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31756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I)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文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xx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B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C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B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C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B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海棠花未刘荒田清晨六时,静,连鸟声也不好意思霸占整个郊野,只在栅栏上抛下几声啾啾,那是小山崔。也许是两只虎皮鹦鹉没来的缘故,小山崔不必嚷嚷,单是在桉树丛中起起落落,就搅出一个小规模的雨声簌簌的世界。松鼠照例表演空中走电线,无声无息。被松鼠一路胳肢的电线,反而忍不住要变作风里的琴弦。门前的小小风铃闷声;不响,风太弱了。今天是倾倒垃圾日,我把垃圾桶推到马路旁边去,过了中午,垃圾车会开来,伸出机械臂,把一个个塑料桶清空。我的夭!垃圾桶隆隆滚过,我制造了类似春雷一般的音效!其实寂静并非从此刻开始,我也早就“自然醒”了,那时才四点,随后,静由尚笼鱼肚白的远山婉蜒而来。我在灯下读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眼,开头一段是:“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堂花未眠。”于是我研究起花的睡眠来。按川端康成在此文的界定,花开曰“醒”,海堂之处,“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那么,何谓“睡眼”?众所周知的例子是睡莲,睡眠时花瓣向上竖起,闭合,白天盛开,是绝美的娇媚。查网上贡料,川端康成指的是“昼夜绽放”的海蒙花,作息时间和人类类似,白天“醒”时叶子上的小叶片都舒展平坦,夜里就寝,小叶片成双结对地折合,酷似含羞草。蒲公英也这般我愿意加入文学的因素,在川端康成的海棠花瓣上洒上凌晨的露珠,露珠在星光或者展曦里闪烁,这就是睁着溜圆的璀璨眸子。如此这般,“未眠”的花就神采了当然,上述“睡”态是我们的肉眼可以见到的,如果拿上仪器作精密的检测,花朵睡与醒,表征肯定更多。据说有的花入睡后叶子的温度不一样,有的花爱午睡。问题来了,对大多数花而言,开放就是“未眠”,那么,“睡眠”就成为伪命题。我今天在推垃圾桶之前,特地到后院去查看了。雪白的波斯菊从来没“睡”过,金黄的满天星、嫣红的虞美人和紫色的芍药也是。扶桑的花信已过,乌黑的枯瓣不是委地就是粘在枝丫,它们长睡不醒。那么,多情的苏东坡为海棠花而写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是多此一举了。而所谓“海棠春睡”,干脆是形容杨貴妃的惺忪之态的,和花的作息毫无干系。我从网上找出几幅“海棠春睡图”,连巨匠张大千之作在内,左看右看,找不出睡和醒的区别来。我既缺艺术的悟性,又没经植物学的专业训练,平庸之眼只及平面和表层。只是,如我这般归类为“凡俗”的人,也许占了世间多数。川端康成“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一句,换为凌晨点,下午五点,任何钟点,都不成问题,直到花瓣委地。我毫无诗意地和垃圾桶打交道时,一脑子依然是花的“睡醒之排”。从马路旁边往回走,瞥见左边人家的前院,木樨树下,一朵白色花飘落,如此巨大,吓我一跳,定睛看,是一只白腹鸟从枝上飞下,姿势过分舒徐,引起我的误会。美丽的误会!鸟当了一回山寨版木樨花。同理,凭借好风,花也能够冒充飞鸟。如此说来,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未必不是多事。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散文叙事自然,抒情真诚,议论率真,谈古论今,托物言志,写出了虽然自己的生活没有诗意,却努力追求诗意的过程。B.文章第一自然段运用比拟、衬托的手法,既凸显了凌晨六点郊野的静,又描摹出寂静之下万物的生趣,笔触细腻,富有诗意。C.文中反复出现的垃圾桶和未眠的海棠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现实生活的无奈,花的“睡醒之辩”只是艰辛生活的调剂。D.文章第五自然段列举了波斯菊、满天星、虞美人等一连串从未“睡”过的花,从科学的角度否定了花“睡眠”这个命题。5.文章结尾写道:“如此说来,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未必不是多事。”这句话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6.文章以“海棠花未眠”为题,为什么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作者探究花的“睡醒之辩”?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大型记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正在全国热映。这部影片自3月2日登陆全国院线以来,掀起了持续的观影热潮,截至3月16日,其票房已超过3亿元。美国知名新闻网站“Quar.t.z”报道称,厉害了,我的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股份有线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全面展现了过去五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军事现代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厉害了,我的国成为中国史上票房最高的纪录片。