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527203 上传时间:2019-12-17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孙定建,引言,当代科技的发展,提出许多囿于专业无法回答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研究和思维方法的关系,科技发展规律,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等等。,“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运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借鉴当代人文社科学术新成果,力图以作出自己的回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一、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自然辩证法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二、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内容: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自然辩证法是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创立自然辩证法,1873年恩格斯形成提纲,至1895年去世,终未完成,实际建立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劳动以及与它一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为中介,把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与改造联结起来。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进而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以德、俄两种文字对照的形式首次地苏联出版。中文1929年出版。列宁的发展在中国1981年,国家教育部发文规定自然辩证法类课程是我国高校理工农医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五、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有利于深化对人和自然、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2、有利于理解科学,消除科学与人文冲突,社会文本事件1996年秋,纽约大学物理学教授索卡尔在文化批评先锋刊物社会文本上发表了超越边界,迈向量子引力的变革性诠释学。文中索卡尔故意迎合后现代观念,大量引用后现代学派头面人物的时髦词汇,似是而非地引用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量子引力理论,宣称后现代理论与量子引力的最新进展是相印证的。这篇文章立即得到发表。但很快索卡尔在另外一家刊物交流上坦白,这篇文章纯粹是胡说,其目的是检验人文学者的学术水平。,索卡尔事件的含义:科学是一项偏执的事业,它从来不为自己寻找信念根据,或解释其意义。它对哲学批评置之不理。索卡尔事件便是科学家对人文学者喋喋不休批评的一次反讽。同时表明部分科学家并未意识到科学与人文沟通的重要性。,3、有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4,有利于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5,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科学知识在自然哲学中自然哲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主要是思考人面对的自然界的哲学问题。,研究内容1,万物的本原泰勒斯,水;毕达哥拉斯,数;赫拉克利特,火;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中国五行,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阿那克西曼德“宇宙演化学的始祖”恩培多克勒认为“水、气、火、土”是最基本的四元素。土、水、气实际代表了物质的固、液、气三态,而火则代表了颜色和温度等。他用恨和爱交互占优势来解释世界变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循环论。,恩培多克勒,3,“自然”的涵义“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其一,生长着的东西的生成。其二,生长之物最初由之生长的那个内在东西。其三,在自身中并作为自身所有的每一自然物的最初运动来源。,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历史地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近代科学的思想源泉,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背景:手工工场、航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543年,维萨留斯人体构造,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国诗人波普诗曰:Natureandnatureslawlayhidinnight,GodsaidletNewtonbeandallwaslight.,表现:牛顿力学机械论者(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外因论(2)力的作用高级运动还原为机械运动(3)质量不变只有量变(4)绝对时间、空间时间、空间脱离物质(5)公式精确预言运动结果唯一的机械单义决定论(6)物质无限可分自然界分解、还原,(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1,机器的自然图景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1,重大贡献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分析还原的方法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18世纪下-19世纪上,英国产业革命,前后经历了7080年。,随后,美19世纪50-60年代、德70-80年代、俄80年代末,先后完成;日世纪之交。科学的发展:电磁、热、化学、染料、肥料、古生物、地质等。产业革命开始科学和大工业结合的新时期,但19世纪末期才真正显示出来。,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科学成就,(1)天文学方面:太阳的起源和演化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来拉普拉斯也独立提出类似假说,并运用数学的证明,使之得到较广泛承认,被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天”在演化中,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2)地质学方面: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地质学原理(1833),提出“渐变论”力图从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驳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地”在演化之中,也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重要科学根据。,(3)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19世纪上中叶,德医迈尔、英业余焦尔、德物理生理赫尔姆霍兹、英律师格罗夫、丹麦科学家柯尔丁等,不同研究,独立发现。揭示了热、机械、电、化学等各种运动形式的统一性,物理科学的第二次大综合,摧毁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彼此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消除了人们对于“世外造物主的最后记忆”。(物质运动处于普遍联系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光的统一,(4)化学:原子分子论,周期律,合成有机物原子论:道尔顿,世纪初,物质由原子构成;中叶,阿佛加德罗,分子论得到广泛承认;原子分子论。(物质的普遍联系)合成有机物:上半叶,维勒从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人为的鸿沟。(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联系)元素周期律:1869年,门捷列夫,把原来认为是彼此孤立的、各不相关的各种元素看成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物质的普遍联系),(5)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末,施莱登、施旺,揭开了有机体产生、成长及其构造的秘密。(生命界动植物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进化论:1859,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了物种之间的联系,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作了正确的解说,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生命在演化中),(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1,德国古典自然哲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包括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自然哲学2,批判和继承优秀成果特别是黑格尔“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基本内核”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自然辩证法的直接的理论来源。,(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概括和总结了时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建立起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主要是恩格斯所阐述,集中体现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中。