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形式下的课堂教学与考试.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613091 上传时间:2019-12-1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7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改革形式下的课堂教学与考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课程改革形式下的课堂教学与考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课程改革形式下的课堂教学与考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恩华2005.09.18,1,课堂教学与考试,济南市教学研究室王恩华Tel:053186126122E-mail:nhuawang,课程改革形式下的,王恩华2005.09.18,2,一、新课程理念,二、再谈科学探究,三、说说“考试”,四、展望06中考,王恩华2005.09.18,3,一、新课程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王恩华2005.09.18,4,一、新课程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课程目标由一维变成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王恩华2005.09.18,5,例如:机械运动,大纲的要求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课程标准的要求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活动建议: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对有关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从自然现象或实验事实中举出事例,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王恩华2005.09.18,6,实际的课堂教设计,过去按大纲要求什么是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举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举例:坐在车里的乘客,司机说他没动,路旁的人说他前进的真快。说明研究运动要选定标准,从而引入参照物。进而指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然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王恩华2005.09.18,7,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的是研究机械运动的几个概念。通过练习,巩固了所学的概念,培养了解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所得,王恩华2005.09.18,8,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建议:展示丰富多彩的运动世界,引导学生体会出运动的特征。你知道人们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吗?诗人(语言的韵律和意境)、画家(形态和色彩)、音乐家(旋律、节奏)、科学家(?)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什么是机械运动、怎样研究机械运动、什么是参照物,经历科学家研究运动的过程,感受到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实验方法来描述运动的。,王恩华2005.09.18,9,学生学习所得,学生得到的是研究问题的一般性方法,这些方法还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使用概念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交流、讨论)自行构建起来的学生还学会了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看世界,提高了认识世界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BACK一、新课程理念,王恩华2005.09.18,10,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现在: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王恩华2005.09.18,11,说给老师的话,教材的编写与课堂教学是有区别的,它们都是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是说,从教材到课堂需要教师的再创造。学习是学生的事,老师不用过多的担心,你不讲他就不会。老师的作用是按照教学计划去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进而演变成一个或几个学生愿意去完成的任务,在学生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善意的鼓励或帮学生出个“好主义”,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这个任务。,王恩华2005.09.18,12,说给老师的话,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大多数内容而言,是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目标;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阶段性目标和终结性目标的关系。对每节课的设计如此,每次的测验、考试也是如此。除中考、高考之外,每一节课、每一次测验、每一次考试都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王恩华2005.09.18,13,做一个懒惰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王恩华2005.09.18,14,例如:电是什么,知识载体:摩擦起电、两种电荷课标要求:无编者意图:不详作用:感知电(物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领会“电”的概念,培养各种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表述)教学建议:1.先不做处理,需要时再说2.作为能力培养的载体,王恩华2005.09.18,15,教学环节的设置,第一步:你知道的电旨在通过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体会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二步:电是什么?引出探究课题。随着今后的学习,我们对电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但是,人们对电的认识却是从最常见的现象开始的。你见过类似的现象吗?,王恩华2005.09.18,16,任务一:摩擦过的物体具有怎样的特点?,实验探究:摩擦起电,引入“电”或“电荷”,任务二:摩擦过的物体带有的电是否相同?,实验探究:猜想、实验,引出“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进而介绍一种一个应用验电器,任务三:摩擦为什么会使物体带电?还有会使物体带电的其他方法吗?,实验探究:查材料,收集资料,扩大视野,王恩华2005.09.18,17,这样一来,教材内容无论是正文,还是信息窗、加油站,甚至包括课后练习都处理到了。这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真正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的教学设计,“探究”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始终,无论对三维课程目标的实施,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都应当算是一个启发。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却未必是最好的设计,真正好的教学设计不会是出自我这儿,而应来自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这,只能算是一块“砖”。,BACK,王恩华2005.09.18,18,二、再谈“科学探究”,前面的课例中,作为一种思想,“科学探究”贯穿于整节课中。实际上,这远远不够。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才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科学探究应贯穿于整个课程这是因为,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完整的探究史,要推动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进步,我们必须学会探究。