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新潮冲击下的生活生活.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610996 上传时间:2019-12-1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6.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新潮冲击下的生活生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课新潮冲击下的生活生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课新潮冲击下的生活生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满清时期男女服饰。,大人小的老爷奴才,先生、君,你、我、他,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二、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向合身得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以旗袍为代表。,一.竞尚洋装,1、概况:,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礼,义,廉,耻,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三民主义,以文治国,三省吾身,嘉庆以后,女子服装了无生气,变化甚少,袄裙似乎成了唯一的女装,与男子长袍相仿。对于这种波澜不兴的惨状,才女张爱玲曾发过如下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旗袍,2、原因:,受西式服饰的影响,实质是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根本原因),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推行,使之流行起来!,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传统中国的服饰有什么内涵(功能)?,清官定服饰制度:,清代补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清代文官补服,清代文一品补子,仙鹤,清代文二品补子,锦鸡,清代文三品补子,孔雀,思考传统服饰与新式服饰体现了什么不同的思想观?,新式:则透露着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传统:体现了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度,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人讥笑。“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孙中山认为“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有一个大多数,是全世界都知道才行。”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1.“断发”,中国留学生“改装去辫”,政府禁止,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断发易服改元”,因变法失败未实现,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法令,影响不大,颁布剪辫通令强制剪发,彻底革除,新时尚发型,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裹脚”是清朝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家们提出“废止缠足”;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颁布法令禁止裹脚。,三寸金莲,2.不缠足运动,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害处,成效不大,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蔚然成风但昙花一现,电影演员阮玲玉,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学生(右一为林徽因,左为她的表姐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唐代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报刊有哪些社会作用?,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立言议政,舆论监督。,三、读报刊与看电影,1、近代报刊,(1)19世纪出现近代报刊。(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3)申报(1872年)出版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号称“中国的泰晤士报”。(4)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5)1895年中国大陆有75家报馆。(6)四大小说期刊。(7)维新运动中,政治斗争的武器。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8)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国人不可或缺的内容。,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等发起创办。梁启超任总主笔。他主编的时务报,为变法改革作了广泛的宣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也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朱执信,章炳麟,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年改名新青年。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务报;,民报;,新青年;,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2、电影与民众文化生活,(1)传入中国:19C末,(2)自摄影片:,1905年定军山(第一部),1913年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3)30年代电影业的发展,A、1931年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B、电影院,上海,C、电影明星,阮玲玉,大光明电影院,阮玲玉,1793年82岁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1、日常礼仪的变迁,中国古代:等级森严,民国:平等、自由,三跪九叩、长拜作揖等,鞠躬、握手,四.礼仪的革新,2、婚俗的变迁,(1)变迁的推动力量:,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2)婚姻观念的变迁:,自由结婚,(3)新式婚礼,婚礼的演变,清末民初的结婚照。,“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史变迁(图),第一次婚姻(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父母之命婚姻:旧式第二次婚姻(1902年元旦,蔡元培迎娶黄仲玉)一幅画结缘作画人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就是意见不合可以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第三次婚姻(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迎娶周峻)相差24岁的师生恋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蔡元培与周峻,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北大校园里的蔡元培塑像,“毛泽东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葬礼(funeralrites),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人类便产生了灵魂观念。原始人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仍能干预活人的人事、祸福。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有的葬礼盛大隆重;有的简易朴素;有的充满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学而又卫生。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洞葬、树葬、悬棺葬、壁橱葬、食葬等多种形式。,丧礼的演变,198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为刘少奇举行国葬和追悼会。,丧礼的演变,3、丧葬礼俗的变迁,厚葬,简洁、文明,邓小平同志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的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丰厚遗产。,六、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2、先进中国人及政府推动3、中国社会自身变革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发展;2、各地间存在严重不平衡;3、中国社会生活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八、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1、促进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2、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