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2、练习称量、量取、溶解等操作。3、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学有所用的快乐。二、教学重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操作步骤。三、教学难点:实验误差分析。4、 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实验用品: (1)仪器:托盘天平、量筒、药匙、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药品:蒸馏水、食盐、20的食盐水。六、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盐水选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的挑选种子的方法,利用盐水选种,能够优质种子沉到溶液底部,而使一些不饱满的种子浮起来,去除漂在水面上的不饱满的种子,剩下饱满的种子,从而达到选种的目的。农科站小麦选种时,所需盐水的质量分数为16%大家想不想学会配置16%的盐水 【出示学习目的】1.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2.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实验准备】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氯化钠、蒸馏水等。【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实验活动一步骤和方法记录和结论(1)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如图所示:计算: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可近似看作1 g/cm3),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氯化钠3 g;水47 g小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我们知道了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下面请两位同学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再配制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下称量中用到的托盘天平,同学们还会不会正确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使用:用托盘天平称量前,首先应该把游码放在_处,检查天平是否左右平衡。如果天平未达到平衡,可以调节_,使天平平衡。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_盘。砝码放在盘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干燥固体药品时,必须_;称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_里称量。称量质量一定的药品时,先把砖码放在右盘,游码移至预定示数,再用药匙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等学生操作完,另请两位同学量取水的体积,先复习量筒的使用方法。2、 量筒的使用:实验时不直接用天平称量液体的质量,而是换算成_后用量筒量取。量取液体的量筒需选用大小合适的。量筒的量程应比量液量略大,这样可减少误差。在使用量筒量液时,先将液体倾倒入量筒,接近所需刻度时,改用_逐滴滴加。读数时,量筒必须放_,视线必须_。学生配制完展示成果。实验活动二步骤和方法记录和结论(2)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用已配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3)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计算: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的质量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6%的氯化钠溶液25 g(体积约24 mL);水25 g(3)把配制好的上述两种氯化钠溶液分别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标签(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找两位同学进行实验,并展示成果。【反思交流】下列出现的操作失误,对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1)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将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且使用了游码。提示:由于将砝码放在左盘,食盐放在右盘,则称取食盐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所示读数,因此少取用了食盐,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2)用量筒量取蒸馏水时,俯视(或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提示:用量筒量取蒸馏水时,俯视(或仰视)读数,则所取蒸馏水的体积偏小(或偏大),所配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3)溶解氯化钠固体,用玻璃棒搅拌时,不慎洒出部分溶液。提示:溶解时,洒出部分溶液会使氯化钠的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板书设计一、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步骤: 计算 称量量取溶解二、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步骤: 计算 量取混匀作业布置讨论完成:1.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2、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注意什么? 3、哪些操作,会引起实验误差?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备好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水平,设计本节课。比如这节课中:上课过程中,学生对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游码的使用,这些仪器的使用非常不熟练,及有些学生对质量和体积之间换算不熟练。这些都是往年学生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本节课中,都是先强调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操作。本节课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操作,课堂练习上没有时间,这也是学生的知识不熟练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