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53736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年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年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完整篇)必备小抄电大小抄第一编【 中国原始社会】一、基本线索中国原始社会,从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起,至公元前 21 世纪夏朝建立前止,原始社会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它延续的时间很长,历史发展的进程相当缓慢。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无阶级、无剥削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大体分 为 两 个 时 期 :第 一 时 期 从 血 缘 家 族 到 氏 族 制 的出 现 , 相 当 于 考 古 学 上 的 旧 石 器时 代 。 第二时期从母系氏族的繁荣到原始社会的解体,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第二时期又分为母系氏族的繁荣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段。我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情况。二、重点问题1、我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遗址。具 有 代 表 性 的 直 立 人 有 : 元 谋 人 、 蓝田 人 、 北 京 人 、 和 县 人 , 他 们 均 相 当于 旧 石 器 时 代 早期。早期智人以丁村人为代表,他们逐渐学会了人工取火,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晚 期 智 人 以 山 顶 洞 人 为 代 表 , 相当 于 旧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 已 从 血 缘家 族 进 入 氏 族 公 社 阶 段 。2、氏族制度的形成。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血缘家族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要求比较稳定的生产和生活团 体 的 出 现 。 同时 , 人 们 开 始 排 除 兄 弟 与 姊 妹 之 间 的婚 姻 , 形 成 族 外 婚 , 相 互 通 婚 的 群 体 就逐 渐 转 化 为 氏 族 。 氏 族 起 源 于 一 个 共同 祖 先 , 以 族 外 婚 为 前 提 , 以 血 缘 为纽 带 , 是 比 较 牢 固 的社会单位。3、母系氏族公社的特点。母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性遗址主要有半坡氏族遗址和河姆渡氏族遗址。母系氏族公社的特点:(1) 妇 女 在生 产 和 生 活 中 占 有 显 著 地 位 ; (2)实行族外婚,人们按母亲血缘确定亲属关系;(3)土地、房屋、牲畜归氏族公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4、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1) 男 子 在 生 产 生 活 中 占 显 著 地 位 ;(2) 实 行 一 夫 一 妻 制 , 人 们 按 父 亲的 血 缘 确 定 亲 属 关 系 ; (3) 随 着 生产 力 发 展 , 产 品 出 现 剩 余 , 氏 族 内 部逐 渐 出 现 贫 富 分 化 , 私 有 制 形 成 ,原始社会逐渐解体。5、教育的起源。教育是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了生活和生存,扩展他们获得生活资料的来源,就 必 须 把 制 造 和 使 用 工 具 的 知识 和 经 验 传 授 给 下 一 代 , 于 是 就 出现 了 教 育 的 萌 芽 。 教 育 的 主 要 内 容 是生 产 劳 动 技 能 , 生 产 劳 动 的 场 所 就 是教 育 的 场 所 。 此 外 , 还 有其他方面的教育,其中包括历史教育。那时没有文字,人们通过口耳相传进行历史教育,给后人留下了远古的神话的传说。三、重要名词1、 北 京 人 : 北 京 人 是 生 活 于 距 今7020 万年前的直立人,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 早 期 , 生 活 在北 京 周 口 店 龙 骨 山 的 洞 穴 里 。 北 京 人已 使 用 火 , 过 着 群 居 生 活 。 他 们 使 用 粗糙的石器和木棒,进行采集和狩猎。北京人的发现,首次以考古学事实说明中国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2、 半坡氏族 :半坡氏族遗址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是我国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代表。婚姻形态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半坡人种粟;饲养猪狗;使用红陶和彩陶;已会建造房屋,形成村落,过定居生活。3、 河姆渡氏族 :河姆渡氏族遗址在浙江余姚,距今约七千年左右,是我国长江流域母系 氏 族 社 会 繁 荣时 期 的 代 表 。 河 姆 渡 人 使 用 骨 耜 翻 地 ,种 植 水 稻 , 已 会 建 造 房 屋 , 过 定 居 生活。第二编【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一、基本线索夏 、 商 、 西 周 是 我 国 奴 隶 社 会 确 立 和发 展 时 期 。 夏 朝 的 建 立 , 标 志 着 我 国奴 隶 社 会的形成。商朝时,奴隶制有了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强盛阶段。二、重点问题1、夏朝的国家特征。公元前 21 世 纪 , 禹 的 儿 子 启 破 坏了 “禅 让 ”制 度 , 建 立 了 夏 王 朝 ,夏 朝 是 我 国 历 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到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连河北。今 河 南 西 部 的 黄 河 、 洛水流域,是夏朝的中心地带。恩格斯指出, “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 一 点 就 是 它 按 地区 来 划 分 它 的 国 民 ”, “第 二 个 不 同点 , 是 公 共 权 力 的 设 立 。”夏 王 朝 的 领土 不 再 是 血 缘 关 系 的 组 合 , 而 是按照地区来划分了。 “芒 芒 禹 迹 , 画 为九 州 ”反 映 了 夏 朝 按 地 区 进 行 统治 的 特 点 。 夏朝的公 共 权 力 设 置 已初 具 规 模 。 官 吏 、 军 队 、 刑 罚 等 公 共权 力 的 设 置 , 说 明 夏 朝 已 从 部 落 联 盟 组织转化为国家。2、商朝的阶级关系。公元前 16 世纪,商汤兴兵灭夏,建立了商朝。商开始建都于亳,商朝中期出现动乱和纷争,都城屡迁,公元 14 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此后不再迁都 。 从 此 , 商 朝 国 势 日 益 上 升 。 历史 上 把 盘 庚 迁 殷 以 后 的 商 称 为 殷 商 。商朝统治阶级有商王和奴隶主贵族,官职多在贵族家族内世袭。被统治阶级有奴隶和 平 民 。 奴 隶 被 驱使 在 各 个 生 产 领 域 和 生 活 领 域 ,承 担 各 种 劳 动 。 被 用 在 农 业 生 产的 奴 隶 称 为 “众 ”或 “众 人 ”; 用在 畜 牧 业 的 奴 隶 称 为 “刍 ”; 从 事手 工 业 的 奴 隶 称 为 “工 ”; 奴隶主贵 族 家 中 的 奴 隶 有 “臣 ”、 “妾 ”、 “奚 ”、“仆 ”等 。 奴 隶 没 有 人 身 自 由 , 被 奴隶 主 贵 族 当 作 财 产 , 可 以 任 意 打 骂和 杀 掉 。 “人 殉 ”和 “人 祭 ”就 是商 代 残 酷 阶 级 压 迫 的 证 明 。 平民被 称 为 “小 人 ”, 多 出 于 商 族 的 下层 。 他 们 是 商 朝 军 队 的 主 要 来 源 ,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完整篇)必备小抄电大小抄地 位 和 身 份 较 奴 隶 高 , 但 同 样 受 奴隶 主 贵 族 的 剥 削 和 压 迫 。