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详案 青岛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41807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详案 青岛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详案 青岛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详案 青岛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详案 青岛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案例背景分析:活动准备展示了一副冬季火炉取暖图,提出问题“风从哪里吹来的呢?”提示本课要研究的主题是风的成因,暗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并整理,为课堂深入研究做好准备。另外,还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大可乐瓶、火柴、蚊香、蜡烛、小盘子等。本课有三个活动。活动一:“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活动重在学生开口说、动手做,充分体现科学课的趣味性、活动性。教学在这一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造风的特点,为学习自然风的形成做准备。活动二:由一个问题引出,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展示一幅图片,文字提示“我认为与气温有关”“我猜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三: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提示了实验需要的实验材料,要求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地球的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人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随着人们对月球的关注,学生对月球也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将探究活动改为“探究在月球上有没有风?”更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教学过程:一、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展示一些典型的风的图片:如龙卷风、台风、风中的景色图等。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看完这些图片你想了解有关风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简单的可以接着解决,有深度的可以在学习中解决。)【看完图片学生一定有很多想了解的关于风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风的奥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13课风从哪里来(板书课题)二、通过大胆的猜测和实验,自主合作发现风形成的原因(一)自己制造风,并研究人造风形成的原因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你都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风?在电影电视中,你又从哪些方面看到了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愉快的交流)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你有办法制造一些风吗?(学生利用书本扇、用口吹等办法制造风)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风?(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等,并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这种人为制造的风称为人造风。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知道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演示自己制造、感受风的做法,目的是通过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做好铺垫。】(二)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大自然中的风千变万化,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与哪些条件有关系呢? 根据你的经验和掌握的风的知识,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的猜想与依据写在记录表中。(教师为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表,内容如下)我的猜想与假设研究项目我的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小组内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了几种猜想,哪一种猜想最有可能呢?大胆说出你的想法!(学生简单交流)【猜想是学习科学的翅膀,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设计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科学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猜想、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三)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1、指导设计实验方案。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对,可以做实验验证。在实验前先来看这几张图片(出示有关火炉、锅炉等图片)看了这几张图片,请同学们联想一下锅炉烟囱冒烟时的情景,烟囱里的烟直往上冲,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简单汇报:说明烟囱里有“风”吹出)我们能不能设计模拟烟囱里风的实验?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可乐瓶为什么做成这样的?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呢?小组同学先互相商量一下。(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同学们交流得都很认真,相信都想出了验证我们猜想的好办法。谁来交流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时,教师示范) 【在设计模拟实验环节上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思维上会有一个较大的“跨度”,在由“原形”到“建模”的过程中会有一个“陡坡”,原因是学生缺少类似的探究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和启发,于是我先让学生观看有关火炉、锅炉等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联想锅炉烟囱冒烟时的情景,烟囱里的烟直往上冲,说明烟囱里有“风”吹出,然后再让学生设计模拟烟囱里风的实验装置。如果把这一环节完全推给学生,教师不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进而对“科学”产生畏惧感,长此以往,就会抹杀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这个小盘子是干什么用的?(学生简单交流)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我们在实验中一定要注意:(1)操作时要注意安全。(2)点燃蜡烛后,火柴怎么办?(3)蜡烛和香不要烧到瓶子。(4)熄灭香时,要将燃着的一头按在小盘上弄断,而不能吹。 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实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注意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并认真填写好实验记录。风从哪里来实验记录 实验名称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材料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强调实验中做好观察记录,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的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活动。(学生实验时,每组有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蚊香点燃放在饮料瓶的口处,观察烟的方向,将蜡烛点燃后放在饮料瓶的底部,再观察蚊香烟的方向。教师巡视指导时,注意提醒学生不要让蜡烛和香烧到瓶子,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3、学生汇报与交流。同学们做实验都很投入,相信对风的形成都有了正确的结论。现在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不同的地方可以补充。(学生上台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发现,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记录汇报中的要点)通过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倾听,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技巧,学生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的想法进行比较,进而重组自己的信息体系,逐渐实现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同时,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香靠近小孔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有没有风?(学生简单回答)(2)风是怎么来的?(提示)点燃蜡烛后,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瓶内与瓶外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学生简单回答)(3)我们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你认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总结汇报)实验前你们的猜想是怎样?实际呢?(学生简单交流)教师小结:风的形成与气温有关,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5、绘制风的成因图。刚才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风的形成问题,下面我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风的形成过程,比一比,看看谁绘制的风的成因图既美观,又能形象地体现风的形成过程。(学生自由绘制风的成因图)同学们画得都很认真,谁愿意第一个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学生自由展示)同学们画得都很形象,你们个个不仅是小小探究家,还是小画家。【让学生绘制风的成因图,旨在让学生在脑海中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过程,加深对风的成因的认识。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三、拓展活动在地球上风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那在月球上有没有风呢?课下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探究风的奥秘。【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体会与反思:一、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在开课伊始,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典型图片,看完图片学生一定有很多想了解的关于风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风的奥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二、让科学回归生活。教育应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中去。科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与孩子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本课选择了风从哪里来作为探究学习的对象,它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自然现象。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使学生对风有初步的了解,通过自己制造风,发现了风的形成与空气流通有关,从而知道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着的。三、猜想贯穿课堂。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学生们提出的各种猜想越多,离发现科学结论的距离就越近。四、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对一些学生很难独立完成的环节,老师要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和启发,如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时,学生自己研究有一定难度,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锅炉烟囱冒烟时的情景,烟囱里的烟直往上冲,说明烟囱里有“风”吹出,然后再让学生设计模拟烟囱里风的实验装置。最后,学生小组合作,一步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获得科学探究成果,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五、做中学。“做中学”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发现,激发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这节课,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研究风的形成,亲自动手制造风,做风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