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7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750390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7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7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7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模式分析: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教学思路分析: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了解中美关系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重返联合国。导行阶段过程中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重要标志,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新中国外交走过了50余年风雨历程,70年代是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期,这突出表现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关系改善,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三件大事,对中国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成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获得以下基础知识,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知道万隆会议概况;4.理解求同存异方针;5.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一生为之努力奋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为什么说“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激情阶段: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吗”?生:有。师:“说说你们的理想”。几名学生回答各自的理想。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青年,出示周恩来照片,他是谁?你知道他年少时的理想是什么吗?他的理想抱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是如何实现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讲授新课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师: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地位如何?生:屈辱、丧权辱国的、被动的师: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环境如何?新中国的外交要和旧中国的外交一刀两断,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自主阅读,整理信息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师: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呢?生:建国第一年,17个国家与我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你说我说,合作交流师: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给出的材料(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唐家璇外长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谈话)结合教材,互相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教师板书给出要求,交流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引出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会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他的基本思想到底是什么?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可以答出来。要求学生能理解修改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后总结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远影响: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3、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4、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出席万隆会议教师播放视频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分19秒。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者?2、会议的性质及主题内容什么?3、参加会议的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怎样?4、中国代表团为万隆会议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教师给出讨论题目:你如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为什么周恩来提出这一方针会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学生讨论后教师可总结:“求同存异”实际上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内涵,周恩来总理能提出这个方针,也说明了他个人的人格魅力。教师运用材料法出示万隆会议周恩来发言稿部分精彩内容,给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几张照片,让学生感受这个伟大的外交家的人格魅力,周恩来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足够的灵活性,既有勇气又有智慧,善于以理服人,表现出一个外交家出色的才能和政治家的风度。学生的敬佩之情油然升起,教师趁热打铁,将本课推向高潮。师:你知道周恩来还有哪些外交方面的小故事吗?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补充介绍“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爆炸事件,联合国为周恩来总理逝世降半旗的事,师生出现情感上的共鸣。“外交如同军事作战一样,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只有周恩来能代表伟大的中国,只有伟大的中国才能派出这样伟大的代表团”! 体验阶段: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出问题】: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用恢复而不是用其他如“加入”之类的提法?“假如你是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对于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你作何回应?“假如你是1971年代表我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外交使节,你能看到什么?”探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谈感受。【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观看视频和课文获取历史信息,归纳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感受当时中国人的扬眉吐气,通过讨论探究认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导行阶段:四、中美建交【提出问题】用表格列出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事件和意义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实现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方关于台湾问题是如何表述的?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有何深远意义?【展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材料“3、横生枝节气歪尼克松”中美联合公报基本构思与框架,都是在尼克松和周恩来之间商定的,两人一共进行了5次会谈,而后是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与中国副外长乔冠华起草中美联合公报的会谈,经过五天谈判,预定在上海发表的公报文本终于落实,但在距公报宣告24小时前,美国国务院专家对尼克松说公报不够圆满,要求进行修改,建议将“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重要修改处,竟有15处之多,要求中国进行重新讨论,而后周恩来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做出指示: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能同意修改外,其他部分可以商量。最后基辛格与乔冠华又开了一次夜车,到了凌晨2时,最后的公报文本终于完成。【学生活动】看视频观察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一个问题学生列出表格进行归纳。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归纳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原因。第三个问题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概括。第四歌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并归纳【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图片后能结合课文用表格归纳出中美关系缓和的进程事件,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步骤。第二个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基于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的需要,认识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第三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外交谈判中妥协是必要的,但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是不能退让的,认识到中美关系的焦点是台湾问题。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理解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教师讲述】封面像一副不太规则的四格画:尼克松分别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谈;尼克松与夫人一起游览长城,观看中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把这几个画面巧妙分割正好是一个黑色“友”字。正如尼克松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时代开始了。教学反思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掌握图片历史的趣味性,达到识记知识的目的,一边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