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588989 上传时间:2019-12-18 格式:PPT 页数:142 大小:3.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与化学教师,基础教育新课程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专题讲座,汪学英2005,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现状,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三、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现状,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一)关于我国高中课程现状的调查,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2、英国:学生精神的发展、学生道德的发展、学生社会的发展、学生文化的发展3、日本: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社会性及自觉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切实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充分开展、发挥学生个性;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4、台湾人与自己: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性潜能;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造能力;提升生涯规划与终生学习能力)人与社会环境: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促进国际合作;增进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培养是实践的知能。)人与自然环境:正确认识自然与环境并适切应用(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中国,专家眼中的“新世纪的人”1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要做文明人、现代人、中国人、地球人-吕型伟,认知能力除基本认知能力外,还应具有善于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具有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能力、思维品质与策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反思能力,以及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具有新的思维方式。道德面貌一一健康的价值观,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履行职责的行为;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相统一的态度;遵纪守法的意识与行为。精神力量有自信;有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有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即追求目标。-叶澜,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高中课程内容容量的看法,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对高中课程内容难度的看法,教师、校长对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系的认识,只有9.3%的教师和5.4%的学生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43.2%的教师和54.2%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或有较大脱节。,学校开选修课的情况,学生是否希望开选修课,92.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但69.8%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公众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反馈,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占67.7%,在6小时以下的占22.2%;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自由支配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的占19.4%。,课程规定性、统一性强,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难以满足学校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忽视学生生活经验,难以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二)对我国高中课程主要问题的分析,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学习方式被动,缺少自主创新和实践的机会;教学过程应试倾向严重;评价的手段、内容、方式、目标单一;过于追求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管理权高度集中、统一,学校自主权不足。,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文、理两条路径选择课程,同一路径的学生只能按同样的要求、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参加同一张试卷的考试。,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课程内容体现了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了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增强了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为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新创造了条件。,4、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特点时代性:,高中课程既强调为所有学生的发展奠定共同基础,同时也强调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方案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选择性:,学校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在学生选课前应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1)建立选课指导制度,5、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负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应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应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应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起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2)学校要进行课程建设的规划,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应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大力加强校际、学校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和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4)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学校应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5)改革评价制度,04年9月至今,教育部先后4次组织专家通过听课、访谈、与学生和教师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新课程实验情况的调研:总体上比较平稳,多数学校克服困难认真组织实验,广大教师努力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积极探索。