3、西周的主要制度。公元前 11 世纪,周武王率军伐纣,在牧野大破纣军,建立西周。西周的主要制度有: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国野制度、井田制度。(1)分 封 制 度 。 西 周 的 分 封 制 度使 同 姓 贵 族 和 异 姓 贵 族 “受 民 受疆 土 ”对 地 方 实 行 分 区 管 理 , 以 达到 “以 蕃 屏 周 ”的 目 的 。 重 要 的 封 国 有 :卫 、 鲁 、 齐 、 宋 、 晋 、 燕 等 。 分 封的 诸 侯在 封 国 内 握 有 军 、 政 、 财 权 , 职 位 世代 相 袭 , 世 卿 世 禄 。 他 们 与 周 王 保 持 臣 属关系,执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见周王,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2)宗 法 制 度 。 所 谓 宗法 , 就 是 宗 族 共 同 遵 守 的 原 则 , 其中 最 基 本 的 一 条 是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按 照 这 条 原 则 , 周 王 的 王 位 必 须 由 嫡妻 ( 即 正 妻 ) 的 长 子 继 承 , 周 王 的 其余 儿 子 ( 庶 子)被 封 为 诸 侯 或 公 卿 ,周 王 被 称 为 “天 子 ”, 是 天 下 的 共主 , 也 是 天 下 的 “大 宗 ”。 诸 侯 对周 王 而 言 是 “小 宗 ”。 但 诸 侯 在 其封 国 内 又 是 “大 宗 ”。 大 宗 与 小 宗之 间 有 一 定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宗法关系,对于维系以周天子为首的统治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同时也构成王、诸侯、卿大夫的等级阶梯(3)国野制度。西周王室和诸侯所辖的土地有“国” 、 “野”的区别,形成“国”与“野”的制度。王畿和诸侯国都及其周围的中心区叫“国” ,住在那里的人叫“国人” ,他们是周族的成员,包括贵族和平民。中心以外的地方叫“野” ,是被征服的广大农村,住在那里的人叫“野人” 。国人可以议论政事,有当兵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野人只有从事农业生产,提供赋役的义务。( 4) 井 田 制 度 。 井 田 制 在 夏 、 商 时期 已 经 存 在 , 西 周 时 期 得 到 高 度 发 展 。所 谓 井 田 , 就 是 把 土 地 划 成 若 干 块 ,其 中 有 “公 田 ”和 “私 田 ”。 “公 田 ”由 劳 动 者 共 同 耕 种 , 收 获 物 全 部 上 缴 ;“私 田 ”分 配 给 劳 动 者 耕 种 , 定 期 进行 轮 换 。 全 国 土 地 名 义 上 属 周 王 所 有 ,不 能 买 卖 。三、重要名词 1、 甲骨文 :商朝的文字。19 世纪末,在殷墟中发现了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它的内容多为占卜文辞,反映了商朝后半期的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情况,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 共和行政 :公元前 841 年,在西周镐京爆发了“国人暴动” ,参加者主要是平民。周厉王逃亡在外,共伯和代行国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1 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第三编 【春秋战国 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一、基本线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制形成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前后约 550 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奴隶社会也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一时期的历史,以公元前475 年为界,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前期齐、晋、楚、秦互相争霸,后期吴、越崛起。到战国初年,逐渐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中小诸侯国渐被兼并。最后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事业。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变革的基本因素。由于铁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随之出现。新兴地主阶级逐步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我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二、重点问题 1、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历史背景:(1)王室衰微。周天子“共主”地位名存实亡,已不能号令列国诸侯。 “王畿”幅员缩小,王室经济日绌。 (2)列国林立,战争频繁。春秋初就有 100 多个诸侯国,它们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3)“夷狄”交争。周边夷、戎、狄游牧部落或小国,逐渐向内地发展,威胁中原,有的还与齐燕交战。 作用:(1)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2)也产生有利于历史发展的客观效果:一是在争霸战争中,一些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二是在争霸战争中,各族之间频繁迁徙和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2、李悝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措施是: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按能力和功劳的大小选拔官吏;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发挥土地潜力;实行“平籴法” ,即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稳定了粮价;编著法经 ,实行封建法治。作用:李悝变法打击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了经济,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3、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主要内容如下: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编户籍,五家为伍,二伍为什,有罪连坐。奖励耕战,生产粟帛多的,免除徭役;私斗有罪,有军功受爵;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穷困的,连家属罚作官奴婢。废除贵族特权,宗室没有军功的不给爵位。把乡聚合并设县,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此外,还定咸阳为都城,统一度量衡制度。 作用: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贵族诬告被杀。商鞅虽死, “秦法未败” ,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4、孔子的思想及其对教育的贡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仁”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 “礼” ,就是周礼,也就是西周时的等级名份制度。 孔子不赞成春秋时代社会变革,希望恢复周公时的盛世景象。这是保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完整篇)必备小抄电大小抄守的政治观点。