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 冀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76985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 冀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秋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 冀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秋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 冀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师:你们登过长城吗?登过哪儿的长城?生:我登过八达岭长城。师:同学们登的长城大多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播放八达岭长城录像)它建于明朝,到现在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宏伟壮观的气势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今天,李老师要带你们到戈壁滩上去,看看那儿的古长城。(板书课题)说它古,是因为它已经2000多年了。出发之前,你们有什么问题吗?生:什么是戈壁滩?生: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师:戈壁滩,有人知道吗?(见无人举手,出示戈壁滩图片)这就是戈壁滩。这地方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一望无际,非常荒凉。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戈壁滩上古长城。(生齐读课题)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画一个小小的问号。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自读自画,老师巡视指导)师:(出示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就是本课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你们会读吗?会读哪个先读哪个。(学生选择自己会读的读)师:还有不会读的,怎么办?生:问老师。生:查字典。师:拼一拼,问一问,查一查,都是很好的识字方法。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学会。(学生兴趣很高,纷纷自学字词。老师用开火车的方法大面积检查自学情况)师:词语会读了,意思明白吗?不懂的问一问吧!生:嘶鸣是什么意思?生:嘶鸣就是人喊叫的声音。师:是吗?我们把它放到课文中去,请同学们读读嘶鸣所在的句子。(学生读句子)师:是人喊叫吗?生:是马叫。师:马怎样叫?(学生情不自禁地模仿起马叫来。老师展示“嘶鸣”的奔马)马如此大声地叫,说明什么?生:战争很激烈。师:理解词语要把它放到课文中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才能准确理解词义。生:什么是挎着?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包,谁来表演一下,什么叫挎着。(一个学生表演竖挎,一个学生表演斜挎)师:挂在肩头上叫挎。(一个学生表演挎在腰上)师:挂在腰上也叫挎。(一个学生表演挎在脖子上)师:挂在脖子上也叫挎。你们常见在脖子上挎什么?生:挎钥匙。生:挎手机。师:除了挎包、挎钥匙、挎手机,你们还听说过挎什么?生:挎篮子。(一边说一边表演)师:(和一个学生表演挎胳膊)这叫什么?生:(齐说)挎胳膊。(学生纷纷和同桌表演)师:课文中说挎着什么?怎样挎?生:挎着弓箭。(学生纷纷表演)(接着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他们借助图片理解弓箭;用表情演示理解乐滋滋)师:除了这些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生:什么是清脆?师:课文中说清脆的什么?生:清脆的笛声。师:清脆的笛声怎么样?生: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师:火车鸣笛的声音“呜”能说“飘”吗?生:不能。师:地雷爆炸的声音“轰”能说“飘”吗?生:不能。师:除了课文中的笛声,还有什么声音可以说“飘”?生:琴声。生:歌声。生:鸟叫声。师:这些声音都是生:好听的声音。师:“清脆”一词,你们理解了吗?生:什么叫断断续续?师:(在黑板上画)这叫断断续续吗?生:不叫。师:谁来画画“断断续续”?(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师:(指板画)有的连着,有得断开,这就叫生:断断续续。师:看看书上插图,断断续续的土墙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看图)师:词语是组成文章最小的单位。读课文时,读懂了词语,才有助于我们读懂整篇课文。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些什么?(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生:我知道古长城变矮了。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师:古长城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生:又高又长。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师:联系上下文来思考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这样一联系,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古长城2000多年外观的变化。生:我知道了古长城原来是打仗的地方。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很平淡)师:通过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古长城原来是打仗的地方。很好!既然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是战争的场景,你能不能试着读出战争的感觉。(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博得掌声)师:我听出来了,他把喊叫、嘶鸣、丁丁当当重读了,让人一听好像这些声音就在耳边,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激烈。你们都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自由练习读后,又指名读。个个读得很有感情,课堂上掌声不断)师:刚才那位同学还把“走来走去,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突出出来了。让别人一听,好像能看到士兵一脸严肃的样子。你们也来试试,把士兵一脸严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自由练习读后,又指名读,掌声不绝)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或许更能表现战争的场景。(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很投入)(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重点地引导他们说说是怎么知道的。