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42630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6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核中会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过程B. 龙胆紫染液进人细胞使染色体着色,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会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D. 在胰岛素合成过程中,胰岛素基因可以边转录边翻译,且每个mRNA分子都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相结合,以提高胰岛素合成的速率【答案】C【解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其中转录发生在细胞核,翻译发生在细胞质,A错误;经过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龙胆紫进入细胞使染色体着色,B错误;衰老细胞内染色质的收缩会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C正确;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中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二胰岛素基因属于真核细胞的基因,其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翻译发生在细胞质,D错误。2. 如图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若是某种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则是氨基酸B. 若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则是糖类C. 若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则一定是脂肪D. 若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一定是核酸【答案】C【解析】A、的组成元素为C、H、O、N,可能是蛋白质,若为某种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则最可能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氨基酸,A正确;B、的组成元素为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若是细胞主要能源物质,则是糖类,B正确;C、的组成元素为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若是细胞的储能物质,则是可能是糖原和脂肪,C错误;D、的组成元素为C、H、O、N、P,可能是核酸,若为能储存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可能是DNA或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考点定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3.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含有肽键的是A. 载体和激素 B. 受体和抗体 C. 抗体和酶 D. 维生素和激素【答案】B【解析】载体的本质是蛋白质,一定含有肽键,部分激素是蛋白质,激素不一定含有肽键,如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不含肽键,A错误;受体和抗体的本质都是蛋白质,一定含有肽键,B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一定含有肽键,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化学本质是RNA的酶不含有肽键,C错误;维生素不是蛋白质,不含肽键,部分激素是蛋白质,激素不一定含有肽键,如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不含肽键,D错误。【点评】解题关键是明确肽键是蛋白质和多肽中的特有的结构,判断选项中各化合物的化学本质是解题的关键。4. 下列描述与相关细胞结构相匹配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A5.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思曼提出生物膜之间的融合是通过膜上特异性蛋白复合物的识别和结合实现的,他因发现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而荣获201 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论述错误的是A. 特异性蛋白复合物可能是位于生物膜上的糖蛋白B. 胰岛素和神经递质均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外发挥作用C. 囊泡和细胞膜的识别并特异性结合表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 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说明准确的信息传递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有序性【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囊泡和其细胞膜上都存在自身的蛋白复合物,只有二者相互识别并特异性结合后方可实现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因此特异性蛋白复合物可能是位于生物膜上的糖蛋白,A项正确;胰岛素和神经递质均通过胞吐由囊泡运输到细胞外,B项正确;通过囊泡运输将分泌物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表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C项错误;细胞的囊泡运输是通过信息传递进行调控的,由此说明准确的信息传递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D项正确。【考点定位】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名师点睛】对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及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6. 下列有关细胞的物质或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蛋白质或氨基酸与双缩脲试剂作用后不需加热都能显现紫色B.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为细胞所特有C.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骨架D. 蓝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其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答案】D【解析】氨基酸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但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无机自然界中可能找不到,B错误;磷脂双分子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细胞骨架是蛋白质纤维构成,C错误;蓝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主要原因是其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D正确。7.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内催化甲ATP过程所需酶与酶1空间结构不同B. 乙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单位之一C. 丙为腺苷,丁可用于某些脂质合成D. ATP为生命活动供能需经过图示整个过程【答案】D【解析】细胞内甲ATP过程为ATP的合成过程,所需酶为ATP合成酶,与酶1(ATP水解酶)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乙为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正确;丙物质为腺苷,丁为磷酸,可用于磷脂的合成,C正确;ATP为生命活动供能过程为ATP的水解过程,需经过图示ATP甲的过程,D错误。8. 下列物质属于相关细胞产物或细胞的组成成分,其中都能体现细胞分化的一组是A. mRNA 、tRNA B. DNA 、DNA聚合酶 C. 血红蛋白、磷脂 D. 胰岛素、抗体【答案】D【解析】所有的细胞都有mRNA和tRNA,与细胞分化无关,A项错误;所有细胞都有DNA,DNA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与细胞分化无关,B项错误;只有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能体现细胞分化,但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所有细胞都有生物膜,与细胞分化无关,C项错误;只有胰岛B细胞能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只有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能体现细胞分化,能体现细胞分化,D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突破口是细胞分化的实质,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也就是在不同功能的细胞内表达的基因不同,合成的蛋白质不同。据此答题。9.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xx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的团队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生物,下列关于疟原虫的叙述错误的是A. 疟原虫的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B. 细胞内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密切相关C. 疟原虫的线粒体DNA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D.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疟原虫的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A正确;细胞内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密切相关,B正确;疟原虫的线粒体DNA为环状,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C正确;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考点定位】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结构。