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中规院PPT演示课件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77871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22.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中规院PPT演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中规院PPT演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中规院PPT演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专家评审汇报,规划范围界定,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起通江大道,东至东方造船厂、外环高速、茶园工业区东侧路一线,北至长江岸线南抵南岸区行政边界,总面积约为59平方公里(实测60.16平方公里)。 范围内包括广阳镇、迎龙镇、峡口镇、长生桥镇等四镇的部分地区,以及东港港区、长江工业园、茶园工业园三个功能区。 2011年现状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合计约10平方公里。,背景解读政策背景,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0-230 提出新的经开区选址于南岸茶园组团地区,并明确了建设规模以及产业发展目标(2010年11月15日)。南岸区十二五规划发展定位: “西部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综合实力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发展思路: 两个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港口开放基地。 区域职能 三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和现代服务。 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及配套和数控机床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物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及移动信息服务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和现代物流 五区建设:内陆开放城市的先导之区、高端产业之区、临港生态之区、创业成才之区、安康幸福之区。 综合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 到2015年建成千亿级开发区,即产值达到1000亿元,在建和招商项目投入达到1000亿元。,科学发展阶段:“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以提高外资质量为主,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初 始 发 展 阶 段,快 速 发 展 阶 段,科 学 发 展 阶 段,初始发展阶段:“三为主”宗旨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以出口加工区模式循序渐进的谋求发展快速发展阶段:“三为主,一致力”以引进外资为主,兴办工业项目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深化体制改革,着力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切实推动城市化进程大力推动改革创新,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集约发展,注重生态与节能优化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整体安排,推进区域联动,背景解读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态势,国家对建设经开区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要求,以发展产业为主线,整体建设逐步高端化、综合化。,国家经开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背景解读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态势,国内先进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工业产值规模:3000-4000亿元左右,地均工业产值:120亿元/平方公里左右。工业增加值规模:500-1000亿元左右。地均GDP :20亿元/平方公里左右(GDP),重庆经开区 778亿元 85亿元 165亿元 8亿元,背景解读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态势,规划核心问题,如何在主城区功能、产业、空间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下,确定经开区总体发展定位与职能。如何落实“西部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总体建设要求,科学制定经开区的发展模式与建设原则。