从而在进一步深化理解的同时,把自己读懂的内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用老师讲就读懂了这么多。你们还有什么不知道的?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吧!生:为什么打仗的时候战场上丁丁当当的?生:为什么打仗的时候士兵一点儿笑容都没有?生:为什么要打仗?生:为什么放羊的大哥哥乐滋滋的?生:为什么古长城变矮了?(根据学生的提问,老师引导他们梳理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用简单的文字明示于黑板上,作为教学重点。其余一些问题相机处理。)师:同学们,善于提问题的孩子是最聪明的。不管问得好不好,先要敢于提问,然后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弄明白了,就是进步。黑板上这些最重要的问题,请谁来解决?生:我!(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师:你想解决哪个问题?生:我知道古长城为什么变矮了。它已经2000多年了,太老了。师: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的确是古长城变矮的原因。生:地震。我看一本书上说陕西的小雁塔在一次地震中断开了,又一次地震中又合上了。所以古长城矮矮的,还断断续续的。师:有点道理。多读书就是见识广。生:打仗的时候,炮火的冲击。师:最早是弓箭、刀枪,后来有了炮。战争对古长城也是一种破坏。师:(在“古长城为什么变矮了”问题处划“”)这个问题被同学们解决了。生:我知道挎着弓箭的士兵在上面走来走去,为什么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因为他们一笑就放松了,敌人就会打过来。师:是啊!有战争就有伤亡。许许多多的士兵在战场上失去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多少儿女失去了父亲,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多少父母失去了儿子,真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谁愿意打仗?他们怎么笑得出来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师:(在“为什么一点儿笑容都没有”问题处划“”)这个问题也被你们解决了。生:我知道放羊的大哥哥为什么乐滋滋地吹着牧笛。因为没有人打扰他。生:因为现在没有了战争,很和平。生:因为生活幸福了。师:是啊!没有了战争,在和平的环境中,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听!(多媒体出示放羊的大哥哥乐滋滋地吹着牧笛,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伴着悠扬的笛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师:(在“放羊的大哥哥为什么乐滋滋”问题处划“”)同学们,你们不但提出了问题,又合作解决了这些问题,了不起!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有许多好词好句。你喜欢那些词语或句子,用“”划下来,一会儿大家欣赏欣赏。)(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指导。)生:我喜欢喊叫、嘶鸣、丁丁当当。师:为什么?生:因为这些词语让我感觉到战争很激烈。生:我喜欢(随着学生的回答,并引导他们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把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背下来。)师:平时,我们要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课本或课外书上的好词语好句子抄进去。还要多诵读、多背诵。长期如此,对我们说话、写话会大有好处。师:平时读书就要像今天这样,静下心来,仔细地读,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不知道,喜欢哪些地方。还要圈一圈,画一画,点一点,留下自己思考的记号。(老师指课题,学生齐读)师:课文描写了两种景色,一种是古战场的紧张激烈,一种是现在的宁静祥和。戈壁滩上的古长城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爷爷向我们诉说着它千年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读读全文,再一次体会它千年来的巨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这一课时)教学反思我们总在说,实现阅读教学的改革必须变“由教定学”为“由学定教”。下面以第一课时为例,反思一下我的几点做法。1注重培养阅读兴趣。新课标强调过程和方法,也就是说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在课堂上如果总是用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走,必然会扼杀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本课坚持先学后教。新课开始,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读书,扫清词语障碍。在此基础上,有这样几个交流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地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与大家共赏中,充分感受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增强自信心。2教给阅读方法。低年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我注意引导学生逐渐领悟、积累一些理解词义的方法。学生通过画一画去理解“断断续续”,做动作去理解“挎着”,结合上下文听一听声音去理解“嘶鸣”等等,都使他们对识字兴趣盎然。另外,我也注意让学生“自主”发现读书的方法:“平时读书的时候要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地方?圈一圈、点一点、画一画,留下自己思考的记号。”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语言习惯和敢于质疑的勇气。如“你知道了什么?”这一环节,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也许没有什么价值,但只有敢于质疑,才能谈得上方法的指导,一步一步,水到渠成。当然,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既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更需要长期地坚持培养。3找准自己的位置。要使学生真正主动起来,课堂上必须根据学情对教学设计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学而改,因学而变”。例如“你读懂了什么?”这一环节,学生的回答是不确定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时加以指导,使之深化。质疑这一环节,学生问的问题不见得都是自己设计到的,这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或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或直接授之,相机处理。