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和词头、词尾.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608066 上传时间:2019-12-1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一、语气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儿表现出来的态度、情绪。概括的说,有提顿、直陈、论断、疑问、拟测、假设、商量、请求、禁止、命令、赞颂、叹息、惊讶等多种语气。就汉语而言,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语气词)、句子类型、语调来表达的。句子的语气主要是通过语调来表达,其次是通过语气词和其他形式。不过,古人说话时的语调已经无从测知,我们只能通过语气词和其他形式来分析古代汉语文句的语气。,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虚词词类,它不能象副词一样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象介词一样与其他词类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象连词一样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分句之间的关系,而是附着在句子上帮助表达各种语气的词。,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三种。,(一)句尾语气词,这是古代汉语语气词的主体,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三大类:也、矣、已、耳、焉是陈述语气词;乎、与、邪是疑问语气词;哉、夫、兮是感叹语气词。句尾语气词的使用与句子的类型密切相关。,句型:按照句子谓语的性质来划分:名词性词语作谓语的句子(判断句)、动词性词语作谓语的句子(叙述句)和形容词性词语作谓语的句子(描写句)。,句类:按照句子的表达作用(句子所表现的语气)来划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同一个语气词能够用在不同的句子类型中,并不是那个语气词能够表示多种语气,而是因为具体语言环境中句子的语气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比如疑问句中兼有论断的语气,感叹句中兼有疑问语气,祈使句中兼有叙述语气等,这就为语气词的转用和合用提供了需要和条件。而各个语气词在转用和合用中依旧表示原有的语气。,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用在复句末尾,有人认为是配合文义表示解释的语气,其实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左传僖公十六年),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也】,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表示静态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还没有一个相应的语气词来对译。,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庄子渔父),【矣】,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也”主要用于判断句,表示论断确认的语气,不带动作行为的时态性,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现代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应的语气词;“矣”则主要用于叙述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用法大致相当。,“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已】,同“矣”作用相近,二者上古并不同音,表示的语气也有差异,“已”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了”或“啦”。,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而已】,在陈述之中表示“不过如此”、“没有别的”等语气,同“已”语气作用相似,也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汉书刘歆传),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疲惫,【耳】,“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限止的语气,有的可译为“罢了”,有的不便译出。,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史记商君列传),【尔】,“尔”本是指示代词,用在句尾,指代作用减弱,表示提示语气。,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新妇所乏唯容尔。(世说新语贤媛),【焉】,“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尾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以往的语法著作称“焉”为指示代词或兼词,是说“焉”兼有介词“於”和代词“是”(此)的意思,又表示陈述语气。,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焉”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既表示“於是”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现代汉语也没有相当的语气词来对译。,“焉”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隐含“於是”而指代比较的对象。,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荀子王霸),“焉”如果用在及物动词后,就指代动词的宾语,而相当于代词宾语“之”。,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晋公子重耳出亡),“焉”如果所指代的有关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左传昭公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万钟於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乎】,基本用法:疑问语气词,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一般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用在是非问句末尾。“乎”表示的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用在选择问句末尾。“乎”表示的疑问语气,相当于“呢”。,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用在特指问句末尾。“乎”表示的疑问语气,要译为“呢”。这种用法出现较晚,早期已经用了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极少用“乎”。,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史记留侯世家),用于反问句末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吗”或“呢”。反诘语气靠疑问代词、助动词、否定副词或疑问副词“岂”、“宁”、“况”等字表达。,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左传昭公七年),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用于测度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推测语气靠“其”、“得无”、“无乃”等词语表达。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七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来不及;没有时间。,联盟、会盟,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用于祈使句和感叹句末尾,表达的依然是疑问语气,只是句中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对减弱了。可译为“吧”或“啊(呀)”。,长鋏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与(欤)】、【邪(耶)】,基本用法: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疑问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吗”或者“呢”。相当于“乎”,不过多数情况下语气没有“乎”那么强烈纯粹,有猜测探寻意味。一般是说话人对所问事情有一定了解和猜测,又不敢确定,需要提出来请对方证实。,“与”“邪”上古语音很接近,所表示的疑问语气是相同的,实为一词,只是方音的差异而已。“与”和“欤”、“邪”和“耶”分别是两对古今分化字。,用于反问句末尾,与“岂”、“独”、“其”、“得无”、“无乃”等词语配合,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哉】,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与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相当。,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有闲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庄子,天地),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从句子结构来看,这种感叹句大多是名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即判断句和描写句),而形容词作谓语,后面用“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的,往往前置,这样就显得感叹的情绪更为激越。可译为“啊”。,用于反问句末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语气副词等来表达出来。,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触龙说赵太后),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王风黍离也,宗周陨灭,故忧思。犹有先王之遗风,故不惧。,背弃;辜负,【夫】,与“哉”的语气相近,用在感叹句尾表示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点一般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表示限止兼论断的语气,表示报道兼限止性语气,陈述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连用,汝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为,学习。