,三、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现状,70.9%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很必要;75.3%的教师对课程改革充满信心;76.3%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事实将有助于学校的发展;68.9%的教师认为高中新课程方案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可以操作;92.8%的教师表示将调整目前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主动适应课程改革;学生普遍反映,喜欢新课程、新教材。,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包括经费、政策、教师编制、舆论环境等);新课程对传统的学校课程组织模式提出新挑战,多数学校适应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高中课程内容较新,模块较多,师资队伍从数量、结构到整体素质尚不适应课程改革;而新课程培训经费和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岗位上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缺乏制度上的保障;高考改革相对滞后使得学校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普遍有所顾虑。,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转变,观念是思想,观念是生命,没有观念,就没有生命。学生的观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观念是教学的关键。,。,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如果我们倾听学生,他们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教学当然并不局限于学生已有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在一次讨论班上,一个学生问道:“24除以8,究竟什么意思?”另一个学生回答说:“24除以8意味着你有24个东西,你把它们平均分成8堆,看每堆有多少个东西。”又一个学生回答说:“不对,不是这样。它意味着你有24个东西,你每堆放8个,看你一共能获得多少堆。”,教师新观念的诞生是学生不断诞生新观念的条件。,学生的观念和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被尊重是其“生来的权利”,学生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交互主体的关系。,生成性是教学的本质特点,观念在不断诞生出来,教学永远是鲜活的和生长的。“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Lawrencetenhouse,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1、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是课程和知识的创生者和开发者。,2、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交往的前提是交往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人既是具有独特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基于对学生的关爱而产生的对每一个学生独特发展需要的敏感性,是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并将其价值发挥到极致的能力。,3、教学重结论更应重过程,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教科书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限制,很多情况下难以让学生经历必要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与机会,让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获得结论。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怎样在教学中“重过程”?,(1)认识“过程”也是学习目标。,(3)从“过程与方法”维度总目标上构思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2)对只重结果的教学段落进行“解压缩”。,(4)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明确学生应发生的行为,(5)尊重“程序性知识”的认知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经历某种过程来实现的。一定的过程,意味着一定的学生行为。例如,标准关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基本要求,包括:(1)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2)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和器材;(3)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要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中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就需要让学生经历这些过程。教学中只有把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上来,才能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落到实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教学本质上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袋子”,教师也不是“装袋人”。,4、教学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读者上有一段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莉亚妮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科学本位使科学疏远了原初的生活情景和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突出表现在:重视科学的学术性基础,忽视学生的生活基础;教学提出大量的假问题,学生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建构一个虚拟的应用世界,遮蔽了一幅真正的生活图景;强调面向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却忽视学生现时的日常生活;突出科学在社会生产中的经济价值,而漠视个人生活中的科学常识。,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追求什么?,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教学的生活性:,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人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关系的重建,现代人拥有两个生长家园:生活世界是人直接感知和面对的、是人正经历着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与人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对人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科学世界是一个抽象的世界,科学世界只是一个“营地”,生活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直接经验(个体知识)与间接经验(人类知识)关系的重建,人在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间接经验的支持,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内在地融合了间接经验。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和为了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是无数直接经验整合的结果。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传统教育以间接经验为本位,把间接经验绝对化,过分冷落、忽视直接经验的地位和作用,直接经验成为奴仆,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分离和脱节,知识成为外在的牵累,知识越多,心灵越干瘪。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科学认识论与生活认识论关系的重建,科学认识论的特点:认识的对象:“纯科学”,强调客观知识,共性、可验证、可重复、确定性、稳定性、唯一性,排斥经验知识(缄默知识);强调规范知识,排斥本土知识。