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52521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八分区法:Lemke等将眼眶分为眶隔前区、骨膜下区、肌锥外间隙、肌锥、肌锥内间隙、泪腺区、眼球区及视神经鞘区等8个区域。以眶隔(一层纤维膜连接于眶缘骨膜与脸板之间)为界,其前方为眶隔前区,其后方为眶隔后区;眶隔后区又以4块眼外直肌组成的肌锥和眶骨骨膜为界分成骨膜下区、肌锥、肌锥外间隙、肌锥内间隙;泪腺、眼球及视神经各单独划分为自己的区域。,眶隔前间隙眶隔是一层薄的纤维膜,一面与眶缘的骨膜相连,一面与睑板衔接。以眶隔为界,其前方为眶隔前区,包括眼脸及血管神经;其后方为眶隔后区;,眶隔前间隙常见病变,毛细血管瘤淋巴瘤炎性病变睑板腺癌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大多数位于眼睑和面部,少数可在眼眶内生长或睑内、眶内并存。眼部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出生后3个月以内,1岁后稳定,有自行消退的倾向;发生于皮肤的毛细血管瘤消退者较多,发生于眶内的自行消退较少。,毛细血管瘤,【临床表现】常有突眼、眼睑和结膜水肿,哭闹或低头时可能有突眼加重。【病理】毛细血管瘤由大量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增生而成,无包膜,生长缓慢,长期存在的肿瘤样毛细血管扩张。,【CT】一般位于眼脸的低密度肿块,少数肿瘤可累及眶内,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极少数可有钙化。增强扫描:肿瘤血管丰富,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出现时间早。,【MRI】肿块在T1WI上呈中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眼眶蜂窝组织炎是眶内软组织的急性细菌性感染。从解剖部位可分为眶隔前和眶隔后眶蜂窝组织炎。,眶隔前蜂窝组织炎,眶隔前蜂窝组织炎指炎症和感染局限在眶隔之前的眼脸和眶周结构,隔后结构未受感染。主要表现为眼睑水肿,眼球未受累。,【CT】眼睑增厚,密度增高,皮下脂肪阴影消失,眶周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可不强化或呈环形强化。【MRI】眶隔前软组织肿胀,呈长T1长T2信号。,眶隔前炎症,眼眶原发淋巴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结外恶性肿瘤,属于NHL,绝大多数来源于B淋巴细胞,呈低度恶性,极少数来源于T淋巴细胞,呈高度恶性。眼眶真正的淋巴样组织主要位于眼脸、结膜和泪腺以及眶隔后方少量淋巴组织。这些部位被认为是淋巴瘤潜在的发生部位。,淋巴瘤,【临床表现】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其临床表现视病变累及部位而不同,但多以眼眶肿物、无痛性眼球突出伴眼球活动受限为主,单侧多见,双侧少见。,病变绝大多数位于肌锥外间隙的前方紧靠眶隔后方和(或)眶隔前区。病变累及单侧或双侧眼眶,以单侧多见;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眼眶林巴瘤无包膜其生长方式为浸润性生长,沿正常眶内结构蔓延,常累及肌锥内外间隙沿肌锥内外脂肪间隙呈铸型样改变;包绕大部分眼环时呈星芒样改变,而以上结构多无移位眼球内部结构常不受累;CT平扫显示肿瘤呈密度均匀的等或稍高密度块影;MRT1WI呈均质性等或稍低信号强度,T2WI呈均质性稍低或略高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常为中度或明显均匀性强化。眼眶淋巴瘤常无眶骨骨质破坏。,【影像特点】,图13双侧眼眶原发淋巴瘤。MRIT1WI(图1)、T2WI(图2)示肿瘤与眼外肌信号相比呈等信号,并沿着眶内结构浸润性生长,呈铸型包绕眼环前部,累及泪腺及泪道,并沿肌锥外间隙向后球后蔓延,眼环无变形增厚。增强后示病灶轻度强化,与眼外肌相比呈等信号(图3),基底细胞癌、睑板腺癌、鳞状细胞癌,眼脸恶性肿瘤多为来自外胚层皮肤及其附属腺,基底细胞癌、脸板腺癌与鳞状细胞癌为其主要类别,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大部分眼脸恶性肿瘤根据临床特征可做出诊断,影像表现大多缺乏特征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眼脸恶性肿瘤的浸润范围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指导。