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学设计2一、学习目标、会认十二个生字,写好十个生字。、了解“戈壁滩、嘶鸣、弓箭、乐滋滋”等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感受到这里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二、教材赏析两千多年来,长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出现、存在,并形成了长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长城,知道它的过去与现在。课文戈壁滩上古长城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两相对照,体现了古今巨大变化,使人既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打仗的战场”,又感受到今天美好的生活。课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两句话,内容精练,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易于诵读。第一自然段仅用一句话勾勒出古长城今天的状貌:“矮矮的土墙墩,断断续续,排成一长串”。这样的长城与大多数学生心目中高大雄伟、绵延不绝的长城形象形成反差,体现出年代久远,突出了“古”。第二自然段中“又高又长”点出这是长城原来的面目。“人喊叫,马嘶鸣,刀枪丁丁当当”,只用十多个字,以声造势,体现出战斗的激烈,使人心惊胆寒。第三自然段转而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描述长城现在的景象。“长城变矮了”,把上千年的时代变迁浓缩在五个字中,化无形为有形,化凝重为活泼,学生读来亲切,容易激发想象。“蓝天、白云、绿草”,景色清新、优美;“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既表达出牧羊大哥哥愉快的心情,又衬托出原野的宁静。后两个自然段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而且对比鲜明。长城样子的对比、声音的对比、人的对比,前者令人觉得很紧张,后者令人觉得轻松。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验两种不同的情感。三、教学建议(一)学前准备课前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教师要侧重收集戈壁滩上古长城的资料。(二)读题质疑教师可先板书“长城”(“城”是生字,应注音),指名认读。再简单交流对长城的了解与认识。然后把课题补充完整。由于课题较长,生字较多,要引领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启发学生由课题质疑,如:什么是“戈壁滩”?什么是“古长城”?戈壁滩上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等等。对于前两个问题要随机解决,而后面的问题要为自主读书蓄势,不必解答。课题中的“戈”与“城”是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随机学习。“戈”是独体字,笔顺是横、斜钩、撇、点,可以联系“我”字进行识记,如:左看不是我,右看半个我。“城”字可以运用分解识字或扩词识记的方法。(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由于课文篇幅不长,句式多为短句,可以通过多读使在语言环境中不断复现,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之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检查、巩固识字效果。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可以由学生提出各种检查办法,自查自评。1、字音上要注意以下两个字:嘶(si)、滋(zi)2、识记字形时仍要注意突出趣味,一方面让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可以熟练运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特点不断渗透新方法,使学生对学汉字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根据常用的部件组合的办法识记:壁、排、仗、箭、滋。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识字:容(这个宝盖真是大,谷米再多放得下。)做动作记忆:挎用画图的方法识记:串,会意字。一根绳子穿过两个框形之物。弓,象形字。古文字是拉开弓架的象形,无弦(弦线细小,远处见不到)。字画同源,表形性是汉字的主要特点之一,不少汉字的形都是摹仿具体物象而构造的,往往“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了”。3、指导书写:(1)写好独体字:写“戈”的难点在于第二笔倾斜角度的掌握,太直了、太斜了都不美观。教师除了让学生自我揣摩外,还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不同倾斜角度的字,让学生在对比鉴赏中掌握方法。写“弓”字可以联系前面写过的“弯”字来练习。(2)写好上下结构的字:“箭、笛、容、蓝”都要写得上小下大,其中“容”字的“口”要写得稍扁些;“蓝”字的“皿”底也要扁一些;“兵”字要写得上大下小,但要注意下半部分的角度。(3)自主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城、现(四)激发想象,加深感悟,引导诵读。1、把整体感知落到实处,为想象、背诵奠定基础。首先通过读书,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描写了古今两种不同的景象。并在书上勾划出关键词语“两千多年前”“现在”,然后通过分段读、按要求选读(教师提出要求:向大家介绍长城过去的情景或现在的情景,学生选相应内容)、同桌对读(一人读描写过去的内容,一人读描写今天的内容)等方式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对比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为想象画面、理解内容、背诵课文打下基础。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想象。(1)边读边想象。朗读或背诵时要注意,这篇课文整体上语调平和,叙述沉稳。学习第二自然段要通过朗读想象战争场面的宏大,及高度戒备状态下的紧张;学习第三自然段要通过朗读想象蓝天、白云、碧草构成的美景,抓住“乐滋滋”“悠悠”“清脆的笛声”等词语想象人们心情的愉快,而无论是景、人、羊儿、笛声给人的都是一种微风徐拂一般的安宁、祥和的感受,不是喧闹,不是浮躁。所以如果想象到了画面,体会到了这一点,读的时候语调是较平稳的,语速是较舒缓的。(2)表演法。可以通过表演第二段中“挎着弓箭的士兵在上面走来走去,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样子,体会当时气氛的肃穆、紧张。(3)局部扩展法。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古诗,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代战争的严酷。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配乐法。依据课文描述的古今不同的景象,配上合适的音乐(以苍凉、悲壮的音乐表现古长城的景象;以轻松、悠扬、舒缓的音乐表现今天长城内外人民安宁、幸福的生活。),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人民不同的情感。