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27990 上传时间:2019-12-1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第一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分析框架第二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第三节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第一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分析框架,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简介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在国际生产的决定因素中提出,只有将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这两种相互替代的国际化形式基于所有权禀赋与区位禀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才能正确评价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涵义。,其折衷思想的最早萌芽,1976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一次题为“经济活动的国际分配”的诺贝尔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折衷理论这一概念。由于这一研究理论与企业协调自身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关,因而也被称为所有权优势的综合理论。由于概论涉及三个主要概念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和区位优势(Location),所以有时也被称为OIL理论。折衷理论区分了两种资产的概念。折衷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会基于以下三方面优势因素的组合:,第一种资产,是指不分企业规模与国籍,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资产,但是这一资产产生于某一特定区位,因而必须在这些区位当中利用。包括:自然资源和各种劳动力及靠近市场的便利;这些要素禀赋使用的社会、法律与商业环境、市场结构、政府法规与政策。,第二种资产,是指企业自身所创造的(某种知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技巧等)或是从其他机构中购买所得。这些特定的所有权资产可以是法律保护的某种权利,或是一种商业垄断权利,或是来源于企业规模多样化及技术特征(联合生产的经济、营销能力、过剩的企业家能力)等方面。,跨国公司拥有东道国不具备的所有权优势。有形优势(更好的技术、产品、营销渠道、规模经济等)无形优势(品牌、商标等)内部化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化相比直接出口、或许可证转让等其他方式可以达到更好利用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跨国公司在某国进行投资时所享有的当地禀赋条件与自身结合而产生的更大便利。,(一)综合所有权优势,吸收了海默关于所有权禀赋优势的内涵,即一国企业所具有或能够获得的而其他国家企业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企业所积累的特有优势;企业自身作为替代市场的一种组织制度优势,海默称之为一体化优势;投资母国为其提供的区位禀赋优势。,实质上具备了邓宁后来提出的折衷理论的基本雏形,但有缺陷。,缺陷:虽然将企业替代市场这一组织制度优势作为一项基本条件提及,但并未展开论述这一优势在不同国际化方式选择中所起的突出作用,没有具体阐述一体化优势在不完全市场中的普遍效用。折衷理论:抓住了传统理论在解释FDI活动时那些必要且普遍的特征,而且在阐述所有权特有优势时突出了这一理论运用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并非拥有技术本身赋予到国外投资的企业以优势超过其竞争对手,而是企业将技术内部化使用相比将技术直接出售更为有利的这一优势所决定。,如果不存在将产品或销售技术进行内部化的动机,那么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FDI就会让位于许可证交易或双边有关技术销售的合同安排。如果没有将外部不完全市场内部化的激励,各种垂直与水平一体化活动就会大大减少,交易就会更多地在独立公司之间展开。基于内部化的所有权禀赋优势是邓宁折衷理论最为鲜明的特点。,(二)区位优势,在研究不同国家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差异时,所有权优势往往并不完全独立于所在产业结构或当地经济与制度环境。跨国企业的创新活动总是响应要素禀赋与市场需求,而后者常常会提供跨国企业最初创新活动形成的所有权禀赋优势。邓宁认为区位优势包括三方面内涵:,只供所处区位企业使用的资源;诸如税收、政府对分红汇出限制等不可避免或是无法转移的成本;从生产国到销售国产品运输成本。,折衷理论对区位优势的研究重心:,可能存在因地理空间摩擦而导致的特殊内部化经济的原因;可供内部化优势发挥最大潜力的区位特有禀赋在不同国家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当存在市场不完全或国别政府政策差异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受到自身通过内部化运营利用这些外部不完全性不同程度水平的影响。,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实证(略),第二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一、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一步模型化利用许多实证研究中被确认的结构变量对不同类型国际化生产的内在变化进行解释;对跨国公司作为一种组织体制或资源转移选择模式进行严格的模型化设计;利用更为综合的方法,比如博弈论、网络分析等工具来分析跨国公司的战略行为。,二、对国际化生产动态与发展特征的补充,邓宁认为,过去经济学家主要侧重于FDI流入和流出的行业以及发生的区位,而往往忽略了对FDI的动态研究,缺乏对FDI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进行研究。邓宁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对67个国家1967-1978年的FDI年流入额、流出额以及净流入额与GNP的变动的研究,来分析FDI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投资发展理论。,基本假设认为,一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或是吸引外国投资的趋向将随着以下因素发生变化:本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本国要素禀赋与市场结构;本国政治与经济体制;中间品在跨国交易过程中市场失效的本质与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一国的经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周期性特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本国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所有权优势,几乎没有任何直接投资流出;或者是本国企业所具有的优势适合进行少量的FDI、技术转让或者出口。同时,仅有很少的FDI流入量。(原因)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资金有限,缺乏足够的技术进口,更倾向于接受国外政府或国际组织的改善本国基础设施的援助。更多的是从国外进口产品,而非消费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生产的产品。,母国没有足够的区位优势来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提供足够的保证:国内市场狭小或者发展不足;商业和法律体系不健全;运输和通信设施不足;人力资源缺乏。,第二阶段:,本国市场扩大和市场交易费用降低,FDI流入量开始增加。FDI主要形式是进口替代性的生产投资,旨在替代投资国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以规避政府对进口的控制。最早发生于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巴西、印度、马来西亚等)。东道国为国外投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运输和通信设施等区位优势,以保证其投资于旨在用于出口的本国资源的开发,同时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也是吸引FDI流入的区位优势之一。,这一阶段的国家信息、产品和资本市场仍不完善,因此,东道国利用外资的交易成本还是很高的。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很少。原因:本国企业尚未形成充分的所有权优势,去克服进行国际生产的基本障碍。在邻近国家进行了一些投资活动。