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752951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五篇原著导读,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5、毛泽东:实践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唯心主义,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心外无物,惠能,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地理环境决定论,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舍罕王赏麦,舍罕国王:当然可以?!,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狼孩卡玛拉,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八,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思想内容的基本要点,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第二条:马克思把真理问题从传统的理论领域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第三条: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同环境、教育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指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革命的实践”。,第四条: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上的不足之处,即没有看到宗教的根源是世俗基础本身的自我分裂,进而阐明了宗教的产生和消亡途径。第五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的错误观点。第六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第七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爱”的崇拜,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第八条: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指出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人类实践因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第九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不能认识社会本质的错误。第十条:马克思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出发点的不同。第十一条:马克思强调了哲学应把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