但是他提出了“爱人”的思想,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孔子又是一个大教育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1)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并提出许多有益的教育思想。他强调“有教无类”扩大了施教的范围。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经常和学生讨论问题,讲做人的道理。 (2)相传他还整理诗 、 书 ,修订鲁国的国史春秋 ,并以之作为教材。 (3)孔子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诲人不倦,教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 由于孔子思想中有忠君尊王、维护等级制度的内容,后来封建统治者把他捧为至圣先师,儒学定为正统思想。5、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非攻”、 “兼爱” 、 “节用”等。 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是非、生死、祸福都没有区别。 法家代表人物,战国前期有李悝、商鞅等,战国末年突出代表是韩非。主张君主专制,提出“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三、重要名词 1、 春秋五霸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相继露出头角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一说夫差) 、越王勾践,史称“春秋五霸” 。、2、 战国七雄 :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 。 3、 合纵与连横 :战国时期在外交和军事上出现的两种策略。当时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称“合众”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连横” 。战国中后期,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联合抗秦,连横指这些国家中某些国家跟从秦进攻他国。魏国人公孙衍倡议合纵,张仪提倡连横。 4、 孙子兵法 :春秋末年;孙武所著;主要讲战争的基本规律和指挥战争的原则,充满辩证法思想。它强调军事的重要性,又再三强调不可轻易言战,还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略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学名著,为后人所重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第四编 【秦汉时期 封建社会首次出现的大一统 】一、基本线索 秦汉时期,从公元前 221 年到公元189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时期。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西汉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过几十年努力,西汉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恐固和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是西汉王朝的继续,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成为中央集权的离心力,终于导致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解体。二、重点问题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1)皇帝制度。确定最高统治者的名号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国家大权。 (2)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 ,分别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监察百官和管理军事。 “三公”之下还设有“九卿” ,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 (3)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设守、尉、监御史,郡下设县,县以下是乡、里,基层治安机构叫“亭” 。郡县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 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袭了这套制度。 2、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汉初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他们反对封建残暴统治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 3、西汉前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汉高祖时:下令让士兵复员回乡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动员在战争时期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来的田宅;释放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人;减轻赋税,规定十五税一。这些措施,有利于恢复封建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文景之治:文帝、景帝重视农业,奖励努力耕种的人;把赋税减少到三十税一,并有 10 多年不收租税;徭役也从汉初每年一次,减少到 3年一次;文帝还废除了残害人体的肉刑。文帝、景帝时期,农民负担较轻,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也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 影响: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国库充实,钱多得数不清,粮仓里堆满了谷子,田野上到处都是马群,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4、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政治上:(1)为了解除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使诸侯国由大变小,使其无力反抗中央;以种种借口,削夺了大批王、侯的爵位和封地,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对中央的隐患。(2)削减丞相权力,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完整篇)必备小抄电大小抄称为“内朝” 。依靠内朝,削弱相权。(3)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为 13 个州,各州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强的行为,保证中央政令的贯彻。(4)注重选择治国人才,确立了察举制度,要求地方官员推荐“贤才”送往京师,由中央考核任用。作用:西汉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经济上:汉武帝对财政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改革有四个方面的措施:(1)改革币制,禁止私人铸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2)收盐、铁、酒归官营;(3)实行均输、平准政策;(4)增设算缗钱,即征收工商业者的财产税。还下令“告缗” ,鼓励告发。 作用:这些财政政策,弥补了财政开支的不足,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这些政策是由封建官僚来执行的,也产生了不少弊端。 5、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匈奴经常进犯汉朝,汉高祖曾在平城的白登山被冒顿的骑兵包围。