从协调区域发展、挖掘空间价值、梳理园区生态格局、盘整建设用地入手,以各类产业空间布局特征为基础,构建总体空间布局框架。以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生态安全为目标,构建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综合发展条件分析发展模式研究定位与职能空间布局方案,主要研究内容,自然本底条件发展基础与用地需求综合交通系统区域功能格局综合判断,第一部分 综合发展条件分析,1 自然本底条件,用地条件分析经开区选址场地处于东部槽谷中心地带,南部樵坪山余脉沿场地中部由南向北延伸,造成总体地形地貌较为破碎、起伏较大。场地整理代价较高,土地开发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综合平衡。,景观格局分析河流湿地保留山体制高点景观控制点连续山脊线垂直界面“一江两河两山”的格局肌理形成了未来片区的总体景观骨架。两河之间地带为用地范围内空间层次最多,景观丰富度最高的地区。沿长江内河两岸地区从空间尺度、水体功能、用地开敞度、平整性、连续性上来考察,均构成了区域难得的滨水空间。,1 自然本底条件,1 自然本底条件,1 自然本底条件,适宜建设用地约50平方公里左右。自然、生态条件基本符合工程要求。其中部分地区对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需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不适宜建设用地约10平方公里左右。坡度40%以上起伏度大于50米承载力较差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生态敏感性高的河谷地区生态及景观格局中的关键节点地区,“四镇三区”,茶园工业园,长江工业园,迎龙镇,广阳镇,峡口镇,2 发展基础与用地需求,现状概况,现状建设主要分布在通江大道以西沿线,两处工业区及长生桥镇镇区附近已形成了集中城市化地区。 迎龙镇、广阳镇镇区发展较慢,尚呈现出一般场镇的建设。,东港船舶产业园,长生桥镇,现状人口,2 发展基础与用地需求,规划范围内现状总人口约为9.4万人,3.3万户。其中城镇人口3.9万人,农村人口5.5万人左右。(安置用地需求大约在1平方公里左右),2011年经开区现状人口统计表,2 发展基础与用地需求,现状,2011年经开区现状建设用地统计表,美的工业园,朝天门批发市场,市看守所迁建,现状计划建设用地统计,2 发展基础与用地需求,计划建设用地需求,雷士照明物流,东港工业园,长江工业园,茶园工业园,产业发展现状,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医药制造、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环保技术等产业门类。2010年工业总产值332亿元。约占南岸区工业总产值的60%。,2 发展基础与用地需求,存在问题,产业门类较多,各产业关联度较小。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聚效益开始显现行业龙头性企业不多,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地均产出效益偏低。除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地均产出较高外,其它产业总体产出较低。,2 发展基础与用地需求,铁路系统,铁路大通道:北京重庆昆明重庆长沙福州重庆桂林广州(远景)客运专线:京郑万渝客专北京方向渝长客专长沙、福州方向渝昆铁路昆明方向(远景),3 综合交通系统,成都,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时代,华北,华东,华南,3 综合交通系统,成都,重庆,国家中心城市时代,华北,华东,华南,区域对外联系格局的转变:,铁路货运:主城区“19”枢纽系统货运环线经开区内设东港、惠民两处普通货站,规划渝汉货运专线将接入惠民站 (建议提升惠民站等级,增加编组能力)客运枢纽:主城区“四主两辅”枢纽系统经开区茶园站为主城区东部主站主要服务于北京-郑州、长沙及昆明方向。,兴隆编组站,惠民站,3 综合交通系统,西部,中心城区,东部,快速路及高速公路系统:渝遂三横线江南大通道成渝四横线 六纵线渝黔高速 外环高速,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3 综合交通系统,港口:主城区东部槽谷重点发展果园港、东港港区,形成集装箱水铁联运枢纽。东港定位:重庆“三基地四港区”物流枢纽之一服务主城东南片区、渝东南部区县、西部片区、贵州方向的物流以机电、医药产品类物流为重点以集装箱和载货汽车滚装运输为主要形式规划吞吐量130万标箱,东港,“果园港+东港”:二环万亿工业板块和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板块的重要基础性交通枢纽。但对于港口与周边产业区的功能组织与后方集疏运网络需要进一步研究。,3 综合交通系统,对外联系节点:四处立交与外环线联系东港立交 广阳立交江南大通道立交 迎龙立交三条隧道与主城区、CBD联系慈母山隧道南山隧道真武山隧道三座跨江大桥与两江新区、龙盛产业区联系郭家沱长江大桥果园长江大桥鱼嘴长江大桥,迎龙立交(现状),广阳立交(现状),江南立交(规划),南坪副中心,弹子石,茶园副中心,东港立交(规划),江北CBD,渝中CBD,3 综合交通系统,轨道交通:轨道六号线(2013年通车):主城区西北东南纵贯线,连接CBD及众多城市副中心,是主城区内最为重要的轨道线之一。轨道12号线(2020年前通车)南北贯穿东部槽谷,是服务主城区东部地区生产生活的公共交通主动脉。,3 综合交通系统,交通发展特征小结: 对外交通主城区东部的客、货综合枢纽门户。 城市交通高强度、多方向、全类型的开放交通单元。