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40109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7.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学前游戏的分类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按着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按着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冲突阶段及各阶段的游戏主题不同来进行的游戏分类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或活动)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按着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而进行的分类根据游戏的关键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从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对学前游戏进行的分类,一、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皮亚杰),(一)感觉运动游戏(二)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三)结构性游戏(四)规则游戏,(一)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内容: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动因: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发展:总的发展趋势是下降的。,(一)感觉运动游戏时间:最早出现的游戏类型。2、3个月开始,至两岁前(还不会说话)。0-0.5岁:(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游戏随着适宜刺激的出现和消失而产生和停止,一般持续时间较短。eg.用眼睛追逐活动着的物体。0.5-1岁:(眼手协调动作形成)主动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现象发生或持续。eg.来回重复敲打悬挂的铃铛。eg.反复把某件东西拉过来,再推开。1-2岁:体力和动作的进一步发展。好动,到处爬。eg.喜欢让成人抱起来抛起来再接住。eg.绕着房间四处跑。,(一)感觉运动游戏在感觉运动游戏中,婴儿通过直接感知和动作操作,了解物体的特点和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增长和积累着对各种事物的直接经验,表象活动和想象活动得到了发展,动作和技能得到了发展,至婴儿后期(2岁以后),游戏因此也开始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象征性游戏以及结构游戏成为幼儿游戏的主要形式。,(一)感觉运动游戏一方面,由于表象活动、想象活动的增加及能力的增强,逐渐出现了以一物假装另一物体和扮演角色为主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另一方面,由于动作和技能的发展,游戏从机能性转向建构性。开始出现了以各种结构材料建构物体的结构造型活动即结构游戏。在大约1-6、7岁之间,象征性游戏有一个起伏的过程,它的发展变化轨迹是一条倒置的v型曲线,在2-4岁左右是发展的高峰期。在结构游戏中,需要孩子的形状和空间知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以及实际的操作技能。同时,它也必需孩子在认知上有象征功能的发挥。结构游戏不会早于象征游戏发生。,(二)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是幼儿借助于代替物(自己的动作、语言、身体或其他物品)的帮助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景(包括幼儿自己过去亲身经历过的、或没有经历过但期望发生的事物或情景)的活动。是2岁以后出现的游戏类型.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自我为中心”: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联合是主观的。,(二)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构成因素: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情景转变:动作脱离真是背景。情景转变可作为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是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前提。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代替物来命名当前的物体。(以动作为中心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二)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象征性游戏从情景转变到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先后产生和发展,逐渐成熟和成型意义:使儿童能够在虚拟的情境中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了解儿童内心状态的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二)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象征性游戏在幼儿后期(4岁以后)开始衰减,这表明孩子越使自己适应于客观世界,越少迷恋于象征性歪曲和转换,因为儿童逐渐使自己服从现实,而不是使外部世界服从于自我。这样随着儿童认知范围扩大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性的发展,直接受游戏中角色数量的增加的影响,规则产生成为可能,象征性游戏就开始变为规则性游戏。,(二)结构性游戏我国幼儿园、托儿所最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类型:拼图、积木、插积塑,泥工、手工游戏、雪、沙、木工。发展:2岁发生,学前阶段随着年龄发展有增加的趋势。35岁占儿童全部活动的40%,4-6岁儿童的51%。3岁左右:幼儿往往是用积木嬉戏,或者把单块积木当汽车在地板或桌子上移动或者是拿积木敲敲打打。目的性不强,往往是先做后想,随时改变主意,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做下去。4、5岁:玩耍的现象减少,开始出现模拟物体的努力。目的性较明确,但仍不会合理的使用结构材料。5、6岁:选择恰当的建构材料,建构形象逼真的物体。,(二)结构性游戏幼儿后期可以联合起来开展结构游戏,他们共同设计、选择建构材料。儿童协作的结构游戏的作品,可以成为引发象征性游戏的诱因。象征性游戏和结构性游戏在实际学前儿童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既交叉又融合。,(三)规则性游戏规则性游戏中的规则主要是关于动作或语言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的各种被禁止的动作或语言的规定。在规则游戏中,学前儿童比以往参与的游戏更加关注行为的结果。,(三)规则性游戏发生:规则游戏的大量出现发生在学前末期,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游戏在幼儿初期就出现了如,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类型:打牌、下棋、跳房子特征:显性规则、竞赛性,二、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Parten),(一)偶然行为或无所事事特征:行为缺乏目的,东游西逛,注视碰巧引起兴趣的事。行为举例:玩玩自己的肢体、椅子上爬上爬下、到处晃悠、跟随老师、坐在固定位置、目光飘移,二、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Parten),(二)袖手旁观的行为特征: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他人游戏,偶尔与他人也有交谈,有时提出建议或问题,但是行为不介入他人的游戏。性质:可能是游戏,二、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Parten),(三)单独的游戏特征:幼儿在交谈距离之内的伙伴旁边玩或者与伙伴玩不同的玩具,专注地玩自己的游戏,但不和附近的幼儿交谈。自我为中心,察觉不到别人的存在,二、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Parten),(四)平行的游戏(3岁)特征:幼儿玩着和附近幼儿相同或相近的玩具,但是不与其他幼儿交流。行为举例:两个人都在玩拼图,但是各玩各的,一个人的离开并不影响另一个孩子。察觉到别人的存在,有可能在行为上学其他幼儿,看一下别人,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游戏中。,二、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Parten),(五)联合游戏(4岁)特征:幼儿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进行相似但不相同的游戏,往往由于材料的借入或借出有交流和沟通,也会有动作的自发配合,但是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缺乏对材料、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共同计划和组织。