此后,刘邦因无力与匈奴作战,只得实行“和亲”政策,但未能阻止匈奴贵族的侵扰。 (2)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展开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 “马邑之谋”揭开了反击战争的序幕。公元前 127前 119 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三次大规模对匈奴进行反击。三次战役削弱了匈奴力量,夺回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迫使匈奴远走,但并没有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 (3)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归附汉朝; (4)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和亲,此后西汉与匈奴和睦相处。 6、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1)它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2)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田庄里,地主和劳动者聚族而居,带着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4)劳动者叫“徒附” 、 “宾客”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西汉时期有所加强;(5)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 、 “家兵” ,是维护豪强地主统治的武装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转化为武装割据的力量。 7、两汉时期文化主要成就。 两汉时期文化在科学技术上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如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的地动仪、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对我国历史也有重大的影响,如董仲舒的思想;司马迁和史记 ;班固和汉书 ;太学;丝绸之路等。三、重要名词 1、 “使黔首自实田” :秦统一后,为了统一征收全国田税,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 。 “黔首”是指官吏以外的居民,即让这些百姓向封建国家呈报他们占有的土地数量,政府根据土地数额向他们征收赋税。它标志着从春秋战国以来发展起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法律上的确认,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来源,是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2、 焚书坑儒 :公元前 213 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朝丞相李斯主张把除秦国史书以外的所有诗 、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除中央政府主管的以外,一律收缴烧毁;以后敢谈这些书的处死,是古非今者灭族。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次年,秦始皇下令把 460 多个骂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两件事,史称“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扼杀了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古代文化遭到了严重摧残。 3、 七国之乱 :西汉景帝时,同姓诸侯王势力迅速发展,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叫做“削藩” 。公元前 154 前,吴王刘濞联络楚、赵等六国,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判乱很快就被平定。此后,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亲自治国,并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4、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为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使命虽未完成,但带来了关于西域的情况。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乌逊进攻匈奴。但这个使命虽然也没有完成,但张骞广泛地联系了西域各国。从此西汉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建立起来了,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5、 “丝绸之路” :汉武帝时,中原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发展起来。当时,从长安通往葱岭以西各国,有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沿昆仑山北麓,越葱岭南侧到安息,再往西最后到大秦;北路从敦煌沿天山南麓,越葱岭北侧往西到安息,再往西到大秦。这两条交通要道都以运销中国丝织物而著名,称为“丝绸之路” 。6、 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内容是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间的史事,体裁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是君主的传记;“表”按年代列举主要史事;“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 、 “列传”为人物传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以后史书所遵循,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五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基本线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若从 189 年董卓立汉献帝、东汉名存实亡算起,到 589 年隋统一为止,经历了 4 个世纪。这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二、重点问题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221 年改为许昌) , “挟天子以令诸侯” ,使他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2)经济上,曹操重视恢复农业生产,召募流亡的农民,屯田开荒,初步解决了军粮问题。 (3)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完整篇)必备小抄电大小抄军事上,官渡之战,曹操打垮了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淝水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其影响深远。 前秦失败的原因:(1)前秦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它的统治基础还不稳固。那些投降前 秦的各族贵族,希望分裂前秦,自己建立政权。(2)苻坚骄傲轻敌。(3)前秦的军队是从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的,兵虽多,战斗力却不强。(4)在具体的战争中,苻坚指挥失误。 东晋胜利的原因:(1)“北府兵”的成员多由北方流亡而来的农民组成,有强烈抵抗的决心,经过军事训练,人数虽少,战斗力却很强。(2)晋军谢玄等指挥正确,利用前秦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引兵渡河追击,秦军大败。