,3 综合交通系统,主城区层面:重庆市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经开区是支撑重庆市战略定位的核心产业承载空间及东部门户枢纽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承载国家级战略产业是经开区的核心功能之一。充分发挥水、铁、陆联运的交通优势,形成重庆主城物流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4 区域功能格局,战略性产业承载空间二环沿线板块与江南工业走廊板块的重要节点主城区东部槽谷的核心产业聚集区之一,五大万亿工业板块:两江新区万亿板块、西永万亿板块、江南工业走廊万亿板块、二环沿线万亿板块、区县万亿板块,经开区,经开区,4 区域功能格局,货东港:主城区重装备制造制造与临港工业的重要依托,区域200-400公里范围内集装箱货运的组织枢纽。客重庆东站:华北、华中、华南,方向中高端客流进入重庆的陆路枢纽。,主城区东部的重要门户和枢纽,4 区域功能格局,东部槽谷的战略性节点,凭借自身区位优势与交通优势,未来将是整该区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体系的战略核心。,东部槽谷层面:城市结构和功能升级的重要依托,从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上比较,经开区更具备成为东部槽谷地区空间组织枢纽和服务中心的条件。,木洞麻柳产业区,4 区域功能格局,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条件使得经开区成为承接CBD功能外溢和辐射的首选地区之一。随着广阳岛的开发,经开区长江内河沿线成为主城区又一处难得的长江滨水空间。面向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和创新研发功能的优质承载地。,主城中心区层面:CBD功能外溢的直接辐射区,4 区域功能格局,核心地区CBD、金融街。5-10km范围中关村海淀园、丰台园、德胜园、雍和园、电子城等。15-20km范围中关村昌平生命园、软件园、大兴园、通州园、亦庄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案例借鉴:北京总部经济及创新功能布局,经开区距重庆CBD5-10km,车程约5-10分钟,12km,车程5min,中关村丰台园总面积8.18平方公里,东区4.01平方公里,西区4.17平方公里。东区:总部经济区产业、研发、办公、中试于一体的总部集群基地。已入驻400多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形成了上市公司、央企、地方进京企业三大企业总部群。西区:制造业创新中心主打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中心,已入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的17家民用技术研发机构。,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2008年由中石油、中移动等央企进行开发建设和人才引进及安置。规划用地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产业:国家新能源、新材料、先进技术装备等大型研发、创新产业。,中石油创新基地:占地95.87公顷,规划建筑面积133万平米。,重庆市主城江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节点。南岸区未来社会经济与空间发展的主战场,南岸区层面:全面开启“东麓时代”的着力点,4 区域功能格局,从组团中心走向市级城市副中心的抓手。综合提升茶园新区整体功能构成与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平台,茶园组团层面:茶园新区功能整合与全面提升的平台,重庆总规 南岸区分区规划 四规叠合规划,4 区域功能格局, 37,多重政策的叠加西部开发+国家中心城市+直辖市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的联动组合交通区位条件的提升外部:重庆打造水陆空联运的综合门户枢纽内部:铁路枢纽+港口+公路的优势组合城市空间格局的重组重庆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东向经济联系加强主城空间快速扩张,由城市边缘向发展前沿转变决策层面的共识与期望重庆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三张牌之一)南岸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举全区之力打造,核心转变从边缘走向前沿,4 区域功能格局,重庆主城区核心产业功能的承载空间主城区东部的重要门户和枢纽CBD功能外溢的直接辐射区东部槽谷地区的服务中心主城区长江下游区段重要的特色滨水空间,空间价值识别,4 区域功能格局,第二部分 发展模式研究,主体功能产业选择核心理念环境建设土地使用交通策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SIP)职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新城区。,成功实现从工业园到城市新区的转变融入区域:路网全面对接中心城区,消除“地理孤岛”。预留宜居空间:邻里中心建设保证良好的服务性,核心区域预留远期居住和服务功能提升用地。逐步转型,腾笼换鸟:将粗放发展型工业用地置换成居住和商业用地,架构苏州新的城市空间结构。