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83814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第 60 页 共 60 页一、教材分析清清的水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从自然界到身边让学生认识水,先让学生说说自然界里哪里见过水,从而认识到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接着再通过与茶水的特征对比来认识清水的特征,所使用的观察方法是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自然界的水”。本活动先让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水,然后进行交流,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活动2是“观察一杯水”,在知道了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后,我们就来观察一杯水,了解水的特征。二、学情分析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之一,但他们很少会去关注水的特征,并且对水的一些特征,如没有颜色,常常存在迷思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的时候已经学会用眼看、鼻闻、舌尝、耳听、手摸的方法观察物体,本课让学生使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是对观察方法使用的再次巩固。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展示多幅图片唤起学生的记忆。课前让学生收集旅游时曾拍摄过的自然界水的照片,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充分交流在自然界哪里见过水。2.从学的方面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所以通过解密暗瓶,激发探究兴趣。把清水与茶水倒入不透明的瓶子里,让学生猜猜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驱动他们调用多种感觉器官来对清水与茶水进行观察和比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教学目标1.知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能说出在哪里见过水。2.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3.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六、教学准备有关水的各种图片、一杯清水、一杯茶水、一杯牛奶。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妍妍、波波在动物园里参观,他们看见有三匹马在岸边喝水。问题:动物园里的马有人工喂水,那野外的动物去哪找水呢?交流:动物可以到自然界的哪里找水喝?媒体:出示本课课题:“清清的水”。(二)活动探究1.活动1:自然界的水媒体:出示自然界中水的照片。问题:在自然界里,你见过哪里有水?活动:在旅游时我们看到过很多自然界中的水,例如湖水、溪水、海水,现在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旅游时拍摄到的自然界中水的照片,并介绍这些照片是在哪里拍的,在哪里见过水。小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2.活动2:观察一杯水任务:在这两个不透明的瓶子里分别装着清水和茶水,在不把它们倒出来的情况下,你能分辨出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吗?活动: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分辨清水和茶水。交流:说说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任务:把瓶里的液体倒出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清水与茶水还有什么不同特征?活动:观察一杯清水和茶水,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特征。交流:清水的特征是什么,它与茶水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小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3.拓展问题:(出示一杯牛奶)这是一杯清水吗?交流:清水与牛奶有什么不同特征?任务:课后再观察其他的液体,并比较一下它们与清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八、板书设计第1课 清清的水 眼看:水没有颜色、可以流动 鼻闻:水没有气味 舌尝:水没有味道第2课往水中加点东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往水中加点东西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2课。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往水中加盐”,活动2是“都能溶解吗”。先是重点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再分别把白糖、沙、食用油加入水中进行观察,对比这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一样。二、学情分析学生都有生活经验知道汤味道咸的原因是汤里加了食盐,食盐会溶解在水中。学生或许不会用“溶解”这个词来描述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他们认为食盐在水中不见了就是“溶解”了。三、教学策略由于学生对食盐的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头脑中的“溶解”概念有不少是错误的。所以教学时从学生的迷思概念入手,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把食盐加入水中再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追问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如“是马上就看不见吗”,引导他们实验时不仅关注实验结果还要关注实验过程现象。在学生有了猜测后,他们很想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有了学习需求,实验就顺理成章进行。四、教学目标 1.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2.愿意继续尝试,进行更多的实验。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将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分别加入水中,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教学难点:比较白糖、沙和食用油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六、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四杯清水。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彬彬和琪琪坐在餐桌旁,他们正在喝汤,琪琪觉得汤很淡。问题:是不是汤里忘记放盐所以才觉得淡呢?交流:将少量食盐加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往水中加点东西”。(二)活动探究1.活动1:往水中加盐媒体:出示一杯水和一勺食盐的照片。