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成都一诊“精准扶贫”作文写作指导WORD版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370828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6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成都一诊“精准扶贫”作文写作指导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成都一诊“精准扶贫”作文写作指导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成都一诊“精准扶贫”作文写作指导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 成都一诊“精准扶贫”作文写作指导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 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一)作文题中写作任务驱动如下:思维驱动:首先要求对材料做分类,然后做选择,接着对所选的材料做辩证分析,辨清关系,做到有机关联。由此出发,紧紧围绕“扶贫”的核心,结合现实表达自己的思考。(二)材料解读与选择材料 1:古语,讲“人穷就志短”,物质穷的恶果。材料 2:政策,讲“要主动脱贫致富”,扶贫的策略。材料 3:哲理,讲“精神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对贫穷的认知。材料 4:方针,讲“要精准扶贫,真扶贫”,扶贫的策略和手段。材料 5:认知:讲“物质贫乏会限制精神的高度”。对物质贫穷的认知。在选用这些材料的时候,既可以正面运用,也可以反面使用。(三)写作任务指令题目中没有明确的任务指令,这需要写作者自我构建,当然需要根据选择来构建。(四)立意1、扶贫首扶志2、扶贫更要扶智23、我们都是贫穷者(我们都需要扶贫)4、可以贫但不可以穷(人穷但不能志短)5、物质精神两手抓,脱贫致富成坦途6、政府精准扶贫,个人自立脱困“对所选的材料做辩证分析,辨清关系,做到有机关联。紧紧围绕扶贫的核心,结合现实表达自己的思考”,和陈老师主张的“考生应该清楚,在自由组合材料进行立意时,应该明确这几则材料的重心(不应该忽视“脱贫”这一核心),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果、主次等)”是协调的。换言之,这个作文题要求一是围绕“脱贫(或扶贫)”来写,二是要从所选材料的辩证关系入手做思考。与其补水,不若开源(55 分)今有一河将枯。法一:持续运水补给之。法二:为其开一补给水源。法一见效速而难久,而法二开其源头活水可保其长清,是谓:与其补水不止,勿宁助河开源。这一智慧岂止适于自然?当下,扶贫为谓社会热门话题,各方出力,方法各异,都有成效。但余以为:增强扶贫的内生动力方为长远脱贫之计。如何能增强内生动力呢?扶二者即可,志与智。扶志,使人产生内在觉悟 ,振奋精神,发力拼搏,一改丧颓顽气。扶智,使人拥有实在本领,掌握技能,能独立为自身与家人谋得收入。坚持扶志与扶智,势必为贫困地区注入积极动力,摆脱“等米下锅”的依赖思想,从而提高扶贫的针对性,达到精准扶贫、真正脱贫的目的。我想:基于这样的长远之益,其必然会受到扶贫方的愈加重视和推广。反之,有人言输血模式作用最大。何为输血?为贫困地区长期提供基本物资助其生存也。诚然,遭天灾人祸之地确实需要紧急的救助。这些援助对于人们短期内摆脱困难作用甚大,但不合理使用,或者过度使用均伤害甚大,甚至可能诱致贫困依赖症。不通过奋斗就有收获,如果这一思想被激发,如何能达到真正助人脱贫的目的?管仲曾言:滥予之害,甚于饥荒。不正确第帮助他人害处甚大。不停地给那些贫困之地捐钱捐物,却没有帮助其养成脱贫之志,生成去贫之智,如何不令人心存忧虑?滚滚长江东逝水,阅尽古今可明智。曾经的大秦帝国做法可鉴,对老弱者施以救助之余,培训其手工业技能,助其自给自足。英国尚未崛起时开福利院,收流浪儿童,在粥饭之余,培训其专业技能,鼓励其3自谋职业,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到来。反观德国,二战后,过于完善的福利使政府不堪重负,其本意在救助穷人脱贫,然而未料到却造成了一批坐等救济的懒汉,各国都在反思!由此观之,助人脱贫莫若扶志与扶智。否则可能致(800 自篇幅)使目的与效果相去甚远。不只在扶贫方面,而且在社会的其他方面,我们亦得重视内生动力机制的重要性。外在的帮助可得一时之利,内在的强大方固根本之繁荣。难道我们的学习不是这样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这样吗?大国崛起之实现不是这样吗?而那些真正在内在方面立志求智而强大起来的人或民族,当值得历史尊重的眼光和掌声!与其补水,不若开源;补水一时,开源万世。扶贫与求脱贫者当鉴之。简评:文章仅仅围绕“扶贫”的核心,抓住“扶志与扶智”来评析论证,从“补水”与“开源”(“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正反对比的角度来展开,逻辑比较清晰、严谨。内容也比较充实,管仲名言,大秦帝国,英国,德国。语言凝练,也比较有力量,注重整句的运用,比喻说理。基于扶贫而有所拓展,由个人到企业到民族国家的发展强大,强调“扶志与扶智”带来的内生动力的重要性。结构上也很完整,书写也很漂亮美观。已智修己,以志兴邦(48 分)(标题,命题方式好,对偶显文采与气势,有大格局。