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710072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选择题1.同盟会成立后,组织第一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人是( ) A.刘道一B.徐锡麟C.孙中山D.黄兴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伟大。以下不属于其贡献的是( ) A.成立兴中会 B.发动武昌起义 C.组建同盟会 D.提出三民主义3.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他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贡献是( ) A.推翻清朝统治B.建立共和制C.推翻封建制度D.建立君主立宪制4.下列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提出的口号或主张的先后顺序是( )变法维新自强求富 民主、科学 民族、民权、民生 A.B.C.D.5.下列事件由广西起义的领导人直接发动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安庆起义 D.武昌起义6.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次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对“胜利”和“失败”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B.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祸国殃民C.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让位给了袁世凯D.明确了反帝宗旨,但帝国主义仍然疯狂侵略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民主共和的主张C.使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8.为推翻袁世凯的帝制,维护共和制度而进行革命运动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护国运动9.下图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孙中山在此刊物最有可能发表的内容是( )A.自强与求富B.实业救国C.民主与科学D.三民主义10.一位国民党老兵想从台湾返回家乡泉州参加母校校庆,他的母校建于中华民国十六年,也就是公元( ) A.1927年B.1926年C.1928年D.1929年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重要文件。下列关于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B.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C.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D.它是袁世凯颁布的12.下列哪项不属于辛亥革命重要成果是(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3.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的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同盟会14.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5.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推翻了封建制度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6.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下列活动属于他的早年革命活动的是( )孙中山1892年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 A.B.C.D.17.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曾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D.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8.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发生在1910年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A.B.C.D.19.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是( ) A.护国战争迅速发展B.帝国主义放弃对袁的支持C.北洋军阀内部分化D.卖国和复辟不得人心20.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制度分别终结于( ) A.辛亥革命、土地改革B.戊戌变法、五四运动C.鸦片战争、土地改革D.辛亥革命、抗战胜利21.“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下列能反映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护国战争B.辛亥革命C.二次革命D.洋务运动2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成果创办人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材料二: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成果出现在中国近代哪个历史时期?据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近代工业的主要目的。 (2)材料二的民报在其发刊词中对同盟会政治纲领进行了阐发。孙中山是如何阐发同盟会政治纲领的? (3)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4.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洋务派在观察强大对手(西方列强)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一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一一杨天石材料四: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一一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对西方列强的认识。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梁启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这次革命”是指哪一次革命?据材料简析其历史意义。 (3)据材料四概括这场新文学运动批判的对象是什么? (4)以上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 25.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器物之路】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制度变革】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材料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思想解放】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新的征程】材料五: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的“革命”有何历史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4)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近代探索历程中有何重要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A符合题意;1907年夏徐锡麟领导了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广西起义,都发生在萍浏醴起义之后,BCD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前后的起义较多学生要列表格进行掌握。2.【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走向革命道路后,积极活动,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故A属于孙中山的贡献,不符合题意;武昌起义发生的时候,孙中山不在国内,故发动武昌起义不属于孙中山的贡献,故B符合题意;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故C属于孙中山的贡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故D属于孙中山的贡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孙中山的有关活动,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属于常考的题目。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联系所学知识,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学习西方政治体制的体现。A项推翻清朝统治和题干中“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建立共和制,符合题意。C项推翻封建制度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而标志封建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戊戌变法的目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4.【答案】D 【解析】【分析】项变法维新是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张;项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90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的口号;项民主、科学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项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因此,题干中这些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故答案为D。【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本题难度适中。5.【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学生需要学生知道题中起义的领导人。依据课本所学,1907年广西起义的领导人孙中、黄兴;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领导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壮烈牺牲的七十二烈士埋在黄花岗,故历史上称这次起义为黄花岗起义。B符合题意;1906年冬萍浏醴起义的领导者刘道一、蔡绍南,A不合题意;1907年夏徐锡麟领导了安庆起义,C不合题意;1911年武昌起义领导者孙武,D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涉及到的起义比较多,起义时间比较接近,要注意区分。6.【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成功”的一面,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地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这是“失败”的一面,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7.【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实际意义上反映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A符合题意;BCD从本则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和反映。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来理解。本题难度适中。8.【答案】D 【解析】【分析】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不得人心。