问题:食盐加入水中会马上看不见吗?搅拌后又会怎样呢? 活动:观察、记录食盐加入水中的现象,接着搅拌,再观察、记录搅拌后的现象。交流:实验过程的观察发现。小结:食盐在水中可以溶解。2.活动2:都能溶解吗媒体:出示白糖、沙、食用油的照片。问题:白糖、沙和食用油加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活动:在三杯水中分别加入一些白糖、沙和食用油,观察现象。交流:哪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相同,哪些不同?小结: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三)拓展问题:大米、味精能在水中溶解吗?任务:课后将生活中的其他物质,如大米、味精等加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否能在水中溶解。八、板书设计第2课 往水中加点东西食盐+水能溶解 白糖+水能溶解 沙+水不能溶解 油+水不能溶解第3课空气是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3课。本课从问题入手:我们看不见空气,哪里有空气呢?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现象来感受空气的存在,从而认识到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既然周围都有空气,那我们就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观察一下空气的特点。然后,再与水比较一下,空气与水有什么相同的特征。空气除了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外,还可以流动,通过在水里挤压装满空气的袋子,让学生观察到空气流出来的现象。本课最后一个亲子活动是加深学生对“空气可以流动”这个特征的认识。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很熟悉,但他们未必会留意到空气在哪里。学生能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但他们很难说出空气的颜色、气味。在观察能力上,他们有观察水的经历,并会用眼看、鼻闻、舌尝等方法观察。该年龄段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三、教学策略 1.在比较中,加深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水与空气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把水与空气进行比较,能加深学生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可以这样进行:把一个装满水的袋子与一个装满空气的袋子放在一个黑色袋子里,让学生不用眼睛看只用手去摸,看看能否猜到两个小袋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在摸袋子的时候就会根据它们的特征去进行猜测,从而引发他们对空气特征的关注,激发了他们观察空气的兴趣。2.搭建踏脚石,帮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在让学生进行“让空气流出来”活动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预实验,用吸管在水中吹气。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活动,当吹气时会看到水中有泡泡冒出来,停止吹气泡泡就消失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泡泡是从哪里来?学生就能理解泡泡其实就是他们吹的气。进行完这个预实验,再来让学生进行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的实验,这样学生就能解释“泡泡从哪里来”“泡泡是什么”“实验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四、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3.学会观察空气的简单方法。 4.比较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教学难点:比较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六、教学准备塑料袋、水槽7、 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问题:万物生存离不开,在你身边看不见。猜猜是什么?媒体:出示本课课题:“空气是什么样的”。(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我们身边的空气问题:我们周围有空气吗?可以通过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交流: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的图中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小结: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 2.活动2:观察空气任务: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有什么特征?活动: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演示:用眼睛观察袋子里的空气,用鼻子闻袋子里的空气,在袋子上扎一个小洞听听声音。活动:学生观察空气。交流:空气有什么特征。小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3.活动2:让空气流出来演示:用吸管在水中吹气。交流:泡泡是从哪里来?问题:在装满空气的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把袋子放入水中,挤一挤,会出现现象呢?活动:进行“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交流: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小结:空气可以流动。4.活动3:比较空气和水问题:这里有两个袋子,你能通过手摸猜出哪袋是空气,哪袋是水吗?活动:学生用手摸两个袋子,猜出空气袋和水袋。问题:空气和水有哪些共同特征?活动: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第2问。交流:空气和水的共同特征。小结: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三)拓展任务:课后完成亲子时间的活动。八、板书设计 第3课 空气是什么样的 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第4课空气还藏在哪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空气还藏在哪儿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4课。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海绵里的气泡”,活动2是“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本课是承接上一课,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物体里面有空气吗?学生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利用上节课的方法,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能否挤出气泡来判断干海绵是否藏有空气。然后再去探究更多的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2、 学情分析 本单元第3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有空气,空气会流动。