(5)多媒体演示法。(五)积累运用。自主分类积累词语:断断续续、_、_、_乐滋滋、_、_、_四、参考资料戈壁滩是一种由粗沙、砾石覆盖的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戈壁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和低纬地区大陆西岸。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北部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分布。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学设计3师:你们登过长城吗?登过哪儿的长城?生:我登过八达岭长城。师:同学们登的长城大多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播放八达岭长城录像)它建于明朝,到现在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宏伟壮观的气势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今天,李老师要带你们到戈壁滩上去,看看那儿的古长城。(板书课题)说它古,是因为它已经2000多年了。出发之前,你们有什么问题吗?生:什么是戈壁滩?生: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师:戈壁滩,有人知道吗?(见无人举手,出示戈壁滩图片)这就是戈壁滩。这地方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一望无际,非常荒凉。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戈壁滩上古长城。(生齐读课题)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画一个小小的问号。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自读自画,老师巡视指导)师:(出示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就是本课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你们会读吗?会读哪个先读哪个。(学生选择自己会读的读)师:还有不会读的,怎么办?生:问老师。生:查字典。师:拼一拼,问一问,查一查,都是很好的识字方法。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学会。(学生兴趣很高,纷纷自学字词。老师用开火车的方法大面积检查自学情况)师:词语会读了,意思明白吗?不懂的问一问吧!生:嘶鸣是什么意思?生:嘶鸣就是人喊叫的声音。师:是吗?我们把它放到课文中去,请同学们读读嘶鸣所在的句子。(学生读句子)师:是人喊叫吗?生:是马叫。师:马怎样叫?(学生情不自禁地模仿起马叫来。老师展示“嘶鸣”的奔马)马如此大声地叫,说明什么?生:战争很激烈。师:理解词语要把它放到课文中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才能准确理解词义。生:什么是挎着?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包,谁来表演一下,什么叫挎着。(一个学生表演竖挎,一个学生表演斜挎)师:挂在肩头上叫挎。(一个学生表演挎在腰上)师:挂在腰上也叫挎。(一个学生表演挎在脖子上)师:挂在脖子上也叫挎。你们常见在脖子上挎什么?生:挎钥匙。生:挎手机。师:除了挎包、挎钥匙、挎手机,你们还听说过挎什么?生:挎篮子。(一边说一边表演)师:(和一个学生表演挎胳膊)这叫什么?生:(齐说)挎胳膊。(学生纷纷和同桌表演)师:课文中说挎着什么?怎样挎?生:挎着弓箭。(学生纷纷表演)(接着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他们借助图片理解弓箭;用表情演示理解乐滋滋)师:除了这些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生:什么是清脆?师:课文中说清脆的什么?生:清脆的笛声。师:清脆的笛声怎么样?生: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师:火车鸣笛的声音“呜”能说“飘”吗?生:不能。师:地雷爆炸的声音“轰”能说“飘”吗?生:不能。师:除了课文中的笛声,还有什么声音可以说“飘”?生:琴声。生:歌声。生:鸟叫声。师:这些声音都是生:好听的声音。师:“清脆”一词,你们理解了吗?生:什么叫断断续续?师:(在黑板上画)这叫断断续续吗?生:不叫。师:谁来画画“断断续续”?(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师:(指板画)有的连着,有得断开,这就叫生:断断续续。师:看看书上插图,断断续续的土墙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看图)师:词语是组成文章最小的单位。读课文时,读懂了词语,才有助于我们读懂整篇课文。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些什么?(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生:我知道古长城变矮了。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师:古长城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生:又高又长。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师:联系上下文来思考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这样一联系,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古长城2000多年外观的变化。生:我知道了古长城原来是打仗的地方。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很平淡)师:通过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古长城原来是打仗的地方。很好!既然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是战争的场景,你能不能试着读出战争的感觉。(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博得掌声)师:我听出来了,他把喊叫、嘶鸣、丁丁当当重读了,让人一听好像这些声音就在耳边,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激烈。你们都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自由练习读后,又指名读。个个读得很有感情,课堂上掌声不断)师:刚才那位同学还把“走来走去,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突出出来了。让别人一听,好像能看到士兵一脸严肃的样子。你们也来试试,把士兵一脸严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自由练习读后,又指名读,掌声不绝)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或许更能表现战争的场景。(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很投入)(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重点地引导他们说说是怎么知道的。