,1 主体功能,由产业孤岛转向城市综合新城区功能组织经历了独立工业园区发展阶段后,转向综合性新城区功能注重生产、生活均衡,强调职住平衡、功能混合。,职能:百里国际科学谷、山水生态宜居城、高端产业聚集区。创新源地,总部高地,体育天地,购物胜地,居住福地,制造基地。,广州开发区萝岗区,独立园区起步阶段:中外合资、外资和国内联营,单一产业职能。一区多园发展阶段:多片区构成的区域,产业职能多元发展。城市新区转型阶段:以科学产业为主导的新产业体系,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兼顾生活服务功能。,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SIP)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一批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尤其是在IC、TI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由一般制造业向高端产业体系演进,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强调研发与创新。,制造业升级发展科技跨越发展服务业倍增发展,2 产业选择,以人为本营造功能空间,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学院化 公园化 社会化,中新天津生态城 人与人和谐共存, 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 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日本筑波科学城 生态生活示范城市,法国索菲亚安帝波利斯与自然融合,满足人的生活与休闲需求,3 核心理念,以生态理念为核心,建设生态型产业园区保护生态基底尊重自然肌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生态景观体系,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匠心于“自然”,倾情于“山水”,致力于“空间”“山”、“水”、“园”有机融合创造以生态化人居环境为特征,适宜和有效支持产业园综合发展的城市环境。,中新天津生态城坚持生态优先,构建健康安全的自然生态体系指状绿楔渗透,多级生态模式,4 环境建设,保持合理强度,强调功能混合(职住平衡,就近服务) -生产研发:产品的研发基地、孵化基地;高品质的厂房、生产车间。 -产业服务:产品研发设计等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等资本服务;会展、中介咨询、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人力资源培训服务;物流、配送、代理等经营服务。 -居住生活:酒店式公寓、人才公寓;居住社区;宾馆、酒店;商业零售、餐饮等。 -休闲娱乐:文化活动;闲广场;娱乐、健身等。,松山湖科技产业区在布局结构上,结合自然生态特征采用圈层结构。内圈层:生态核心区、水体保护区中圈层:中心区、科教研发区、居住区、休闲娱乐区外圈层:产业生产区,5 土地使用,公交导向的绿色交通体系,区域层次的双快交通模式,组团层次的P&R模式,街区层次的人车分流模式,区域层次(大于 44 公里)注重与中心城区的联系 “双快”交通体系 组团层次( 44 公里) 低速交通的尺P&R模式街区层次( 11 公里)适于步行的交通设施注重人车分流,TOD导向的开发强度模式图,6 交通策略,功能综合;产业高端;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混合使用;绿色出行。,7 建设原则,总体定位发展目标,第三部分 定位与职能,国家中心城市的现代产业高地,主城区东部的枢纽门户,生态宜居的滨江新城区。,1 总体定位,经济发展目标,土地产出率核算,主要工业行业土地产出率表(亿元/平方公里),综合确定近期经开区土地产出约为70-100亿元/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为12-15平方公里远期地均产出率提高到约150亿元/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约为20-25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目标 2015年经开区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以上,2020年工业产值达3000亿以上。,2 发展目标,“西部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3000亿产值开发区产业现状,广州开发区萝岗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汽车、金属冶炼、生物、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全国最大的空调压缩机、线路板生产基地、不锈钢生产基地之一、全国第一个轿车出口生产基地、华南地区最大的TFT-LCD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加速集聚,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位。积极拓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高科技营养食品等产业。,具有全国层面领先优势的产业集群,就业容量估算,综合判断,经开区能提供就业岗位30-40万个,就业密度案例表,就业人口预测,2 发展目标,人口规模估算居住人口规模南岸分区规划茶园组团人口规模为70万;其中经开区范围内居住人口约为30万服务人口规模 全国总人口与就业人口比值约为1.78-1.71之间。 