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授课老师:逯宇铎教授,经济地理学特点,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直接服务的学科,因而也是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学科之一地理学是一门脚踏实地的科学在经济地理学学习中,要注意吸取相邻学科的知识在经济地理学学习中,还要注意中国特色与国际主流学术观点的关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史志描述,国内的山海经禹贡山海经五藏山经希腊的地理学春秋战国以后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主编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宋史和明史编写时,所列食货志子,商业地理研究,17世纪开始,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影响深远,至今仍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商业地理手册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葛茨还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人们认识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但是经济地理学的重大发展,却是20世纪之事。,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经济活动的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商业、交通、旅游)均在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了对应的研究专门委员会或小组。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一些西方学者根据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至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诸方面来分析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这种分析对于认识经济地理学理论演变有重要意义,但不能反映其它方面的变化。,(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50年代以后,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些学者表现出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战后以来,做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其主旨是企图“使经济地理学中仅仅对物的分析转移到对人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关注上来”。企业地理尤其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6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相继开展了此类研究。其中,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增强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本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normativeanalysis)为思维方式。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梳理,可以直观地用图11表示图1-1,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二)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主要观点学者及出处,1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生产、批发和消费活动的分布2经济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利用和再生产的学科,它强调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技术条件的产生和利用。3经济地理学专门研究经济系统的空间方面。4经济地理学关注经济系统的空间组织,即经济系统的不同要素位于何处?它们如何联为一体?以及经济过程的空间影响如何?,惠勒(JOWheeler)和马勒(POMuller),经济地理学第二版(1986)李(RLee),人文地理学辞典第二版(1986)史密斯(DMSmith),产业区位:经济地理分析第二版(1981)迪肯(PDicken)和劳埃德(PLloyd),空间区位:经济地理的理论透视第三版(1990),主要观点学者及出处,5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在地方、国家和世界尺度上的经济活动区位。研究生产、交换和销售货物及服务在地球表面的空间差异。6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系统的空间组织及其发展,以及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和滥用。7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分布,世界资源的利用,以及世界经济的分布和扩张。8经济空间是经济的社会关系差异和相互关联的产物。,哈特向(TAHartshom)和亚历山大(JWAlexander),经济地理学第三版(1988)贝里(BBerry)、康克林(ECConkling)和雷(DMRay),全球经济:资源利用、区位选择和国际贸易(原经济地理学第三版)(1993)迪苏扎(ARdeSouza)和施图茨(FPStutz),世界经济:资源、区位和发展第二版(1994)马西(DMassey),劳动空间分工:社会结构和生产地理第二版(1995),归纳总结:,1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二)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前苏联学者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上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区域学派,以地理学家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为代表。该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productioncomplex,简称TPC)或经济区。另一派是部门统计学派,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总结:,从前苏联学者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中对“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的强调,可以看出,出于计划体制的背景,他们所主张的观点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这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对照。,(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运用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方法,初步揭示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问题。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的观点也开始引入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包括:,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这种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所发生的各种区位的实践总结;另一方面,利用这种总结出的规律,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区位选定提供指导。,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二、学科体系,(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三)部门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根据经济活动的部门划分,包括以下主要分支:,1农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最早分支之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研究,开经济地理规范区位研究之先河。2工业地理学。由于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工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最重要分支之一。3交通运输地理学。交通运输联结工农业的生产与消费,是工业、农业和商业等经济部门发展的条件;同时,交通运输也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4商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前驱,主要研究商品分布、集散中心、贸易联系、运输条件等,特别注重商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5信息业地理学。信息业指从事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流通与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分割了区域之间的联系,部门经济地理学则分割了经济系统的产业关联。由于区域关联和产业关联大多数是由多区域、多部门公司来实现的,公司地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以上两种分割。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60年代。之后,随着大型公司、跨国公司在经济活动中地位的迅速增加,以及公司组织结构和决策过程的复杂化,该学科研究不断发展。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我国学者从90年代初期开始,围绕着农村工业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系列研究,在国内外发表了一批颇有见地的成果(见李小建的评述)。,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在经济科学中,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变动及其与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规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区域经济学即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互为影响。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重要影响。经济活动中有些(如农业、采掘业)是直接利用一定的自然物来进行的,有些(如制造业)虽不直接利用自然物,但是为这些自然物进一步加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这些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不言自明。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类经济活动,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了解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有助于对自然地理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使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掌握一定的经济地理学知识,可帮助这些学科达此目的。