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IV).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20054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IV)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诗中虽流露出 苦闷和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表现了诗人自由不羁的个性。B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愈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C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吟”“行”等体裁。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D“歌”“吟”“行”都是古体诗。古体诗的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径自B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惩罚C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拉开弓D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招引3、下列对诗歌的评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开始看似只涉及人生感慨,政治色彩极浓,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故而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B杜甫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深蕴着悲壮深沉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C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情思。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乡思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正确的一组是()我们考察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看渗透在大多数民众心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这些观念怎样转化为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形成或推动或阻碍历史前进的实际力量。_。文化传播的流向则基本上是进步的文化向落后文化所在地区流动,图书、影视作品的进出口状况可以显示这种趋势。文化中的什么东西才能影 响对方?只能是有利于对方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因素,才能为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那么,如何进行交流呢?交流的前提是双方各自的选择自主权。那些不利于对方生存与发展的因素,虽然会由于种种原因,如巧妙的宣传、精心的包装、对方的愚昧,逞一时之效,但终究是要被抛弃的。只有从这里,我们才能看到或优或劣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文化面向世界,就是为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于是,历史上文化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从价值观相对落后处走向价值观相对进步处,留学和移民的状况可以证实。由于我们是东方的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仍然是平等交流中的重心。ABC D5、 (xx天津高考,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_,_遗世独立的佳人。A钟爱洋洋洒洒浮动好像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二、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宋代刘攽中山诗话记载:“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如云: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铜钱,不过袭用成语耳。”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如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酤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是渊源有自。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王夫之所言甚是,但是这也表明了要读懂唐诗,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因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或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诗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了酒价。B.杜甫在自己的诗中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C.宋代的刘攽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D.陈岩肖认为,杜甫的诗除非特意去纪事,都会经常记录当时当地的产品和物价情况。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A.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描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一点。B.王嗣奭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朝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唐朝酒的价格确实比较贵。C.杜甫的“三百青铜钱”之说不过是袭用成语罢了,北齐时期倒真正有可能一斗酒三百钱。D.中国历史上酒的价格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比较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价格应该不一样。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植的叙述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人在诗歌中普遍追摹和袭用他“斗酒十千”的说法。B.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不同。C.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把它所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合适的。D.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这说明读者并没有真正读懂唐诗。三、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贝也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须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有删节)注贝也:通“移”。转移;转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B.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二)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10分,每小题5分)陈亮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桹?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注: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鸣桹: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13、 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5分) 14、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5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10分)春游南亭 韦应物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 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注】宠。注:专城:即专城居,古代称州牧太守等地方官为一城之主。15、这首诗描写了初春的景象,哪些方面能体现“初春”二字?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5分)答:_16、第三联中“禽响”和“柳重”两词用得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答:_ _四、填空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12分)(1)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李白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抒发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2)李白梦游天母吟留别一诗中写作者从梦境回到现实的过渡句是: , 。 (3)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愁绪却异彩纷呈。比如_的_“问君能有几多愁”;_的_“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4)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含有“瓠巴鼓琴”之意的句子是: 。 (5) 周邦彦苏幕遮中描写荷花的名句是: , , 。(6)杜甫蜀相中起到点睛之笔的一句是: ,长使英雄泪满襟。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冯其庸的“大国学”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他眼前逐渐打开。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 讲座。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的话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冯其庸的学术人生最为合适。xx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相关链接(1)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2)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应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并重,这种扎实的学风有助于保存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B.冯其庸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不仅因其涉猎广泛,学问渊博,成就斐然,还因其在国学教育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C.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其科学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D.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的基本规范,是对无锡国专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的眼光。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冯其庸将书斋命名为“瓜饭楼”,著作结集为瓜饭楼丛稿,与其说是纪念早年的艰难岁月,不如说是文人的雅兴使然。B.家境贫穷、时局动乱使冯其庸无法专力读书,但这也促使他最大限度地博览群书,客观上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C.无锡国专的求学经历,使冯其庸的治学由零散、自发变为系统、专业,这是冯其庸一生学术辉煌的坚固基石。D.冯其庸早年读书习惯的养成、无锡国专办学的成功,都说明地域文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E.冯其庸将个人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通过教育薪火相传,他的国学情怀,最终在人大国学院找到了托付。20、冯其庸的求学、治学之路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出四点。(6分)21、下面是教师指导 态度与学生反应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就“指导态度和敌对情绪的关系”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6分) M型相当于慈祥、亲切的教师 ;P型相当于严格要求的教师;PM型相当于教学热心又严格要求的教师;Pm型相当于近乎放任自流的教师。请就上图情况用两句话作结论。五、作文(60分)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有一只蜗牛,计划干一番事业。它想向东去攀登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3 000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3 000多年。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于是它不胜悲哀,最终枯死在蓬蒿秆上。树林中的小动物知道了,聚集在一起议论这件事。蚂蚁说:“呵呵,不自量力的小蜗牛,自作自受。”蜜蜂说:“脚踏实地最重要,不能好高骛远。”云雀悠然神往:“到泰山去,不错的主意,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梦想真是个好东西。”狐狸想:“这只小蜗牛,如果不自怨自艾,果真向东爬去,现在会是什么情景呢?”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察汗淖中学xxxx第一学期月考试卷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答 题 卡选择题:123456789101112、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10分)(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译文: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10分,每小题5分) 13、 14、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10分)15、 16、 17、古诗文默写(12分) , , , (5) , , 。(6) 18、 19、 20、 21、 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