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主要在冯太后支持下进行,后期由孝文帝亲自主持,主要内容有:(1)班傣禄。北魏初年,官吏不给俸禄,由他们自行搜括,因而吏治败坏。484 年,冯太后推行“班禄”即给官吏发俸禄,这使腐败的吏治有所好转,为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均田制。485 年,冯太后颁布了均田令。规定:成年男子受田 40 亩,女子 20 亩,用以种值谷物,叫露田。由于那时土地每年都需要轮休,因而露田加倍或二倍授给。此外,另给男子桑田 20 亩,或麻田 10 亩,用以种植桑麻。受田农民老或死亡时,露田要交还政府,桑田不还,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并不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授的土地多为国家控制的荒地。但农民有了土地,不再受大地主的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的发展。 (3)租调制。调整租调的征收额,均田户一夫一妇每年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 (4)三长制。冯太后废除“宗主督护” ,颁行“三长制” 。规定 5 家立一邻长,5 邻立一里长,5 里立一党长,合起来叫“三长” 。他们的责任是检查户口,征发租调、徭役。这几项改革措施,使北魏政府直接控制的农户和租调收入大为增加,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汉化政策。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进行改革:494 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以后,他下令,鲜卑人必须改穿汉人的服装,学说汉语;又把鲜卑姓改为汉姓,并提倡同汉人通婚。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作用: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及其世界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但在文化上却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在科学技术方面,如祖冲之的圆周率、马钧的机械制造、王叔和的脉经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 、郦道元的水经注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在文学艺术方面,如五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南北朝的民歌、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和龙门石窟;在学术思想上,如范缜的神灭论等,都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而且从当时的世界形势看,西欧与亚洲的他各国的经济文化均落后于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所以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世界上仍保持领先的地位。三、重要名词 1、 官渡之战 :200 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袁绍率兵 10万,南下攻打曹操,双方在官渡相持。曹军人数虽少,但曹操率精兵5 000,夜袭袁绍后方,焚毁其粮草,袁军人心动摇。曹操乘机出击,袁绍败退河北。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赤壁之战 :208 年,曹操率 20多万大军南下,追击刘备,威胁孙权。孙刘决定联合抗曹。孙权大将周瑜联合刘备部队,在赤壁利用火攻,大破曹军。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三分天下的局面大致已定。 3、 九品中正制 :三国时魏国曹丕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这种制度规定,各州郡设立“中正官” ,负责察访本地的人士,按品德和才能优劣评定为九个品级,政府根据品级高低,任命他们担任官职。由于担任中正官的多是世家大族,他们当然把本阶层的人评得高一些。这样,世家大族的势力更加发展起来了。 4、 八王之乱 :西晋惠帝时,诸侯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展开了一场长达 16 年的大混战。司马氏皇族的 8 个王,先后卷入了这场战争,史称“八王之乱” 。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西晋王朝的统治削弱了。 5、 南北朝 :从420 年东晋灭亡到 589 年隋灭陈,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在北方,439 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西魏后来又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北方先后存在的这五个朝代,史称北朝。北朝和南朝同时并存,合起来叫作南北朝。 6、 齐民要术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总结了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编写了齐民要术 。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有关粮食作物的选种、栽培、土壤、肥料,以及果树、蔬菜、畜牧、兽医、养鱼、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生产知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7、 神灭论 :南朝齐梁间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所著,书中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无神论思想。他指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不能分开的,有形体才有精神。形体死了,精神也就随着消灭了。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完整篇)必备小抄电大小抄第六编 【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 】一、基本线索 隋唐时期从 581 年到 907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与繁荣时期。隋朝的统治是短暂的,但它开创了全国再次统一的新局面,为唐的繁盛奠定了基础。唐朝的历史,以 755 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唐朝前期,从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统治时经济继续发展,再到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出现了持续 100 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唐朝的繁荣奠基于贞观时期,全盛于开元时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又相继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朝统治从鼎盛走向衰落。唐朝后期,土地兼并继续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875 年,终于爆发唐末农民起义。 唐朝后期,两税法的颁行,是我国封建税制的一大变化,反映了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诸方面掌握唐朝时期的历史内容。二、重点问题 1、隋朝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政治上(1)在中央机构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政令、审核政令和执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户籍财政、礼仪科举、军政、刑法、工程营造等事务。