学生也进行了“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他们已经很清楚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就说明有空气。3、 教学策略在让学生进行“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前,可以调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袋子里面有空气?那怎样才能知道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呢?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指导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干海绵里面是否有空气。4、 教学目标1.知道干海绵、粉笔、土块等物体里面会藏有空气。2.把干海绵放入水中并挤一挤,观察现象并判断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3.把粉笔、土块等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有空气。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通过现象能判断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教学难点:把粉笔、土块等材料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能判断粉笔、土块里面藏有空气。六、教学准备干海绵、粉笔、土块,水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彬彬和妍妍在学校的洗手台上用海绵洗饭盒。彬彬的饭盒盛满了水,手挤压海绵时,有气泡冒出来。问题:这些泡泡是从哪里来的?交流:气泡是从海绵里来的吗?媒体:出示本课课题“空气还藏在哪儿”。(二)活动探究1.活动1:海绵里的气泡交流: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海绵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海绵里面有空气呢?活动: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现象。交流:有气泡冒出来说明了什么?问题:将海绵装入塑料袋,用力挤一挤,会看到什么现象呢?活动:将海绵装入塑料袋用力挤一挤,观察现象。交流:为什么袋子会鼓起来呢?小结: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2.活动2: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问题:粉笔、土块里也藏着空气吗?交流:怎样知道粉笔、土块里面是否藏有空气?活动:将粉笔、土块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交流:有气泡冒出来的现象说明什么?小结:粉笔、土块里面藏有空气。(三)拓展问题:为什么空气能流进海绵、粉笔、土块里?交流:还有哪些物体里面也藏有空气呢?任务:课后把其他物体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八、板书设计第4课 空气还藏在哪儿 海绵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里面藏有空气第5课哪些物体是浮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哪些物体是浮的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我来做小船单元的第1课。本课选择一年级学生喜爱的玩具为题材,引导学生观察玩具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而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同。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能从现象的观察中了解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起来的。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它们能浮起来吗”,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研究问题,在已有的经验中做出简单的猜想,并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交流,了解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活动2“我来分一分”,是在活动1的基础上,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分类,并对能浮起来的物体进行观察,描述这些物体的某些特征。二、学情分析哪些物体是浮的是本单元的开篇课。学生在生活中,包括游泳、划船、洗玩具等生活场景,都能帮助学生收集许多关于浮沉现象的信息。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收集都是无目的、零散的和无序的。当学生第一次接触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沉浮现象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从学生原生态的发现活动到经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三、教学策略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有目的的实验及观察活动,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类,从而进一步对物体的特征展开观察,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利用有效问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生活经验进行假设,并能积极参与观察物体沉浮现象的实践活动。四、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3.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质的沉浮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5.学会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能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教学难点:能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并对物体的特征展开观察,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各种玩具和文具、水槽、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各种生活物体(如木棋、塑料玩具块、钥匙、乒乓球、木汤匙、石头、橡皮、铁汤匙等)、水槽。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波波和妈妈正在用一个大的塑料盆清洗玩具。玩具种类很多,有积木、黑板贴、塑料玩偶、小汽车、乒乓球等等。问题:哪些玩具能浮起来?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常见物体放入水里后可能出现的沉浮现象。任务: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二)活动探究1.活动1:它们能浮起来吗(1)玩具能浮起来吗展示:各种玩具的实物。任务:找一找,哪些玩具能浮起来?