经开区以产业功能为主,人口增长以外来务工为主,结构较年轻,确定这一系数为1.5。 则经开区的服务人口规模为45万人左右。,2 发展目标,职住平衡校核(茶园组团范围): 茶园组团西部片区以服务和居住功能为主,约提供就业岗位6-10万个,则茶园组团总就业规模36-50万,按带眷系数1.5-1.6计,则总人口60-75万人。因此,茶园组团能够达到动态职住平衡,并能凭借优良的环境,进一步吸引高端居住人口。,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用地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第四部分 空间布局方案,1 区域协调策略,交通对接功能统筹产业协调生态网络共建,“北接南引,提升中部,强化滨江”,2 总体布局思路,“一心双轴多点”“大茶园城市副中心”,3 茶园组团功能整合,滨江产业服务区,茶园中心区,广阳岛国际度假休闲区,鱼溪河度假区,综合市场,站前商贸区,茶园文化中心,峡口度假区,4 方案比选,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场地整理依据场地高程分布、土方平衡、用地类别等因素综合考虑,工业用地按2平方公里左右、商业商务用地、居住用地、办公研发用地等按照0.5平方公里规模考虑台地平场方案。生态网络梳理以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为基础,以“一山、三水、五岸”为骨架,打造开放、连续的生态空间网络,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网络格局。,5 场地整理与生态网络梳理,6 空间结构,“一心一带三片”一心:茶园中心区 以茶园行政中心与高铁站前商务区为核心,整合滨江产业服务区,培育大茶园中心区。一带:滨江商务休闲带三片:先进装备制造研发孵化流通电子信息,7 功能分区与总体布局,“八大功能片区”,用地指标,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用地指标,建设用地分类统计表,8 产业用地规划,发展目标 高端临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高端信息产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发展策略高端化与集群化发展相结合发挥大项目、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重要基础设施的带动作用,用地布局北翼:现代物流产业园先进装备产业园弹性产业空间中部:科技服务中心综合批发市场南翼:2.5及数控自动化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通信设备产业园依据就业密度及工业片区规模,采取集中模式化布局,以1-3平方公里为服务单元配套建设产业“服务核”,8 产业用地规划,9 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原则面向区域、服务产业分级配置、均衡布局、适度高配规划目标:主城东部综合城市服务核心、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主城区重要的滨江生态休闲服务带体系完备、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居住生活服务设施体系三级中心体系: 市级、区级、居住区中心,9 公共设施规划,行政办公设施商业金融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科研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60.83公顷,人均15.36/人。,10 居住用地规划,规划原则:职住平衡。充分满足茶园组团就业人口就近居住的需求。园组团就业及带眷人口共65-80万人,按照人均29.6平米规划,考虑90%的就业家庭在本组团内部居住,共需居住用地18-22平方公里,则本规划区内应保障居住用地8-12平方公里,规划设置居住用地8.29平方公里保障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及安置房建设,重点解决产业工人、低收入家庭以及拆迁村民的住房需求针对产业区主体就业人群的收入特征,完善保障性住房设置,统筹安排保障房(公租房、廉租房)、安置房,合理布局蓝领社区类型多元。建设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现代化居住社区。以经济型住宅为主,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住宅供应凸显山水环境优势,适度发展中高端滨水住宅,吸引高端人才入驻,10 居住用地规划,住宅发展类型指引低密度滨水住房普通商品住房拆迁安置住房保障性住房用地指标规划居住用地843.7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16.66%,人均居住用地28.13平方米。,10 居住用地规划,规划共设置集中居住区8处,用地规模35-138公顷,居住人口1.3-5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6-30平方米。规划24班小学15所(含现状小学),每处用地1-2公顷,结合居住区均衡布置,基本保障500米服务半径的要求。规划24班初中5所,完全中学2所(含现状初中),每处用地2-4公顷。,10 居住用地规划,拆迁安置住房:依据行政归属,就近安置。