,第三阶段:,外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逐渐下降,FDI流入量下降;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建立起来的当地本土化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不断增加,带来母国FDI流出量的增加。本阶段的开始,东道国政府往往倾向于实行对FDI的专业化政策,即引导国外企业直接投资于本国比较区位优势最强而比较所有权优势最弱的部门,而鼓励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于本国企业比较所有权优势最强而比较区位优势最弱的部门。,东道国政府往往鼓励加快外国企业与本国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要求一些外国投资企业将其次要的生产环节本土化,或者要求从事进口替代或者出口活动的企业同当地企业建立直接的经济联系。随着本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这些企业倾向于进行新的直接投资活动,从而用更多更好的所有权优势来代替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所有权优势。,第四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国家是FDI的净流出国。该国跨国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使得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不断增强,利用外国区位优势的能力不断提高。由于本国劳动力成本较高和生产增长率较低,同时维持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地位的追加要素资源在本国存在稀缺性,也为了规避他国对本国企业出口产品实行的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充分利用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外国的区位优势的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邓宁进一步修改和发展了自己的国家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这次修正中,邓宁将一国按GNP指标划分的经济发展阶段由四个阶段变为五个阶段。在第五阶段,一国人均FDI净流出量开始的时候成下降趋势,随后围绕零水平上下波动,但是FDI流入量和流出量继续增加。这一阶段存在两大特点:,跨国交易活动大多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化而非通过市场来完成;随着各国区位资产结构的趋同,他们的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也趋于平衡。国际直接投资逐渐从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向产业内贸易。,特点一: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创新资产上拥有绝对的垄断优势。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对本国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更多地取决于其获得资产、有效的利用其拥有的优势和跨国经营所得的能力。特点二:跨国公司的国籍日益变得模糊。原因:随着跨国公司跨过了国家间地理上和政治上的界限后,实行跨国一体化战略,将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资产和自然资本投资到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地区。,本阶段出现两种新趋势:,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变化,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结构逐渐趋同,在第四阶段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不再拥有其霸主地位,而是与许多国家共同分享领先地位。20世纪20年代,跨国公司中出现了一种“追赶”效应,那些曾经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更多地取决于跨国公司的创新资本,这是因为现代工业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技术创新和对人力资本的利用。在长期,各国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地位和创新资本的区位优势日益均衡化。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FDI流入主要有两种类型:随着全球化生产的真正建立,战略资产寻求型直接投资逐渐增加,从而导致各国厂商通过跨国并购或战略联合等方式来试图提高自身的所有权优势,最终带来国家间的趋同化。,来自处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路径的低级阶段的国家,它们一般属于市场寻求型和知识寻求型;来自于处于国际直接投资路径的第四或第五阶段的国家,它们致力于公司的合理化投资以及对欠发达国家(尤其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短期看,一国FDI流入和流出的波动取决于参与过的相对革新和组织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变化,该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流出量也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围绕零水平上下波动。有别于前几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有权优势的传播有助于加强各国间的科技联系而非扩大技术差距。在这一阶段,人均GNP的绝对量不再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不再是一国净对外直接投资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一国的经济结构、发展战略和宏观管理政策,在一国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对跨国公司所担当的角色以及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流出对本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形成产生的影响,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节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优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几乎对各种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和概括性,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不仅可以解释不同类型的直接投资行为,而且可以解释其他国际经营方式,还可以解释企业的地理分布以及企业跨国兼并的行为等。,邓宁对“折衷范式”不断进行完善,并运用折衷范式分析了三种主要的生产形式:市场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和效率导向型的FDI。它的产生和完善标志着FDI理论主流学派的最终形成。邓宁的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经济发展阶段与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是对国际直接投资阶段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其对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新发展。该理论能够应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缺陷: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中,邓宁更偏重内部化理论,但是其使用的概念本身妨碍其达到上述目的。邓宁没有坚持内部化理论中的制度分析方法。在其折衷理论中,内部化理论被综合和概括为内部化优势。,内部化理论的精髓被撇去了,剩下的只是和企业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并列的内部化优势。严格来说,内部化优势仅仅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是否在公司内部使用的倾向。如果作为一种优势,它很难和企业所有权优势分开。因此,在理论上,将内部化优势与其他两种优势并列作为决定企业国际生产的三个决定性变量,这未免造成理论体系的不严谨。,伊特克认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有四个缺点:,许多所有权优势如果没有内部化因素,可能并不存在或根本不能利用,因而它相对内部化优势而言是多余的;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它们往往同时被区位因素所决定;区位因素通常是不明确的,可以有多种解释;要素分析应用于三种优势分析时会产生一些方法问题,因为每种优势紧密相关,并且优势太多以至于要素分析方法根本不能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