六部长官都叫尚书,归尚书省管辖。影响:六部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2)地方的行政机构,改州、郡、县三级为郡县两级。还加强对地方官的考核,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隋文帝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县学每年推选优秀生到朝廷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录用。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影响:对防止豪强地主把持地方政权起了一定作用。(3)在选官制度方面,创立了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影响: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政治基础。 经济上:(1)继续实行均田制。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大规模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影响:查出大量隐漏户口,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2、唐朝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的内容和作用。 (1)均田制。内容:唐朝均田令规定,18 岁以上的男子受田 100 亩,其中,20 亩称永业田,可留给子孙耕种;80 亩称口分田,受田人死后要交还国家。永业田和口分田,一般不许买卖。还受给相当数量的永业田、职分田给贵族官僚。作用: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2)租庸调法。内容: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交谷物 2 石,叫做“租” ;交纳绢 2 丈、绵 3 两,或布 2 丈 2尺、麻 3 斤,叫做“调” ;壮年男子每年服役 20 天,不去服役的可纳绢代役,叫做“庸” 。作用:赋役比前代有所减轻,特别是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3)府兵制。内容: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单位叫折冲府,所领的府兵叫卫士。卫士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操练,不纳租调,不服徭役,但要轮流到京城宿卫,或到边境戍守。遇到战争要自备衣粮器械,应召出征。领兵将领都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 “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作用:有利于防止将帅专兵跋扈,40%的折冲府集中在关中一带,使朝廷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出现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让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他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他重视对人才的网罗和使用,如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并重视科举制度;他还下令房玄龄等完成唐律的制定工作;他善于纳谏,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 、 “居安思危”等,都被采纳。 4、吐蕃与唐朝的关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吐蕃首领称作赞普。7 世纪初,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 (1)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时,带去许多书籍、丝织品、手工艺品、耕作用具、蔬菜种子等。后来,养蚕法也传入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2)唐中宗时,应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要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 (3)821 年,吐蕃的赞普派专使到长安请求会盟结好。盟文强调“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团结的物证。 5、唐朝与朝鲜、日本的往来。 唐朝的对外交往以亚洲为主,亚洲地区又以中日、中朝交往最为密切。唐朝在经济文化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亚洲国家有巨大的吸引力。如:日本的文学、建筑、服装、习俗等都颇有唐代遗风。 6、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背景:(1)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庄田出现,庄客与庄田主之间出现契约关系,封建生产关系有了某些发展。(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租庸调法无法维持下去,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3)藩镇割据,政府直接辖区缩小,财源主要依靠江南,江南赋税沉重,人民纷纷逃起义。 内容:780 年唐德宗用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1)取消租庸调和杂税;(2)不分主、客户,一律以现住地为准,登入户籍纳税(3)改用按资产和田亩征税;(4)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完整篇)必备小抄电大小抄意义:(1)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情况(2)赋税的征收,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表明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后代税制开了先例。 7、唐末农民起义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避实击虚,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 作用:沉重打击地主阶级,进一步推垮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瓦解了唐朝的腐朽统治,推动历史前进。起义军首领以“天补平均大将军” 、“冲天大将军”为称号,反映了起义军模糊的平均要求,对后世农民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文化的主要成就。 可按科学技术、宗教、学术思想、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来进行说明。这里主要介绍隋唐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1)唐朝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868 年印制的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2)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造火药的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3)隋朝刘焯制定的皇极历 ,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4)唐朝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次,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恒星移动现象的科学家。(5)唐高宗时,政府组织编写唐本草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 800 多年。