【名师点睛】生物膜系统的联系1成分上的联系(1)各种生物膜组成成分基本相似:均由脂质、蛋白质等组成,体现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2)每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差异性。2结构上的联系(1)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大致相同,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分布其中,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图示如下:3功能上的联系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核糖体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内质网对来自核糖体的多肽链进行初加工,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未成熟的蛋白质进一步加工,最后由细胞膜将成熟的蛋白质分泌出细胞外部。10. 紫外线易使生物体内脂类氧化而破坏其功能,据此分析,植物体短暂的暴露在紫外线照射条件下,光合作用立即受到抑制的原因可能是A. 催化暗反应的酶受到破坏 B. 类囊体的薄膜受到破坏C. 基质中的DNA受到破坏 D. 基质中的核糖体受到破坏【答案】B【解析】A、暗反应是由酶催化完成的,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错误;B、类囊体薄膜是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的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紫外线导致磷脂被氧化,破坏类囊体的结构,B正确;C、DNA分子不是脂质,C错误;D、核糖体不是脂质,D错误【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名师点睛】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的发生需要类囊体完整的结构,类囊体薄膜是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的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由于“紫外线为高能量光线,在生物体内易激发超氧化物的形成,致使脂质氧化而破坏其功能”,所以导致磷脂被氧化,破坏了类囊体的结构11. 下表为人体成熟红细胞与血浆中的K+和Mg2+在不同条件下的含量(单位:mmol)比较,据表分析错误的是A. 鱼滕酮对K+的载体的生理功能有抑制作用,也抑制了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B. 鱼滕酮可能是通过抑制红细胞的有氧呼吸,影响了K+和Mg2+的运输C. 乌本苷抑制K+的载体的生理功能而不影响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D.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K+和Mg2+均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答案】B【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处理前作为对照,用鱼滕酮处理后K+和Mg2+在细胞内含量均下降,说明鱼滕酮对这两种离子的载体的功能有抑制作用,A正确;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此鱼滕酮不可能是通过抑制红细胞的有氧呼吸而影响K+和Mg2+的运输,B错误;用乌本苷处理后细胞内K+含量下降而Mg2+的含量不变,说明乌本苷抑制K+的载体的生理功能而不影响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C正确;正常情况下K和Mg2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内是逆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D正确。12. 下图所示为甘蔗一个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过程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的是红光和蓝紫光B. 过程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只发生在线粒体C. 过程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于ATP中D. 过程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答案】D【解析】过程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的是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的是蓝紫光,A错误;过程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B错误;过程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于ATP中,C错误;过程ATP水解释放能量,所以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D正确。【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名师点睛】光合作用的阶段:(1)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a水的光解:2H2O4H+O2bATP的生成:ADP+Pi ATP(2)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CO2的固定:CO2 +C52C3bCO2的还原:2C3(CH2O)+C5+H2O13. 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的使用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用卡诺氏液对低温处理的根尖进行固定后,可直接制作临时装片B. 用蒸馏水对猪血细胞稀释处理后,再进行细胞膜制备实验C. 用苏丹染液无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维生素D的存在D. 观察细胞DNA和RNA分布实验,可用酒精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答案】C【解析】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后,需要用酒精冲洗2次,然后制作临时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A错误;用蒸馏水对猪血细胞稀释处理后,细胞可能已经涨破,B错误;苏丹染液可检测生物组织中中的脂肪,维生素D是固醇,C正确;在观察细胞内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可使用盐酸而不是酒精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D错误。14. 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细胞癌变B. 分化方向不同的细胞中mRNA的种类完全不同C. 细胞分化和衰老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出现变化D. 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答案】B【解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正常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失控而变成癌细胞,A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得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但呼吸酶基因和ATP合成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转录形成的mRNA相同,B错误;细胞分化和衰老过程中细胞结构、形态及功能发生改变,C正确;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D正确。15. 下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在整个分裂过程中,所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B.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形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所处时期C. 细胞处于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D. 所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数量之比为1:2【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是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A正确;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诱导多倍体的形成,纺锤体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即图中的时期,B正确;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C正确;细胞分裂出现细胞板,为有丝分裂末期,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数量之比为1:2,D错误。16. 图甲和图乙分别代表细胞中某一生理过程,图丙和图丁分别代表与此有关物质的局部结构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若甲图代表的过程与形成有关,则A代表的物质是通过乙图过程合成的B. 乙图和丙图中的含义不同,乙图和丁图中的含义也不同C. 丙图中的虚线,不会出现在乙图的中D. 如果用35S标记某种氨基酸,35S会出现在乙图和丁图中所对应的结构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由于是肽键,若甲图代表的过程与形成有关,则A是酶,属于蛋白质,因而A代表的物质是通过乙图过程合成的,A正确;B、乙图中的分别是mRNA、核糖体和tRNA,而丙图中的分别是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乙图和丁图中的含义也不同,分别是多肽和R基,B正确;C、丙图中的虚线表示碱基对形成的氢键,在乙图的tRNA中也会出现,C错误;D、用35S标记某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又S可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团中,所以如果用35S标记某种氨基酸,35S会出现在乙图和丁图中所对应的结构中,D正确故选:C17. 下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示意图。据图分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内含8条染色体B. 此精原细胞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此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 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D. 