,表示疑问兼报道的语气,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得其有德之人乎?,陈述或疑问语气词与感叹语气词连用,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左传成公十四年),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礼记檀弓),三个语气词连用,以最后一个语气词为中心,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二)句首、句中语气词,有人认为这类词是助词的一种:语助词,有的则把一些句中语气词处理为语气副词。这类语气词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到中古口语中已不再使用,只是保存在仿古的文言作品中,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类语气词,所以没有办法能将这类语气词对译出来。,【夫】,句首语气词“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用于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发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引起下文的语气。前人称之为“发语词”。,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与“且”“故”“若”“今”等名词或连词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层进、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略等于“且”“故”“若”“今”等意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故夫仕宦失地,难以观德。(论衡状留),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柳宗元封建论),【盖】,句首语气词,用于发表议论。有的书处理作连接副词或推度副词。,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史记孝文帝纪),“盖”用于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的语气,意思是“大概”“可能是”等意思,对谓语有修饰作用,有人处理作语气副词。,舜目盖重瞳子。(史记项羽本纪),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矣。(史记外戚世家),用于反问句中,帮助表达反问语气。,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其】,用于句首或句中,表达委婉推测的语气。有的书看作是推度副词。,用于陈述句或疑问句,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氏),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用于祈使句,表达委婉的祈使语气,可译为“吧”或“啊”。,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大司马孔父,穆公兄宣公也,用于句首,表示提示性的语气,引出主语或年月。,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经召南鹊巢),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泰誓上),用于句首,表示期望的语气。,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唯大王与群臣熟计之。(史记廉蔺列传),用于句中引出谓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的语气,可译为“只(是)”“就是”等,有人处理作语气副词。,蚩尤惟始作乱。(书经吕刑),厥土惟白壤。(书经禹贡),【惟(维、唯)】,【也】,用于句中,表达提顿语气,有提示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子路从而后),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表示顿宕语气。,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与】,用于句中,表达顿宕舒缓的语气。,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国语周语上),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从宰予的事情,我改变了对人的态度)(论语公冶长),(三)词头、词尾,1、词头,有人把这类词处理作助词(重言助词或语缀助词),用于专有名词前,如朝代名、国名、部落名、地名、水名之前。多见于尚书和诗经。,【有】,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书经召诰),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实司大皞与有济(济水)之祀。(左传僖公二十一年),用于普通名词前。,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诗小雅宾之初筵),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动词前。,桃之夭夭,有蕡其实。(诗周南桃夭)(fn形容桃子果实肥大的样子),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豳风七月),箭箭射出中靶心,但求酒杯让给你。,【其】,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邶风北风)pn雪盛貌,其他用法。,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孟子滕文公下)(词头;时间副词,同“又”),二十有八载,帝乃殂c落。(尚书尧典)(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或曰为并列连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邶风静女),用在单音节象声词前。,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邶风击鼓),用在单音节动词前。,用在人称代词“彼”和疑问代词后,对代词起强化作用,同时助成一个音节。有人称此用法为后缀助词。或称词尾。,言无忧也。,彼其之子,不称其服。(诗曹风候人)之子,是子也。不称者,言德薄而服尊。,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诗召南采蓣),【言】,用在句首者,多在下句之首,动词前面,表顺承语气的同时,似还有“快(去)”(办某事)之义,表态度之殷切。,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诗周南汉广),彼汾一方,言采其桑。(诗魏风汾沮洳),用于句中者,多在动词形容词之后,动词之前。,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邶风柏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写,除也,【薄】,用在动词之前,似表示“要做某事”或“积极去做某事”的意思。,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周南葛覃)私,便服,往何处置设之?於宗子之室户外牖下设之。当设置之时,使谁主之?有齐庄之德少女主设之。,于何。在何处,众多貌,木名。又名牡荆。枝干坚劲,可做杖。,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小雅出车),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诗鲁颂泮水)pn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薄言”二字还可连用,它们单用时作用相似,连用时作用不变,只是在语气上似乎更为急切。,亦有兄弟,不可以据(依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诗邶风柏舟),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诗召南采蘩),位于动词之前,一般用于句中,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主要见于诗经。,【于】,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秦风无衣),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又,周南桃夭),桓桓于征,狄彼东南。(又,鲁颂泮水),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又,豳风七月),“于”有凑足音节、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有时还兼表动作的趋向或表动作正在进行的时态。可根据上下文义理解为“往”、“在”等,或不作解。,诉说;告发,盛貌,于耜,始脩耒耜也,2、词尾,【然】,“然”本为指示代词,当它放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时,它的指代性减弱,变成了词尾的性质,有的书上称为后缀助词。“然”可与动词、形容词、副词结合组成广泛的“然”字结构:“动(形、副)然”,具有副词或形容词的作用。整个结构在句中多作状语,也可作定语或谓语。,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虎见之,如庞然大物也。(柳宗元:黔之驴),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战国策赵策),昔者庄周梦为胡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庄子齐物论),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课而乘之。(吴子应变),副然,形然,(动然),【焉】,睠然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韩愈原性),“方位词+焉”表示事物的属类,可理解为“之类”、“等”。,形容词加“焉”有时可作谓语,仍是形容词性质,常表示某种状态。,“动词(或形容词)+焉”,大多具有副词的特点,常在动词前作状语,“副词+焉”,一般仍为副词。,遘疾弥留,欻焉大渐。(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大河之始决于瓠子也,涓涓尔。(盐铁论申韩),【如】,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n)如也,君在,踧踖(cj)如也,与与如也。(论语乡党),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曹植:求自试表),突如其来如。(周易离),【若】,愀然改容,超若自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夫子莞尔而笑。(又,阳货),抑若扬兮,美目扬兮。(诗齐风猗嗟),【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确乎其不可拔!(易经乾卦文言),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於是乎亡。(周语晋语一),其藏水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於是乎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