,二、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Parten),(六)合作游戏(5岁以后)特征:共同的主题;分工合作;计划组织举例:娃娃家、超市,三、按着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比勒),(一)机能游戏:刺激感官、机能发展为主的游戏,与感觉运动游戏对应(二)想象游戏:与象征性游戏对应(三)制作游戏:与结构游戏对应(四)接受游戏:如听故事、看电视等前三种为主动性游戏,后一种为被动性游戏。,四、按着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冲突阶段及各阶段的游戏主题的不同来进行的游戏分类莉莉佩勒(LiLy.Paler),第一组块(1岁左右):儿童关心自己身体,感到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或不能表现成人期望的行为。第二组块(2岁左右):儿童因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以及因母亲而产生焦虑,游戏及幻想帮助儿童控制在情感上的对失去母亲的恐惧第三组块(幼儿阶段):儿童随恋母情节的出现,认识到自己与成人之间的差异,游戏充当了儿童适应成人关系,幻想成人角色的中介。第四组块(幼儿末期及以后):跨入学校门槛的儿童开始面向现实,倾向于集体的依恋,高度社会化的游戏使儿童归属于集体,合作与竞争中的规则、秩序和角色关系提供了对儿童的保护,使之免受陌生攻击者的欺侮,防止“超我”所引起的焦虑,五、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或活动)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一)动作性游戏主要由身体的动作及感官的活动而构成,往往具有重复性。(二)探索性游戏由好奇心试图发现什么或者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游戏。(三)表现性游戏展示或演示(四)建构性游戏结构游戏(五)角色扮演性游戏,六、按着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而进行的分类,(一)角色游戏(二)结构游戏(三)表演游戏(四)智力游戏(五)体育游戏(六)音乐游戏(七)娱乐游戏,七、根据游戏的关键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表演游戏,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角色游戏:特点:印象性、自主性和想象性作用: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巩固和加深经验练习手脑共同活动;发展语言能力、为社会交往能力举例:“娃娃家”、“医院”、“商店”、“超市”,七、根据游戏的关键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结构游戏:定义:是幼儿利用多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材料、泥浆、沙土、雪),通过想象和实际创造行为,构造建筑或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特点:材料多样性和造型性作用:手的技能训练发展思维能力举例:如用积木搭桥,用沙石建城堡等,七、根据游戏的关键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表演游戏:定义: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扮演角色进行的游戏。特点:表演性、自娱性、自创性作用:培养幼儿对文艺作品的兴趣,加深理解、发挥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七、根据游戏的关键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中角色的区别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情节:现实生活的印象内容:可由幼儿自己选择创造表演游戏中的角色:来源于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反映的是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在文艺作品的基础上自己想象、创造。,七、根据游戏的关键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规则性游戏:指成人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游戏。一般包括:目的、玩法、规则和结果四个部分。智力游戏:定义: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特点:将学习因素与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作用: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举例:感官游戏“谁的声音”、“奇妙的口袋”、“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七、根据游戏的关键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体育游戏:定义:由各种基本动作所组成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作用: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优秀品德的培养。举例:“捉迷藏”、“丢手绢”、“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定义:指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规则和音乐要求进行各种动作的游戏。作用:提高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的学习。举例:“乐器猜谜”、“听音乐做动作”,七、根据游戏的关键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八、从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对学前游戏进行的分类,(一)主体性游戏本体性游戏:是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是目的。强调的是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二)工具性游戏工具性游戏: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也称手段性游戏或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发展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一)游戏内容的发展(游戏的内核)游戏内容是伴随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无主题,有主题,游戏主题的发展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幼儿对游戏主题的定向上表现出有意性逐渐增强的趋势。主题由笼统、单一逐渐分化、复杂,由表浅、贫乏逐渐深刻、丰富。,(二)游戏形式的发展(外壳)游戏的形式受内容(主题)的制约,而最终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1.动作的渐次连贯2.游戏语言的发展3.持续时间的推延4.规则的明朗化,1.动作的渐次连贯儿童游戏动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连贯(即符合一定逻辑顺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动作的序列化。同一动作的简单重复不同动作的连续出现(无逻辑有逻辑)2.游戏语言的发展当婴儿能够说出简单的单词或片语之后,以个人为主的婴幼儿早期游戏一般要经历一个被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称作的由“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到“不出声的内部言语阶段”的转变。3.持续时间的推延小班:5-10分钟;中班15-25分钟;大班:35分钟以上,4.规则的明朗化处于感觉运动水平上的发展阶段,婴儿游戏行为的规则内隐于动作与客体之间的逻辑联结上;在象征性游戏中,规则内隐地包含在每个角色之中。此时,规则主要是正确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每个角色应有的动作、态度以及相互关系;在规则性游戏中,游戏的规则逐渐明朗化,成为外显的某种规定。游戏规则:是指所有参与者都明确的关于动作方式和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的和被禁止的动作的规定。,5.游戏活动的社会化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到联合游戏,最后到合作游戏的发展过程,明确地体现出儿童在游戏中的活动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向。,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