讨论:基于日常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交流:说说哪些玩具能浮起来。引导:如何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用实验来搜集证据。指导:介绍实验材料,演示物体如何放置水中,确定沉浮标准和小组活动的分工。活动:把玩具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玩具能浮起来。汇报:哪些玩具能浮起来?(2)这些物体能浮起来吗展示:各种物体的实物(木棋、塑料玩具块、钥匙、乒乓球、木汤匙、石头、橡皮、铁汤匙等)。问题:它们能浮起来吗?讨论:基于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前一个实验现象进行猜想。交流:说说哪些物体能浮起来。思考:如何进行实验?活动:做实验,观察哪些物体能浮起来,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做记录。整理:完成实验记录,并将材料按要求收拾好。汇报:哪些物体能浮起来?你猜对了吗?小结:常见的物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2.活动2:我来分一分出示:钉子、小石块、玻璃珠、塑料瓶盖、塑料勺、木条、金属条、泡沫塑料块、金属钥匙、硬纸块、小木块的实物或图片。任务:将会沉的和会浮的物体分一分。指导:为实验材料进行编号,以方便实验、观察、记录和分类,使活动能有序进行。活动:基于日常的生活经验,按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分类。汇报:小组的分类情况,并讲述这样分类的原因。活动:做沉浮实验,然后再次分类。汇报:小组的分类情况,并讲述这样分类的原因。讨论:能在水里浮起来的物体有什么特点?交流:从制作的材料、形状等去归纳会浮起来的物体的特点。小结:学会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从而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步形成“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的科学概念。3.拓展:寻找更多能浮起来的物品任务:在身边寻找更多能浮起来的物品。观察:能在水里浮起来的物体有哪些特点?八、板书设计第5课 哪些物体是浮的能浮起来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浮沉第6课做个小竹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做个小竹筏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我来做小船单元的第2课。本课将学习焦点聚集在如何利用竹筷子,将其加工改造成能载物的小竹筏上。让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怎样做小竹筏”,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想法,设计一个能载物的小竹筏。活动2“制作小竹筏”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小竹筏。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感知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产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让学生在制作、检测等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改进,感受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每一项设计都离不开不断完善的过程。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在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已有的经验,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这一课是一年级的孩子初步接触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的第一个活动。虽然学生们在幼儿园时期已经经历了许多动手做的活动,对于一些简单的制作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经历一个较完整的从选材、设计再按照设计进行制作的过程却并不熟悉。这正是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关注和引导的地方。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分组进行小竹筏的设计;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动手制作等操作性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做小竹筏”的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利用有效问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实验,去研究问题。四、教学目标1.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2.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制订做小竹筏的计划,并能按计划制作小竹筏。3.能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初步的反思。4.主动与他人合作,乐于倾听和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竹筏能提出改进建议。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制作竹筏的任务。 教学难点: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小竹筏的制作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提出改进建议。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竹筷子、橡皮筋、细绳、水槽、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竹筷子、橡皮筋、细绳、水槽。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琪琪和彬彬在家里洗碗碟,在洗筷子的过程中,发现筷子都浮在水面上。问题:能不能用筷子做小竹筏呢?交流:对彬彬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将筷子制作成小竹筏是否可行?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什么问题,需要使用哪些工具?(二)活动探究1.活动1:怎样做小竹筏任务:用筷子制作小竹筏。先根据任务进行选材、设计和准备制作工具等。交流:如何将竹筷子进行简单的加工,把它变成可以载物的小竹筏。讨论:围绕选材、设计和准备制作工具这三个主要的内容展开分组讨论,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和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对小竹筏进行简单的设计。设计:分小组进行小竹筏的设计和记录。交流:了解小竹筏能运输、漂浮的作用;观察竹筷子,比较竹筷子和竹筏;选择合适的材料将竹筷子变成小竹筏;需要哪些工具等。引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分享、交流和展示。在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这是提高评价效度的重要保证,也让学生有充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机会,并借此对自己的设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2.