(摘编自境外媒体热议。)xx3月20日中国日报。材料二 影片 3月2日上映,各大院线纷纷将其搬上影院头条,下面是对观众数据的分析。受众年龄占比 材料三 影片告诉我们的其实不仅是那些伟大的创举、恢弘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它还告诉我们在这些问鼎世界巅峰工程中,那些献出青春、献出力量,乃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中国人,它还告诉我们这些创世纪工程项目中,中国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过去强调比较多的是在战争年代需要一种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其实,即使在和平建设年代,特别是在攻坚、创业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具有一种倾心尽力、冲锋陷阵的牺牲精神。(摘编制背后是千千万万“厉害了,我的中国人”),xx3月7日人民日报材料四 坦白说,笔者曾担心过政论性影片的表达会不会令一些观众不以为意,甚至可能产生排泄情绪,事实证明,厉害了,我的国用人物自己讲故事的基本策略,淡化了“政论”色彩,用一个又一个的真情人物和鲜活故事把“政论”融于观众的感性体验,再化为理性思辨的基石。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也随着新一代年轻观众登场,主旋律电影重新焕发生机 从战狼到战狼2,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从建军大业到厉害了,我的国,主旋律电影在一次又一次的市场的成功里换发了全新生机,观众们热情地在主旋律电影儿里拥抱以国家为使命责任的主角,认同以民族为身份背景的英雄,这不单纯是讲故事的手法或是艺术本身的进步所带来的成功,而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政治气候、舆论主力的改变创造了成功前提。艺术反映着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成就也滋养着艺术。如果不是身边真真切切的发展成就,如果不是身边真真切切的生动人物,创作者再努力地讲故事,观众都很难信服,更别说是感动了。与更加磅礴和震撼的新时代成就相比,厉害了,我的国只是运用了准确和恰当的试听表现手法,展现了真实的宏阔和伟大;与更加动人和细腻的新时代人物相比,厉害了,我的国只是运用了准确和恰当的声画记录手段,还原了真实的质朴和崇高。(摘编自撰稿人创作谈,xx3月7日搜狐新闻)7、 下列关于厉害了,我的国相关情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厉害了,我的国以艺术手法展现了我国近五年来在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而真实性是其征服观众的原因。B厉害了,我的国的观众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超过60%,因为这一代年轻人对高科技更加关注,更有感受。C厉害了,我的国的创作团队通过视听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给观众提供了更多感性体验,淡化了“政论”意味。D厉害了,我的国不仅展示了我国的伟大壮举和恢弘业绩,而且讴歌了在整个和平年代为国家建设作出了牺牲的人们。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通过票房数据,观众构成等,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厉害了,我的国的热映程度和认可状况。B.材料三和材料四通过媒体人的评论和创作者的表述,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厉害了,我的国独特的表现手法。C.厉害了,我的国的热映表明和平年代的人们同样渴望战争年代具有的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D.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大型纪录电影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记录取得的伟大成就,而在于探讨获得成就的原因。9、厉害了,我的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南居益,宇思受,谓南人,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曾祖从吉与曾伯祖大吉皆进士,两人子姓,科第相继。居益少厉操行,举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三迁广平知府,擢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历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并在山西。天启二年,入为太仆卿。明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万历中,奸民潘秀引其人据彭潮求市,巡抚徐学聚令转贩之二国。二国险远,商含舍而之吕宋。夷人疑吕宋邀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巡抚商周祚拒之,不能靖。会居益代周祚,贼方犯漳、泉,招日本、大泥、咬留吧及海寇李旦等为助。居益使人招旦,说携大泥、咬留吧。贼帅高文律惧,遣使求款,斩之,筑城镇海港,逼贼风柜。贼穷蹙,泛舟去,遂擒文律,海患乃息。