,王恩华2005.09.18,19,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探究?,老观点,王恩华2005.09.18,20,不要担心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改正错误,才会使学生得到发展失败是正常的,没有失败就显不出成功的可贵,老观点,王恩华2005.09.18,21,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科学,如果只是学习科学的结论,而忽视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体验,那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我们强调科学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依据。,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最重要的特征,王恩华2005.09.18,22,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王恩华2005.09.18,23,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提出问题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王恩华2005.09.18,24,科学探究应注意的问题,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表达,抽象、概括,同样的问题,提出的过程不同其效果不同。,王恩华2005.09.18,25,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在对所发现的现象进行质疑的情况下提出的。一道试题要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应该设置一个让学生经历的问题情境,在这一问题情境下发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过程中,对客观现象、事实通过质疑形成疑问。进而这个疑问表述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王恩华2005.09.18,26,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猜想与假设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王恩华2005.09.18,27,科学探究应注意的问题,2.猜想与假设,基础: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要说出依据:这样可以保证猜想的科学性,王恩华2005.09.18,28,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王恩华2005.09.18,29,科学探究应注意的问题,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标准关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基本要求: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和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这个荒谬的设计没有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个荒谬设计“青蛙的耳朵在哪里?”错误分析:,科学性、可操作性、简约,王恩华2005.09.18,30,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王恩华2005.09.18,31,科学探究应注意的问题,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初中阶段科学探究的核心要素,安全第一、严格规程、实事求是,王恩华2005.09.18,32,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分析与论证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王恩华2005.09.18,33,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评估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王恩华2005.09.18,34,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交流与合作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王恩华2005.09.18,35,科学探究应注意的问题,5.分析与论证,要求较低,要符合学生实际,莫揠苗助长。,6.评估,7.交流与合作,是对探究过程的自我反思,探究能力的提高从这里起步。,探究过程的总结与交流。,BACK,BACK,王恩华2005.09.18,36,例如:科学探究:滑动摩擦力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案例,从“提出问题”开始,每个环节都有。再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提出问题后,不用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测出各段上的速度,比较一下就行了。所以这是一个不完全探究。再如,科学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环节的重复是探究的深入。不做实验也能进行科学探究。对某些资料分析论证得出某个结论也算科学探究,一样可以评估、交流合作。back,王恩华2005.09.18,37,三、说说“考试”,(引用了黄恕伯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是学好物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就从做题说起,王恩华2005.09.18,38,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确认结果,解题过程:,题目情景,解答,答案,一、解题三件宝,王恩华2005.09.18,39,独立思考是学生解题的基本条件,实践意识是审题环节的基本素质,新课程中的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我们来看一道题吧,王恩华2005.09.18,40,要测量一个准确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劲度系数,说出至少需要的器材。,题目,学生对本题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知识问题,而是缺乏把题目和实践进行联系的意识。,意识很难通过集中灌输来建立新课程的各种体验性活动有利于实践意识的形成,王恩华2005.09.18,41,掌握科学方法是解题的必要条件,习题训练之所以受到普遍重视,甚至发展为“题海”,就是因为只有经历过程才能学到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题海”练习是一种盲目、杂乱、单调和简单重复的过程。如何把学生的习题训练,改进成目标清楚、程序科学、形式多样的优化过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课题。肤浅的、形式主义的做法不等于新课程,单纯的操练不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最佳途径,王恩华2005.09.18,42,二、从两个物理题看新课程的变化,(1)一个做平抛运动的小球,抛出时的高度是为2.45m,在空中的水平位移为13.3m,问它平抛初速度的大小跟60km/h相比,哪个大?,(2)一个某卡车在一条限速60km/h的公路上行驶,司机因疲劳开车,造成汽车与路旁障碍物相撞而肇事。处理事故的警察在路旁泥地中发现有一个该卡车上的铁零件,可以判断,这是卡车车头与障碍物相撞时卡车顶棚上松脱的铁零件因惯性冲出后下落陷在泥地里的。警察想像卡车刚刚和障碍物相撞时的情景,测量此时顶棚上原铁零件的位置离泥地中陷落点的水平位移为13.3m,顶棚离泥地的高度为2.45m,请你为该车超速行驶的违规行为提供根据。,王恩华2005.09.18,43,这两道题都是平抛运动求初速度的问题。由于题(2)赋予了实践背景,物理知识被活化了。可以想像,如果在教学中让一名学生扮演检察官,陈述汽车超速行驶的物理学根据;另一名学生扮演肇事司机的律师,从物理学的角度对检察官的陈述提出质疑,让学生自告奋勇地选择角色上台辩论,场面将是热烈的,这时候,学生跟物理学的距离便一下子拉近了许多。,点评,王恩华2005.09.18,44,如果我们平时的练习或者上课的方式都象第2个题那样,你是否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问题?你是否还会着“题海”这根救命稻草不放?,BACK,王恩华2005.09.18,45,四、展望06中考,考试性质:(学业水平考试)济南市200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王恩华2005.09.18,46,考试形式:(尚存变数)需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进行调整。满分70分、试卷结构不会变化。应试捷径:(十分明确)只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做,即使不进行专门的复习,中考成绩也不会差。要靠复习来补欠下的课,很难说是不是“亡羊补牢”。,王恩华2005.09.18,47,我们的中考,已经向新课标不断地靠近还会继续向课标靠近沿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王恩华2005.09.18,48,谢谢大家!,祝老师们心想事成!,王恩华2005.09.18,49,让我们共同关注物理新课程,共同关注物理课堂教学,共同关注我们的中考,欢迎交流,请提问,王恩华2005.09.18,50,祝老师们中秋节快乐!,请老师们向你们的家人带去济南物理对他们衷心的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