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60628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坐在一起探讨、交流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特点和具体实施方法。今天我就一年级教材“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内容的变化作个介绍:一、内容的变化1、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认识图形”降低了难度 主要表现在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原来“认识图形”单元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以往主要是想体现“面”在“体”上,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2、 对“图形和几何”内容的教学,教材的主要编排特点有:1、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设计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和动作进行思维,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结论中得到知识技能,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图形和几何”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教材已经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特别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而且教材中也编排了许多的课堂活动,这些直观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加以挖掘。比如“位置”单元教材第11页第3题,教材抓住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用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12的第5、6题,题目素材的选择充分考虑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另外教材对于“左右”和“认识图形”学习内容和难度的改变,就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组织科学的知识体系。具体我们在单元教材分析中会详细介绍。2、 教材呈现内容的素材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一年级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在“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现实生活情境作为练习题,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等内容,为学生更多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如教材第11页第2题,内容的呈现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位置内容,利用班级自身资源就可以灵活运用,学生切实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自身的参与增强了趣味性。第12页第4题,布置小朋友的房间,常见的场景,做小主人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高,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教学时建议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的方式,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是否准确清楚,还要提醒物品摆放的合理性。教材第13页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除了用教材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现象:吃饭、写字(左手压书、右手写字)渗透习惯教育;方向盘、车行路线等交通规则渗透安全教育。3、重视直观操作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建立认知表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传递,更不是被动的接受。一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其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 ,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 ;他们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只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的能力。所以要想调动一年级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必须加强直观教学 ,增加学生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 ,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 ,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理解新知的来源和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相信大家听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根据这一理论依据,“认识图形”单元教材内容呈现以游戏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没有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通过文字描述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充分的活动中感知这些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4、 教材注重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渗透。教材第34页例题1,渗透了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教材第37页第2题及第109页的总复习,教师要注意渗透有序的思考方法;教材第38页的第8题,渗透了找规律的知识。3、 下面,我将结合教材内容对“图形与几何”的2个单元进行详细分析。 第二单元 位置(1) 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2) 教材分析这3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已经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掌握上下,前后这几种方位词的顺序为:3岁左右掌握上下关系,4岁左右掌握前后关系)那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2对方位难一些,所以放在后面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3) 教学建议1、 上下、左右*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教材第9页,以一座大桥为背景,大桥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的概念。*让学生充分地说。第9页的例题和第12页的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和第11页的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以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给大多数孩子有大量的练习机会。*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是什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学生表达的语言应该是完整的:谁在谁的前面,而不能说谁在前面。*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例题中)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做一做”中的摆放操作)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用不同的语言说相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2、 左右*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认识左右: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又有人研究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概念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1让老师背对学生作镜面示范,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和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2再通过第10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3通过“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学会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完整建立前后左右的概念。本单元教材最大的改变就是教学内容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这块内容。一方面是因为有难度。(经研究表明,一般儿童67岁,只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左右才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学中教师老师纠缠以谁为标准的问题。*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安全教育)右手行队礼、发言举右手(德育教育、常规教育)等等。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1) 教学内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2) 教学目标主要是直观认识四种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3) 教材分析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步研究“面”,从而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立体图形再认识平面图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那我们在“认识图形”单元教学时,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四种立体图形,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充分的活动中感知这些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第34页例1教学认识四种立体图形:从实际生活中引入,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一些实物,让他们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四类,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认识。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巩固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在初步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后,35页“做一做”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例2立体图形的拼组,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4) 教学建议*充分准备活动所需材料活动前,教师和学生需充分准备活动所需材料,活动材料可以是专用教具、玩具积木或日常用品,也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搜集和制作,以保证学生活动的实际效果。这节课如果没有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完成教学的。明天我有一节认识图形的课例,在做准备的时候发现准备学具是件辛苦的事情,如果在自己班级上课,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教师补充,正方体物体比较难准备,有困难可以稍稍从简,哪怕准备的学具少点,也要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摸一摸、滚一滚”,这是必做的不可省略的工作。*结合直观和操作活动认识图形教材第34页例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立体图形。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时注意以下几点:1如果学生准备的物品中有不规则的物品,在分类活动中不要过多纠结分辨它们的特点不放,教师只需要在分类活动结束时简单带过:“以后我们再认识它们”就可以了。2组织分类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类,也可以引导分类。如果选择学生自主分类,教师应及时启发:为什么肥皂(长方体物品)和魔方(正方体物品)没能分到一块?从而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简单特征。学生也可能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方法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和曲面的不同,应予以肯定,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正方体分开,圆柱和球分开。如果有的教师觉得这种学生自主分类活动难以组织教学,可以选择引导分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物体形状有什么不同,引导分类时,在讲台上分别出示这四种物体,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在小组里把形状与教师手里的形体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几类,随后抽象出相应的直观图形,说明其名称。3初步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后,教师还要注意巧妙展示图形的变式,这点教师不能忽视。4我们在认识图形时要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正确的表象。如果没有多媒体演示图形,那教师要出示的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一点:准确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知识起点,学生听不懂的越位的知识点不讲,但凡是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一定要是正确的规范的。5学生初步认识四种立体形状,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说一说自己身边的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有两点意义:1可以进一步加强四种形状特征的表象;2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能发现。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苛求。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旨在让学生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加深头脑中的表象。活动注意以下几点:1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只要学生能够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就好,如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面是平平的,甚至可能说出直直的;圆柱和球都有弯弯的面,这种直观感受都是真实存在,值得尊重的。我们还不能要求学生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教师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等特征,也不要说出平面和曲面等词语。2要防止学生只顾玩,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摸一摸”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大脑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筛选、过滤触觉信息,作出相应的判断,能发展触摸感知能力和空间观念,使表象更清晰、更牢固。#台湾教材也有这个“摸一摸”活动: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摸到哪一个”与箱外可看见的立体图形的配对游戏。我觉得这种方式也挺好的。“搭一搭”是各种立体形状特征的简单应用。教材提出要求:看谁搭得又高又稳!如果要搭得高一些、稳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怎样搭才能把球放稳呢?这都离不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体会。有的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突发奇想”:用长方体搭成斜面,用其他的物体滚一滚;或者搭成自己喜欢的坦克车等等。教师应引导其思考:什么物体可以在斜面上滚动,斜面改变物体滚动的快慢会怎么变化?坦克车为什么能前后运动,如果换其他形状的物体还可以运动吗?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思考后交流,能更好地感受图形的特征。#日本教材例1是摆、拼、滚多项游戏活动,教材明确要求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中哪些可以滚动,哪些不可以滚动。*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习习惯的养成。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 有活动才能有经验。组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几点(1)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没有思考的活动只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之为数学活动。问题源于现象: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球上面放不稳其他物体?。问题源于需要: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2)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对学生的参与度给予及时关注。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3)教师可以组建学习小组,每人固定编号,组内分工合作,推选好小组长,组长的职责不能过多过重,要让每个成员平分秋色。具体教学时提问要关注全体,不能总叫积极表现的孩子,这样会让稍弱的孩子更弱。在指导小组活动时不求每次都能照顾全体,每个活动能指导1、2个小组就好,活动的次数多了,学生就会有好的小组合作习惯。一年级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此阶段如果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后期乃至终身学习大有益处。4活动中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活动中对于他们的配合情况,给予指导;对于他们的成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要为学生创设轻松的活动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加操作和实践,并获得愉快的体验。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