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给事中黄承昊复论居益倚傍门户,躐跻通显,遂削籍去。闽人诣阙讼之,不听。乃立祠以祀,勒碑于彭湖及平远台。崇祯元年,起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陕西镇缺饷至三十余月,居益请以陕赋当输关门者,留三十万,纾其急,报可。畿辅戒严,居益在通州,为城守计甚备。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未几,试炮而炸,兵部尚书梁廷栋劾郎中王守履失职。守履惧,诋兵部郫中王建侯诬已。廷议不如守履言,遂下狱。居益疏求,帝以为徇私,削籍归。廷杖守履六十,斥为民。寻叙守城功,复居益冠带。十六年,李自成陷渭南,责南氏饷百六十万。企仲年八十三矣,遇害。诱降居益及企仲子礼部主事居业,皆不从。明年正月,贼遣兵拥之去,加炮烙。二人终不屈,绝食七日而死。(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面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B. 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C. 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D. 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人彭湖求市/且筑城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从子,从指同宗,堂房亲属,如从父、从弟等。从子在这里指外甥。B. 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指京城。C. 畿辅,畿指靠近国都的地方,畿辅就是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D. 冠带,本义指帽子与腰带,这里代指封爵或官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南居益勇猛有谋略。敌将高文律派使者来请求得到钱款,南居益斩了来使,然后建起城堡,把敌人逼到风柜,敌人乘船逃走,官军活捉了高文律,海患至此平息。B. 南居益品性正直,深得民心。给事中黄承昊说南居益拉帮结派,靠钻营爬上了重要位置,于是南居益被罢免。福建人替他诉冤,皇帝不听,他们就为南居益立祠树碑。C. 南居益善恶分明,敢于进谏。试验大炮时发生了事故,郎中王守履遭到弹劾。朝廷调查后将王守履逮捕入狱。南居益上书营救王守履,皇帝认为南居益徇私,罢免他的官职。D. 南居益重視节操,宁死不屈。李自成企图诱降南居益和南居业,二人都不肯投降。虽被施以酷刑,他们始终不屈,最终绝食而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2)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感事 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注露布,传递军事捷报的帛制旗子。垂衣,即垂衣而治,称颂帝王无为而治。边筹,安边之策。14.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首句写景,用叠词“微微”写出湘山在晴空下隐约淡远之貌,别有韵味。B. 第二句叙事,叙述了诗人整日流连江头,陶醉于美景、至晚方归的情状。C. 颔联“两关”代边疆,“三殿”代朝廷,整联表现国家内外交困的处境。D. 本诗以写景落笔,以写景作结,避免感情的一味直抒,增添了蕴籍之美。15. 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 , ”(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谊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将无形的愁写得有形有状;李煜更胜一筹,虞美人中“ ? ”两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写出了愁思绵绵不绝。(3)次北固山下中,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了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 ,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仅在于官爵高低,更要看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 ,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 ,且自感怀才不遇,“(丙)”。有的甚至义气用事, ,于事无补,于己有害。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尽管要看官爵高低,但更关键的是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B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是看官爵高低,而是看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的要多。C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D. 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韬光养晦 多愁善感 一筹莫展 自暴自弃 B深长不露 多愁善感 穷途末路 妄自菲薄 C韬光养晦 柔情似水 穷途末路 自暴自弃 D.含而不露 柔情似水 妄自菲薄 一筹莫展3.