活动2:制作小竹筏指导:通过对常见工具的操作和使用,学习简单的加工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意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工具。分析:可对制作小竹筏的难点进行提示,捆绑的材料可以选择橡皮筋或细绳,以解决竹筏捆绑更结实的问题;用四根短的筷子分上下两面夹住竹筷子,再进行捆绑,能解决竹筏平整的问题。活动:分小组利用材料进行制作活动。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如果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要在活动手册中做好相应的记录。在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时,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制作效率。展示:将自己制作的小竹筏进行展示。讨论:讨论检验小竹筏是否制作成功的方法。标准:制定评价小竹筏的标准,明确制作的目标与任务。测试:将小竹筏放入水中检验能否浮在水面上,能否运载胡萝卜等重物。评价:是否完成目标与任务,需要做什么改进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改进:对自己制作的小竹筏进行改进。八、板书设计第6课 做个小竹筏1.设计:材料工具想法2.制作:平整结实3.评价:测试改进第7课我的小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的小船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我来做小船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橡皮泥和水果等作为活动材料,要求学生对活动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尝试动手制作一艘可以在水中能浮起来的小船。同时,通过简单的设计和制作活动,初步接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达成课程标准中“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的目标要求。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用橡皮泥做小船”,主要是通过模拟生活中常见的小船的形状,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想法,最终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橡皮泥在水中能浮起来。活动2“我的水果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保持水果外形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把水果的内部挖空,改变水果重量,使水果在水中能浮起来。两个活动都围绕一个“做小船”的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在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基础上的另一节应用课。在上一节应用课中,学生经历了让浮起来的竹筷子在加工后,变成能承载重物的小竹筏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节课里,学生能使用的材料是会沉的橡皮泥和水果。这些材料能否经过简单的加工也能浮起来呢?因此,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的活动,帮助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模仿生活中小船的形状,尝试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制作任务,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分组进行思维活动,尝试确定任务完成的计划;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动手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做小船”的乐趣,能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利用具体的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尝试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四、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2.能根据生活经验,使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能浮起来。3.愿意尝试,愿意与学生合作进行探究。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根据生活经验,使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能浮起来。教学难点:能针对不同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方法,尝试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橡皮泥、火龙果、猕猴桃、水槽、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橡皮泥、火龙果、猕猴桃、水槽。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波波和彬彬在家里捏橡皮泥。彬彬捏了一个小船模样,波波捏了一只小鸭子。问题:你猜它能浮起来吗?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成块的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沉下去,那么捏成其他形状的橡皮泥可以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活动探究1.活动1:用橡皮泥做小船问题:橡皮泥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演示:将柱状的橡皮泥原封不动地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沉在水底的现象。任务:你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起来吗?捏成什么形状能让橡皮泥浮起来?讨论:根据已有的经验,讨论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交流:讲述小组的想法和依据。要求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倾听的态度。活动:按照之前的想法捏橡皮泥,对橡皮泥进行塑形。然后将塑形后的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情况。交流:思考捏成什么形状的橡皮泥能浮在水面? 小结:将橡皮泥捏成小船状可以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2.活动2:我的水果船问题:火龙果(或猕猴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演示:将火龙果(或猕猴桃)轻轻放入水中,观察火龙果(或猕猴桃)是否沉在水底。任务:你有办法让火龙果(或猕猴桃)浮起来吗?它能像橡皮泥一样可以捏成船形吗?讨论:根据已有的经验,讨论让火龙果(或猕猴桃)浮起来的办法。交流:讲述小组的想法和依据。要求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倾听的态度。整理:将水果对半切开,用勺子将水果的中心部分挖空。