为了推翻袁世凯的帝制,维护共和制度,蔡锷、李烈钧等领导了护国战争,从云南北上讨袁,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因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节节败退。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ABC发生在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前,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护国运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分清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不要混淆。9.【答案】D 【解析】【分析】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情况。本题难度适中。10.【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采用民国纪年。1912年是民国元年即民国1年,1913年就是民国2年;如此,民国十六年,列式计算1912+16-1=1927年。“-1”是因为民国16年是从1912年开始算起的,这样1912年就加了两次,所以减去一次。故民国十六年就是1927年,A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故答案为A。【点评】学生要掌握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本题属于常考知识点,要重点掌握。本题难度适中。11.【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宣传复古的孔家思想,为自己的复辟道路服务,D项说法不正确,ABC说法都是正确的。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12.【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BC属于辛亥革命重要成果,不符合题意;D不属于辛亥革命重要成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时间和历史意义,会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13.【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制定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故答案为D。【点评】除了掌握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和地点。本题难度不大。1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为材料选择题。通过材料考查辛亥革命的作用。阅读题文材料关键语句“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前半句说的是民族问题,后半句说的是民主问题。说明辛亥革命的作用是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学生还要掌握辛亥革命的时间和过程。本题难度适中。15.【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这是辛亥革命的“飞跃”,题干的“量变”指的是学习西方的探索次数增多,内容宽泛,但都没有取得“质”的成就,最后都失败了;“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ACD说法不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掌握辛亥革命历史影响。本题难度适中。16.【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意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即武力活动,结合课本所学,孙中山提出改革的建议遭到拒绝后,开始认识到只有武力推翻清朝统治,才能拯救中国,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符合题意;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等人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不合题意;在行医的过程中,孙中山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改革建议。改革是和平方式,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B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解答本题要注意是革命活动,上书李鸿章是和平的方式。17.【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A项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是出现题干材料中变化的根本原因,符合题意。D项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8.【答案】B 【解析】【分析】据课本知识所知,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因为1911年是旧历的辛亥年,故又被称为辛亥革命。据题干分析,所有选项只有表述是正确的。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时间和历史意义,会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19.【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和卖国行径不得人心,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思路是联系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题难度适中。20.【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侧重基本史实的考查,难度不大。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土地改革是我国农村的一场革命,它摧毁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和土地改革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辛亥革命和土地改革的领导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土地改革摧毁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不要混淆。21.【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意“从此之后有自称皇帝者,天下共同攻击他”。结合课本所学,1915年袁世凯大搞复辟帝制活动,全国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称帝。A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不合题意;二次革命反抗袁世凯的武力镇压国民党,C不合题意;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D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护国战争的知识。知识要注意区分护国战争和二次革命这两个事件。本题难度适中。22.【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正当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候,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D项说法不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本题难度适中。二、材料分析题23.【答案】(1)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2)“民族”“民权”“民生”及三民主义。(3)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分析】(1)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局都出现在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局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据所学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作用、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24.【答案】(1)认识:洋务派认为西方列强强大的原因是先进技术,没有认识到他们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先进;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封建思想;儒家思想;或儒家传统的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4)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近代化进程。 【解析】【分析】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认为西方列强强大的原因是先进技术,没有认识到他们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先进。所以,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点在后来的戊戌变法中可以见证。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革命是辛亥革命。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依据材料四所给信息 “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新文学运动批判的对象是封建思想、儒家思想。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们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样一个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过程。25.【答案】(1)60年代:军事企业;70年代:民用企业。意义:引进先进技术,建立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2)戊戌变法。贡献: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3)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5)先进思想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可以看出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主要是军事企业;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主要是民用企业。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2)依据材料二的“1895年,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戊戌变法。依据材料三的“孙中山”可知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辛亥革命的伟大贡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因此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资产阶级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百年中国人民被屈辱,被奴役的命运,使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5)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说明中国革命和探索需要先进的思想作指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因此,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先进思想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化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