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A B C D20、下面是一位高三同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自荐信(节选),信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自荐信尊敬的xxx学校领导、考官:你们好!我是XXX学校的xx级应届毕业生XXX,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视我的材料,我十分希望能够通过贵校自主招生考试进而实现在贵校学习的梦想。从小到大听见无数周围人对贵校的溢美之词,更加深了我对贵校的印象,所以我十分希望能够进入贵校的-专业学习。展望过去,期望将来。如果进入贵校学习,我希望能使自己收获真挚的友情,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从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提升。此致敬礼!自荐人 :XXX xxX月x日 (1) (2) (3) (4) (5)_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每年6月底,高考状元及其所在学校就会成为各地媒体报道的焦点。这说明人人都在关注高考,关注教育。如果一个学校能考出高考状元,那么其师资必定是优秀的;而有了优秀的师资,进入该校的学生自然也能学得好,考出好成绩。 高考状元及其所在学校成为媒体焦点不一定说明人人都关注高考和教育。 _ _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班班会上,同学们纷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格言名句并畅谈感想,其中有六句同学们感受尤深,这六句是:(1)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慢之。荀子(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3)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魏征)(4)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5)同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6)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请结合其中的两三句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在下次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一、现代文阅读1.C(3分)(题中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B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2.B(3分)(题中B项,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3.B(3分)(B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4.B(3分)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托物言志错,“写出了虽然自已的生活没有诗意,却努力追求诗意的过程”也不正确;C项,“花的睡醒之辫只是艰辛生活的调剂”错,文中并未体现生活艰辛;D项,“从科学的角度”错,这只是作者自己的理解。5.共(6分)作者认为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是多事之举。(1分) 花的“睡”与“醒”有自己的规律。川端康成笔下的“花未眠”是一种文学化的表达,与海棠花是否真的未眠无关。(2分)生活中能否发现“花未眠”之类的现象取决于人是否有诗意,而不在花本身的“睡”与“醒”。所以,不必过分计较花的“睡眠”。(3分)6 .(6分)从结构看,“海棠花未眠”是文章行文的线索,整篇文章围绕作者读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所思所感展开。从内容看,探究“海棠花未眠”是行文的重点,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探究花的“睡醒之辩”,表现的是自己对“海棠花未眠”的理解。从主旨看,“海棠花未眠”暗含主旨,代表的是对诗意生活的追寻,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探究花的“睡醒之辩”的过程恰是追寻诗意的过程。(每点2分)7.A(3分)B.年轻人占比高是因为他们对高科技关注之说无依据;C.由材料四 “厉害了,我的国用人物自己讲故事的基本策略,化了“致论色彩”可知,应是用“人物自已讲故事”的策略淡化了政论意味,而非“通过视听现手法的准确运用”;D.由材料三可知,只是对在“这些创世纪的工程项目中”的中国人进行了讴歌,而非整个和平年代的中国人。8.A(3分)B.材料三没有分析表现手法,而是揭示主题思想;C.不能看出人们“渴盼”战争年代的牺牲精神;D.记录成就也是目的9. 共(6分)真实性:人物自己讲故事,淡化政论色彩;时代性:反映的主旋律主题,契合整个社会环境、政治气候、舆论主力的改变;艺术性:恰当而准确地运用视听表现手法和声画记录手段解析影片的成功原因可以从时代环境因素、影片本身特色优点以及观众需求等方面去考虑。回答时先回看材料,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四,然后提炼整合出与影片成功相关的信息,最后按不同角度分条列出。时代环境变化,整个社会环境、政治气候、舆论主力的改变创造了成功前提;影片区别于原有的政论性影片,人物自己讲故事,淡化了政论色彩,更具真实性;影片还运用了准确和恰当的视听表现、声画记录手段二、古诗文阅读10. D (3分) 画线句子中“夷人”指少数民族,是名词;“吕宋”“广东香山澳”“彭湖”都是地名;再结合上文说的商人把他们的货物运到吕宋去了,可推知画线句子的大意是夷人怀疑吕宋截了他们的商船,就过去玫打吕宋,又侵犯广东的香山澳,都被打败。