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成功培训).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492442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5.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成功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社会心理学(成功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社会心理学(成功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主讲:万家富,第二章社会心理学(1),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整饰第三单元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第三单元社交情绪,第五节态度第一单元态度形成第二单元态度转变第三单元态度测量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第二单元体语沟通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第四单元人际吸引第五单元人际互动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第二单元婚姻第三单元离婚第四单元家庭,目录(36课时),社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诸如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特征。侧重个体生理对外界的反映。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侧重研究个体与群体、社会、文化的关系。,社会心理学,2011年3月11,日本关东发生地震,面对核辐射有可能造成的核污染威胁时,在中国东南一些沿海城市,引发了国人抢盐狂潮。不管盐对于核辐射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人们便一股脑的去抢购。体现了典型的从众心理。,游行队伍从小到大,是社会感染的作用,游行队伍从小到大,是社会感染的作用,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时值七、八月间,骄阳似火,万里无云,士兵们口渴难忍,行军速度明显变慢,体弱的士兵体力不支晕倒在道旁。曹操见状,非常着急,于是他叫来向导,询问附近可有水源?向导说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边,还有不短的路程。曹操沉思一阵之后,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然后很高兴地转过马头对士兵说:“诸位将士,前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红红的,肯定很好吃,我们加快脚步,过了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不禁口舌生津,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许多。(这是暗示的效果),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1875年谢夫勒(德国)提出社会心理学概念1908年罗斯(美国)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麦独孤(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物简介麦独孤,威廉(Mcdougall,William1871-1938)英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创建人,出生英国,卒于美国,1890年毕业于曼切斯特大学,18901894在剑桥大学学医,获学士学位,继而深造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1899年随剑桥人类学探险队前往大洋洲托雷斯海峡列岛考察土著人生活,回国后师从德国G.E.缪勒学习心理实验技术,1900年认伦敦大学讲师,1904年改任牛津大学心理哲学讲师,1920年赴美国哈佛担任心理学教授,因反对机械论心理学,曾长期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论战。1927年任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直至去世。麦独孤对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灵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都有独创性的研究和见解。1905年首创心理学应为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提出以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指出:行为的特征是追求一定的目的,目的受人的本能来策动和维持,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要著作,1908年社会心理学导论、1911年身体与心灵,支持超感官知觉的研究。,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关注个体)弗劳德奥尔波特(18901978):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高尔顿奥尔波特(18971967):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如何受他人和社会情景的影响。采用实验的方法可以进行研究。(为学界suo认可)社会情景的影响有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哥哥: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劳德奥尔波特(FloydHAllport,18901978)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他在4个孩子中排行老三。1919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执教于卡罗来纳大学和锡拉丘兹大学,直到1957年退休。他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促进”概念的提出者,他的第一部著作社会心理学(1924)以实验和研究为基础讨论了群体实验、人格评价、心理学在诸多领域的应用等课题。他的研究还涉及对实验室环境以外宗教、政治、工业和社区诸领域内社会行为的考查。弟弟: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WAllport,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WAllport,18971967),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关注群体和社会)艾尔乌德(1925,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三)介于二者之间的定义潘菽(18971988,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侧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发展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勒温(1936)公式。B=f(P,E)公式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景,f指函数关系。其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认为,凡有心理现象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着心理场,心理场包含着诸多相互依存的要素,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动力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勒温“场效应”。(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三)两者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两者密切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两者的主题都要市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KurtLewin18901947Ifyouwanttrulytounderstandsomething,trytochangeit.勒温(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社会层面(风俗、时尚、国民性),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习题1.F.H.奥尔波特(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B)的学科。”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观念,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习题2.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D)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A.习惯行为B.社会行为C.群体心理D.社会互动,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习题3.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给社会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人的(D)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A.社会认知B.社会心理C.群体活动D.心理现象,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习题4.勒温(1936)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D)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A.他的情绪状态B.他的过去经验C.他的个性特征D.他所处的情境勒温(1936)公式:B=f(P,E)其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情境的函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习题5.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A)的研究内容。、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启蒙期)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制约,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善”,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是改变社会。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形成期)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分析。这一时期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1、达尔文进化论。它使许多心理学家倾向于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本性,并从进化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变化。2、德国民族心理学。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德国民族心理学先后出现了三次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一是拉扎鲁斯等人主编的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出版(1859);二是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1875);三是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冯特,历时20年(19001920)出版了10卷本民族心理学。美国学者萨哈金(1982)指出:“民族心理学所关心的就是社会心理学。”