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62165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诗的意思基本能理解。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词的意思。但对于诗中难理解的字和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中营造的意境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情,学生更加不好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并反复诵读诗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难点: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送别,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2、 解题,简介背景、知作者。出示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远行的图片,提问:(1)你们猜猜站在江边的是谁?(对猜出来的学生进一步提问是否对李白有所了解,师再出示李白生平资料作为补充)(2)他为什么伫立在江边呢?(送朋友)原来他刚刚送走了他的好朋友。(3)他的好朋友是谁?(学生讲完后出示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资料)(4)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问“之”的意思并叫学生解释题目意思,教师带读题目一遍,注意节奏。二、初读古诗,感知诗韵、听古诗朗诵。、学生自由读,并找出生字词(出示课件:全诗)2、师:我们在读诗时,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课件)现在我们先把这只拦路虎消灭掉(学习生字词)3、指名朗读古诗,师生正音,读出古诗的节奏感。三、布置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1、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预设:谁送谁?在哪送?何时送?送到哪?怎么送?为何送?(板书)2、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字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古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合作讨论讨论。四、交流点拨,解诗意1、课件出示一二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1)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示意图,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 黄鹤楼在上游扬州在下游,从江上走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下”这个字。 (2)读“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美景?(花团锦簇、繁花似经、春色满园)播放课件图片。(3)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可是孟浩然却要远去了,好朋友要离去,怎么不令人惆怅呢?来,带着你的惆怅读一读这两句!2、课件出示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2)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3)谈谈你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伫立江边凝望孤帆的情景以及目送帆船远去的时间之长,对朋友的感情深)(4)谈谈你对“唯见”的理解。(体会诗人将自己对老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于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愿江水能捎去自己对挚友的深情)(板书:依依惜别、情深意长)3、帆影已经消失了诗人还在翘首相望,似乎要把自己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此时此刻,李白会默念些什么呢? 4、把黑板上的六个问题连起来说说诗意。五、再读古诗,悟诗情我们的诗人就要和好朋友分别了,我们也和诗人一起去送一送孟浩然吧,希望他能一路顺风。(播放古筝曲秋思)(1)带着对老朋友的不舍与祝福,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吧;(2)男同学也来送送孟浩然吧;(3)我们一起来送送孟浩然吧。师小结:是呀,故人孟浩然虽已乘着帆船远去,可是他与诗人李白之间的友谊却永远留在彼此心间,也祝愿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 六、巩固拓展1、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2、展开想象,说一说。七、布置作业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2、你送别过亲人或朋友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板书设计】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送谁?在哪送?何时送?送到哪?怎么送?为何送? (送) (之) 李白 孟浩然 广陵(今:扬州) (依依惜别) (情深意长) 反思一:读诗,古诗教学的主旋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此话都在告诉我们读诗是学习古诗的最重要方法。读诗应与多形式、多层次相结合,它的魅力可能才会更大。如我在课堂上,在理解诗意前采用了预习自由读、检查正音读、老师范读、欣赏体会读等形式,学生读的变化感觉很大,由唱读随着老师的引导逐渐读得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在知诗意、理解诗意后、体会诗情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自由吟诵。好多学生读诗的兴趣也很高,连下课放学后也能听到孩子们自由吟诵。我引导学生读诗时做到了循序渐进:读正确读通顺欣赏诗感情朗读自由吟诵,若想让学生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反思二:深钻教材很重要。因为这是一首送别诗,我便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设计看似俗套,实际藏巧,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学生认真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当我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吟诵后,让学生将黑板上的几个问题连起来说说诗意时,他们一点也不觉得难,并能很好地表达出浓浓的惜别之情。反思三: 全堂课上学生的个体朗读仍旧太少,应继续加大面积,让个体朗读落到实处。【教学反思】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同时在揭题时,重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学生对课题及写作背景有了全面了解。二、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分节奏读,自由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三、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了对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一定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所以我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静静地反思,觉得在理解诗题的意思时浪费时间较多,导致前松后紧,后面在想象二人分别是说话、想象的训练时间不足;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还应再多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