此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形成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答案】C【解析】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着丝点没有分裂,细胞内含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错误;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由此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根据图中细胞中的基因及染色体颜色可知,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过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C正确;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D错误。【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18. 如图为果蝇精巢中细胞在某一时期的分类统计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甲组细胞的形态大小都相同,属于次级精母细胞B. 乙组的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或2个染色体组C. 丙组细胞中正在进行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D. 丁组细胞中均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答案】B【解析】甲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其细胞的形态大小不一定相同,属于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乙组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或2个染色体组,B正确;丙组细胞中正在进行DNA的复制,染色体数目未加倍,C错误;丁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D错误。【考点定位】细胞增殖。【名师点睛】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和时期的方法(1)结合染色体个数和同源染色体行为进行判断(2)结合染色体的行为与形态进行判断19. 对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 可分别用含有35S、32P的培养基来培养噬菌体B. 35S标记组中沉淀物也有一定的放射性,与保温时间过长有关C. 该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D. 该实验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噬菌体是病毒,是营活细胞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A错误;在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中,沉淀物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这是由于搅拌不充分,少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与细菌分离,B错误;该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使蛋白质外壳进入上清液中,C正确;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20. 如图表示蓝藻DNA上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间对应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由图分析可知链应为DNA中的a链B. DNA形成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C. 酪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CUAD. 图中与配对的过程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答案】D【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是链;A错误;由于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所以完成此过程的场所在拟核,B错误;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是反密码子,密码子在mRNA上,C错误;图中到的过程是翻译,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D正确。【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名师点睛】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和反密码子:(1)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2)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 3个相邻的碱基;(3)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21. 果蝇某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甲所示,该条染色体经变异后部分基因的分布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甲中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B.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 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果蝇的所有细胞中都能表达D. 图中甲乙发生的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答案】C【解析】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而图甲中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A正确;据图分析,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果蝇的所有细胞中都含有,但是只能选择性表达,C错误;图中甲一乙发生的染色体变异中的倒位,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D正确。【考点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22. 脆性X染色体是由于染色体上的FMR1基因出现过量的CGG/GCC重复序列,导致DNA与蛋白质结合异常,从而出现“溢沟”,染色体易于从“溢沟”处断裂。下列分析错误是A. 脆性X染色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 脆性X染色体更易发生染色体的结构变异C. 男性与女性体细胞中出现X染色体“溢沟”的概率不同D. 由于存在较多GC重复序列,脆性X染色体结构更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脆性X染色体是因为过量的CGG/GCC重复序列,即基因中插入一定碱基序列,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即基因突变;A正确。脆性X染色体易于从从“溢沟”处断裂,说明易于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男性细胞中只有一条X,女性有两条X,女性几率更大些,C正确。由于存在较多的GC重复序列,DNA更稳定,但是由于“溢沟”的存在,染色体结构不稳定;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23. 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有关图示四个家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可能是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B. 肯定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丁C. 家系甲中,这对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4D. 家系丙中,女儿一定是杂合子【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中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的遗传方式不能确定,但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丙的遗传方式不能确定;丁中双亲都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儿子,为显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能是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A错误;家系甲是隐性遗传病,不可能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家系乙中父亲患病而女儿正常,所以不可能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而家系丁双亲都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儿子,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错误;如果该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双亲的基因型为Aa,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4;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则双亲的基因型为XAXa、XAY,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4,C正确;家系丙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确定,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女儿一定是纯合子,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种类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推断各遗传病的可能的遗传方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4.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可以使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B. 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C. 染色体组整倍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D.