他们不敢回国,就又到澎湖来请求通商,并且在岛上修筑城墙。根据句意可知正确选项为D项。画线句子加标点为: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11. A.(3分):A项,“从子在这里指外甥”不当,“从子”在本文中指侄子。“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意思是“是尚书南企仲的本家儿子、南师仲的侄子”。12. A(3分) A项,“敌将高文律派使者来请求得到钱款”不当,由原文“贼帅高文律惧,遣使求款”意思是敌将高文律害怕了,派使者过来求和,而不是请求得到钱款。13. 共(10分)译文(1)魏忠贤恨南居益在叙说功绩时不提到自己,压下了给他的奖赏。(2)恰逢工部尚书张凤翔因为军用器材没准备齐全被关进了监狱,四司郎中有三个人死在了监狱里,朝廷就诏令南居益接替了张风翔。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衔”,怀恨;“不及”,没有提到;“格”,压下。(2)“坐”,因为;“不具”,不齐全;“下吏”,被关进监狱。14.B(3分) “醉于美景”错误,“由不见两关传露布”可知,应为心情郁闷醉酒而归。15. (6分) 要点:“”日暮”“,秋草”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落的失望与担忧。3分“百鸟避人飞”,一双本无心机的白鸟避人远飞,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期望(或对时政的不满与愤激)。3分16. (6分)每空1分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三、语言文字运用17.D18. A19 C20、(5分)(1)审视改为审核(2)进而改为从而(3)无数周围人改为周围无数人 (4) 溢美之词改为赞美 (5) 展望改为回顾21.(6分)示例:(2)一个学校能出高考状元,其师资不一定都是优秀的。(3)有了优秀的师资,其他进入该校的学生不一定能学得好,考出好成绩。(写出一处给2分,写出两处给5分)四、写作(60分)22、立意参考:(1)从立身行事的角度,整合材料中的(1)(2)(3),联系现实,谈为人做事,要多结良善、心怀敬畏、注意细节。 (2)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角度,整合材料中的(1)(5)(6),联系现实 ,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草种历史、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3)从青少年创业的角度,整合(1)(3)(4)(5),结合现实 ,谈青年人应胸怀远大、珍惜时间、虚心学习、奋发有为。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南居益,字思受,渭南人,是尚书南企仲的本家儿子、南师仲的侄子。南居益的曾祖南从吉与曾伯祖南大吉都是进士,他们两个人的儿孙也一个接一个地登上黄榜。南居益从小注意砥砺自己的操行,万历二十九年考中进士,初任刑部主事。经多次升迁,当了广平知府,又晋升为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先后做过按察使、左右布政使,都是在山西。天启二年,南居益入朝当了太仆。第二年升右副都御史,拉任福建巡抚。红毛夷是海外来的杂色人种,绀紫色的眼晴,红色的头发和胡须,他们自称和兰(荷兰)国,自古以来跟中国没有往来,后来经过大泥、咬留吧两国跟福建商人交往上了。万历年间,奸民潘秀领他们占领了澎湖,要求通商,巡抚徐学聚让他们把货物转卖到大泥、咬留吧二国去。这两个国家水路险远,商人没有去而是把他们的货物运到吕宋去了。夷人怀疑吕宋截了他们的商船,就过去玫打吕宋,又侵犯广东的香山澳,都被打败。他们不敢回国,就又到澎湖来请求通商,并且在岛上修筑城墙。巡抚商周柞拒击他们,但平定不下。这时南居益接替了周祚,敌人正在进犯漳州、泉州,招了些日本、大泥、咬留吧人及海寇李旦等做援兵。南居益派人去招安了李旦,劝说他带大泥、咬留吧人来归顺。敌将高文律害怕了,派使者过来求和,南居益斩了来使,然后在镇海港建起城堡,把敌人逼到风柜。敌人到了穷途末路,乘船逃走,官军就活捉了高文律,海上的战患至此才算平息下来。天启五年,南居益升任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恨南居益在叙说功绩时不提到自己,压下了给他的奖赏。给事中黄承昊又说他拉帮结派,卖身投靠,靠钻营爬上了重要位置,于是南居益被剥夺官籍,离开了朝廷。福建人到京师替他诉冤,皇帝不听。他们就为南居益立了一座祠堂纪念他,在澎湖和平远台为他立了碑。崇祯元年,南居益被起用,担任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库、草场。陕西的兵镇缺粮饷达三十多个月,南居益请把应送到关门的陕西田赋留下三十万石,解决部队的困难,皇帝回答可以。京郊戒严时南居益在通州,制定的守城办法很完善。恰逢工部尚书张凤翔因为军用器材没准备齐全被关进了监狱,四司郎中有三个人死在了监狱里,朝廷就诏令南居益接替了张凤翔。不久,在试验大炮时发生了爆炸事故,兵部尚书梁廷栋弹劾郎中王守履失职。王守履害怕了,就攻击说兵部郎中王建候诬陷自己。朝廷审讯后发现事实不像王守履所说,就把他逮捕入狱。南居益上书营救王守履,皇帝认为南居益徇私,把他罢免了官籍。把王守履打了六十大棍,罢官为民。不久,朝廷評定守城的功劳,恢复了南居益的官籍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打下渭南,向南氏一门勒索一百六十万石军饷。南企仲已经八十三岁了,被贼兵害死。贼寇想诱降南居益及南企仲的儿子、礼部主事南居业,他们两个不肯投降。第二年正月,贼寇派兵把他们带走,施加炮烙之刑。南居益、南居业始终不屈,绝食七天死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