3、法国群众心理学。它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物。在模仿律(1890)中,塔尔德提出用模仿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一书中主张社会不能还原为个体,群体并非个体之和。群体是一种结构形式,能以与构成它的个体不同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列朋的群众心理学(1895)是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高峰。,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二、经验描述阶段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麦独孤,他在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一书中指出“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并提出求食、拒绝、创新、逃避、斗争、性与繁衍、母爱、亲合、控制、服从、创造和建设等十二种本能,认为从这些本能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5、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在梦的解析(1900)、精神分析引论(1917)等书中提出的潜意识(无意识)、性本能,以及本我、自我和超我等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著作还有图腾与禁忌(1913)、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幻觉的未来(1927)、文明及其不满(1930)。尽管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褒贬不一;但他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专著于1908年的分别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冯特(Wilhelm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心理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1889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校长,并曾担任过巴登邦议会下院议员个工会领导人。冯特还继承了赫尔巴特和费希纳的哲学讲座,直到1920年去世。享年88岁。学识渊博,著作丰富。其著作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领域。主要心理学著作有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1856-1862)、关于人类和动物灵魂的演讲录(1863)、生理心理学原理(1873-1874)、心理学大纲(1896)、心理学导论(1911)和民族心理学(10卷,1900-1920)。,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今/确立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和德国莫德。奥尔波特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20世纪30、40年代是社会心理学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这时期出现了许多用实证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名学者:(1)瑟斯顿、李科特。他们在态度测量的研究方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瑟斯顿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的结构,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也叫瑟斯顿量表。李科特对量表进行简化,使态度测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手段。(2)谢里夫:他们通过“游动郊应”研究群体的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变化,发现群体特有的、并为其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方式就是社会规范,它是群体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3)莫里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4)勒温: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二战以后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1、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20世纪4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信仰、偏见、宣传、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2、理论多元化,“小理论”化解释与预测行为。拉扎斯菲尔德对1940年战时美国总统的选举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塞缪尔斯托夫等人通过对美军人员素质和心理状况的调查,提出了“相对剥夺”概念。到了50年代,阿希等人开展了从众的研究;霍夫兰所代表的耶鲁学派,则从战前进行的人类学习的研究转向社会影响、社会劝说以及社会交往的实验研究,对于交往者的可信度、劝说效果的保持,以及首因和近因效应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非常广泛,从社会认知及劝说、合作竞争及冲突、人格与社会行为的关联、领导行为与群体的凝聚力,到组织关系、社会化及亲社会行为等等,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美国达到鼎盛时期。3、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70年代,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使得归因理论成为研究重点。8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保持客观公正,但对反社会的和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应积极干预。)(二)系统性原则(把研究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并用系统的方法。)(三)伦理原则(研究讲究道德,注意保护被试者,对被试者的资料加以保密等。),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二)调查法1、访谈法(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巧)2、问卷法问卷设计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非歧视性原则;(4)非暗示性原则;(5)适度规模原则。,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下面是咨询过程中的一段对话:来访者:我感到他咳嗽是在针对我。咨询家:我知道你的确实是感觉到了,当时你是怎样想的。来访者:我感到很不安,我很在意他的声音,我难受极了。咨询家:你感到很难受,不安,但又无法摆脱,感到很无奈是吗?来访者:是的。不仅如此,我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不进去。咨询家:学习不进去?来访者:我脑海中在他咳嗽时会胡思乱想,认为他可能是恨我,故意的。咨询家:你有什么理由认为他咳嗽就是针对你的呢。来访者:我想可能是我拒绝他的求爱缘故吧?咨询家:现在我们试想一想,他咳嗽是否有别的什么原因?1在上段对话中,咨询员使用了下列哪些提问技术。(A)A开放式提问B闭合式提问C半封闭式提问D反诘式提问2在上段对话中,咨询员使用了下列哪些咨询技术?(ABC)A内容反应B情感反应C重复技术D解释技术,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三)档案研究法档案资料包括调查报告、个人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四)实验法1、基本概念:自变量因变量信度效度2、实验的类型效绩警戒实验。警戒是一种持续性注意,是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使研究结论一般化,也要注意不要任意夸大研究结论的应用范围。,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一)简史(行为主义社会学习论),巴浦洛夫(俄国)华生(美国)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代表,米勒、多拉德班杜拉、沃尔特斯,社会学习论,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1849年9月14日出生于梁赞的一个牧师家庭,1860年进入神学院,1870年改变成为当牧师的初衷,进入圣彼德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获任军事医学院副教授,1890年起成为军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895年起为生理学教授,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主要著作有: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消化腺作用(1902)、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1923)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华生(18781958)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00年获得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就学于杜威、安吉尔、唐纳尔森和洛布,1903年获得该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很快成为比较心理学领域的领导者。1908年转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20年,因桃色事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改行从事广告商业活动,直至1945年退休。但在20世纪20、30年代,他还著书立说宣扬行为主义,做了大量心理学普及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宣布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三个原则:1.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比如观察法;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斯金纳,伯尔赫斯弗雷德里(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1904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从小对动物及人类行为感兴趣,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后上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师从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EG布林。1930年和1931年分别获该校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此后5年时间留任哈佛大学研究员。19361944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1990年8月18日卒于波士顿。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强化程序(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的实验,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艾伯特班杜拉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二)学习的机制三种机制:联想(巴甫洛夫的狗)(经典条件反射。