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8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粤教版必修5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4、分析作者的褒贬态度。二、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借助相关资料进行翻译。 2、合作学习。三、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3、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1)、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2)、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 (3)、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话解释文章何以用“郑伯克段于鄢”作为标题的原因。 (4)、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4、春秋笔法:左传收集了大量的古代资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的史实。文中对历史的评价,作者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态度,或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素称“春秋笔法”。四、【基础知识积累】1、通假字寤生(寤啎:逆,倒)佗邑是命(佗-他)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无庸,将自及(庸-用)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永锡尔类(锡-赐)2.古今异义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3.词类活用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4.一词多义制 为之请制(名词,地名)今京不度,非制也(名词,制度)庸 无庸,将自及(庸用)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庸:平常,平凡)食 公赐之食(名词,食物)食舍肉(动词,吃饭5.文言句式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君子何患焉(宾语前置,患何,担心什么) 五、合作探究,梳理文章思路。(一)请按照记叙文的情节结构梳理文章: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发展: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到廪延。高潮: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将为内应。结局:大叔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颖。尾声:颖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二)郑庄公母子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1、姜氏因为庄公出生时难产,因而厌恶庄公,偏爱共叔段,这是造成母子冲突的起因;2、姜氏为共叔段争得京邑,又怂恿他扩充势力;庄公设计圈套,欲擒故纵,使母子兄弟之间的感情急剧恶化;3、姜氏阴谋里应外合帮共叔段弑兄篡位,庄公一举铲除异己,将姜氏流放城颍,矛盾公开激化,母子兄弟反目为仇;4、经颍考叔的教化,庄公母子隧道相见,重归和好。 六、庄公形象讨论。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是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讨论) 参考:(一)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1、 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被郑武公所灭,话中所含杀机,姜氏未必可知。求制不得而求京,这也在庄公意料之中,可见其老谋深算。2、 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他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昵,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叙段。庄公设下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象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3、 庄公幽禁姜氏,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不久就后悔了,这是因为其害怕蒙上不孝的名声,后听从颍考叔之见,在燧道中与姜氏相见,并赋诗说:“大隧到中,其乐也融融!”实足表现了其虚伪。(二)郑庄公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胸有韬略,处事果断,关键时刻不心慈手软。在决定郑国命运和自己君主地位的时刻,庄公果断出击,而共叔段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只得狼狈逃窜,证明庄公是正确的。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讲,庄公所为无可指摘之处。政治向来是只讲权柄,不讲情义的。试想,若庄公不以雷霆手段对付叔段,而被叔段篡位,到那时庄公就不仅要承担“失教”的罪责,更是身败名裂,不知置坟之所了。 (三)事情结束时说“母子和好如初”,这个“如初”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状态?这是一出家庭悲剧,何必要以喜剧结束?“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读来使人感到十分滑稽,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挣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七、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通过记叙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最后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事件。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作者是借这事讽刺这里面的人都不遵守“礼义”,这才是孔子的本义。庄公治国要治,要仁治要礼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