活动:按照之前的想法制作水果船。将挖空了中心的半个水果做成的水果船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交流:对比挖空前后水果在水中沉浮的差别,思考是什么变化让水果船能在水中浮起来。 思考:你是怎样让橡皮泥、火龙果或其他水果浮起来的?八、板书设计第7课 我的小船橡皮泥橡皮泥船水果水果船第8课一起观察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一起观察纸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百变的纸”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引导学生从光滑程度、是否松软等方面进行观察纸张,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征;再通过“折纸花”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用不同的纸折纸花时,其难易程度不同,折出来的纸花也有所差异,从而发现构成各种纸张的材料性能不同。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观察不同的纸”,主要是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比较不同的纸张,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对纸张的不同特性进行研究和对比,了解纸张的基本特征,如厚薄、颜色、软硬、光滑等。活动2“折纸花”是让学生通过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动手完成活动,对材料(纸)进行简单构思、设计和加工,发现哪种纸更适合纸折花,以此认识周围纸制品的功能。二、学情分析“纸”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之一,也是学生较为熟悉和经常使用的材料。通过日常的接触,学生对纸的认识比较丰富。而且,学生在幼儿园时也会利用纸进行许多有趣的活动。但是,学生只是会使用纸,对“纸”缺乏观察和主题研究。因此,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纸的外部形态特征,了解纸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体会不同性能的纸其用途也不同,以达成“各种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的目标。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分组对纸进行观察。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以及动手折纸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纸有不同的性能,能根据需求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和选择,从而解决问题。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利用具体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探究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1.知道纸是生活中的常见材料。2.知道各种纸的基本特征,如厚薄、颜色、软硬、光滑等。3.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不同的纸所具有的外部形态特征。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利用多种感官,知道各种纸的基本特征,如厚薄、颜色、软硬、光滑等。教学难点: 通过折纸花的实践活动,感受不同性能的纸其用途也不同,能根据需求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和选择。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几种常见的纸(如报纸、宣纸、作业纸、卡纸、皱纸等)、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几种常见的纸(如报纸、宣纸、作业纸、卡纸、皱纸等)。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在课室的一角,妍妍正在用纸折纸花,琪琪也折了几朵纸花,课总是折得不理想,就去请教折了许多纸花的妍妍:“为什么我总折不好?”问题:你是用哪种纸来折纸花的?交流:为什么有的学生折纸花折得并不理想?怎么选取适合折纸花的纸?任务: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不同的纸,观察它们各具有哪些外部形态特征。(二)活动探究1.活动1:观察不同的纸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纸张。 问题:你的书包里有多少种不同的纸? 要求:注意爱护纸张,不要破坏作业本等书籍。选择作业本或书籍空白处,用剪刀在不影响使用的书角处剪下其中一角,作为研究的样本。活动: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按要求收集书包里的纸。交流:你收集了多少种不同的纸?这些纸取自于哪里?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引导:你用什么办法比较不同的纸的特征?讨论:思考观察纸张的方法。汇报: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活动计划。整理:用摸一摸、撕一撕和揉一揉的方法可以观察纸张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观察纸张的生活经验,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并请大家分析其方法是否可行。只要方法是可行的,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中发现纸张的更多特征。)任务: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纸张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活动:分小组进行观察和比较活动。交流:蜡光纸表面很光滑,作业纸很容易被撕开,餐巾纸容易被揉捏变形等。整理:鼓励学生对同一类纸张,进行多次观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思维活动量。小结: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 2.活动2:折纸花问题:你能利用纸折纸花吗?展示:请学生展示折的纸花。任务:尝试用卡纸和皱纹纸分别折一朵纸花,思考哪种纸更适合折纸花。要求:选择一种折纸花的方法,分别利用卡纸和皱纹纸各折一朵纸花。比较哪种纸更适合折这种纸花。活动:按要求分组进行折纸花活动。展示:按小组为单位展示纸花。交流:哪种纸更适合折纸花,分享不同纸的纸质对折纸花带来的影响。整理:卡纸纸质硬、厚,不容易变形,适合用折叠的方法折纸花;皱纹纸纸质软、薄,容易变形,适合用捆扎的方式做纸花。小结:卡纸较平整,而皱纹纸有较多的皱褶。用卡纸折出来的纸花比较硬挺,能较长时间保持花的形状,而用皱纹纸折出来的纸花有褶皱,花形更容易变化、更好看一些。纸质差异使得各种纸的用途不同。八、板书设计方法摸一摸撕一撕其他揉一揉折纸花第8课 一起观察纸纸的特征软硬厚薄其他光滑第9课纸都吸水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纸都吸水吗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百变的纸”单元中的第2课。本课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纸的吸水现象,知道有的纸比较容易吸水,有的纸不容易吸水。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吸水的本领”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比不同的纸的吸水现象存在差异。