认识的手段:“科学化”,重接受,不重建构;重传承,不重对话;重理解,不重体验;重理性,不重感性。认识的目的:“科学本位”,重学科,不重人;重工具(认识当成人生活的工具),不重生活(认识当成人生活的内容)。,“科学认识论”看来,学生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生活着的人。具体表现在:“人被抽象化”;“人被符号化”“人被非个性化”,“生活认识论”的特点:,从生活世界出发把认识本身视为生活,即把认识看做人生活的一种形式,当作认识者生活或存在的方式,当作认识者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方式(生活就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过程)。关于(和针对)生活的认识。任何认识都是关于生活的,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以外的东西,科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生活以外的科学。为了生活的认识。任何认识都是为了生活的。在生活中(或通过生话)的认识。认识本身是一种生活。,以“生活认识论”为基础来审视教学,教学世界应是人的生活世界,教学应是人的存在形式和生活形式,它固然要传授知识,但它应以培养完满的人格为目标,建构人与世界的全面、丰富的意义关系,引导人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概言之,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证、消化、吸收各种教育影响,井转化为内在的生活精神。,“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当不同学科知识、各种教育影响都经过生活的整合而化为生气勃勃的精神进人各人的生活世界并实现彼此融会时,就能打破各学科知识、各种教育间彼此的孤立,人所获得的不再是信息码的简单堆积,而是面向整个生活世界的精神整体,人经由教育而作为人真正受益,人靠生活去整合教育影响来获得人的整体精神建构。,教学内容:面向生活和通过生活的教学,(1)面向生活的教学(生活本身是一部书)第一,面向学生生活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疑问中引人课题。其二,面向学生可能生活世界。课程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必须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课程内容若只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就会大大窄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并因此忽视了人的更高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要。,第二,面向社会生活面向社会生活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了解科技的发展状况,对他们的现在和将来都是极其重要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就是要把学生从课堂引人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二中,其实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2)(通过生活)联系生活进行教学(生活成为教育的手段,人的发展的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精髓。,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1)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花鸟虫鱼、山川湖泊、同伴交往、师生关系、母子孺慕、个人遐思、社会问题、环境危机、自然灾害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是学生生活意义的源泉。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和际遇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究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念。生活世界的本质并不储存于教科书中,而存在于学生的体验、反思与探究中。生活即课程。,教学的另一使命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和探究文化,并把文化探究和生活探究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你不要想着去覆盖(cover)一门学科,你要想着去揭示(uncover)它。”DavidHawkins“开发教科书的全部目的在于教师和儿童开始产生并遵循他们自己的观念。”EleanorDuckworth,教学的发展性,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整合。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基本任务和目标方面,应该通过课程知识的传递而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尊重和赞赏的。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正是在这种对所谓“客观的”、“普遍的”和“中立的”知识的怀疑、批判基础上培养起来的。,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也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教学活动可以不完全遵循线性逻辑秩序,可以允许间断式、迂回式、跳跃式发展状况的存在。教学不以完成预先设计的方案为主要任务,不以追求整个教学活动的平衡为目的,而是允许干扰、错误、断裂、突变等现象存在,甚至将这些因素看成教学中与反思性、创造性活动相伴的自然现象,并且它们有可能成为师生发现问题、探究创造的新契机。教学展示着过程的创造性,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变化、发展,使教学成为一个非稳定的、复杂的系统。,在以知识为本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能学到大量而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并未能因此形成或发展某种身心素质。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生会应付书面考试,而不会创造和动手做事,没有表现出因为学了前人和他人的知识经验,而变得更会工作和生活,具有更高的行为或活动的素质和本领。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前提和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学生不断摆脱对教师依赖的过程,走向独立的过程。,生命性生命化教学,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1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卢梭),2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与动物在生命意义上的本质不同首先是人的未完成性和非特定化。“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在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作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兰德曼)。人总处在未完成之中,人的生命处于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懂得学生总在变化着、生长着,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3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人的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外界环境与条件,然而生命本身具有自主性,外界因素可以影响它,但无法取代它,如果取代它,生命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人“天生”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乐于自己去追问、去探寻、去创造,并在探寻、追问、创造的过程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量、获得生命的意义。如果教学中漠视人生而具有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外部世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学习会成为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会越学越“没味”,因为学生从中感受不到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价值。