从而在进一步深化理解的同时,把自己读懂的内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用老师讲就读懂了这么多。你们还有什么不知道的?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吧!生:为什么打仗的时候战场上丁丁当当的?生:为什么打仗的时候士兵一点儿笑容都没有?生:为什么要打仗?生:为什么放羊的大哥哥乐滋滋的?生:为什么古长城变矮了?(根据学生的提问,老师引导他们梳理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用简单的文字明示于黑板上,作为教学重点。其余一些问题相机处理。)师:同学们,善于提问题的孩子是最聪明的。不管问得好不好,先要敢于提问,然后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弄明白了,就是进步。黑板上这些最重要的问题,请谁来解决?生:我!(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师:你想解决哪个问题?生:我知道古长城为什么变矮了。它已经2000多年了,太老了。师: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的确是古长城变矮的原因。生:地震。我看一本书上说陕西的小雁塔在一次地震中断开了,又一次地震中又合上了。所以古长城矮矮的,还断断续续的。师:有点道理。多读书就是见识广。生:打仗的时候,炮火的冲击。师:最早是弓箭、刀枪,后来有了炮。战争对古长城也是一种破坏。师:(在“古长城为什么变矮了”问题处划“”)这个问题被同学们解决了。生:我知道挎着弓箭的士兵在上面走来走去,为什么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因为他们一笑就放松了,敌人就会打过来。师:是啊!有战争就有伤亡。许许多多的士兵在战场上失去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多少儿女失去了父亲,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多少父母失去了儿子,真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谁愿意打仗?他们怎么笑得出来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师:(在“为什么一点儿笑容都没有”问题处划“”)这个问题也被你们解决了。生:我知道放羊的大哥哥为什么乐滋滋地吹着牧笛。因为没有人打扰他。生:因为现在没有了战争,很和平。生:因为生活幸福了。师:是啊!没有了战争,在和平的环境中,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听!(多媒体出示放羊的大哥哥乐滋滋地吹着牧笛,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伴着悠扬的笛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师:(在“放羊的大哥哥为什么乐滋滋”问题处划“”)同学们,你们不但提出了问题,又合作解决了这些问题,了不起!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有许多好词好句。你喜欢那些词语或句子,用“”划下来,一会儿大家欣赏欣赏。)(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指导。)生:我喜欢喊叫、嘶鸣、丁丁当当。师:为什么?生:因为这些词语让我感觉到战争很激烈。生:我喜欢(随着学生的回答,并引导他们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把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背下来。)师:平时,我们要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课本或课外书上的好词语好句子抄进去。还要多诵读、多背诵。长期如此,对我们说话、写话会大有好处。师:平时读书就要像今天这样,静下心来,仔细地读,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不知道,喜欢哪些地方。还要圈一圈,画一画,点一点,留下自己思考的记号。(老师指课题,学生齐读)师:课文描写了两种景色,一种是古战场的紧张激烈,一种是现在的宁静祥和。戈壁滩上的古长城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爷爷向我们诉说着它千年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读读全文,再一次体会它千年来的巨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这一课时)教学反思我们总在说,实现阅读教学的改革必须变“由教定学”为“由学定教”。下面以第一课时为例,反思一下我的几点做法。1注重培养阅读兴趣。新课标强调过程和方法,也就是说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在课堂上如果总是用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走,必然会扼杀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本课坚持先学后教。新课开始,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读书,扫清词语障碍。在此基础上,有这样几个交流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地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与大家共赏中,充分感受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增强自信心。2教给阅读方法。低年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我注意引导学生逐渐领悟、积累一些理解词义的方法。学生通过画一画去理解“断断续续”,做动作去理解“挎着”,结合上下文听一听声音去理解“嘶鸣”等等,都使他们对识字兴趣盎然。另外,我也注意让学生“自主”发现读书的方法:“平时读书的时候要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地方?圈一圈、点一点、画一画,留下自己思考的记号。”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语言习惯和敢于质疑的勇气。如“你知道了什么?”这一环节,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也许没有什么价值,但只有敢于质疑,才能谈得上方法的指导,一步一步,水到渠成。当然,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既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更需要长期地坚持培养。3找准自己的位置。要使学生真正主动起来,课堂上必须根据学情对教学设计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学而改,因学而变”。例如“你读懂了什么?”这一环节,学生的回答是不确定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时加以指导,使之深化。质疑这一环节,学生问的问题不见得都是自己设计到的,这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或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或直接授之,相机处理。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