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701428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解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具有一系列特点,包括不可预见性、监测对象复杂、监测范围广、监测周期长、监测条件艰苦,要求快速出具监测结果,监测数据还需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这决定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复杂性,对环境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发达国家研究开发了大量的应急监测技术和方法,并建立了多种事故处理模型和仿真系统,使环境污染事故的管理制度化、定量化。,一、环境污染事故新趋势与新特点,近年来我国环境应急事故频发,事故特征呈现新特征。1、事故发生频率急剧攀升。随着迅猛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人口集中化及生产生活活动集约化,各种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迅速攀升,2、偏远地区环境污染事故成为新难题。以往环境污染事故多发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如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密集区等。随着经济生活渗透到边远偏远地区,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以往少有污染事故发生的偏远山区或西部地区已经成为环境环境污染事故的高敏感地,3、污染物种类更复杂,污染介质多样化。近年来,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污染物种类呈现一定规律,有机污染和重金属类污染较为常见,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如粗苯、氰化物、石油、铅等。但总体来说,环境污染事故涉及的污染物质更难以预期。,4、行政区交界地成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敏感点。跨行政区域(包括跨省界、跨国界)的污染,使得环境应急监测增加了难度。,5、自然灾害伴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成为一类突出的复杂污染事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通常多为危险化学品生产或运输途中造成的爆炸、燃烧、泄露。,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发布背景,完善环境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环境应急管理的基本制度,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的需要。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急监测现状的需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内容,标准号为:HJ589-2010,实施时间: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主要内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现场监测、样品管理、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与监测报告、一个附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编制提纲)。引用文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地下水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关键术语,突发环境事件: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在瞬时或短时间内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质,致使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对社会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恶性事件。应急监测: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对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和污染范围进行的监测。跟踪监测:指为掌握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所进行的连续监测,直至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环境恢复正常。,一、布点与采样,1、制定采样计划(1)根据应急监测预案初步制定采样计划。(2)选择合适的采样器材。2、布点(1)布点原则:对于采样点位的设置,一般要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及其附近区域为主,以最少的监测断面来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所需信息。,一、布点与采样,(2)布点方法:要根据污染现场的具体情况和污染区域的特性进行布点。,一、布点与采样,3、采样方法及采样量的确定具体的采样方法及采样量,要求直接参照相关技术规范等材料。4、采样频次的确定对于采样频次的要求,则是要依据不同的环境区域功能和事故发生地的污染实际情况,达到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样品的效果。一般在事故刚发生时,适当增加采样频次,待摸清污染物变化规律后,则可以减少采样的频次。,一、布点与采样,5、现场采样记录现场采样记录必须如实记录并在现场完成,至少包括8个信息:(1)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污染事故单位名称、联系方式。(2)现场示意图,如有必要对采样断面(点)及周围情况进行现场录像和拍照,特别注明采样断面(点)所在位置的标志性特征物如建筑物、桥梁等名称。(3)监测实施方案,包括监测项目(如可能)、采样断面(点位)、监测频次、采样时间等。(4)事故发生现场描述及事故发生的原因。(5)必要的水文气象参数(如水温、水流流向、流量、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一、布点与采样,(6)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名称、流失量及影响范围(程度);如有可能,简要说明污染物的有害特性。(7)尽可能收集与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其他信息,如盛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容器、标签等信息,尤其是外文标签等信息,以便核对。(8)采样人员及校核人员的签名。,一、布点与采样,6、跟踪监测采样(1)为了掌握事故发生后的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常常需要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直至环境恢复正常或达标。(2)逆向跟踪监测和确定特征污染物的方法,可以追查确定污染来源或事故责任者。7、采样的质量保证(1)采样人员必须是持证上岗;(2)仪器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二、现场监测,1、现场仪器准备选择仪器:使用方便并能快速鉴别污染物的仪器。2、现场监测的原则:凡是具备现场测定条件的项目,应该尽量进行现场测定。必要时,需要另采集一份样品送实验室分析。3、现场监测记录:作为报告应急监测结果的依据之一。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规定了现场监测记录的格式规范,包括了13项基本必要的信息。,二、现场监测,4、现场检测的质量保证:仪器的日常维护和校准。5、采样和现场监测的安全对于进入突发环境事件现场的监测人员,必须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首先至少是两人同行,其次进入现场时应该经现场指挥或警戒人员的许可,第三就是要按规定佩戴好必须的防护及救生设备,如进入易燃易爆事故现场的话,应首先使用防爆监测仪器进行现场监测。,三、样品管理,1、管理目的:为了保证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接收、分析、处置工作有序进行,确保样品在传递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2、主要内容(1)样品的标志:信息完整、记录一致。(2)样品的保存:合适的容器和保存方法、合适的固定剂和保存条件。(3)样品的运送和交接:运输时间短、低温保存、防止泄露、有移交单、当面核对并签字、危险物品需告知。(4)样品的处置:留样、无害化处理(5)质量保证:确保样品管理受控、防止污染。,四、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1、监测项目确定原则:在发生已知污染物及未知污染物的突发环境事件下,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尽快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1)已知污染物监测项目的确定:已知的污染物确定为主要监测项目,考虑衍生有毒有害物。固定源:通过调查现场和询问技术员确定主要监测项目。流动源:通过询问运输人员和调查运输标签等信息确定主要监测项目。,四、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2)未知污染物的监测项目确定通过污染事故现场的一些特征确定。根据中毒反应的特殊症状确定。通过事故现场周围可能产生污染的排放源的生产、环保、安全记录确定。