,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思想和特征,基本思想: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二,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重大意义,第一,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19世纪末,物理学出现两朵“乌云”(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引发经典物理学危机,导致物理学革命,其结果是产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对论:1905年6月爱因斯坦(18791955)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诞生1916年广义相对论基础尺缩效应,质能关系,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量子力学: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1913年玻尔的量子化原子模型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量子力学的建立1925、海森伯(堡)创立矩阵力学1926薛定谔创立波动力学,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许多学科发生了重大变革,并产生了许多新理论、新学科,突出表现为:生物学:20世纪50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60年代,遗传密码破译、人工合成蛋白质70年代,生命起源新理论、人工合成核酸80年代,生物工程90年代,克隆技术跨世纪,人类基因工程,3,系统科学,40年代,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旧三论)60、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新三论)超循环理论、80年代,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孤子理论90年代,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21世纪初,复杂性科学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4、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所谓系统方法,就是客观事物的研究对象放到系统之中加以考察,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综合而又精确地掌握系统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方法。(1)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就是坚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来研究部分,而通过对部分的研究来把握系统整体的原则。,(2)系统相关性原则系统相关性原则,就是从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来把握系统的原则。(3)系统综合性原则系统综合性原则,就是在研究系统时,要对系统的层次、结构,有序度、功能、因果网络及反馈关系等加以综合性考察,以把握系统整体的原则。,(4)系统目的性原则系统目的性原则,指的是承认任何系统的适应过程都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的原则。(5)系统层次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亦称系统等级性原则。就是从系统的层次、等级来考察对象并依此解决问题的原则。,(6)系统最优化原则系统最优化原则是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最优状态或最优结构的原则。(7)系统历时性原则系统历时性原则,是指因系统在不断运动变化,因此必须在历史进程中研究和处理各种系统问题的原则。,(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其核心是,用系统的观点、方法理解把握自然界。1,从存在到演化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系统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的比较,机械自然观1、用机械的观点理解自然,着眼于弄清部分。2、机械还原论3、用存在的观点理解自然4、机械决定论,系统自然观1、用系统的观点理解自然,不仅要弄清部分,更要弄清其关系。2、反还原论、整体论3、用演化的观点理解自然4、随机决定论,(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大循环,物质观:开始把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而过去研究总是避开复杂性。在研究复杂事物时,不仅注意事物的复杂结构,而且把眼光放置在相互关系及其演化上。这是人类真正的开始对极其复杂的对象的研究,尽管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但却意味着人类认识的新的里程碑。世界的统一: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时空观:进一步明确和承认时空与物质的关联,而且通过对复杂对象的研究,引入和研究其复杂的关联。例如,通过分形维数,划分和刻划事物占据时空的特性,以拓扑性质进行研究。表达了时空与物质的复杂关联。演化观: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研究极其强调事物的生成、演化,强调瞬态变化,强调路径依赖,强调对初值和环境的极端敏感性;这些思想非常强烈的表达了演化思想,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戈金甚至在这个意义上把原来的物理学称为存在的物理学,而把新的注意时间箭头的物理学称为演化的物理学。,生命观: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研究在生命起源和生命演化的问题上,均持有“自组织”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一定条件下,事物会自发自主的从非生命演化出生命。这种观点既与神创论又与随机起源论区别开来,而且在非生命和生命界的自然演化的连接上架起了一座科学观点的桥梁。环境和条件观:新的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特别强调条件和环境,认为事物与环境的共同互动共同演化造就了世界的发展变化,造就了事物不断走向复杂性。在这点上,这种条件和环境论是辩证法,也是唯物论,同时也是历史观的。,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对象作为系统注重研究事物的整体注意探讨事物的结构注意寻求最优化整体性动态、开放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多样性、,二、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表现,(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2,人的能动性和人的受动性的统一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本质特征),(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据和科学基础,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1)“生态危机”的概念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土壤、森林、生物、矿物,环境污染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整体、循环、平衡、多样性等观念,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四)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面临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问题的情况下,人们从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和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中领悟出来的。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卡逊发表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描绘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失去“阳光明媚的春天”。,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与会,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以及一些国家政府和有关专家参与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成立。,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特兰主席)向联合国提出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出席大会,其中有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1994年3月,中国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完整理解的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危机、安全、未来的共同性共同行动(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代内公平,3、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物质层面生态产业社会制度层面规范行为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十七大作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到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胡锦涛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将进一步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同时还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三、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