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巴金,日,月,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当代作家。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0年秋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1927年赴法国巴黎求学,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的荣誉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名誉外籍院士称号。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主编。年月,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鲁、郭、茅、巴、老、曹”现代文学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如今只剩巴金,他成了硕果仅存的国宝。2003年11月25日是老人99岁生日,按照中国民间习俗为百岁寿辰。,自传: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代表作品:学术界公认巴金的创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1949年前,巴金写出了诸如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寒夜及短篇小说神、鬼等20多部中长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巴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他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万字。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学术界认为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的本身和文学范畴。,写作背景:当时,二战进一步升级,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大规模地侵略中国,大片国土沦为敌战区,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而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变得十分复杂,国、共、日、汪之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波诡云谲,变幻莫测,悲观失望的论调甚嚣尘上。但同时,依然有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抗日战争激发了巴金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运动之中,在8年抗战中,巴金辗转于上海、广州、汉口、昆明、成都、重庆、贵阳、桂林之间,和人民同患难共命运,自觉地用笔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务,写下了大量反映抗战生活的小说和散文。巴金是一个热血青年,是一个把个人命运融入民族解放斗争的革命作家。他在1942年出版的废园外后记中写道:“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整体感知,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赏?“夸夫逐日,渴死炀场”,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明确: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念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飞蛾追求光夸父追求热,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赞美精神主观抒怀,飞蛾、夸父为什么值得赞美?,共同研讨,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却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做铺垫,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冰冷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月光冷死的光,嫦娥奔月,改变,“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作者想说嫦娥奔月的原因是什么?,飞蛾夸父嫦娥,象征,希望和信念,人生,生活,探索者殉道者仁人志士抗日军民,象征手法: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是指什么人?,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末尾为何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嫦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理想,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