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第1框 回溯历史长河教案 教科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748374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第1框 回溯历史长河教案 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第1框 回溯历史长河教案 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第1框 回溯历史长河教案 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回溯历史长河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感到自豪,形成民族认同感。 2.能力目标学会搜集资料,能够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3.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知道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重点难点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和辉煌的文明史,知道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关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资料和照片,制作PPT。学生准备:课前了解中华文明史。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教师导语】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于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你想说什么?【拓展资料】甲骨文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距今3000多年,大多记录商代后期占卜祈祷活动。正是由于有了从甲骨文发展至今的汉字,中华文明才得以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此次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对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设计意图:通过真实事件引出中国三千多年前的文化,给学生直观的展示,导入课题。)讲授新课 环节一:文字书法展【教师引导】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年6000年。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多年。如果能够证实这是文字符号,那就比殷墟甲骨文还要早4700多年。【教师提问】你还了解哪些关于中国文字的知识?【学生交流】文字的演变历史和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设计意图: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本部分采用对话的方式,创设文字书法展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汉字的魅力。)【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对文字的了解很多,下面我们看一幅图片。【呈现课件】万岁通天贴。【教师讲解】公元697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他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包括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等二十八人的真迹。(设计意图:通过对书法作品的视觉体验,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环节二:中华文明知多少【教师引导】五千多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合作探究】京剧、四大发明、二十四节气、论语、唐诗宋词元曲、天文历法、绘画陶瓷等。【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中华文明,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呈现与之相关的系列图片资料。(设计意图: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小组内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环节三:古之丝绸之路,今之一带一路【呈现课件】相关资料。古之“丝绸之路”古代中国有一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1877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今之“一带一路”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与赞誉,也给相关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给世界带来了走向普惠、均衡、可持续繁荣的信心。xx年10月开通的非洲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和xx年5月开通的蒙内铁路(蒙巴萨至内罗毕),受到许多非洲国家的好评,被誉为“友谊合作之路”和“繁荣发展之路”。【教师提问】“丝绸之路”在古代发挥的作用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中国曾经是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古代丝绸之路也是中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了解中国的世界之最,明确中华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创造的“世界之最”?【呈现课件】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知识水平的评价。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来到中国的人对中国的评价,比如马可波罗游记。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经保持了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教师拓展】古代的很多成就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都江堰、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等。也有很多文化引产和自然遗产至今仍焕发风采,让我们引以为傲。环节四:我的世界遗产游记【教师展示】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截至xx年7月,中国已有52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居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53项)。【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游览过哪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吗?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告知:泰山、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丽江古城等。教师随机提问几个学生,他们实地参观过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学生可能的回答:长城、莫高窟、拉萨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福建土楼、鼓浪屿等。【教师引导】同学们,我国还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引以为傲,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仔细研究,你定能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交流分享】请你说一说。你参观过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什么方面让你感到震撼。【教师引导】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把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介绍给世界,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呈现课件】xx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一位湖南考生怀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写出了一篇优秀作文。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世界。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 看惯了哥特建筑,你或许感兴趣于壮阔的万里长城;听遍了普切尼的歌剧,又或许欣赏那红脸张飞;吃腻了海鲜大餐,是否钟情于广式小吃? 这里是中国。 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足以证明长城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昔日秦皇,动天下之力,北筑长城,以抵外来入侵。长城长,与海为邻;长城陡,万阶台阶上天际;长城久,千万风霜未倒塌。它不像吴哥窟,神秘绮丽;它不像巴黎圣母院,崇高而阴森;它不像加利福尼亚漫长海岸线,柔美动人。它像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东方。它让世代中国人奋勇抗敌,这才有抗日十四年的奇迹;它让中国人充满精气神,这才有今日我中华复兴壮丽征程;它让中国人有永不服输的斗志,这才有那千年未曾断绝的灿烂中华文明!这里是中国。课后作业:把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别人。题目自拟。(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去故宫、长城、孔府等旅游的见闻加深体验中华文明的的璀璨辉煌,通过把中国的世界遗产介绍给世界的,体会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地位和对世界的贡献有了直观感知,对祖国的感情进一步升华,身为一名中国学生有了更强烈的自豪感。(设计意图:本节课以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一令国人自豪的事件导入新课,通过热播的文化节目国家宝藏相链接,呈现文字的演变过程和书法作品万岁通天帖,呈现中国众多优秀文化中的一系列典型代表。课堂探究活动“中华文明知多少”和“世界之最 知多少”,引发学生思想的碰撞,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通过我的“世界遗产游记”唤起学生的已知经验,进一步验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板书设计 1.灿烂的中华文明回溯历史长河 2.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课外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学习,更直观地感受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2.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自己没有参观过的世界文化遗产,创作出一篇习作。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体验,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将小组讨论、“中华文明展”等活动引入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个人感受,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性,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弘扬个性发展的平台。本课教学设计特色:将文化节目国家宝藏中的精彩内容融入本课,设计了古之丝绸之路和今之一带一路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时代性。将xx年高考作文的范文引入本课,既抓住了教育特点与本课的结合点,又给予学生现实的学习榜样,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本课将现实与历史紧密结合,给学生诸多视觉体验,让学生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在该教学设计中,也有一些不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足以在一节课中全部展示,是为一个遗憾。希望学生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融入生活、融入生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