,定位征象,位于眼球前方软组织病变弥漫、形态不规则眼球移位少见视神经正常,肌锥内间隙,肌锥内间隙是眶内以视神经为轴心,四周由四直肌及其肌间膜所围成的锥形腔隙。内容物:脂肪、神经(动眼、外展、鼻睫)及血管。,肌锥内间隙常见病变,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神经鞘瘤(neurilemoma),又称Schwann细胞肿瘤,来源于神经鞘的Schwann细胞,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多为良性,少数为恶性。,神经鞘瘤是雪旺氏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常源于周围神经,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和泪腺神经在肌锥外行走,鼻睫神经是三叉神经眼支经过眶上裂进入肌锥内间隙的唯一分支,因此,源于距上神经、滑车上被轻和泪腺神经的神经鞘瘤位于肌锥外间隙,而源于三叉神经眼支的鼻睫神经的神经鞘瘤位于肌锥内间隙。神经鞘瘤来源的特点决定了神经鞘瘤既可位于肌锥外问隙,也可位于肌锥内间隙,部分神经鞘瘤可通过眶上裂累及颅内。,【病理】,大体病理上,神经精瘤表现为光滑、包膜完整的肿块,呈褐色或黄色,触之有波动感且易脆。偶见出血灶,少数肿瘤可见钙化,部分肿瘤可囊性变及囊性神经鞘瘤。肿瘤可为形态规则的椭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推形、哑铃型或其他不规则形态。镜下可见AntoniA型瘤细胞和AntoniB型瘤细胞,前者瘤细胞排列紧密,后者瘤细胞排列疏松,瘤细胞外存在丰富胶原纤维。部分神经葡瘤内可见生长活跃区域,极少部分甚至发生恶变。,【临床表现】,眼眶神经鞘瘤多为良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早期症状为渐进性突眼,常以眼球突出就诊,部分患者伴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眶缘部扪及肿块等。,【CT表现】,1、眼眶神经鞘瘤表现为肌锥内或肌锥外略高密度肿块。2、肿瘤边缘光滑,境界清晰的肿块,多呈椭圆形或圆形;肿瘤内有囊变和出血。3、眼眶神经鞘府不累及视神经,如肿瘤位于视神经附近使视神经受压移位,极少数可包绕视神经生长。4、增强扫描:实性区明显强化,强变低密度区无强化。,【MRI】MRl显示神经鞘瘤内部特点最佳。,1、AntoniA型瘤细胞区呈等T1等T2信号,AntoniB型瘤细胞区信号与黏液类似,呈长Tl,长T2信号;2、增强后病变实性部分(AntoniA细胞分布区)明显强化,囊变区(AntoniB细胞分布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3、肿瘤可向经眶上裂向颅内蔓延,形成颅眶沟通瘤。,A:T1加权像显示右眶肌锥内一圆形,边界清晰的肿瘤,肿瘤呈均匀的等信号。B:水平T2加权像显示肿瘤呈大范围的中信号,中央有小片状高信号区。C:T1加权像显示肿瘤大范围明显强化,呈高信号,中央有小片状低信号区。,右眶神经鞘瘤颅内蔓延,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是成人最常见的眶内原发肿瘤,为先天发育畸形所致,因病变发展缓慢,患者多在中年时才被发现,女性较男性多见。本病为先天性错构瘤,肿瘤由太小不等必血及纤能间隔构成,有完整包膜。因肿瘤生长缓慢,往往在青春期后因出现眼球突出而被发现。,【临床表现】,最常见的表现为眼球突出,多为缓慢、渐进性眼球突出,为轴性眼球突出,且不受体位影响。发生于眼尖者早期出现视力减退,肿瘤较大时可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影像学表现】CT:,肿瘤多位于眼眶肌锥内,绝大多数为单发,表现为眶内肿块,呈圆形、椭圆形,边界光整,密度均匀,CT值平均为55HU;肿瘤钙化少见;可见眶尖“空虚”征,即眶内肿瘤不侵及眶尖脂肪,使眶尖脂肪存在,表现为低密度区。增强有特征的“渐进性强化”表现。开始为小片状强化,随后强化范围越来越大,最后肿瘤全部强化。这是由于海幅状血管容内有多个腔,造影剂逐个进入。,MRI:,肿瘤呈略长或等T1信号,明显长T2信号,在多回波序列中,随着TE时间的延长,肿瘤信号强度也随之增强。增强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的“渐进性强化”征象。,A:T1病灶类圆形,信号均匀,低信号B:T2高信号C:病灶中间先强化D:延迟扫描,病灶强化范围越来越大,信号较高,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征像,位于肌锥内边界清楚圆形或椭圆形视神经受压扭曲眼球前突眼外肌外移,肌锥外间隙,肌锥外间隙常见病变,神经鞘瘤淋巴瘤横纹肌肉瘤转移瘤,左侧淋巴瘤横断面T1WI(A)和横断面T2WI(B)示左侧肌锥外间隙和眶隔前间隙不规则肿块(箭),呈等T1、等T2信号(与眼外肌信号相比),信号均匀,包绕眼球;横断面脂肪抑制增强后TIWI(C)示病变均匀强化(箭),横纹肌肉瘤,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软组织肉瘤,占儿童所有恶性肿瘤的5%;45%发生于头颈部,眼眶RMS占25%35%。