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强化(斯金纳的猫、美国动物士兵)(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奖赏正强化;惩罚负强化。)模仿(儿童的学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熟能生巧鹦鹉学舌,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三)观察学习(班杜拉,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1、注意过程(决定个人在所接触的示范性因素中选择什么,汲取什么。)2、保持过程(模仿发生的前提,主要依赖表象和言语编码两种表征系统。)3、动作再现过程(将已编码的符号表象转译为相应的行为。)4、动机过程(观察向行为转化的动因。)(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1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2社会学习论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3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二、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一)简史创始人:霍曼斯(1950)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艾莫森、蒂博特等,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有如下几个方面:以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以列维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人类学;B.F.Skinner和AlbertBandura的行为心理学;Thibaut和Kelly的社会心理学。,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霍曼斯(1950)和Thibaut及Kelly(1959)验证并精确表达了付出与回报这一对概念,并且分析了它们对人际关系形成的影响;Gouldner在1960年首次将这一行为理论命名为社会交换。Altman和Taylor(1970)进一步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Roloff(1987)运用Gouldner的交换准则提出了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行为公理。,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二、社会交换论(二)、霍曼斯提出了交换理论的几个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的得到相应的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4、剥夺与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他的价值就越小。)5、侵犯与赞同命题(当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者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并有攻击的行为;当个人的行为得到预期的报酬,甚至超过预期值时,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产生赞同的行为。),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三、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校徽是一间学校的代表,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于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的意义。,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三、符号互动论(一)简史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三、符号互动论(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3、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三、符号互动论(三)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散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它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4、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制约。6、身份及其意义存在于互动过程中,是个重要问题。7、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等等。,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精神分析论(一)概述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精神分析论(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经典理论),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精神分析论(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经典理论)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下意识(也称前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精神分析论(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经典理论)2、“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岁半以后)性蕾欲期;(儿童到岁以后,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潜伏期;(青春期)生殖期。(成年人成熟),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精神分析论(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经典理论)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社会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快乐,反而会痛苦。,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精神分析论(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经典理论)4、生本能与死本能(精神活动的能量)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精神分析论(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经典理论)5、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本我存在于潜意识中,是人格的生物面。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作用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其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的作用是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建立人格的基础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自我现实原则人格的执行部分统辖本我与超我超我道德原则(至善原则)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发源于自我,冰山一角,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精神分析论(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经典理论)6、释梦理论7、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精神分析论(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C.Jung),瑞士精神病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借助于象征语言(梦、幻想)而互相交流。精神活动具有力求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的倾向。这个学派认为,帮助病人正确面对其潜意识活动,便可增进内省能力,使精神症状得以缓解。,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精神分析论(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和弗洛伊德在理论体系上有许多不同之处:1、两人皆重视潜意识,但荣格的潜意识范围较广,除包括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婴儿根源外,荣格还强调人格的种族根源。其次,荣格所谓的潜意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弗氏的潜意识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而荣格的潜意识为心理能量及智慧的根源,所以具有积极性。2、荣格对于人类的看法包含目的论和因果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受过去和未来的影响。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过去的影响。3、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生命力的来源。4、弗洛伊德学说过分强调生命中的病理部分和人的缺陷,而荣格则喜欢从一个人的健全方面着手研究。5、按荣格的观点,人具有一种持久、创造的发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此一看法,不同于弗氏无休止地重复本能性目标,直到老死。,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精神分析论(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20世纪30年代,一批德国精神病专家移居美国。他们在精神病的成因的解释中,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成为新精神分析论。)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霍妮批评弗洛伊德的“力必多”说,认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1)学习信任阶段(0-18个月);(2)成为自主者阶段(18月-4岁);(3)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4)变的勤奋阶段(5-11岁);(5)个人同一感阶段(5-11岁);(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7)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及壮年期);(8)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习题,.对一些反社会的和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学咨询师应该(D)。、不用干预、进行一定的引导、进行干预、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7.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C)。A.华生B.勒温C.班杜拉D.奥尔波特,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习题,8.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A)A.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B.联想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C.观察过程、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D.