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I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37329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II)试卷类型:A 说明: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第卷应涂在答题卡上,第卷答案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下,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2.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3.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30332128明代572129840241271淸代566724110561839A.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 B.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C.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 D.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4.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5.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时间欧洲时间中国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17世纪伽利略天文塑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朱应星天工开物据材料可知A.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B.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C.“西学东渐”历程开启 D.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6.“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材料中先生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A.柏拉图 B.普罗塔戈拉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7.renaissance的本意是“人的再生”。所谓“再生”,依牟宗三的理解,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据此可知,此时的人文主义A.否定人的才情气质之性 B.忽略人普遍理性的一面C.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D.贬低个性的自我觉醒8.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理由应是A.宋代文艺更多在士大夫阶层繁荣,而非在资产阶级中复兴B.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两者的内容和所处背景很大不同,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D.宋代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衔接期,并不标志着重大的思想变革9.以下是16世纪东西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李贽:“耕稼陶渔之人既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A.挑战权威 B.否定神性 C.崇尚理性 D.倡导民主10.“地理大发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与它同时或前后发生的,在西方还有两大运动,一是文艺复兴运动,另一是宗教改革运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三者的共同作用是A.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D.破除了宗教观念的束缚11.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1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A.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C.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12.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其中“不禁人的本能”与“禁人的本能”分别指的是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信仰得救;致良知13.有学者说:“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下列选项与该学者观点相吻合的是A.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B.罗马教皇专制与宗教改革的关系C.资本主义发展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D.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14.“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此番言论意在批评A.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B.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维新派“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 D.革命派“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5.下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主要表明当时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16.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时间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西方文化的传入 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 B. C. D.17.康有为生于1858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们近于同一辈人,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遽嬗变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前浪推后浪,显示为两代人。以下解读正确的有时代和个人经历是政治思想产生的重要因素孙中山对康有为的政治学有继承也有发展二者都反对君主制度,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维新思想的宣扬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A. B. C. D.18.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 B.照搬了西方模式C.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 D.巩固了清朝统治19. 康有为以儒家典籍公羊传“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篇“乱国、小康、大同”来比附阐释西方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表明A.维新派以“中西汇通”来冲破“中体西用”B.康有为以西方历史进化论取代儒家历史循环论C.维新派以民主共和制为改革目标D.儒家学说与西方民主思想是相通的20. 作为教育救国措施之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据材料可知清政府A.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 B.教学的内容以西学为本C.儒学成为救国的主要内容 D.教育改革适应政治需要21. 严复不再使用陈旧的“体用”“道器”观念评判中西文化的优劣,而是对中西社会文化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特别指出中国人“好古”,西方人重“日进无疆”。据此可知,严复的思想进步A.奠定了革命思想的根基 B.借鉴了西方科技成果C.促进了中西民主的结合 D.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2.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C.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D.史料解读应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23.从18951898年,据初步统计,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一般而言,学会这种组织并不需要相当的人力与物力才能实现,它只要一群知识分子有此意愿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的意愿是很普遍的。这表明当时的学会A.建立成本低因而组织成分复杂 B.具备早期政党组织的某些特征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出现 D.有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扩散24.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25. 由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下列言论,属于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是A.“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D.“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26.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这主要表明陈独秀A.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B.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C.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D.倡导第一次国共合作27. 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论;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 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 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28.学者伍启元认为,“自欧战之后,西洋文化已渐渐显出破绽,科学的人生态度被人怀疑,同时西洋思想界也渐渐从个人主义转到社会本位主义”这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是A.民主科学思想濒于破产 B.促使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C.传统思想文化得到复兴 D.马克思主义开始兴起和传播29.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B.“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C.“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D.“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30.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因素进行了继承与吸收,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阐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这A.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式确立 B.强调了精神创新的必要性C.说明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1.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32.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阐释”是对历史概念进行全面客观地解释,下列与此相符的是A.美德即知识 B.汉朝时期楚辞盛行C.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D.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33.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的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B.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34.“探索所有这些奥秘:情绪和动机、爱情和欲望、恐惧和忧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记忆和梦幻,体验极端和无法表达的意识状态,从内心去理解顿悟的狂喜,洞察人类灵魂的深处。”下列作品与材料描述的风格一致的是A. B. C. D. 35.下面是不同时期德、英、法、美等国获得诺贝尔奖数量变化表(单位:次),由此可知年份颁奖总数主要国家德英法美19011920年6119810219211940年70171551119411960年8861504219611980年1258216651981xx年127147472A.现代西方物理学有显著进步 B.信息技术加快了科学的发展C.20世纪世界科学发展不平衡 D.全球化的受益国是发达国家36. 学校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学者前来演讲。演讲题目包括:“拜伦的诗歌创作”、“雪莱与西风颂”等。此外,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贝多芬的交响曲”。下列最适合这次文艺活动主题的是A.启蒙运动的学术 B.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C.浪漫主义的文艺 D.现代主义的艺术37.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讲道:“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不久,这两朵乌云酿成了两场风暴。与这两场风暴有关的物理学成就分别是A.相对论与量子论 B.量子论与光电效应C.经典力学体系与相对论 D.自由落体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38.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39.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这一现象反映了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降低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4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第卷 非选择题(共40分)41.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2分)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10分)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标准材料二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及作用时,设计了如下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并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8分)(2)根据材料二,从图中、中任选一个历史时期,运用相关史实对图中所示关系进行探讨。(10分)(要求:观点明确,运用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巴市一中xx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5 DBDBB 610 BBCAA 1115 ACCBC 1620 DBCAD2125 BDDAD 2630 CADBD 3135 DDAAC 3640 CABBD第二部分:材料题【41题答案】(共22分)(备注:划横线文字为采分关键词)(1)变化:夷务(或西方科学技术)成为近代经学的重要内容。(2分)评价: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学习西方器物,抵御外辱;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6分)(2)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进程。(任意两点即得4分)(3)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4分)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是不改变旧的专制制度;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6分)【42题答案】(共18分)(1)主要观点: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2分)辛亥革命:器物层面,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制度层面,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文化方面,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分)(2)评分说明: 论题设置明确、合理,符合材料。(2 分) 能从不同层次、角度来论述,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每个论述点给 2分,只需答出 3 个要点即可。结论(2分)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思想解放。(2分) 论证: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于甲午战争的冲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2分)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维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救亡图存和君主立宪,掀 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2分)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 世纪初形成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孙中山 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2分)因此,中国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2分)示例二: 观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思想解放。(2 分) 论证: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 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 主主义者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彻底反对封建思想,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分)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五四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 分)因此,中国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