但是似乎跑题了 脱离了脱贫或者扶贫)随着精准扶贫中作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如何有效扶贫,成为政府部门面临的关键难题,而十八大一来提出的“扶贫先扶智”“扶志又扶智”又为难题的确解提供了方向。不仅如此,其背后如冰山之重的思想本质则更改引起人们的重视,即已智修己,以志兴邦。(本段从扶贫工作入题,开门见山,不错。但是“扶贫先扶智扶志又扶智”这个说法,逻辑上不能自恰。从“志”与“智”比较来看,正如作者在后文提到的,“志”才是第一位的,在下文中也应该先论“志”后论“智”。这一处可以这样改一下“扶贫先扶志扶志又扶智”。再有最后一句扯到其背后的思想本质是修己和兴邦,是不是有点远有点脱离了主题?)智慧是提高自我修养的核心力。(既然谈扶贫,就该从“智慧”与“脱贫”的关系入手来说观点。)有人曾说:“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的确如此,智力是个人发展的关键。为什么早年间中国的扶贫工作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究其本质是因为没有对“扶智”引起足够重视。不仅扶贫工作是如此,4在教育工作上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他的智慧。”诚然,在当代社会,努力与追求上进比先天的智慧更为重要,但努力的结果不也是追求智力的提升吗?因此,在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均应重视孩子个体的智力培养,为其高自我修养提供与创造内驱力。(这段谈智力的贫穷,即智力与贫穷的关系,从而讲“扶贫先扶智”。怎么就谈到教育上去了?而且“努力的结果不也是追求智力的提升吗”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努力的结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目标。)没有智力,便谈不上用智慧创造财富,缺少了“扶贫先扶智”的决心,也就很难带领贫困户精准脱贫。但是是否有了足够的智力,就一定能带动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呢?显然并非如此,这也是国家强调“扶智先扶志”的道理了。(这一段从谈“扶贫先扶智”到“扶贫先扶志”过渡,我的看法,不需要这样多的文字,一两句话即可。因此是一堆正确的废话。)意志精神是带动社会进步的内驱力。(志的诠释不准确,扶贫先扶志的“志”是志向、志气,而不是意志精神。而且意志精神对社会的作用力是推动还是带动?)十九大报告中,曾提出“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从小的个体方面来说,意志的塑成有利于人格与品质的塑造,对贫困户来说,个人对脱贫的积极性是成功迈向小康的第一步。而从大的方面来讲,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对千百年来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内驱力。(把意志精神再拉扯到人格品质、个人积极性以及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上去,逻辑也太厉害了。)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儒学者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信念,而发展至今,“以志兴邦”更为这一理念平添了一种手段。“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正是重视智力与意志的培养,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800 字篇幅)化,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最大程度的紧密结合,为中国这只雄鹰的腾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到此看出原因,就是要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这不是治国理念,是个人人生追求,因此“以志兴邦”也就太生硬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讲的与“志”或者“智”有什么关系?)智力的培养,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意志的培养,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石。(这个权当是总结,终于回到扶贫上。但从顺序上讲,应先讲基石再讲保障。)5故言已智修己,造就个人发展之日月光华璀璨;以志兴邦,塑成年轻中国之乾坤郎朗清清。(这个结尾,从结构上来讲,不错,回应标题,卒章显志。但是“年轻中国”一说似乎不恰当,这两句话也经不住推敲。)总评:优点:1、书写漂亮,货卖一张皮。2、有两个并列的分论点,句式整体,结构表面上看很清晰。3、有一些引经据典。4、时不时说扶贫,让阅卷者觉得没有跑题。缺点:1、逻辑太差,很多地方是生拉活扯。2、概念诠释错误。3、跑题,未能真正紧紧围绕“脱贫”来讲。4、内在结构混乱。5、语言啰嗦,表达上欠准确。未央中国梦(47 分)(标题不错,大气,也有文采。)