规划共设置12处安置小区,按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平方米左右标准,规划安置用地77公顷,住宅建筑面积192.5万平方米,安置人口5.53万人。保障性住房“大分散小集中”原则,集中建设与配套建设相结合集中建设:迎龙、广阳镇区,苦溪河北部(300亩)配套建设:分片于各居住区内集中选址,11 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目标“通山达水、环江营绿、绿道交织”绿地系统结构 “一山一带五廊”绿地指标: 规划绿地613.6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12.12%。其中公共绿地398.4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7.87%,人均公共绿地13.28平方米。,规划城市公园一览表,12 景观系统规划,规划目标:在保持自然山水景观风貌特征的基础上,打造“滨水山地新城”,形成“山水连脉、城绿相融”的景观格局。总体结构:打造“一带一轴五廊多点”的总体结构。一带:长江滨江景观带一轴:通江大道现代城市风貌景观轴五廊:五条山水主要廊道多点:景观节点、口门及标志,规划目标道路交通通达性目标:2020年,经开区在半小时内实现与主城区各主要功能区通达;一小时内实现与市域长寿、江津、涪陵、南川等主要县、市通达。 机动化出行交通分担率目标:2020年,小汽车(含出租汽车)、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的分担比例为20:30:50。发展策略公交优先 交通先导客货分离山城特色,13 道路交通规划,对外交通规划铁路线路通道:货运:外环线 惠民货运站客运:郑渝客专场站枢纽:货运:广阳站、东港站客运:重庆东站(预留迎龙山西侧选址)港口: 2020年,东港码头作业区将建成10个泊位,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30万标箱、汽车重载滚装20万辆。规划控制岸线3200 米。,13 道路交通规划,重庆东站选址方案比较站址选址原则:尽量发挥其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便捷的交通集散条件与主城区联系紧密。普铁+时速250公里/小时的高铁:平曲线半径选取一般最小值7公里,方案一为最优方案。,13 道路交通规划,高速公路绕城高速江南大通道东延线其他对外道路茶园路西接南山隧道,东接茶涪路北翼两条主干道向东联系木洞镇长途客运站(迎龙):规划面积约14公顷。,13 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快速路三横线江南大通道四横线玉马路结构性主干道通江大道、茶园路、东城大道主干道14横7纵交叉口绕城高速设4处互通式立交三横线设4处互通式立交玉马路设2处互通式立交茶涪路设3处互通式立交其余干道与高速、快速路交叉口均为简单立交形式社会停车场 结合道路转换和公交换乘,规划8个社会停车场,设置“P+R”系统,用地共17公顷,13 道路交通规划,道路断面规划,13 道路交通规划,13 道路交通规划,道路功能组织货运通道:“两横两纵”港口集散:经南北两条主干道通向绕城高速和木洞、双河,“北主南辅”。东站集散:站前路、茶园路综合批发市场集散:三横线、茶园路、外环高速滨水景观道路港口大道滨江路,并向西与长江滨江路贯通苦溪河形成南北滨河路鱼溪河河口地区规划滨水景观环路。,公交系统规划轨道交通主城区轨道交通系统6#线,维持现状走线12#线,沿通江大道,向北联系两江新区,向南联系巴南区规划新增6 #线支线。区内快轨系统“两线一环”导轨式有轨电车(LRT),总规划线路长度约50公里公交枢纽 规划设置5处公交场站。枢纽站2处:东站枢纽、迎龙枢纽。公交场站3处:翠竹园、北斗村、铜井寺,13 道路交通规划,用水量指标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 60立方米/公顷.日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指标: 80立方米/公顷.日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70立方米/公顷.日需水量预测经开区总需水量:24.2万立方米/日,占茶园组团总用水量的70%左右。水源规划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修改稿并与东部水务公司协调,茶园新区由迎龙湖水库和观景口水库供水。水厂规划扩容朱家岩水厂: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水源来自迎龙湖水库新建观景口水厂:供水能力30万立方米/日,水源来自观景口水库。,供水管网规划根据经开区地形高程分布情况,采取分区分压供水方式,采用三级供水系统。结合道路布局,形成环状供水管网。,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给水工程,污水量预测经开区污水量预测为14.9万吨/日污水处理规划扩建长生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5万吨/日;新建东港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8万吨/日;污泥处理:区域污泥处置中心结合东港污水处理厂统一设置。污水管网规划长生排水分区:服务范围包括茶园组团和经开区西部的苦溪河流域,污水截留主干管沿苦溪河布置,设1座污水提升泵站。东港排水分区:服务范围包括经开区东部片区的溪沟河流域和铜镜沟流域,污水截留主干管沿河流和长江沿岸布置,设1座污水提升泵站。