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SC.pptx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588904 上传时间:2019-12-18 格式:PPTX 页数:62 大小:26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SC.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解读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SC.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解读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SC.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阐述了音乐的概念与功能,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GZSJKY,提出了音乐课程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一、课程性质,扩写了“课程性质”:1.人文性2.审美性3.实践性,1.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2.审美性,“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3.实践性,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十条“课程基本理念”整合为五条: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提法,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它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强调音乐实践”理念提到第二位,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倡学科综合”修改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然而它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要关注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理解多元文化”修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三、课程设计思路,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强调学习主体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内容标准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第二部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有所增加、调整和删除,以求更加准确地表述音乐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总目标新增内容,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目标调整内容,实验版: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修订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明确了基本音乐素养的内涵,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双基四个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调整内容,实验版: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修订版: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目标调整内容,体验-实验版: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红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体验-修订版: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调整内容,模仿-实验版: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模仿-修订版: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实践活动,并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知识与技能目标调整内容,实验版:1、音乐基础知识2、音乐基本技能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4、音乐与相关文化修订版:1、音乐基础知识2、音乐基本技能3、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4个目标合并为3个目标“创作”内容并入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部分。,知识与技能目标新增内容,音乐基础知识部分增加“节拍”“调式”“风格流派”“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内容。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部分增加“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二、学段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为3个学段:1-2年级3-6年级7-9年级,学段目标新增内容,3-6年级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本学段56年级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7-9年级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学段目标删去内容,7-9年级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结构框架的两处重要修改:“感受与鉴赏”修改为“感受与欣赏”,“即兴创造”修改为“即兴编创”,“感受与欣赏”内容的定位和要求,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内容标准表述中的行为动词调整,对实验版课标中关于学习水平的表述(如“了解”、“掌握”、“能够”、“学会”、“熟悉”、“熟练”等),重新进行了推敲和斟酌,使内容标准更为明晰,便于实施。例:了解(知道)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体验(了解)其不同的风格。,学习水平与常用的行为动词1,学习水平与常用的行为动词2,感受与欣赏新增内容,1-2年级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3-6年级说出人声的分类;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区分音乐基本段落;能够随着乐声哼唱短小的音乐主题或主题片段。7-9年级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在音乐体裁与形式中增加音乐剧内容;能够随着乐声哼唱音乐主题。,感受与欣赏调整内容,1-2年级实验版: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2011版:聆听音乐形象鲜明、结构较为简短的进行曲、舞曲及其他体裁的音乐段落3-6年级实验版:聆听少年儿童歌曲和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2011版:聆听少年儿童歌曲和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格调健康的流行歌曲,“表现”内容的定位和要求,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表现新增内容,1-2年级演唱:学唱儿歌、童谣及其他短小歌曲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综合性艺术表演:儿童歌舞,表现新增内容,3-6年级演唱:轮唱;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每学年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综合性艺术表演:儿童歌舞剧识读乐谱: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表现新增内容,7-9年级演唱: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演奏:能够选择某种乐器,运用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力求用优美的音色进行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音乐剧、京剧,表现调整内容,3-6年级演奏:明确了课堂乐器:竖笛、口琴、口风琴;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12首(原为2-3首)识读乐谱:原实验稿“能够识读简单乐谱”调整为“具有识谱的初步能力”,表现调整内容,7-9年级演唱: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2-4首(其中中国民歌1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原为3-5首,内容无限定)识读乐谱:原实验稿“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调整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创造”内容的定位与要求,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创造新增内容,3-6年级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制简易乐器。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小节的节奏或旋律。,创造新增内容,7-9年级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48小节的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乐谱记录下来。,创造删去和调整内容,3-6年级能够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句能够创作2-4小节旋律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7-9年级能够为歌曲选编前奏或间奏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有条件的地区适用),“音乐与相关文化”内容的定位与要求,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这一教学内容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含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因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音乐与相关文化新增内容,能够通过广播、影视、网络、磁带、CD等传播媒体听赏音乐喜欢并能够从传播媒体或现场演出中聆听音乐,音乐与相关文化调整内容,7-9年级能够简单比较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表现材料和表现特点方面的相同与不同。能够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与他人合作进行班级文艺活动的创意与设计。,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实施建议部分包括: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教材编写建议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上述内容均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一、教学建议,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有机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并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应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教学形式的选择应服从于教学目标,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及有机联系,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体现,同时应明确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目标产生于对内容和学生的分析,方法1:注重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不能仅仅依据音乐教学参考书等间接信息,如果缺乏自身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就不能形成对音乐的感悟。试想,一个自己都没有走进音乐的教师,怎能企望学生理解音乐?音乐教师上课之前如果缺乏对音乐的感受、感动、感悟,将不可能运用音乐的情感力量来感动学生。所以,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师自身的反复聆听、歌唱与多次体验相当重要。方法2:注重对学生的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习单元开始之前为了了解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基础、条件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使音乐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一般,诊断性评价要求把握被评价者的两种情况,一是对被评价者的现有状态作出判断;二是对被评价者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改进措施。,爵士乐的教学目标,能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关注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也应有必要的教师传授;提倡探究式学习方法,也应当有适当的接受性学习;倡导合作学习,也要注重发挥个体学习的特点与优势。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重视音乐教学生成,现代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音乐教学更是如此。音乐教师要有教学应变意识并善于教学生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发音乐教学变化和生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应对的方法也是千变万化。,音乐教学生成案例,案例一上课已经几分钟了,进来一个迟到的学生。案例二教学中间,领导突然带着客人进来听课。案例三全班正在聆听音乐,一男生吹起了口哨。案例四一教师借班上公开课,课堂上她才知道所设计的内容学生已经学过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对教学媒体和课堂乐器提出要求,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提法,在原稿的基础上,加了“合理”一词给予规范,这是针对实验区反馈的近年来音乐教学“滥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边缘化”的倾向,做出的必要修订。在课堂乐器的选用上,增加了“音质纯正、音高准确,注意避免过大音量和噪音对学生听力健康的损害”内容。,二、评价建议,简化教学评价,提升评价的可操作性:1、删去评价原则部分2、删去评价内容中的教师和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部分,只保留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各教学领域的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全面考察内容标准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年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定性述评是一种描述性的质的评价。主要适用于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维度,难以具体量化的一些内容。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音乐的听赏感知,集体合作完成的演唱演奏及编创活动等,可以用较为准确的评述性文字进行定性评价。定量测评是对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的量化评价。如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程度,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背唱歌曲及演奏乐曲的数量,识读乐谱的程度等,皆可作定量测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学生的自评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可运用“音乐成长记录册”形式记载学生的自评,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同学间的互评可采用分组演唱演奏会、音乐才艺或创意展示等形式,在观摩交流中相互点评。教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音乐成长记录册”上的评语,以及通过音乐聆听分辨、现场演唱演奏等形式所作的评价,是进行他评可以选用的有效形式。,强调评价的整体性,避免片面性,各种形式的评价,都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找出学习中的差距和不足及改进方法,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教材编写建议,将“学生为本原则”提到第一位,并增加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表述。规范与引导教材编写不仅有利于“教”,更要有利于“学”。从音乐是听觉艺术的学科特点出发,改变音乐课长期“以乐谱代替音乐”、“以文字描述代替听觉体验”的教学状况,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含义做了明确规定:音乐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和与之相匹配的音响、音像教材,以及教师用教学参考资料。,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本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活动(包括教师培训)能有效地促进课程资源和信息的沟通,学校要支持教师参与这些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