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中文言文语法复习.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757456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中文言文语法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6高中文言文语法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6高中文言文语法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2016.2.28,一、词类活用,一般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动词活用为名词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名词活用作状语特殊活用:6、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7、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8、为动,(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而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现代汉语例句:“军队”人民的军队爱人民。(主语)联合国在该地区驻有军队。(宾语)士兵们要绝对服从军队的安排。(定语)前面不能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如:很军队/可以军队。(不成立),古文例句:(必修一)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驻军,驻扎)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穿白衣、戴白帽)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登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游泳)其中句带宾语,受能愿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例句:“友善”(可用副词修饰)她很友善。(谓语,不带宾语)她是一个友善的老师。(定语)古文例句: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变雄厚,变薄弱)(表发展变化)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与友善、与交好)(与之相关的行为),(三)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的特点,而像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该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看见的景物)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后继者),(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再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古文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远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交情),(五)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既东封郑。(烛之武)(在东面)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向上),(2)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三国志)(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像箕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像翅膀一样),(4)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例句:函封之。(荆轲刺秦王)(用匣子)失期,法当斩。(陈涉世家)(依法)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等。,(六)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晋侯、秦伯围郑”。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其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的实行者是宾语),例句: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使秦师撤退)(燕王)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使大王听到)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使百余骑跟从),(1)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句:既东封郑。(烛之武)(使郑国成为边境)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使他成为国相)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死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2)动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句: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使玉斗破)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使秦国弱),(七)意动用法。,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因为是主观上认为,所以称为“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要包括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句:越国以鄙远。(烛之武)(把当做边邑)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把鱼虾当做伴侣,把麋鹿当做朋友),(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语主观上认为或感觉宾语具有这个用作意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句: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认为荆轲迟缓)群臣怪之。(荆轲刺秦王)(感到奇怪)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认为天下小),(八)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所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为后人哀叹)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为国事而死),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四)省略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例句: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一、判断句,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用“者”、“也”表判断。1、“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者”和“也”不必译出。)例句:(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者,”式。(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例句: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也”式。(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例句:(1)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2)此天子气也。(鸿门宴)4、“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例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二)用副词“乃”“则”“即”“皆”“本”“诚”“亦”“素”“耳”等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句:(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4)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5)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三)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在文言文中常常作为指示代词,作为判断词比较少见。)例句:(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四)无标志判断句,主谓直接表判断。(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句:(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2)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或“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用介词“被”表被动。(文言中特别少见)例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4)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句: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又叫意念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例句: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三、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一般格式: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一)宾语前置,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例句: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例句: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格式:宾十之(是)十动例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才是举、唯贤是用等。,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例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二)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群臣侍殿上者。(荆轲),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马之千里者(马说)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仰观宇宙之大。(兰亭集序),4、“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5、“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例句:金千斤,邑万家。(荆轲)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常见的状语后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动词十以十宾语”的格式例句:具告以事。(鸿门宴)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2、“动词十于(乎,相当“于”)十宾语”的格式。例句: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燕王拜送于庭。(荆轲)生乎吾前。(师说)3、“形容词十于(乎,相当“于”)十宾语”的格式。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长于臣(鸿门宴),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不仁哉!梁惠王也。(孟子),(四)主谓倒装,四、省略句,句子成分省略在古文中经常出现,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判断。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省略主语例句:秦王闻之,大喜。(秦王)乃朝服,设九宾。(荆轲)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二)省略谓语。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三)省略宾语。例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使(之)毕使于前。(荆轲)具告(之)以事。(鸿门宴)(四)省略介词。例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