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练习.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31619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选择题1(xx天津五区县高三期末,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可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A“车同轨、书同文”得以实现B出现“世胄蹑高位”的局面C三省长官同为宰相D废宰相,顾问人员参与谋划答案D解析明朝时期废除丞相、设内阁,使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真正实现了皇帝一人独裁和掌控政府的运行,故D项正确。2(xx咸阳三模,27)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答案B解析据材料“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知明朝“巡按”要“大事奏裁”,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明朝“巡按”要“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故B项正确;据材料“大事奏裁”,可知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小事立断”可知凡事须向皇帝奏报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3(xx商丘二模)“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4(xx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四,2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A宰相制度可以化解君主专制的弊端B内阁制度能够有效控制皇权的膨胀C宰相批阅奏章具有分割君权的作用D君臣关系融洽有利于政治正常运作答案C解析材料中宰相通过帮助天子批阅奏章,实际上分割了君主的行政权,故C项正确。5(xx延边一模,27)“自明革中书省,析其事权归之六部,而内阁惟司票拟之职;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B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C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D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C解析材料“部权尽归内阁”与皇权的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部权尽归内阁”与内阁行政效率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部权尽归内阁”可知,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压制六卿矣”“部权尽归内阁”说明阁权上升,六部权力受到制约,但不是使六部从属于内阁,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6(xx武汉高三二月调研,26)(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答案D解析材料只有廷议的结果,没有涉及廷议的过程,因此不能反映出朝廷议决效率的提高,故A项错误;明代皇帝要通过“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反映出朝臣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故B项错误;明朝皇帝通过重金收买人心,最终改变廷议结果,因此廷议制度不能确保朝廷公正法治,故C项错误;廷议属于法定的议事程序,其议决结果可能有悖于君主意愿,反映出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故D项正确。7(xx四川高考模拟信息押题卷,27)雍正帝即位后,严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这一举措()A使军机处最终取代了南书房B打击了贪腐,整顿了吏治C有效加强了对中央官吏的管控D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B解析材料“严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是雍正帝整顿吏治的措施,与军机处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可知这一举措打击了贪腐,整顿了吏治,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严令各省”不符,故C项错误;整顿了吏治,打击贪腐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故D项错误。8(xx鹰潭一模,27)清朝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以下关于军机大臣的表述错误的是()A军机大臣的职责表明皇权的强化B军机大臣实质是皇帝的机要秘书C军机大臣从此无权参与军国大政D军机大臣承旨办理机务出纳皇命答案C解析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述缮撰”,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说明皇权得到强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实际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可以参与机务,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军机大臣将皇帝的各种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xx全国卷高考模拟一,27)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其意图是()A扩大地方的权力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整饬地方的吏治 D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明清总督的职能“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可知总督将行政权、军事权、监察权集于一体,以改变各省权力分散的局面,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10(xx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5)清史稿:“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这表明()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内阁学士的地位尊崇C军机处控制了内阁D军机与内阁相互牵制答案B解析军机大臣位高权重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可知重用内阁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可知是地位尊崇,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内阁,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军机处与内阁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11(xx江西联考)1800年,清廷下诏: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清廷此举()A维护了满洲贵族权威B提高了皇帝决策的科学性C加强了决策的封闭性D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后期军机处决策的保密制度。满族文武大臣也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可见此举与维护满洲贵族权威无关,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君主独裁无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故B项错误;此举是为了防止军机处决策的泄密,体现出其封闭性,故C项正确;外朝无法参与决策,因此不能消除内廷与外朝的矛盾,故D项错误。12(xx北京西城高三期末,9)北京故宫内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生源地和行政中心”。此机构的设置()A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军务C取代前朝的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D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答案A解析根据“北京故宫内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xx湖北百校大联盟高三10月联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14(xx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四,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答案(1)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2)作用: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1)注意从材料中概括信息,答案要简明扼要。(2)根据材料中“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得出作用一: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根据材料“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得出作用二: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中“巡抚由临时性以对巡抚监督”得出作用三: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