利用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确定。通过现场采样快速分析确定。通过采集样品送实验室分析确定。,四、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2、分析方法(1)为快速监测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首先可采用的快速监测方法: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等的监测方法;现有的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在用的监测方法;现行实验室分析方法。(2)当上述分析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仪器设备条件,选用其他适宜的方法如ISO、美国EPA、日本JIS等国外的分析方法。,四、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3、实验室原始记录及结果表示(1)实验室原始记录内容可按常规例行监测格式规范记录,保证信息完整。记录要真实及时,不应追记,记录要清晰完整,字迹要端正。如数据有误,用“杠改法”修改,在上方写正确的数字,在下方签名或盖章。统一编号,应随监测报告及时、按期归档。,四、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2)分析结果表示方法对于分析结果表示,一般可以用“定性”、“半定量”或“定量”来表示。定性监测结果可用“检出”或“未检出”来表示,并尽可能注明监测项目的检出限。半定量监测结果可给出所测污染物的测定结果或测定结果范围。定量监测结果应给出所测污染物的测定结果。,四、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4、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分析人员应熟悉和掌握相关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持证上岗。(2)用于监测的各种计量器具要按有关规定定期检定,并在检定周期内进行期间核查,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3)实验用水要符合分析方法要求,试剂和实验辅助材料要检验合格。(4)实验室采购服务应选择合格的供应商。(5)实验室环境条件应满足分析方法要求,需控制温湿度等条件的实验室要配备相应设备,监控并记录环境条件。注意:实验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参照相应的技术规范执行。,五、监测报告,1、基本原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报告以及时、快速报送为原则。2、报告形式: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监测快报、简报等形式。另外,对未通过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的监测项目,可按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任务下达单位的要求进行报送。,五、监测报告,3、应急监测报告主要内容a标题名称。b监测单位名称和地址,进行测试的地点。c监测报告的唯一性编号和每一页与总页数的标志。d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监测断面(点位)示意图,发生原因,污染来源,主要污染物质,污染范围,必要的水文气象参数等。e所用方法的标志(名称和编号)。f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志。g样品采样日期、接收日期、检测日期。h检测结果和结果评价(必要时)。i审核人、授权签字人签字(已通过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的监测项目)等。j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标志(已通过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的监测项目)。,五、监测报告,4、环境污染程度评价:(1)对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则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2)对某事故单位造成的污染程度,则按照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评价,而同时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同样也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3)对尚无评价标准的,一般根据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任务下达单位或事故涉及方认可或推荐的方法或标准进行评价。,五、监测报告,5、时间要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结果应以电话、传真、监测快报等形式立即上报,跟踪监测结果以监测简报形式在监测次日报送,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出具应急监测报告。6、报送范围:按当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故)应急预案要求进行报送。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监测报告上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任务下达单位;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除上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任务下达单位外,还应报上一级环境监测部门。,五、监测报告,5、时间要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结果应以电话、传真、监测快报等形式立即上报,跟踪监测结果以监测简报形式在监测次日报送,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出具应急监测报告。6、报送范围:按当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故)应急预案要求进行报送。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监测报告上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任务下达单位;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除上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任务下达单位外,还应报上一级环境监测部门。7、质量保证:监测报告信息完整、实行三级审核。,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编制提纲,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编制提纲1、总则。2、适用范围。3、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4、应急监测仪器配置。5、应急监测工作基本程序(应急监测工作网络图、应急监测工作流程图、应急监测质量控制要求及流程图)。6、应急监测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7、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国家相应法律、规范支持系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支持系统;当地危险源调查数据库支持系统;各类化学品基本特性数据库支持系统;常见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技术支持系统;专家支持系统)。8、应急监测防护装备、通讯设备及后勤保障体系。,结束语,在本级监测站不具备独立完成应急监测任务的能力需要上级监测站或者同级其他部门协助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并未规定一个相应程序。在现实的应急监测工作中为了分清权责,尚可对可以或者应该请求协助的特定情况进行说明。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应急基础、保障、人才建设依然是我们应急能力建设的重点,也是落实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要求。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在应急设备日常管理、应急制度建设、应急演练的实施等规定上尚有欠缺。同时由于现阶段监测站技术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并未把对监测结果或者污染程度做出评价界定为硬性执行的指标。环境应急监测的水平落后和投入不足是无可否认的现实,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来,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及应急监测规范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还是有可以改进的空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的发布使得应急监测有据可依,有条可循。虽然按图索骥不一定能保证环境应急响应有良好的效果,但规范性的指导和要求提供一个较完美的参照模板。要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能力重在平时的积累,务实反思,对照自身的不足,看到了差距才有进步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