活动2“做一个纸杯子”是在活动1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该活动让学生发现不容易吸水的纸不是不吸水,而是吸水吸得慢,进而在学生心中建立“有的纸容易吸水,有的纸不容易吸水”的科学概念。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科学课的学习,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现象的能力,也开始会用简单的语言对现象进行描述,对科学课的兴趣也在逐步加深。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探究能力,教材的重点和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纸的吸水现象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活动,观察多种纸的吸水现象,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得出“有的纸容易吸水,有的纸不容易吸水”的科学概念,感受纸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三、教学策略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通过直观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知道不同的纸的吸水现象不同。 通过“做一个纸杯子”的任务,让学生对纸的吸水现象进行进一步观察。 2.从学的方面来说,主要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具体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利用有效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探究的主体。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兴致勃勃地观察、动手、研究问题,参与探究活动,探索新知,建构科学概念。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纸的吸水现象不同,不同的纸有不同的性能。2.能根据任务对纸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作品。3.能用观察的方法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吸水现象。4.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进行简单构思和设计,完成制作任务。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不同的纸的吸水现象不同。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活动,观察不同的纸的吸水现象。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报纸、杂志(铜版纸)、作业本(书写纸)、宣纸、记录单、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7、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任务驱动情境图片:教室里正在上书法课,同学们在练习用毛笔写字时发现,有些纸不吸水,不太适合写毛笔字。问题:纸都吸水吗?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二)活动探究1.活动1:吸水的本领(1)“滴水”游戏媒体:出示报纸、杂志(铜版纸)、作业本(书写纸)、宣纸的图片。讲述:同学们,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四种纸,请你们猜一猜,哪种纸吸水现象比较明显呢?任务:保持滴管与纸张的距离一致,用滴管往四种纸上分别滴一滴水,观察现象,并用绘画的方式把水滴在纸上的形状记录下来。活动:小组合作,分别往四种纸上滴水,观察并记录。(2)谁吸水的本领大 展示: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记录的图画,说说四种纸吸水的本领是否相同。哪种纸的吸水现象比较明显,哪种纸的吸水现象不明显。 交流:请学生对汇报结果做出点评,老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做出补充。小结:这四种纸的吸水现象是不同的,报纸吸水现象比较明显,铜版纸吸水现象最不明显。引导:有的纸能吸很多水,有的纸不容易吸水,那同学们能否选择合适的纸制作一个能盛水的纸杯子呢?2. 活动2:做一个纸杯子任务:选择合适的纸,制作一个能盛水的简易纸杯。活动:学生选择纸制作简易纸杯。讨论:怎么检验我们的纸杯是否真的能盛水呢?交流:往纸杯里加水,观察现象。任务:往简易纸杯子里加半杯水,观察一段时间,看纸杯子会不会漏水。活动:学生分组观察纸杯加水后的现象。汇报:纸杯一开始没有漏水,但是一段时间后,纸杯慢慢变软了。问题:纸杯为什么会变软呢?交流:水缓慢地渗透进纸里,导致纸杯变软了。小结:不容易吸水的纸不是不吸水,而是吸水的速度比较慢。任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大家收获了什么?交流:学生谈感受和收获。总结:各种纸的吸水现象是不同的,我们生活中正是利用不容易吸水的纸制作了盛水的纸杯。八、板书设计第9课 纸都吸水吗吸水的本领做个纸杯子容易吸水不容易吸水第10课让纸张更结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让纸张更结实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百变的纸”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对比不同纸的结实程度,然后再进行“绕纸绳”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在对纸进行简单加工后能让纸张变得更结实。这节课的最后还安排了一个折纸桥的活动,拓展了“让纸张更结实”的主题。本课的活动也涉及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通过一系列 “让纸张更结实” 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针对一项具体任务进行设计、测试和改良的过程。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哪种纸更结实”,主要是从纸提手的应用转向通过挂重物的科学实验活动,探究哪种纸更结实。活动2“绕纸绳”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纸提手的造型,动手将纸条绕成纸绳来开展实验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纸张变得更结实。活动3“折纸桥”,教师指导学生用“折”的方式改变平板纸桥的形状,通过实验数据来比较让纸桥承重增加的更多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初步感知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产品、解决技术应用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纸的基本特征,也通过“折纸花”和“做纸杯”的两个活动,可以根据产品的要求,了解了如何利用纸的不同特征完成纸制品的制作。然而,在学生的认知里,纸是容易撕开的,是柔软的。在这个基础上,开展一节关于纸“结实程度”的探究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生活中的实例,展开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搜集证据,让学生完善对纸的认识,知道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纸变得更结实,了解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更丰富的用途。