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中【答案】B【解析】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改变基因的种类,不会改变基因的数目,A错误;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B正确;染色体组倍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导致基因数量的变化,不会导致基因种类增加,C错误;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属于易位,既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错误。【考点定位】生物的变异【名师点睛】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染色体结构改变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变异改变基因的位置、数目和排列顺序,对生物性状的影响较大,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基因突变不改变产生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25. 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放归到野外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 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同一个种群C. 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D. 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某些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将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去,基因突变的频率不会发生变化,只是多变的环境条件对个体进行选择作用,加快了进化的速度,A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不生活在同一区域内,不是同一个种群,B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隔离是地理隔离,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从而产生新的物种,C错误;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某些变异个体可能更有利于生存,另外一些变异个体可能不利于生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因此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正确。26. 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念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B【解析】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是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D正确。27. 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调查方法的应用错误的是A. 在水草丰富的浅水水区确定样方调查芦苇密度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C. 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并计算,调查其种群增长D. 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答案】A【解析】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必须随机取样,而不能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A错误。由于动物的生活范围大,所以调査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一般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酵母菌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要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调查其种群增长,C正确。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因此调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较大的人群样本中进行,D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掌握程度。28. 下图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分析合理的是A. 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B. 正常人从寒冷室外进入医院立即抽血,检测出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值低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调节TSH激素的分泌D. 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答案】C【解析】甲亢患者体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高,甲状腺肿大患者体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低,根据验血报告单中检测结果与正常值对比可知,甲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含量低,乙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含量高,故甲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可能是甲亢患者,A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所以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高,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TSH,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于垂体影响其分泌TSH,C正确;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29.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免疫细胞,下图是它们间相互作用部分模式,说法正确的是A. 物质I具有促进细胞D增殖分化的作用B. 细胞A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C. 物质I和物质II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 细胞B和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图中细胞B是T细胞,其分泌的物质是淋巴因子,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浆细胞,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而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A错误;细胞A是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病菌)的能力,B错误;图中物质是淋巴因子,物质是抗体,两者都是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细胞C是B细胞,只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D错误。30. 图表示根、茎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反应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根、茎两器官对生长素反应敏感程度有明显差异B. d点对应生长素浓度对根可能有较强烈抑制作用C. a、b两点可分别表示某水平放置的植物根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的生长状况D. c、d两点可分别表示某单侧光下的植物茎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状况【答案】C【解析】根和茎两种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有明显差异,根的敏感程度高于茎,A正确;图中b点生长素浓度对于根为抑制作用,则d点生长素浓度浓度更高,对根可能有较强烈的抑制作用,B正确;b点所在的曲线为根对生长素浓度反应的曲线,其中a点为促进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b点为抑制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故a点为远根的地侧,b点为近地侧的生长情况,C错误;d点所在曲线为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c、d两点可分别表示某单侧光下的植物茎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状况,D正确。31. 下列生产过程中在适宜条件下一般不需要使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是A. 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 B. 植物体细胞杂交 C. 培育转基因抗虫棉 D. 单倍体育种【答案】A【解析】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秋水仙素作用的结果,不需要使用生长素类似物,A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技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生长素类似物,B错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生长素类似物,C错误;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两个阶段,其中花药离体培养就是植物组织培养,需要使用生长素类似物,D错误。32. 在真核细胞中,合成下列物质都需要以RNA作为模板的是A. 性激素和淋巴因子 B. 胰岛素和细胞骨架 C. 胰蛋白酶和tRNA D. 递质和磷脂【答案】B【解析】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合成时不需要模板,A错误;胰岛素和细胞骨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是以mRNA作为模板翻译形成的,B正确; tRNA是以DNA作为模板转录形成的,C错误;磷脂分子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合成时不需要模板,D错误。33.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受体都能接受激素分子的信号B. 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在内膜上合成ATPC. 