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708331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1920xx),美国作家、心理学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二战时担任空军飞行员,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等多部著作传世。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的莫顿亨特体弱多病,而同龄的孩子常因为他的懦弱与羞怯而欺侮他、蔑视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没有人能够给他真正的快乐。有一次他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上,却再也上不去了,要下也下不来,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孩子们弃他而去,后来他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脱险。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其人生中的一大财富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文章通过叙述作者童年时一次爬山遇险的经历,并由此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阅读时,应注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整体把握全文,注意理清文章由实到虚、由一般到特殊、由感性到理性的写作思路。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灼人(zhu) 附和(h)气喘吁吁(x)突兀(w) 晕眩(xun) 参差不齐(cn c)厌jun(倦) cho(嘲)笑 犹豫不ju(决)hun(恍)惚 安wi(慰) hn(哄)堂大笑ln(凌)乱 畏j(惧) 惊慌失cu(措)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A在黑暗中,他们没有发现任何缺口,只见一长溜整整齐齐的石墙,参差不齐。B到底要不要答应对方的要求?他犹豫不决地在屋子里踱来踱去。C草地的气候变化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大雨倾盆,忽而雨雪交加,忽而狂风大作。D这一突然到来的变故,让她惊慌失措,完全失去了自制力。【解析】A项,参差不齐:本义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用在此处,与前面的“整整齐齐”相矛盾。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历史发展中,“国”“家”“天下”的内涵及外在表现都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迁。B“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门。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D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前已全面启动。【解析】A项,语序不当,“家”和“国”应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话题”;C项,有歧义,“连胜三局”表意不明,可在“与”前加“在”,并在“对战”后加“中”。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C)纵观历史,凡学有所成者莫不深谙此理。古时学者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故有纵横捭阖之才,经纶世务之智。他们这种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对求学的人来说,严于律己的精神必不可少。正因为这种精神,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了经世治国之栋梁。王右军临池练字,在池中洗笔,竟染黑了一池水,乃有“书圣”之美誉。A BC D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本文中作者之所以要写小时候脱险的故事,是因为这件事蕴含了一种生活的哲理。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和意图是以事传理,即借“我”爬悬崖遇险,最后脱险的事,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困难的道理。C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却不上去营救,是因为怕惊吓到孩子,由此可见父亲的细心。D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一件重要往事的回忆。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由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过程。【解析】C项,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却不上去营救,是因为父亲想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磨炼,以增长勇气和经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远行周太舸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为啥?”“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与父亲的距离越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父亲:“不,回家搭车。”儿子纳闷:“不省钱了?”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父亲:“没坏。”6请以“父亲”为主语,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25个字左右)【答案】_父亲通过带儿子赶场卖猪崽改变了儿子不想上学的想法。7下列是小说中“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请补全。不愿上学_宁可卖猪_畏惧前行_反省觉悟_决定上学8小说中父子翻山时的对话似乎显得重复啰唆,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答案】_这儿作者用繁笔(“重复啰唆”的对话),是为了突出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他用事实告诉儿子“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从而更好地表现文中父亲的睿智;为儿子的转变作了充分的铺垫,使儿子的转变显得合情合理。9小说结尾的情节设置别具匠心,请你简要赏析。【答案】_照应了前文的情节;使情节有波澜(富有戏剧性);戛然而止,余味隽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10综合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镜子里的狗一只流浪狗无意间闯进了一间四壁镶着玻璃镜的屋子,突然看到很多狗同时出现,它大吃一惊,然后龇牙咧嘴,发出阵阵低沉的吼声。而镜子里所有的狗看来也都十分生气,每只狗也现出怒吼的面孔来。这只狗一看,吓坏了,不知所措,开始绕着屋子跑起来,一直跑到体力透支,倒地死亡。其实,只要这只狗肯试着对镜子摇几下尾巴,情形也许就会完全改观,因为镜子里的狗儿必然会回报它同样友善的举动。【答案】_(示例)当你对所处的恶劣环境或所面对的敌人主动地表达自己心中的善意时,你同样也会得到一份善意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