(6)隋朝李春设计、主持营建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三、重要名词 1、 大索貌阅 :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2、 隋朝大运河 :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以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今北京),东南通到余杭(今杭州),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对后世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3、 开元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在开元时期,玄宗改革了一些弊政,用姚崇、宋景、张九龄等为宰相,励精图治,注意节俭,重视生产。开元时期社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 安史之乱 :755 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唐。叛军的烧杀抢掠,激起各地军民的强烈抵抗。同时,叛军内部矛盾也尖锐起来。后来,在唐军和回纥兵的夹击下,叛军土崩瓦解。这场持续 8 年的战争,史称“安史之乱” 。它使北方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5、 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大力反对骈文,倡导在继承先秦两汉优秀散文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活泼流畅、明白易懂的新文体。他们的倡导得到社会上的支持,形成文体、文风的改革运动。这就是“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对后世的散文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6、 史通 :唐朝刘知几撰写的史学理论专著。它开创了新的史书体例,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7、 通典 :唐朝史学家杜佑撰。该书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唐朝天宝末年的历代典章制度,为史学著作开辟了新途径,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专著。第七编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一、基本线索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从 907年到 1368 年,是我国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 继续发展时期。五代十国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五代后期的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条件。北宋建立后,完成了中原地区和南方的基本统一。与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以及后来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金灭北宋,随后南宋建立。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南北对峙的两个政权,而西夏仍继续存在。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从而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辽、宋、夏、金时期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奠定了元、明、清 600多年长期统一的基础。宋元文化仍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三大发明”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二、重点问题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1)行政权: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县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设通判,名为副职,实为互相牵制。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职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副职叫“参加政事” 。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这样相权缩小了,标志皇权进一步提高。(2)军事权: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地方只留些战斗力低弱的厢军。禁军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驻京师,轮流戍守边地。又创禁军“更戍法” ,使兵将互不熟悉,将不专兵,便于朝廷控制。(3)财政权:北宋把地方的财政权划规朝廷设置的转运使管辖。 影响:这个制度加强了皇权,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但对武将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内容:新法的内容可分为理财、强兵和选拔人才三个方面。理财方面有:(1)均输法,以路近价廉为原则收购国家需要的物品;(2)市易法,在东京等城市由政府出本钱,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完整篇)必备小抄电大小抄收购滞销物资,市场缺货时抛售,以打击投机商人;(3)青苗法,春季借钱给民户,夏秋交还,加收利息两分;(4)募役法,废除轮差服役制度,由政府雇人服役,原来应服役的民户要交免役钱,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钱;(5)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强兵方面有:(1)保甲法,把民户编成保甲,每家有两个以上壮丁的出一人为保丁,进行训练;(2)保马法,令民间养马,愿者免除部分赋税。培养和选拔人才方面有:(1)进士科考经义策论,不考诗赋;(2)太学三舍法,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考试合格的升舍,上舍生成绩上等的,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3)编写三经新义 ,对诗 、 书 (尚书 ) 、 周礼三部典籍重新加以注释,作为太学和州县学的教材。 作用:新法在执行过程中虽出现某些弊端,但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使政府财政收入情况大为改善,积贫的危机有所缓和;在培养和选拔人才方面,开始效果也较好。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除。 3、靖康之变。 1126 年秋,金军再度南下,包围东京。宋钦宗亲自到金营求和,也被扣留。金军攻入东京后,大肆收括金银绢帛。第二年春,金军北返时,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和后妃、宗室、大臣等 3 000 人,北宋灭亡了。这一事件,史称“靖康之变” 。 4、宋元时期“三大发明”及其西传的意义。 (1)11 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元代又发明了木活字和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方便了书籍的流传,结束了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历史,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2)北宋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指南针。