浆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参与抗体的加工、运输D. 酵母菌和大肠杆菌都在线粒体内分解丙酮酸产生CO2【答案】C【解析】细胞膜上的受体能接受激素分子的信号,但细胞膜上的载体不能接受激素分子的信号,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A错误;叶肉细胞的线粒体能在内膜(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场所)上合成ATP,但叶绿体不能在内膜上合成ATP,B错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参与抗体的加工、运输,C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解题关键能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特别要注意原核细胞只含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34. 图为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使同源染色体联会B. 过程由于细胞分化使细胞全能性丧失C. 过程不会发生细胞的衰老、凋亡和死亡D. 过程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而过程为精子和卵细胞的受精作用,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A错误;个体发育过程存在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全能性没有丧失,B错误;个体发育过程存在细胞的衰老、凋亡和死亡,C错误;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由于该过程基因能重组,形成的配子组合具有多样性,而导致生物具有多样性,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有性生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5. 将某种酶运用到工业生产前,需测定使用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下图中的曲线表示在各种温度下该酶活性相对于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将该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下图中的曲线。据此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A. 曲线可知80是该酶活性最高的温度B. 曲线的各数据点是在对应温度下测得的C. 该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D. 该酶的热稳定性在70之后急剧下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曲线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是80,A正确;曲线中的数据是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对于B选项而言是将该酶在35保存,然后在80下测定该酶活性,B错误;曲线显示,酶的热稳定性从30开始不断下降,在70后,急剧下降,该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C正确;曲线显示,酶的热稳定性从30开始不断下降,在70后,急剧下降,D正确。考点: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36.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 观察脂肪细胞时,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这时应该使用较小光圈或换平面镜B. 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时,主要观察液泡颜色深浅的变化C. 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异时,选择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比较D. 观察吡罗红(派洛宁)甲基绿染色的细胞时,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别呈红色和蓝绿色【答案】C【解析】观察脂肪细胞时,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这时应该使用较大光圈或换凹面镜,增大通光量,才能使视野变亮,A错误;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时,主要观察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B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因此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C正确;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D错误。【考点定位】脂肪的鉴定、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有丝分裂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名师点睛】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37. 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细胞 A. 只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B. 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C. 含有3个染色体组 D. 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于该图细胞质分配不均等,属于次级卵母细胞,细胞分裂结束后,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8. 下列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A. 实验前必须清楚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B. 本实验分别研究了DNA和蛋白质在噬菌体增殖中的作用C. 以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可确定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D. 细菌裂解后, 32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对同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采用35S和32P标记,用35S标记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DNA,C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9. 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的某种生命活动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图示过程为mRNA的合成过程B. 各核糖体最终合成的产物不同C. 这种机制提高了翻译的效率D. 可发生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翻译过程中一条mRNA上会同时连接多个核糖体,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因此翻译速度可以有效提高,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基因的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40. 科学家比较了人类与黑猩猩等近缘灵长类动物染色体的差异,确认人类第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数相同。人与这些灵长类动物在第4、5、12和17染色体上的倒位变异也存在一些差异。据此作出的推测,错误的是A. 人类可能比黑猩猩等近缘灵长类少了一对染色体B. 人类与近缘灵长类染色体上存在不同排序的基因C. 古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与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密切相关D.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是导致各种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类第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数相同,说明人类可能少了一对号染色体,A正确;人与这些灵长类动物在第4、5、12和17染色体上的倒位变异也存在一些差异,说明人类与近缘灵长类染色体上存在不同排序的基因,B正确;因为人类的第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条数相同,可以说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与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密切相关,C正确;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是否是导致各种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从题目中不能得出,D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1. 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A. 50% B. 60% C. 40% D. 100%【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是BbEe,F1随机交配得F2,则理论上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9B_E_、3B_ee、3bbE_、1bbee。根据“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可推知F2成虫群体中EEEeee361,即EE=3/10 ,Ee= 6/10,ee=1/10。因此,F2成虫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3/101/26/106/1060%,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点睛】本题的解题方法:先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写出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再根据题意单显性致死的情况,确定F2中EE、Ee、ee的比例。最后根据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的方法,求出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42.