“青灯为墙,旖旎为家,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是海子的憧憬;实现中华之伟大崛起,则是当代中华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为此,民富、志富、智富缺一不可.(引用海子的诗,不错,由此引出实现中国梦。但后面的结论太突兀,而且三者的并列不当。可以这样表述:“为此,国强、民富缺一不可。而民富,则需要财富、志富、智富三者齐备。”)走扶贫之路,启筑梦之航.(以此为分论点,由扶贫切入,还是不错。后面两个分论点同样句式,构成明晰的层次和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筑建,需要全国人民和衷共济.最高领导人的脚印征踏了神州的大片土地,察贫困人民之艰辛.然后,立足于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思想得以普照.中国的扶贫工作浩浩荡荡地展开.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教育普及中国梦进驻山乡,霓虹灯与油灯的距离正在缩小.(这个部分还是较为精彩。有高度,也有具体点,语言也时有形象的地方。但推动教育普及一说是否恰当呢?)鲁迅曾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中国已然迈出了最管的一步,民富,还远吗?(这段话作为分论点一的总结,引用的鲁迅的话是什么意思?与扶贫的关系是什么?与中国梦的关系是什么?“中国已然卖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是什么?是敢于正视?抑或敢想、敢说敢做还是敢当?)立中华之志,扬筑梦之帆.6(中华之志是什么?和扶贫的关系何在?)古话说:“人穷志短”,但我认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同国王并不因丢了王冠而悲哀.脱贫工作亦有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观念.纵观古今,君可见屈原仰天高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君可见王勃“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在当代中国,精神富裕又为重要.王平岭先生在评价当代社会时曾说:“越来越多的人,像同一个人,像别人的复制品;越来越多的人生,像一场抄袭,像人生的流水线肥皂.”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是自我意识的缺失?还是高速社会的产物?倘若人人皆有志,人人皆有梦,又何惧没有 万千大路通罗马?(论证缺乏逻辑性。也未曾辨析“人穷”和“志短”的关系,再如“如同国王并不因丢了王冠而悲哀”究竟要表达什么?“纵观古今”一段引用屈原和王勃的诗句,是要表明什么?这和扶贫有何关系?这二人贫困吗?而且引用王平岭的这段话,跑题了,这段话是讲人缺少个性缺失自我,和志和扶贫有什么关系?)启文明之志,破筑梦之浪。(文明之志,是什么意思?本部分从内容上看是讲扶贫先扶智,志和智不是一回事情。并且,既然是筑梦之浪,破掉了又如何筑梦呢?这叫文不对题、以辞害意。)有人云: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21 世纪是属于知识与科技的时代,为顺应发展潮流,“中国智造”的旗帜已高举,但人才需失却是阻碍步伐的一大重要因素.五千年的传承,中国并不缺乏智力源泉,但中国也不能做历史的拾遗者.打破桎梏,求索创新,激活智力,圆梦中华.教育部门要使教育回归本位、滋养人才,个人也要开拓进取,发掘自我.惟此,于人于国,方得华枝月满.(这段开头还是能够扣住扶智来谈。可是后面讲五千年的传承,纯粹是泛泛而谈,而且逻辑混乱。既然是智力源泉,就应该从中吸取营养,何来桎梏一说?都已经讲到了“圆梦中华”,这段该结束了,可为何又来两句教育要回归本位的言论?明显是写到这里,意思已经讲完,但字数不够,临时凑字数。)扶贫、扶志、扶智.中国梦的盛放需要物质与精神的(800 字篇幅)双重浇灌.三者并进,才能变“梦在远方”为“梦在脚下.”中国梦,我们在路上.(终于过 800 子的线了。扶贫、扶志、扶智能够并列吗?双重浇灌和三者并进,没有讲清楚。这样表达可能清晰一些:中国梦的盛放需要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浇灌;财富、志富、智富三者并进,才能变“梦在远方”为“梦在脚下。”中国梦,我们在路上。)总评:7优点:1、字儿漂亮,书写美观,有一张漂亮的脸蛋,看着舒服。2、主体部分并列式的结构,三个分论点句句式结构一致,单独成短,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明了。3、有不少来自中国古今的名言名句引用,能够增添文采和书香味,体现较深厚的文化底蕴。4、基本能够围绕扶贫来讲。4、标题不错,看上去有大格局。缺点:1、语言表达的清晰准确很欠缺。2、未能真正围绕扶贫去评析论证。3、引用材料多不能为主体服务,又跑题之嫌。4、逻辑不能自恰。5、标点符号问题,句号(。)都写成了一点(.)。无形的“穷”与志(47 分)(标题尚可。“穷”加上引号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指金钱上的贫穷会影响志向,而是精神上的贫穷,是知识上的贫穷,也是心理上的贫穷。这些贫穷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比财产上的贫穷更可怕。