北宋末年,我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指南针的西传为欧洲的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大陆、完成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状火器。元朝时,制造出大型管状火器,叫“火铳” 。火药传到欧洲后,使西方的作战方式发生了变革,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欧洲人又进一步把火药用于采矿和筑路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宋元时期史学、文学和教育的主要成就。 史学:(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2)南宋史学家袁枢撰写通鉴纪事本末 ,创造 经也事本末体的史书体裁。(3)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写成文献通考,是着重叙述历史典章制度的史学巨著,内容比通典更丰富。 文学:(1)诗歌。北宋中期,反映社会危机和其他现实问题的诗多起来,在形式上也摆脱了过去浮艳的风格,著名诗人有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等。南宋时,陆游写了许多爱国爱民、渴望国家统一的诗篇,他是我国古代留存作品最多的诗人。(2)散文。北宋欧阳修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生活、语言要平易畅达,并创作醉翁亭记等优秀散文,与苏洵等人,被后人合称“唐宋八大家” 。(4)宋词。豪放派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有李清照等人。(5)民间文学。有话本和戏曲,宋代话本留至今的有三国志平话 、京本通俗小说等。(6)戏曲艺术。宋、金时已有滑稽戏、讲唱戏等戏曲。元朝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元曲四大家” 。 教育:(1)北宋神宗时,陆续设置诸路学官,后又设置诸路提举学事司。南宋时,或设专员,或明文规定地方长官兼任提举学事。宋代对教育行政的重视,使各地学校比较发达。(2)五代宋元时期,在教育上最突出的表现是书院的兴起。书院多为私人开办,不受科举考试限制,因而对活跃思想、促进学术发展起了积极作用。(3)宋元时期私塾教育也很发达。私塾儿童启蒙课本有千字文 、 百家姓 、 三字经等,这些课本在民间有深远影响。三、重要名词 1、 五代十国 :从 907 年朱温废唐建立梁朝,到 960 年北宋建立,前后 50 多年,先后在黄河流域相继更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统称“五代” 。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和今山西一带,还先后存在 10 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五代与十国合称“五代十国” 。 2、 后周世宗改革 :五代后期,后周世宗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惩治贪官污吏,安抚流亡农民,减轻赋税,整顿军队。此外,他还下令抑制寺院势力,令大量僧尼还俗,增加社会劳动力,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3、 澶渊之盟 :1005 年初,辽签订盟约,议定两国各守旧界,双方结为兄弟之国,每年北向辽纳“岁币”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和约是在澶州订的,史称“澶渊之盟” 。签约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双方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4、 庆历新政 :1043 年(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加政事。范仲淹和富弼、欧阳修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改革主要项目有: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调整了几个地方官;改善科举制度,限制大臣子弟凭身份得到官衔;命各州县设立学校。后来,范仲淹被排挤出朝廷,富、欧阳修也调到外地,改革流产了。 5、 绍兴和议 :1141 年(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达成议和条件:宋高宗向金称臣;宋金两国,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每年向金进贡银 25 万两、绢 25 万匹。这个和议史称“绍兴议” 。 “绍兴和议”的订立,说明宋金相互正式承认了双方政权,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了。 6、 行省制度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称“腹里”电大【中国通史】考试(完整篇)必备小抄电大小抄。除吐蕃外,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设置同中书省。各省下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地方政权机构的一项重要改革,并对以后有深远的影响。 7、 资治通鉴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的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 1 300 多年的历史,全书近 300 卷。司马光主编这部书的目的,是为了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故定名为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取材广泛,叙事明晰,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第八编 【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一、重点问题1、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和影响。 (1)行政机构的改革。明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司法和军政,合称“三司” 。“三司”长官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在中央,明太祖借口宰相胡惟庸擅权,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从此皇帝直接君临百司,从体制上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明太祖又设立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时,逐渐形成内阁制度。这样,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完全由皇帝控制。 (2)调整军事机构。中央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兵权。都督府管理军队,但无权调遣军队;兵部按皇帝诏令调兵,但不统帅军队。都督府与兵部相互牵制。创立卫所制度。军士平时在卫、所操练、屯田,战时由兵部调遣,并由皇帝任命总兵将官率领。战争结束,士兵各归卫、所。这样,兵部、都督府和总兵将官都不能专管军权,军事大权集中在皇帝手里。(3)监察机构。明太祖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凡重大案件,须经“三法司”会审。 (4)特务机构。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反抗,明太祖设立锦衣卫。锦衣卫不属政府司法部门管辖,由皇帝直接指挥,从事侦察、逮捕、审讯、判刑等事务。明太祖时,又设立东厂,由宦官统领。明朝中期,又设立西厂。锦衣卫和东厂、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5)科举制度。明朝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秀才” ;省级考试叫“乡试” ,考中者称“举人” ;中央级考试叫“会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