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课件.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611131 上传时间:2019-12-1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2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发展与文化继承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课,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其表现,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概念解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历史到现实具有继承性特点,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有宫廷、民用、宗教、桥梁、园林、城市建筑等,如北京菊儿胡同,京剧、武术、诗赋、散文、书法等,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3、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首先,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其次,传统文化延伸到现在,仍然存在于现实中。,(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稳定性稳定是相对的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影响(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作用的两面性与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原因:,(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3、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文化发展: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文化继承: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肯定、继承和发展。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3、二者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4、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辨析: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1)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2)继承传统文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肯定,要发扬。继承,并不是全盘接受。文化的发展,就是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当然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3)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4)题目观点把继承和发展分为先后,是不科学的。,注意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一:文化的发展就是对旧文化的完全否定。文化的发展是指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不是对旧文化的简单否定。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的发展是克服传统文化里面的糟粕又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曲折性的上升,前进,认为文化的发展就是对旧文化的完全否定,其实质是没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否定了继承,误区二:继承与发展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继承指的是承袭传统,而发展指的是不断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二者是不矛盾的。继承与发展都处于文化发展这一个过程中,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继承与发展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看到了两者的不同,但割裂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其实质否定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外在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2、内在因素: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1)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2)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3、教育因素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异同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指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侧重点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2008广东卷20)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C,(2009广东)“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性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C,(2009安徽卷)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C,(2008年高考海南卷,18)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回答下题。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ABCD,B,(2008年高考广东卷,18)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B,(2009广东卷)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D,(2009厦门单科质检23)材料三2009年春节消费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更加火爆。据商务部监测,春节黄金周,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38。四川汶川、北川、青川等灾区商品供应丰富、物价稳定,灾区人民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自古以来,中国人独有的“过年情结”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过年,成了消费市场的强劲动力。(3)中国人“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过年”的过年情结蕴含了哪些传统文化的道理?,答: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过春节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不因困难和灾难不放弃过年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2009年清明节参与人数达到10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拜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变化,更要注重其蕴含的文化精华的内容,不断为传统的民族节日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对待民族节日、传统习俗应该在继承中发展,不断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烈、先人进行文明科学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2007广东卷37)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取之不尽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5分)(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5分),(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5分)(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5分),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文化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取创作的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者“断章取义”。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2009山东卷)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B:C:D:,B,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C,(2008济南模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熟悉的传播学的东西,把论语解释成当今的故事。这体现了()A.继承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的要求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C.必须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D.传统文化只能借助现代传媒弘扬,A,(2008年高考江苏卷,2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2008年高考宁夏卷,38)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1)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注:考生赞成任何一种观点,只要答案中包含上述要点,或者其他合理内容,均可给分),(2008深圳模拟)2007年6月28日,贵阳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草案)进行了首次审议。根据办法草案,对于烟花爆竹燃放的管理将由禁改限,燃放时间、地点、规格、品种等将受到严格限制(据贵州都市报6月29日报道)。实施了13之久的贵阳燃放烟花爆竹禁令终于有了松动。年味越来越淡,传统春节正从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过年节目中淡出,而诸如圣诞节等西方一些节日在国内大为盛行,“爆竹辞旧岁”的传统习俗正在成为记忆,无疑是要求重燃烟花爆竹最为主流的声音。(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年味”变淡的看法。(2)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春节?,(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年味”变淡的看法。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年味、年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交替而与时俱进。春节某些习俗的改变,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是必然现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因此西方节日在国内盛行是正常现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以增强民族凝聚力。,(2)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春节?传统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选择过春节的方式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对待传统春节,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