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511540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第十二章,第一节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1、词源:英语中的organization来源于器官organ,因为器官是自成系统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结构。后来又演化为专门之人群,运用于社会管理中。在中国古代,组织一词用来指把丝麻织成布。故有“树桑麻,习组织”的说法。,2、什么是组织?从广义上说,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人体组织等等。,从狭义上讲,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如工厂、机关、学校、医院,各级政府部门、各个层次的经济实体、各个党派和政治团体等等,这些都是组织。,为什么要建立组织?由于个人有所期望,但又无力实现这一期望,往往需要和他人相互依存,相互合作,联合起来,共同行动,创造群体合力。在长期的实践中,使人们有了发展这种合作,增进相互依存关系,并使这种关系科学化、合理化,借以不断提高群体效能的要求和倾向,组织就是人们对于这种要求、倾向的认识和行动的结果。,3、组织的结构特点:(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因此,组织并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也不是有着一定随意性的松散群体,而是一个有着统一意志的严密整体。,著名的组织理论学家维克说:“组成组织的过程其实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组成之后,组织成员必须通过适当而有效的传播和信息交流来维系组织的稳定和发展,达到组织的目标。”,二、组织传播的概念讨论1、组织与传播,研究组织行为的先驱学者巴纳德认为,传播是组织的轴心,在讨论组织理论时,免不了要涉及传播概念。卡兹和坎恩也强调:“传播信息交流及意义的传递,是社会系统及组织的基本要素。”罗杰斯干脆表示: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2.组织传播美国学者戈德哈伯认为:组织传播“系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活动”。国内传播学者郭庆光将组织传播定义为“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长期以来不同学者曾为组织传播下过许多不同的定义,但统合起来可以下列几个共同点:(1)组织传播产生在一复杂开放的系统中,此一系统与其所处之环境会互相影响;(2)组织传播涉及讯息传递的流程、方向、目的与使用之媒介;(3)组织传播牵涉到人的态度、感情、关系与技巧。我们认为,组织传播是组织为达成适应内外环境的目标而进行的讯息传递与理解的互动活动。,三、组织传播的类型和功能(一)组织传播的类型组织传播包含两类:1、组织内传播组织内传播又分为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传播。,组织的内部结构通常由以下因素组成:一定数量的成员有某种活动目标规范性的组织章程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有一定的物质设备,以作为组织活动的场所和工具,(1)组织内传播的渠道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它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传播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组织内部各系统间的信息交流、遵循权力、等级等原则。,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横向传播。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两种。,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是指越过组织内的权力等级和制度限制,自由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信息传播通道。组织成员藉此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的类型:组织内的人际传播渠道。这一渠道包括组织成员个人之间非正式的面对面传播、书面传播、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等。,组织内的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渠道。这一渠道包括自行组织的小组和团体,以及聚餐、出游、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等。,组织内的网络传播渠道。这一渠道包括组织内部的Internet论坛交流和组织成员在Internet中发布的关于组织的信息和展开的交流等。,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的特点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平行、双向的。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参加的组织成员没有地位高低,是平等的,交流多是面对面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信息内容广泛且富人情味。在非正式传播渠道中,传播的信息内容不仅涉及工作而且包括社会内容,比如时事、个人情感、兴趣等等,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的作用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非正式的人及传播,消除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地位差异,以满足员工对于“尊重、归属”等社会需要,进而提高员工对组织的适应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缓释组织内部的冲突。组织冲突表达了组织成员间的不相容性。基于非正式渠道的优势,利用非正式渠道通过充分的信息沟通,有利于以相互协作满足各方需求又能促进组织更好运行的方式解决冲突,进而形成积极健康乐观的良好工作氛围。,有助于组织的成功决策。互动式的非正式渠道的沟通交流,利于对复杂而有深度的问题的阐述。而且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可以获取更丰富、更全面、更生动的信息,有利于决策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能够提高组织传播效率。横向打破组织层级的沟通有利于减少信息在正式传递过程中的过滤,增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组织内传播的效率。,(2)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讯系统,2、组织外传播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都要与其环境联系在一起。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要依赖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这种交换实际包含着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输入,是指组织从环境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手段,一般包括人力、物质、信息三个方面。输出,则是指组织将从外部环境中得到的材料,加工做成产品后,又送回到环境中去。主要是信息输出。,宣传活动就是组织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包括: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二)组织传播的功能组织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减少磨擦,维持和发展组织的生命力,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内传播的功能:思想沟通感情沟通工作沟通(又称角色沟通,如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组织外传播的功能:主义和宗旨的传播发展和扩大组织的传播组织自身形象和政绩的传播,戈哈伯: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第二节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定义1、“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梅尔文德福勒)2、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刘建明),3、大众传播“指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沙莲香)4、“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郭庆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商品化、文化性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5、反馈的弱化强化6、传播的制度化民主化,原有特点,发展趋势,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传播的汪洋大海中,以至于很难设想要是没有传播,我们将怎样生活。”施拉姆,(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监测环境2、社会协调3、传承遗产“外交官、使馆官员和驻外记者是专门研究环境的代表性人物,编辑、新闻工作者和演说家是内部反应的起关联作用的人,家庭和学校里的教育者传递社会遗产。”,(二)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相当于拉氏的“社会协调”。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当于拉氏的“社会遗产传承”。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三)施拉姆的功能观1、社会雷达,监视社会环境2、操纵、管理和规定3、指导和教育4、娱乐(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五)总而言之,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负面功能: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2、如果传播者和传播组织受到不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可能会变为负面功能。,四、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1、大众传播业自身成为非常重要的产业经济部门2、大众传播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3、大众传播业通过广告推动整个经济前行,五、传播的功能与传播的效果之区别,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