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答案】C【解析】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促进果实脱落,A错误;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缩短其休眠时间不利于储存,B错误;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未成熟的幼果,可促其成熟,C错误;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只能促进无子果实的形成,不能得到多倍体番茄,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应用。43. 下列关于实验条件控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 防止水中离子对培养基成分的干扰用蒸馏水配制B. 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统计C. 除去密闭容器中的CO2在容器中放置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D. 排除无关变量中温度的干扰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放在相同温度环境中【答案】D【解析】由于蒸馏水中不含矿质离子,所以用蒸馏水配制培养基,可以防止水中离子对培养基成分的干扰,A正确;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进行统计;而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统计,B正确;由于NaOH溶液能吸收CO2,所以在容器中放置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可除去密闭容器中CO2,C正确;生物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在实验中,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放在相同且适宜温度环境中,可排除无关变量中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错误。44. 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 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了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B.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C. 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D.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当ESF过多时,会抑制肝脏的功能,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A正确;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正确;根据图示分析可知,ESF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造血组织中造血干细胞,进而使得红细胞数量增加,C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D正确。45. 下列有关T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A. T细胞中直接合成、加工、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都含有RNAB. T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 HIV识别并结合T细胞表面受体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 AIDS患者易发恶性肿瘤的直接原因是HIV使T细胞原癌基因突变【答案】B【解析】T细胞中合成、加工、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它们都不含RNA,A错误;T细胞凋亡过程是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与凋亡有关的蛋白质合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与T细胞之间的识别不能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错误;AIDS患者易发恶性肿瘤的直接原因是HIV攻击T细胞,使得人体丧失一切免疫能力,D错误。46.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试剂、材料、方法、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与斐林试剂时都需要现配现用B. 菠菜叶肉细胞因存在叶绿体,不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实验C. 为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所调查的患者数量应该足够多D.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是烟草的遗传物质【答案】A【解析】甲基绿-吡罗红、斐林试剂都需要现配现用,A正确;叶绿体有明显的颜色,可以作为构成质壁分离的参照,B错误;为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且数量要足够的多,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而烟草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47. 下列人体细胞增殖过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严格调控B. 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会大量利用T与UC. 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不含有性染色体D. 染色体数目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保持相同【答案】A【解析】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因此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需原癌基因的严格调控,A正确;T是合成DNA的原料,U是合成RNA的原料,分裂期不再进行DNA和RNA的合成,但分裂间期会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会大量利用T与U,B错误;人体有丝分裂的细胞中含有性染色体,C错误;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目与DNA分子数目之比为1:2,D错误。48.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 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 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A、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正确;B、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B正确;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变化,C错误;D、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故选:C。【考点定位】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本题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名师点睛】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种群密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群落的演替和群落的结构。49. 核糖体RNA( rRNA)在核仁中通过转录形成,与核糖核蛋白组装成核糖体前体,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一步成熟,成为翻译的场所。翻译时rRNA催化肽键连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rRNA的合成需要DNA做模板B. 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C. 翻译时,rRNA的碱 基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D. 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答案】C【解析】核糖体RNA( rRNA)在核仁中以DNA为模板通过转录形成,A项、B项正确;翻译时,mRNA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C项错误;翻译时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催化肽键的连接,D项正确。50. 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草原上放羊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变B. “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 k/2 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 对于自然资源,我们应反对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利用D. 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答案】A【解析】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会因过度食用牧草导致草场逐渐被破坏,进而导致草原上牲畜的环境容纳量降低,A错误;“竭泽而渔”会使鱼虾幼年个体减少,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至K/2的水平,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B正确;对于自然资源,为了让种群生长繁殖速度尽可能达到最大,我们反对掠夺式地开发利用,但绝不是禁止开发利用,C正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D正确。【点睛】注意: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二、非选择题51. 黄瓜是日光温室中栽培最普遍的蔬菜。为提高黄瓜产量,科研人员研究了春季和 冬季日变化对温室栽培黄瓜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如图),同时对两个黄瓜品种的光合产物输出率进行了研究,实验中使用14C标记的CO2对黄瓜叶片饲喂48小时后,经测定环境中相应气体的变化量并计算得到相关数值(如表)。(1)图中测定的黄瓜叶片光合速率的含义是_,冬季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光合速率明显低于春季,其主要原因是_。由表中结果可进一步推断,冬季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光合速率低的原因还可能是在冬季栽培条件下其光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