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62940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教学要求:1、 了解词的特点,理解词的含义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2、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默下来。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课时划分; 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于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下的。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纠正读音。2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四、质疑问难 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经归纳后,在第二课时解决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并背默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4、并用简笔画画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齐读并背诵这首词。二、合作探究1出示学习目标,小组讨论交流。2集体汇报,教师及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4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5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三、总结、拓展1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风雨 飞雪 悬崖花枝悄 1卜算子咏梅 不争春 春来报丛中笑 十二册第一课卜算子 咏梅课前检测 姓名 一、填空1、本课是 读了 的一首咏梅词后在 年12月所写的。“卜算子”是一种 。“咏梅”的意思是 。2、上学期我们还学了一首毛泽东所写的诗 。3、陆游是我国 朝爱国诗人。4、“岁寒三友”是指 、 、 。二、请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俏(xiao qiao) 卜算子(bo bu) 妒 (du ji) 驿(yi yi ) 碾(nian yan)三、咏梅诗歌欣赏: 四、毛泽东诗词欣赏卜算子咏梅 沁园春雪郭沫若 毛泽东晨见梅花愁,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今见梅花笑。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本有东风孕满怀,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春伴梅花到。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风雨任疯狂,冰雪随骄傲。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万紫千红结队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遍地吹军号。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10个生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人”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3、理解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4、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难点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3、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课时划分 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简介李大钊。 让学生结合手头上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再适当加以补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并指名回答思考题。生: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时及被捕后。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四、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五、小结疑难问题 各小组上交疑难问题,由教师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待下一步探讨。六、布置作业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二、合作探究CAI显示,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体会当时革命局势开此紧张起来,夜里回来得很晚,早晨很早又出去了,都是去进行革命活动,对自己的一切都不顾惜了。 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从中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革命态度,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4、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5、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6、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四、总结、拓展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相关练习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附:板书设计永远忘不了(1927年4月28日) 被捕前 被捕时 忠于革命事业 2、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后 记住4月28日被害三、* 灯光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先烈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二、教学重难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2、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三、课时划分 一课时四、教学设计()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2、练说。教师提问: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二)理文,练说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填空)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借着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突击连马上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在这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看一看_。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三)激情,练读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写读后感附:板书设计 看灯 事物 3*灯光 听-“多好啊” 联想往事 事物想(战友)K灯光课堂练习第一关:默读全文第二关:本文作者是,他是。第三关: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豫”是指“皖”是指“苏”是指。、“划着火柴”的“划”读,“着”读。“尽量”的“尽”读、“聚精会神”的近义词是。“千钧一发”是形容,“憧憬”的近义词是,“黑魆魆”的意思是。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第四关:理解句子:、在第四段中,作者对郝副连长进行了一次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其中有一系列的动作词:等。第五关:理解文章:、文章的线索是“”。、“多好啊!”这一句在文章中先后出现了次:第一次是,并由此引入了作者的回忆;第二次是的自言自语,他或许在想:“要是,那该多好啊!”第三次则出现在,郝副营长憧憬着着。、为了这“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他真不愧是一名的好战士。四 为人民服务教学要求:1、 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并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2、 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意思写了哪些内容。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检查交流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3、学生自主分析字形结构。二、理解词语。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以“死得其所”这个词为例,在这个词中“所”原指地方、处所。可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死得其所”在课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意思。 又以“鸿”字为例,“鸿”字在课文中组成“鸿毛”一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的就是鸿雁的毛。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带有“鸿毛”一词的句子进一步理解,鸿毛是很轻的,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实际上暗含了这种人的死是很轻微的,是微不足道的,进而使学生理解到鸿毛一词的引申义:轻微,微不足道。 (2)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的意思。在课文中这个词指的是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没有别的其它的目的。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出于其它的目的。五湖四海:这个词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哀思”这个词可以用分别解字再解词的方法理解。“哀”指“悲哀”;“思”指“思念”;“哀思”这个词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固:本来的意思。于:比的意思。或:“有的”的意思。通过对以上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1、让学生自己按自然段顺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指名按自然段顺序朗读课文,读完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课文先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又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然后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全文以“为人民服务”为线索,分五个自然段,从五个方面进讨论述,这样使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为下一步深入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做了准备。五、指导难句的朗读:1、小组交流,如何来读好画出的难句或长句。 2、提出读不好的句子,全班共同练习朗读。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时,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听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读。可以这样停顿: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中引用了一句古文,读好这句话,首先要了解这句古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这个长句。可以这样停顿: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六、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结构层次。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2、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段。二、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2、CAI显示句子比较: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画线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三、学习第二段。1、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2、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四、学习第三段。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2、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过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3、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五、学习第四、五段。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五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六、总结课文中心思想。提问:这篇讲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按板书提示指名谈一谈。七、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附:板书设计 原因 革命队伍的宗旨、性质所决定 不怕牺牲 4为人民服务 做法 不怕批评 不怕困难、加强团结 开追悼会的意义K为人民服务课前练习姓名、学号一、 填空zaocechui pi干( ) 清( )()事员 偏()急()()底 ()气开()二、 听写。三、 填空、家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或。”在这句话中,“固”可以理解为,“或”则是的意思,“鸿”是指这种动物。在为人民服务一课就用这句话来评价。、“死得其所”的“所”的意思是,“兴旺”的“兴”读,5、*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1、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2、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课时划分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师: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四、学习第一部分。 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五、学习第二部分。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2、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3、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六、运用学习方法自学第三部分。七、总结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生: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积累运用一教学目标、朗读毛泽东诗词菩萨蛮大柏地,了解主要内容,练习背诵。 、阅读短文,了解延安孩子的读书情况,体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了解漫画,体会漫画内容,并能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写下来。 、实践活动:选编自己的作文选。教学重难点阅读短文,了解延安孩子的读书情况,体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课时划分四课时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教学过程一、读一读、背一背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三、朗读延安的孩子们,理解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活动设计:朗读讨论 背诵 小组说话,评议。、讨论交流: 这篇短文讲了哪几件事情? 你对短文中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与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感受。第二、三课时(习作)教学过程一、出示习作要求二、了解漫画三、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的事? 、图上画的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你从“母子上车处”的牌子,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这幅漫画要说明的是什么? 、请把你看漫画后的看法和想法说一说。四、请把你看漫画后的看法和想法写下来 有序观察,看懂图意;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编写故事,符合图意。五、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六、个别面批,指导差生七、交流作文,修改作文第四课时(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师: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长期写周记一定有许多佳作值得同学们欣赏,如果选编成 册,可作永久的纪念。二、指名读实践活动中的“选编自己的作文选”三、作文选的编辑方法 收集抄写或打印整理写一篇编者的话编写目录设计封面和配 插图交流。四、交流作文选,互相学习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 15 页 共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