,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污水工程,雨水设计标准雨水量采用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一般地区重现期采用1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重现期宜采用35年。排水分区按照地形状况划分为四个排水分区苦溪河排水分区溪沟河排水分区铜镜沟排水分区长江排水分区雨水管网规划根据河流水系分布,雨水管道分散布局,就近排入水体。,雨水工程规划图,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雨水工程,负荷预测经开区最大电力负荷84.88万kW,全社会用电量38.2亿kWh/年。电源规划规划区内供电电源为重庆电网220kV变电站。规划新建220kV变电站3座(含现状在建书房变)。 电网规划220kV电网:形成经开区内以220kV电网为骨架的输电格局,提高输电安全性。规划220kV变电站3座:书房变、盘龙井变及茶园变;220kV主变容量1440MVA。110kV电网:110kV变电站按负荷分布分片建设,形成110kV双电源供电架构。保留现状5座110kV变电站(含在建2座);另规划新建11座;110kV主变容量2021MVA。高压走廊规划:220kV高压线以架空为主,单塔走廊控制宽度40米;新建110kV线路以电缆入地敷设为主。,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供电工程,用户预测固定电话:26.5万线;移动电话:42万线;有线电视:8.6万户。局所规划扩容现状长生桥端局,扩容后交换机容量5万门。新建茶园、江南综合通信局。集固话、移动、有线电视及邮政服务为一体。各新建综合通信局固话交换机容量10-15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0-30万门。管网规划促进“三网融合”,规划建设灵活、可靠、便捷的宽带多媒体信息平台,形成交互式网络社会构架。通信管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节约使用地下管道的有效线位。信息化城市建设构建“数字经开”的基础构架与平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电子公务和电子政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通信工程,用气量预测至规划期末,用气量约为111万m/日。用气原则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供应比例。气源以天然气为主。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公建设施和CNG汽车用气。气源规划天然气主要来自重庆市高压外环网输气管道。场站规划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修改稿并与重庆市燃气集团协调:规划新建武堂、东港2座高压-次高压调压站;规划新建次高压-中压调压站2座,与武堂、东港高调站合建。管网规划高压-次高压、次高压-中压三级压力级制。高压、次高压及中压管道应满足石油天然气保护条例及城镇燃气设计规划的相关规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燃气工程,环境保护水环境功能分区二类水环境功能区:迎龙湖水库。三类水环境功能分区:长江干流及其支流苦溪河、鱼溪河等河流。大气环境功能分区规划区为二类大气环境功能区,大气环境质量应达到二级标准。声环境功能分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为一、二、三、四类 。环卫工程垃圾产生量预测至规划期末,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00吨/日。垃圾处理方式采用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进行垃圾收集和转运。近期,运往长生垃圾处理场处理;中远期,由巴南垃圾转运站集中转运至丰盛垃圾处理中心。,环保环卫规划图,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环保环卫,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和城市综合安全防灾指挥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地质灾害防治峡口镇-广阳镇沿江一带的部分地带属于中易发区。其它地区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各类工程建设应尽量避让不良地质,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防洪工程城市主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长江及其支流河道护岸工程达到50年一遇。抗震工程规划区内一般建筑物应按VI度设防。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提高抗震设防等级。消防规划规划新建消防站4座。每座消防站服务范围4-7平方公里。人防工程人口留城比例为40,人员隐蔽工事按战时留城人员人均按1平米建设。人防工程建设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综合防灾规划图,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综合防灾,汇报结束,请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党风建设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