(开篇直接引出话题,并对之做了自己的诠释,很不错。但是考生缺乏概念意识。金钱上的贫穷与财产上的贫穷都不是与精神上的贫穷的相对应的概念,应该用“物质上的贫穷”。“是精神上的贫穷,是知识上的贫穷”尚可,“也是心理上的贫穷”有点不对。)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一个真正有志向.梦想与抱负的人总会有一番成就。这类人可以是富人,可以是穷人,所以人穷志短的“穷”并非代表着金钱上的贫穷,而是其他方面的贫穷。(“一个真正有志向.梦想与抱负的人总会有一番成就”的判断武断了。结尾一句,应该讲清楚是什么贫穷。)精神是一个人生活的动力,一个没有思维没有想法的人,是碌碌无为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目标,没有奋斗精神,最终只能落得行尸走肉。凡是能成大事者,在心理上、精神上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家贫不从致书以观,在天大寒时,借书抄写,手指不能屈伸也坚持忍冻,是他心中那份对学习的向往使他坚持下来;史光柱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但他没有被这生活上的艰难挡住前行的路,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成名作,是他那向往光明的精神支撑着他;大禹治水,多年来三次经过家门也不曾耽搁一会儿回家看看妻儿,是为百姓造福的信念磨平了他对家人的思念。从古至今,我们都能看到那些有精神信仰的人,他们的志向都很远大,并且最终都能实现。(这段问题很多:1、首先这一段有 320 字,太长。2、“在心理上、精神上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个说法我第一次听说,心理上有明确奋斗目标是什么意思?心理健康?3、材料运用错误,“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家贫不从致书以观”这个内容应该是“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4、史光柱的材料,能够在试卷上就地取材,还是难能可贵,但用的不对呀,双目失明并非贫困,“出版了多8部成名作”的说法错误。5、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这一句就能凝练准确地讲清楚材料,但是偏偏要讲得又臭又长,而且这个材料和“志与贫”的话题无关。6、结尾的判断绝对化。)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的贫乏.知识的贫乏。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是可悲的,他没有经过文字的熏陶,不能体会到某些真理名言。而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很难成就大事。“知识能够改变我美的命运。”这句话是每个学子再熟悉不过的了,现在的我们在学校学习知识,为的是有一天能够改变自己甚至改变这个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贫困地区的人为什么一直贫困,也一定程度上与知识灌溉的浅薄有关。他们没有接受知识来改变自己的思维,只知道安于现状,如农夫只知道耕耘,农妇只知道料理家务,他们对未来没有过多的憧憬。只有有一定的思维能,有一定的知识贮存在心中,才能更加地看透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有(800 字篇幅)更好的认知,才能改变自己。(这段问题也很多:1、文字有 300 字,太长,和上一段一起,两段就 600 多字了。2、“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是可悲的,他没有经过文字的熏陶,不能体会到某些真理名言。而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很难成就大事。”这一说法无逻辑、武断,且无知。时光倒回去 40 年,还是有不少人大字不识,但是知识不缺,认知水品很高。3、紧接着讲我们到学校学习,跑题了。4、贫困地区的人的分析,主观化了。)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而这所说的“某样东西”更多的指的是精神上和知识上的一些认知,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当我们在这些方面不贫穷时,志向也就不再短了。(这个结尾,用的材料还是不错。但结尾的力量感不够,也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哪怕是引人思考也行。)总评:优点:1、材料丰富。2、整体上能够围绕话题展开,大致没有跑题。3、观点还是比较明了。缺点:1、书写上并不漂亮。2、标点符号乱用,错用。3、判断缺乏逻辑,绝对化。4、没有概念意识,同一概念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甚至有用错的地方。5、材料与观点不符,材料错误,张冠李戴。6、不会分段,300 多字一段,相对于 1000 字内的考场作文而言太长。7、语言不准确,不凝练,有的地方啰嗦冗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