眼眶RMS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发展快。一般认为,此肿瘤可能是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发展而来。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平均发病年龄78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于一侧眼眶,有极少数患者发生于两侧眼眶。,【临床表现】,(1)眼球突出。常为首发症状,且突出速度快,12周内可明显增长;(2)眼眶肿块。早期边界清楚,晚期可占据全眼眶;(3)眼睑肿胀;(4)眼底压迫征;(5)眼球运动障碍;(6)视力下降。,【CT】,1、病变早期多位于肌锥外,最常见于眼眶内上部,随着病变进展,常侵及肌锥内及隔前间隙。2、肿瘤多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多呈浸润性生长。体积较大时浸润眶内结构周围,呈“铸型”样外观;3、晚期可破坏眼眶骨质,经过眶上裂延伸到中颅窝,眶上壁延伸到前颅窝,眶下壁达上颌窦,眶下裂进入颞下窝或翼腭窝,。眼球通常不受侵犯,但可受压发生变形或移位。3、CT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1、肿块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瘤内易出血在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瘤体内有囊变或坏死时呈长T1长T2信号。2、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可侵及邻近结构。,横纹肌肉瘤,眼眶转移瘤,眼眶转移瘤文献报告12%的转移瘤病人发生眼眶转移。球外的好发部位是肌锥外。眼眶转移的原发灶,最多见是肺癌和乳腺癌,其次是胃和前列腺等。,CT:,1、眼眶转移瘤60%位于肌锥外,20%肌锥内,20%弥漫性,多伴有眶骨改变,多呈溶骨性改变。2、转移瘤可为多灶性局限性肿块,也可表现为眼眶弥漫性肿块。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3、增强扫描成轻至中度强化。,转移瘤,图15左眶尖转移性腺样囊性癌。横轴位CT平扫示左侧眶尖部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侵犯眼肌及视神经,眶尖部骨质破坏,侵入颅内。图16乳腺癌转移癌。横轴位T1WI增强扫描示右眼眶肌锥内椭圆形肿块,呈不均匀增强,外周部增强明显,中心类圆形无增强呈低信号,似牛眼征。,定位征像,位于眼外肌外侧长圆形或条状眼球偏突眼外肌内移视神经移位不明显,小结,1、毛细血管瘤:一般位于眼睑的低密度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血管丰富,呈明显均匀强化。2、眶隔前蜂窝组织炎:眼睑增厚,密度增高,皮下脂肪阴影消失,眶周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可不强化或呈环形强化。3、淋巴瘤:病变绝大多数位于肌锥外间隙的前方紧靠眶隔后方和(或)眶隔前区。浸润性生长,沿正常眶内结构蔓延,常累及肌锥内外间隙,沿肌锥内外脂肪间隙呈铸型样改变;包绕大部分眼环时呈星芒样改变4、海绵状血管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眼眶内的肿瘤,CT表现:多位于肌锥内,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增强呈渐进性强化,5.眼眶神经鞘瘤是一种神经鞘细胞形成的良性肿瘤。可位于肌锥外间隙,也可位于肌锥内间隙。CT表现为眼眶内边缘光滑、边界清楚,肿瘤密度与眼外肌和视神经接近,多数密度均匀,可有片状的囊变区。增强扫描显示均匀强化,但囊变区不强化6、横纹肌肉瘤:病变早期多位于肌锥外,多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多呈浸润性生长,晚期可破坏眼眶骨质,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7、眼眶转移瘤:有原发病史,60%位于肌锥外,多伴有眶骨改变,多呈溶针性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