,“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他还力图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我认识并作出解释”(夏甄陶)。如果教学埋没人的自我认识的本性,不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教学是缺乏活力的,是难以持久的。,4关照生命的整体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人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单纯地认识知识并不能理解知识的内在意蕴。“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以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遗忘,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朱小曼)。,不经过学生趣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智的挑战和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独立判断,不经历痛苦、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种种感情变化,没有对大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那么,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无从谈起,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更深层、更丰富的意义。,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方式?,1、主动性,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2独立性,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同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3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新课程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4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人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课程改革特别强调,1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查”,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2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5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还能简单地把“明确的预定目标以及对预定目标的达成”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吗?,根据预定目标而“装配”的教学是100年之前兴起的“教育即生产”的观念的余续,它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物化和精神生命的枯萎。当教师在课堂上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断诞生精彩观念,宛如姹紫嫣红的鲜花在春天绽放一般,他或她就开始际遇教学的本质、体验教学的神圣。,一堂好课应该是,1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2课堂教学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行为,而是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行为。3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极表演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4.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5.课堂教学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过程,而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1、教学中的主角平等中的首席民主化2、知识的传授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3、学校的工作者社区的工作、协调者4、单一的教学者复合研究型人才,课改对教师的要求的体现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关于教师发展的若干思考,早在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就在谁是优良的教师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评定成绩,在其任职的最初阶段是随着增加经验而迅速上升的,以后5年或更长的时期,进步的速度逐渐下降,再往后1520年无大变化,最后则趋于衰退“。我们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论点。在培养跨世纪优秀化学骨干教师的过程中,应当把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完善的和有效提高的继续教育放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1995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即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ScienceEducationalStandard,简称NSES)。NSES共分为8章,分别制定了6类标准,将教学与教师培训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以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过程实验作为理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和核心,提出了全新的进修理念和方案(见下表),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教师专业化的需求,对176名江苏省重点中学高中化学(骨干)教师(本科学历、教龄618年)进行了进修形式、知识、能力现状的自我评价和进修需求等15个项目的调查。-资料来源于南师大,在自我评价中,教师们感到知识状态急需改变的前6项是:化学科学发展与前沿(58.3%)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48.6%)化学教育评价与测量(31.4%)教学研究和选题的能力(22.9%)对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了解(20.6%)论文著作的写作能力(19.5%),期望能够在进修中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前6项是:论文著作的写作能力(61.2%)研究和选题能力(52.9%)化学教育评价与测量(42.9%)化学教育教学理论(42.9%)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41.7%)教育心理学(40.0%)。,调查表明具有本科学历的化学骨干教师已经明显感到了自己在个人基础素质、学科知识结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方面的危机感,具有较强的进修提高的愿望。,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将有哪些改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高中化学课程学生评价方式的参考结构,评价方式,山东省新课程背景下高校招生方案的设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新生,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高考的公平、公正、安全、有效,有利于高中新课改与高考的有机结合、平稳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组织好这次高考。,一、指导思想,二、录取依据,(一)成长报告(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三)个人自述(四)推荐信(五)入学考试成绩,三、招生方式,(一)高中推荐入学(二)个人申请入学(三)统一考试入学(四)指定考试入学(五)学生注册入学,四、考试与命题,(一)考试的方案设计方案一:采用3+2X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2X指在政治、历史、地理或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的两个科目。