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五)(实验班).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36089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五)(实验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五)(实验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五)(实验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五)(实验班)一、选择题1.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ABCD2.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3.中共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当时()A中共准备进行战略反攻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C解放长江以南准备就绪 D东北三省已经全部解放4.据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载,重庆谈判前,蒋介石指示谈判代表在政治上对中共可尽量宽大让步,甚至表示可以一再容忍,务取宽大,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据此推知,重庆谈判最终破裂的真正原因是()A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巨大 B共产党针锋相对并据理力争C军事统一是蒋介石既定方针 D重庆政协会议力主和平建国5.教育部基教司xx1号函件指出:在中小学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一举措凸显出()A九一八事变表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D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6.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所组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很大改变。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这反映出()A历史研究趋向客观性 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C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 D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7.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A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 B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C国民党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D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8.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B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C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D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9.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 B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10.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毛泽东的这种“大胆尝试”()A指导了中共开始独立领导人民军队 B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 D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11.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B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C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D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12.在1926年国民党“二大”上,有国民党人提出:国民党人加入共产党,必须得到其所在地党部的同意。这一提议遭到了张国焘等共产党人的激烈抵制,其理由是:世界各国政党的党员,入党出党均有充分的自由。由此可知,当时()A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B国共合作形式为党外合作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共两党已进入对峙时期13.1926年,国民党通过议案,确定了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纲之一是减少农民田租2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公布了佃农保护法,规定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40%。1930年颁布了土地法,规定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37.5%。这说明当时的国民党()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保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C赢得了全国农民的支持 D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14.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和民众觉醒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A B C D1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16.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7.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A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B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C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 D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18.1912年9月,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政治革命,亦是种族革命”,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反映了辛亥革命()A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B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C结束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实行平均地权,完成了社会革命19.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20.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Marco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材料题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材料二 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8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之间的主要不同。(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4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统治的最后半个多世纪,是国内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和激化的时期。在国内外矛盾的猛烈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而这一切恰恰发生在清王朝这样一个长期坚持民族歧视政策的异族王朝统治的年代。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清政府是中国积弱贫困和一切苦难的渊薮。于是,“反满”这个用以激励人们起来恢复“大明江山”的古老旗帜,被资产阶级拣来并加以利用。他们鼓吹“反满”,但很少同恢复明王朝或重建另一个汉族王朝联系起来,而是同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联系在一起。材料二 同盟会纲领明确地提出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任务。但有的人抱着传统的“反满兴汉”的观念参加同盟会,以为只要推翻了清朝,“就是中国人(指汉人)做皇帝,他们也是欢迎的”。在同盟会中,有更多的人是幻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纯粹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赞同“反满”和拥护民权革命的,但对于同盟会纲领中以“平均地权”为内容的民生革命思想不感兴趣。以上材料均整理自论同盟会的内部矛盾及其分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同盟会能够推动革命发展的条件。(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政党在革命发展中作用的认识。(4分)河北安平中学实验部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寒假作业答案(五)1.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选择C正确。2.C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题干提供的关键词“三个战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指的是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中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其结果是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因此答案为C。3.A当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1947年),由于解放区防御的压力巨大,中央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材料“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说明的是想进行战略反攻,故A项正确;B是三大战役的意义;C是渡江战役的意义;D是辽沈战役的意义。4.C重庆谈判破裂的真正原因在蒋介石一方,由材料中的“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这时中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均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蒋介石想维护军事上的绝对统一,意味着要接管中共的军队,这是不可能的,所以C符合题意;A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与题目主旨不符,故排除;D发生在重庆谈判之后,故排除。5.D根据题干“十四年抗战”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就开始了抗日战争,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D项正确。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的开始,排除A。题干强调抗战时间长久性,与抗战胜利的原因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抗战时间长久性,与谁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6.A近年来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这说明对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逐渐重视正面战场,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故A正确;历史评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抗战研究与其它专题研究进行比较,并不能说明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故D错误。故选A。7.D“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力量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故B错误;国民党主要在正面战场,不是敌后战场,故C错误;材料“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反映了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故D正确。故选D。8.D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导致“民族”、“中华民族”等词大量出现,故D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处于1924年到1927年,故A错误;红军长征在1934年到1936年,故B错误;百团大战在1940年,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故选D。9.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共做出了上述调整,故B项正确;建立联合政府是抗战胜利后提出的,故C项错误;D项包含在B项之中。10.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探索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故D项正确;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人民军队的开始,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故B项错误;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故C项错误。11.B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判断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表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符合所学知识。因此选B。A错在“开端”,C错在“开始”,D错在“实现了”,都不符合知识,排除。12.C1927年的七一五反革命转变标志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峙,排除AD;第一次国共合作形式为党内合作,排除B;由“这一提议遭到了张国焘等共产党人的激烈抵制”这说明国共两党合作存在一定障碍,故选C。13.D由“佃农保护法”可以看出部分农民是没有土地的,故A、B项错误;C项材料无从体现;1930年,这个时期处于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颁布了土地法,规定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37.5%”,可以看出,国民政府采取减少农民租息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生产,巩固统治,可见,当时的国民党认识到了农民问题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性,故选D。15.C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即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思想解放而是强调民族觉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7.D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职期间,乐观的认为当时三个月就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所以帝王思想会绝迹,而史实是之后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后不断蓄谋复辟帝制,最终也复辟了帝制,故选D;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6年,而题干说的是1912年初,故当时还没有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事,所以更谈不上看清了,故A不符合史实;C与题干无关,故排除。18.A材料“种族革命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反映了辛亥革命促进了国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故A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实现民族独立,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民族意识,不是民主共和观念,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平均地权的内容,故D错误。故选A。19.B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给予列强沉重的打击,该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为此帝国主义国家改变了对中国统治方式,故项正确;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不符合材料原因,错误;帝国主义力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是逐渐增强,C错误;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D错误。20.D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都没有在北京划定使馆界,故排除A、B、C项,故选D。21.(1)特点:自身贫弱,外援不足,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的两个战场;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抗战初期主战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起到关键性作用。(2)不同:领导政党不同:正面战场由国民党领导,共产党领导了敌后战场;抗战方针不同:正面战场主要依赖政府和军队,敌后战场贯彻人民战争路线;抗战方式不同:正面战场以阵地战为主,敌后战场表现为游击战、运动战;抗战效果不同:初期中国军队虽在正面战场英勇抵抗,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敌后战场虽装备低劣但顽强抵抗,成为抗战中后期的中流砥柱。(3)态度:历史地看待,不戴有色眼镜加以全盘否定;全面地看待,既不否定正面战场初期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也不否定其后期的消极影响。22.(1)条件: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加深,清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引起人们广泛不满;同盟会所提出的民族革命主张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革命愿望和要求。(4分)(2)必然性:同盟会内部对革命纲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对革命纲领缺乏正确理解;还有一部分人投机革命,使同盟会在实际上显得比较涣散。(3分)(3)认识:革命政党可以凝聚革命力量,在革命发展中至关重要;革命政党要有明确、坚决的革命目标;革命政党要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要经常对其成员进行革命思想教育。(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