多人随手可以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每时每刻云的不同姿态,也让许多人想看一片没有杂质的云而不得,许多人从出生就未见过蓝天,更未见过诗句中的白云万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真的只成了一句歌词。,当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云,苦闷于无法描述时,有一天在一家哈萨克人的切面店里买鲜面,店主五岁的女儿正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说:“妈妈,快看,会走路的花。”她的手指的正是天上在移动的云群。我知道,这一刻,她是天生的诗人。,(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1.阅读全文后,请以“云”为陈述对象概括文中关于云的“风景”。云与鸦黑白相映_,云是“会走路的花”。,乱云汇聚云雨交加白云映蓝天,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解答此类题时先给全文分段,然后提取关键词,注意按题目要求的格式以“云”为陈述对象组织答案。中“乱”和“汇聚”来自第段,三段写了云和雨,组织答案时就是“云雨交加”,第段写蓝天白云,就是“白云映蓝天”。,2.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1)体会第段“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文章以“会走路的花”为题有什么作用?,“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用夸张手法说明云很低,“扯下”一词将云形象化,“抖抖就是一阵雨”写出了雨水之多,写出了雨与云的关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云比喻为“会走路的花”,形象地写出了云的美丽和动感。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描写对象云。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我”对云的喜爱,对昭苏的热爱的情感。表达了对那些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的敬意的情感。,解析第(1)题属“欣赏语言”题。赏析语言可从句子的修辞、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表达效果及表现的内容、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有时是哲理)、与上下文的关系(照应、铺垫、过渡)等方面思考。第(2)题考查题目的作用。文学作品的题目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内容方面的作用一般有:点明中心,寄托作者情感,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或提示主题的关键;是否具有文学性或文学色彩,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平实、生动形象或带有讽刺、幽默等意味;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或描写的对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具有象征意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的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结构方面的作用一般有:是本文的线索;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画线句反映了“我”面对不同的云无法描述的情形,文章结尾呼应了这句话。B.“云一直都在”独立成段,与第段、第段一样,只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C.第,段朋友圈的反应与“我”的“随便”“随手”形成反差,突出昭苏的云干净清澈的美。D.文章第,段作者由昭苏的云引发出对环境状况的担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解析判断题各选项侧重点不同,属于综合性的题目。就B选项来讲,这是“段落作用”题。段落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思考。从结构上看,“云一直都在”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但这句话独立成段还有内容和感情上的表达作用。,B,4.文中第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都有“云”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它们各自运用的手法和作用。,【链接】,材料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海燕),材料二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惶失措。(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云人格,用云象征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人们;材料一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乌云象征了黑暗的反动势力,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写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材料二中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乌云表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下文写暴风雨做铺垫,进而表现人物的命运的悲惨。解析此题属“鉴赏技巧”题,涉及到的写作技巧有“拟人”“象征”“环境描写”,对相关手法的好处和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一点分析即可。,1.(2016呼和浩特中考)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活动:学对联对联的基本要求: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作对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解析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熟悉对联的基本要求,根据要求去判定哪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对联必须构成对偶,词性必须两两相对,而“满地香”与“多喜气”不符合这一要求;此外,根据“上联最后一个字平声”,做出分析,“香”是平声,“气”为仄声,所以也不符合要求。答案BB项两句中,“满地春”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2.(2016广州中考)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主题花做宣传。濯清涟冬梅出淤泥而不染夏荷远群芳以无争傲霜雪解析本题考查对联,要注意对仗。答案夏荷濯清涟出淤泥而不染;冬梅傲霜雪远群芳以无争,1.(2016山东淄博中考)班级要开展以“走进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下联:陶渊明,。,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解析此题考查了对联的补充。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例句为: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其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做什么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2.(2016湖北随州中考)下列对联对应的作家、作品,全部正确的一项是()(1)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2)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4)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A.(1)杜甫(2)岳阳楼记(3)西游记(4)鲁迅B.(1)李白(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聊斋志异(4)老舍C.(1)李白(2)岳阳楼记(3)聊斋志异(4)鲁迅D.(1)杜甫(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西游记(4)老舍解析本题以对联的形式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根据所掌握的文学常识知识选择即可。,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