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5章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 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第1课时 金属的性质教案 沪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715022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5章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 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第1课时 金属的性质教案 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5章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 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第1课时 金属的性质教案 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5章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 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第1课时 金属的性质教案 沪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1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1课时金属的性质教材解读由于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价格、来源等各方面的不同,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同作用。本节课从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一些例子入手,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用途之间的关系。教材在编写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和实践经验入手,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化学技术社会”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2.知道金属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3.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4. 知道置换反应。过程与方法1.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3.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物质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利用金属材料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金属的化学性质。难点:比较金属化学性质活泼程度的方法。探究点一金属的物理性质情景展示 下面是几种金属物品。问题探究 1铁、铝常用于制作炊具,表现出金属具有哪种物理性质?2铁、铝、铜能加工成导线或压成薄片,表现出金属具有哪些物理性质?3金、银、铂常被做成各种首饰等,表现出金属具有哪种物理性质?思考交流 _归纳提升 金属的物理性质:相似性:大多数金属都有金属光泽,密度、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差异性:汞常温下呈液态,铜为紫红色,银的导电能力最强,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等。课堂速记 _探究点二金属的化学性质(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情景展示1 图1为镁带燃烧,图2为分别取铁片、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问题探究 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金属的什么化学性质?思考交流 _归纳提升 在常温下,铝和氧气能发生反应,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镁、铁、铜等许多金属都能跟氧气化合生成金属氧化物。课堂速记 _情景展示2 四种金属镁、锌、铁、铜分别放入等浓度的盐酸中,观察到如下现象:问题探究 金属都能与盐酸反应吗?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呢?说明了什么?思考交流 _归纳提升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现象:金属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盐酸(或稀硫酸)盐酸稀硫酸镁剧烈反应,产生气泡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锌反应,产生气泡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铁反应较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铜不反应由此可见:镁、锌、铁三种金属都能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反应后都生成了氢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铜与盐酸或稀硫酸不反应,即镁、锌、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金属除与酸发生反应外,还可以和氧气等物质反应。课堂速记 _情景展示3 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问题探究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有哪些现象?说明了铁与铜的化学性质谁更活泼?思考交流 _归纳提升 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单质和硫酸亚铁溶液,说明铁比铜活泼,能将铜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课堂速记 _探究点三置换反应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以上三个化学反应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来分析,有何特点? 思考交流 _归纳提升 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作置换反应。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区别: 反应类型概念表示式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AB=C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C=AB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ACB课堂速记 _课后反思点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是否操作成功?2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是否明显?得出的结论是否给学生讲解清楚?是否进一步讲解了简单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3置换反应学生是否已经理解?学生是否已经能够判断反应的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