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523980 上传时间:2019-12-1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8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结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结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束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优秀成份,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张岱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许思园在论中国文化二题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杨宪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一文中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刘纲纪在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中认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个方面。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其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二、中国文化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具体说,就是天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的相类相通。,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春秋繁露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则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与天地如一。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一大特色。以人为本,就是肯定在天地人当中,人是中心;在人与神的关系中,人是本位。,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荀子:“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道德的人本主义,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无论是儒家的“三纲八目”,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这种一道德修养为旨趣的人本主义,可以称之为道德的人本主义。,(三)贵和尚中,中西文化一个重大差异,就是中国文化贵和尚中,西方文化重分别与对抗。,和而不同是和文化的一个特征。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贵和尚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中庸第一章开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四)刚健有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概括和凝练。,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乃,于是)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言,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鞠躬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剑外忽传收蓟j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式的激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