试卷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客观题和主观题合理搭配。必做题以必修课程为主,选做题针对选修课程,多组选作,考生可以从中选取规定分值的题目作答。语文(含写作)、数学(文史、理工方向分别命题)、外语(含听力)及两个选择科目各150分,总分为750分。,方案二:采用3+X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X是指在文科组合(X1)或理科组合(X2)中选考一个组合。X1含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X2含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试卷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客观题和主观题合理搭配。必做题以必修课程为主,选做题针对选修课程,多组选作,考生可以从中选取规定分值的题目作答。语文(含写作)、数学(文史、理工方向分别命题)、外语(含听力)各为150分,文科组合、理科组合各300分,总分为750分。,方案三:采用1+2X模式,1是指外语,2是指在文科基础(1、2两层次)和理科基础(1、2两层次)中各选一个层次。文科基础1考查以语文为主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四科必修内容的综合;基础2考查以语文为主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四科必修和选修内容的综合。理科基础1考查以数学为主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必修内容的综合;基础2考查以数学为主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必修和选修内容的综合。,其他方案:采用3+1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1是指在文科组合或理科组合中选考一个组合或在一个组合中任选的13个科目的总分为300分的试题。文科组合含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组合含含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试卷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客观题和主观题合理搭配。必做题以必修课程为主,选做题针对选修课程,多组选作,每一个科目都要命制300分的试题,考生既可以从三个科目中选取300分的题目作答,也可以从一个或两个科目中选取300分的题目作答。语文(含写作)、数学(文史、理工方向分别命题)、外语(含听力)各为150分,文科组合、理科组合各300分,总分为750分。,最后决定的方案:3+X+1模式“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报考文史类、文科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文科综合的考试,报考理工农医类、理科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理科综合的考试。“1”指基本能力,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含写作)、数学(文史、理工方向分别命题)、外语(含听力)各为150分,文科组合、理科组合各200分,基本能力为100分,总分为750分。,(二)命题的基本原则1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对于必修内容,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选修内容,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注重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2.试卷结构尽力做到科学合理。必做题与选做题相结合,涉及选修内容的试卷采取长试卷命题,考生从中选做规定分值的题目。,3.体现公平性。要实现试题素材和解答要求对于所有考生的公平性,避免偏题、怪题,尽力考虑城市和农村不同教学条件和能力,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选做部分各模块的题目难度、区分度等力求均衡。4.提高考试的有效性。尽力做到试题设计与评价目标相一致,努力增强试题的基础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使试题的解答过程反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重视考试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命题要有利于评价和阅卷工作的实施,尽量降低考试成本,努力实现试题结构和容量的科学、合理、适度。,五、保障机制,(一)组织机构及职责成立山东省高等学校招生改革领导小组,下设3个办事机构1.山东省高校招生考试院专门负责全省统一高考的命题、考务、评卷、成绩发布等。2.山东省高校招生服务机构,为高校招生和升学报名的学生提供协调、咨询、信息服务等。3.山东省高校招生管理评价机构,负责建立和实施对高等学校招生的监督评价机制,包括公示制度、举报制度、监督评价制度等。,(二)高校除成立招生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外,还要成立高校招生录取认定委员会(由领导、教师、校外知名人士组成,成员不少于9人,以专家学者为主),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规定,制定录取标准和方式,认定录取结果,并对院系专业的录取实施监控和评价。高校各院系成立招生录取工作小组,协助学校或具体负责录取工作。,(三)加强管理与协调省属各高校录取方案要经省高校招生管理评价机构批准后实施,高校录取的程序和结果要及时报批。要加强对省外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协调和宣传工作,以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江苏的高考设想:,今年秋季,江苏将全面进入高中课程改革,随着学习内容、方式的调整,江苏省有关部门也在早些时候表示,2008年也就是新高一学生高考这一年,江苏将启用新的高考模式。目前江苏省组成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专家、中学一线教育专家在内的五个组,正在调研新的高考模式。南京金陵中学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丁强经过调研后提出,建议2008年高考模式在考虑公平和全面的大前提下,选用3X1X2的高考模式。,“3”即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基本学科。另外可以选考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或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选择也能较好地定位学生今后的学业和事业方向。在新模式中的XI即是代表了考生选考的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在3XI的后面,还跟着一个XZ、这个XZ指的是选考文科综合的考生还要考一个理科综合,而选考理科综合的考生的XZ就是文科综合。这样一来,可以起到维持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基本素养问题。,在3XIXZ模式中,XZ的考试要求和计分方式与前面的XI不一样。XI是高考要求、成绩计人高考总分;XZ会者要求、成绩不计人高考总分。高考科目如果是文科综合,那会考科目就是理科系意应之,如果选了理科综合为高考科目,那会考科目就是文科综合。在要求方面,会考要求的科目达到必修要求即可。处理成绩方法是打出等第但不计入总分。录取学校可以对会考科目的等第做出要求,如有些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就可以要求报考学生在会考科目上有较高的等第。,高考科目部分仅用必修不够,也体现不出新课改的一些变化。这就牵涉到选修授块的问题,理论上说,新课改要求模块是自主选择的,学生或学校都可以自主选择,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从目前情况来看,江苏新高一学生第一学期还碰不到选修的问题,但预计以后可能会有指定选修内容,如果有指定选修内容,3XIXZ这个模式操作起来就不会困难,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复习比较好操作。即使选修课完全放开,让学校或学生选择,在这个模式里也还有解决的办法,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模式,在同份卷子里,让学生据自己的选修情况来选择答题。,与各位老师共勉,YoutellmeandIshallforget.你告诉我,我会忘记。YoushowmeandIshallremember.你展示给我,我会记住。YouinvolvemeandIshallunderstand.你与我共做,我会理解。孔子,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