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经历三个有层次的实验任务,学习让纸张更结实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参与动手制作等操作性活动,让学生学习“搜集证据”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养成通过“动手做”得出结论的习惯。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利用探究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探究实验活动,初步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四、教学目标1.知道用绕纸绳、折纸桥等方法可以让纸张变得更结实。2.认识纸张等简单科技产品的功能。3.能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作品。4.能用语言初步描述所制订的科学探究计划。5.能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用绕纸绳、折纸桥等方法可以让纸张变得更结实。教学难点: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作品。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各种常见纸的纸条、钩码、纸盒、一次性纸杯、报纸、长尾票夹、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各种常见纸的纸条、钩码、纸盒、一次性纸杯、报纸、长尾票夹。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放学时,妍妍把一些书本放在纸袋中,准备提着回家。琪琪发现,这个纸袋的提手也是用纸做的。问题:用纸做的提手结实吗? 交流:纸张都是比较容易撕破的。那么,纸做的提手能承受住袋子和袋子里装的物品的重量吗?任务:生活中很多纸袋的提手也是用纸做的。用哪种纸做提手会更结实呢?(二)活动探究1.活动1:哪种纸更结实问题:生活中很多纸袋的提手也是用纸做的。用哪种纸做提手会更结实呢?讨论:用哪种纸做提手会更结实呢?整理: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确定几种常见的纸作为研究样本。问题:怎样比较几种纸的结实程度?讨论:根据学习的经验,讨论比较纸结实程度的实验设计。汇报: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口述科学探究的设计。整理:准备好用各种不同的纸制作的长、宽都相同的纸条;将纸条的头尾用手捏住,形成一个纸环;将钩码挂在纸条上,不断增加钩码,直至纸条断裂;记录所挂钩码的数量。制定观察的指标:在纸条不破的情况下,看哪种纸条提起的钩码数量最多。提示:注意安全,做好安全教育。特别是在给纸条挂钩码等重物时,要小心使用钩码,以免钩码下落砸到自己和同学。活动:分组进行“哪种纸更结实”的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和交流,并引导学生根据各组交流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哪种纸更结实的结论。小结:不同的纸能承受的重量不同。2.活动2:绕纸绳展示:两个纸袋,其中一个纸袋的提手是用纸条绕成的纸绳。问题:这两个纸袋的纸提手有什么不同?引导:把纸条绕成纸绳有什么作用呢?汇报: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的猜想。任务:纸绳是否比纸条能承受更多的重物?讨论: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比较呢?汇报:学生根据前一个实验的方法和经验,对实验进行简单的设计。整理:选择一张纸条,将其绕成绳子状。用力要尽量均匀,使纸绳绕得整齐。然后测试这条纸绳是否变得更结实,是否能承载更多的重物。提示:当观察到纸绳能挂起的钩码数量变多时,就能说明纸变得更结实了,不必等到纸绳断裂才完成测试。活动:分组进行“纸绳承重”的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和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各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哪种纸更结实,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结:纸绳比纸条能承受更多的重物。游戏:各小组用最结实的纸绳,跟其他组进行纸绳拔河比赛。方法:先将两根纸绳缠在一起;然后各自用力朝自己方向拉。提示:在进行“纸绳拔河比赛”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受伤。思考:为什么有些小组的纸绳更结实?交流:请获胜的小组交流制作纸绳的方法。引导:用之前的实验发现分析比赛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比赛双方用力情况是否一致,双方选用的纸张有哪些特点,绕纸绳的圈数等。帮助学生发现纸绳绕的圈数越多就越结实;纸绳绕得更粗、更紧,也能变得更结实。3.活动3:折纸桥出示:展示两个盒子(或一次性纸杯)做成的桥墩。问题:这座桥还没有桥面。大家能用一张报纸来做这座桥的桥面吗?分享: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表述自己的依据。任务:搭一座纸桥,它能承受多少重物呢?提供旧报纸、两个等高的盒子(或一次性纸杯)、一把尺子和长尾票夹若干作为实验材料。讨论: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呢?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和交流。整理:用两个盒子(或一次性纸杯)做为“桥墩”,中间相隔一定的距离(用尺子测量),再用一张纸做成“桥面”,架在两个“桥墩”之上,形成一座纸桥。然后,在纸桥上逐渐添加重物,直至“桥面”塌陷为止,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其最大的承重数量。活动:分组开展搭平面纸桥的实验。汇报:搭成的纸桥能承载多少重物。思考:能不能让纸桥承载更多的重物?讨论: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比较呢?汇报:将纸折一折,纸桥会变得更结实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和交流。引导:用折叠的方法对相同大小的同类纸张进行加工,再用在纸桥上逐渐增加重物的方式进行测试,用数据检验加工后的纸桥是否能承受更多的重物。提示:为了实验的公平性,教师要提醒学生桥面使用的报纸大小要一致,桥墩之间的距离不能有变化(用尺子测量,保持同样的距离)。然后让学生试着往纸桥上逐渐添加长尾票夹,看看纸桥所承受的长尾票夹数量是不是变多了。活动:分组进行“纸桥是不是变得更结实了”的实验。汇报:搭成的纸桥能承载多少重物。思考:这两种桥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它们承重的数量有差距?小结:未加工的纸桥是薄薄的平面形状,折叠的纸桥变成包含很多三角形的形状。教师可以给学生稍作拓展,解释三角形的结构有利于加强稳固性,生活中很多桥梁建筑都利用了这样的结构。4.亲子时间:纸房子问题:根据自己的体验过程,说说哪些方法可以让纸张变结实。任务: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选用合适的纸设计并制作一间坚固、美观的纸房子。思考:你打算怎样设计这所纸房子?引导:一是要选择合适的纸;二是能让纸立起来;三是想办法将纸连接起来成为房子,让纸房子变坚固。八、板书设计第10课 让纸张更结实纸条纸绳平面纸桥折成W形状的纸桥第11课草地里有什么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草地里有什么是科学一年级下册校园里的生物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