,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例如,适应不同水热条件的农作物新品种育成、农业工厂化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均可改变作物的地理格局;新材料的引进、制造技术的革新(如使用某种材料比例的下降)、精益生产方式对大宗生产的替代等均会引起制造业区位的变化;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生产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和能否保持生态平衡,影响到生产企业本身的经济效果,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合理的生产布局,将在较长时间内对生产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限制生产的发展。区域科学和经济地理学家建立了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他们认为,国家的繁荣和成功是来自该国之内某些区域的成功。在这方面,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以及孵化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创新的区位条件,从空间上解释了经济增长问题。,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异问题,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给以有价值的回答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生产发展为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期,因而危害更大。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它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世界的贫富差异在逐步加大,1968年,美国人均GNP3980美元,在绝对量上比当时最穷的国家之一埃塞俄比亚高出3900多美元,相对值为其50倍;1997年,美国人均GNP28740美元,比(为)埃塞俄比亚高出28600多美元(的260倍)。就一国而论,1991年美国全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14.2,而美国黑人中却有32.7%为贫困人口,美国西班牙裔中该比例占28.7%。这些贫困人口在地区上也相对集中(72居住于大都市区,尤其是都市中心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步上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边远地区。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本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做为基础理论研究。当今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来可以实验站的形式,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模式的小区进行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发展模式下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轨迹,从而抽象出有关理论。,(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加强了全球与地方的联系。理想地来看,全球化可使每个局部充分发挥其在国际分工的优势,每个区域在全球化中做出可以做的贡献,同时获取可以获取的回报份额(即从其它区域得到好处)。然而实际上,全球化力量(globalizingforces)与地方化力量(localizingforces)由于国际性组织、跨国公司、国家、区域的介入,而变得十分复杂和难以度量。如果能通过精心设计的研究,选定衡量各方力量的指标,通过代表性的实例调查对各作用力的均衡点及改变均衡点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将十分利于有关理论体系的建立。而该理论对区域和企业均具重要意义。,(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依据。这方面,国内外学者均提出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效率至上”。认为由于国家财力十分有限,应集中力量重点支持那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等发达地区富裕了,再由这些地区拿钱来解决地区差距问题(见魏后凯的评述)。第二种观点为威廉逊(JWilliamson)的倒“U”型曲线论。1965年他在对24个国家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差距将逐渐扩大;然后,地区差距将保持稳定;当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地区差距将会趋于缩小。将威氏观点用于中国实际,陆大道等学者认为,中国还处在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国家优先目标应当是谋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这个阶段无法逾越。第三种观点则侧重于公平。与美国学者奥肯(AMOkun)的观点相似。胡鞍钢等人主张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应是两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这样,要牺牲一定的公平和效率。但牺牲公平只是为了提高效率,并不是为了追求这种不公平;同样允许效率损失也只能是为了公平。至于公平和效率之间应该如何靠近公平,应该采用民主原则来确定。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对21世纪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重要意义。,(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除了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外,企业发展与区域发展之间还存在互相矛盾的一面。企业发展追求的是其企业自身的整体利益,该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研究企业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尤其是结合中国国情,对不同类型(外国投资企业、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不同规模(大、中、小)和不同发展方式(自我扩张、兼并、联合等)的企业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一)以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从较广的视野看,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相邻学科相比,理论研究一直为其弱项。在此背景下,不少地理学家只好从相邻学科借来理论,加以修改,以为所用。改变这种“弱中弱”的地位,应是面向21世纪经济地理学教材的主要立足点。经济地理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多由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决定。能否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对相应理论的要求外,研究方法也甚为重要。,(二)以可适用理论为主,在理论和方法的选择上,对研究方法的引入可能争议不大,但理论观点的取舍便值得讨论。如由于中国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历史过程的差异,目前发达国家流行的部分理论、观点并不适用于中国现时的实际。正在工业化进程之中的中国与后工业化(逆工业化)的欧美诸国的不同经济地理格局,必然相应于不同的主导理论。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国际流行理论观点加以选择。本教材在选择经济地理学理论上着重介绍适用于我国目前现时实际和短期将来发展的理论和观点。对这些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主导理论详细介绍,将有助于学生应用。同时,对那些与中国实际有差距,但目前国际学术界的流行理论,或代表某种方向的理论,也作简要介绍,以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发展动向,(三)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特色,数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家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我国的经济地理教材,应积极反映这方面的成果,尤其是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成果。但是,承认中国经济地理学家的重大贡献,并不一定花篇幅详细介绍各主要工作。相反,由于这些成果多在国内发表,信息接近度高,加上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对这些成果可融于相应理论之中加以介绍即可。当然,如果我国学者的工作并不是对他人理论的应用,而是真正的独创,则在教材中也明显体现出来。我们有这样一种假想:要想提出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有影响的理论观点,要么需具特殊的思维方式,要么所研究的对象在国际上十分独特。德国的区位论、法国的增长极理论属于前者;而原苏联的地域综合体则属于后者。我国经济地理研究主题中有许多方面的独特之处;比如,我国世界人口大国与不太富有的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农村工业发展迅速,分布遍及各地,在世界各国罕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十分接近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这些外资对促进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起重要作用,等等。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地位,本教材适当关注了这些独特方面,以引导学生增添从事有关方面研究的兴趣。,(四)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该指导思想是相应于以上假想的另一方面:即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据最近对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教育状况分析,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已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认为“绵羊”式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不利。我国从事地理教育的同行们,多少都会感受到经济地理教学中启发性东西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要花不少时间写课堂笔记,记忆老师课堂讲授内容,以应付考试;不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定理与练习实验区别明显,学生知道如何通过掌握现有知识来攻克未来难关。当然,经济地理学与这些学科不同,但注重理论方法分析,提供案例练习,并列举现有理论方法的不足及继续研究的方向,提倡举一反三的思考,将有利于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本书的结构安排,本书的结构设计首先沿着单区位企业多区位企业跨国企业进行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第二至第六章);之后,从单一企业跳出,研究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七至第九章);再后,从一国内的区域跳出,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至第十二章);最后,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上的一些观点(第十三、第十四章)(图1-4)。全书围绕企业(公司)区位,用去5章篇幅,是全书份量最重的部分。这种用笔,旨在强调企业(公司)的区位和空间组织在经济地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下,只有理解企业(公司)的区位行为,才能真正抓住区域以至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