模仿过程、外部强化过程、内部强化过程、巩固过程,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习题,9.“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中的(D)。A.成功命题B.刺激命题C.价值命题D.剥夺-满足命题,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习题,10.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C)。A.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B.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C.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D.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第一节“概述”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习题,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一、社会化概念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如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二、社会化的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产与生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三、社会化的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童年时期),是社会化的基础。2、本能能力(大脑,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四、社会化的载体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分类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个体掌握语言后,才能接受社会习俗和态度,并以次塑造人格。语言中蕴涵的知识、规范、观念必然会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2、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性别角色社会化基本是随文化而异的。3、道德社会化: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美国学者R.赫什等人提出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这种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第二、对道德问题做出判断。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时常是互相冲突的,对道德问题作出的不同判断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第三,行动,即在个人关心他人和做出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4、政治社会化: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其目的是将个体培养和训练成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1.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为(B)的过程。A.成年人B.社会人C.心理健全的人D.合格社会成员,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习题,2.对再社会化正确的理解是(B、D)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B.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C.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D.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习题,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演戏和表现自己,把握自我形象,达到一定目的。),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如父母)和成就角色(如教师-靠个人努力获得的角色)(二)、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如公务员、军警-自由度小)和开放型角色(如朋友-自由度大)(三)、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如企业家-追求效益)和表现型角色(如学者-表现价值观)(四)、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如演员-自觉扮演)和不自觉角色(如性别-不自觉的,以行为习惯行事),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三、角色扮演过程:1、角色期待(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2、角色领悟(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3、角色实践(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四、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和角色。角色间冲突例如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权威角色?朋友角色?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例如教师,国家要求提到学生素质,家长要求提高升学率。2、角色不清个体或公众对角色认识不清楚。个体占着位置,但做着似乎与角色不符的事情。3、角色中断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例如老干部刚退下来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4、角色失败角色扮演不得不推出舞台,例如官员渎职下台。,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习题,3.角色扮演过程包含(ACD)等要素。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领悟D.角色实践多选题,4.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D)。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习题,5.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A)。A.角色间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内冲突D.角色失败,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习题,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一、自我(19世纪末,美国詹姆斯对此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识。主我与客我:是詹姆斯的自我概念,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观经验;后者是认识的对象,是经验的内容。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我”自己的。(二)自我的结构(有五个层面)1、物质自我:其它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身体的层面。2、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3、社会自我: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4、理想自我:个体期望自己是怎样的人。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一、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行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行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生理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识。出生8个月3岁。)2、社会自我(个体逐渐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不断按社会期待调整自己。3岁13、14岁。)3、心理自我(个体能逐渐按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青春期成年。)(五)自我概念的测量(高顿-“我是谁”,要求被试者在六七分钟内写出十五个“我是谁”的叙述句。),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二)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观的。)2、主观性(身份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因而具有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三、自尊(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二)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亲子行为可培养孩子自尊。)2、行动表现的反馈(成功行为可提高自尊。)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断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使个体处于合适的位置回增加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尊重爱和归属安全生理,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习题,6.关于自我,说法(ABC)是正确的。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多选题,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习题,.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C)。A.主我B.客我C.镜我D.社会自我单选题,8.关于身份,说法(ABCD)是正确的。A.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B.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C.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D.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多选题,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习题,9.关于自尊,说法(ABC)是正确的。A.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B.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C.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D.自尊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心”多选题,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习题,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由各种社会信息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二、社会知觉的范围(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四)对行为原因的认识,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用“图式”来解释(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新事件输入,对此事件有无主动图式?,产生推理存储事件存储推理,长时记忆,关于事件输出信息,寻找相应的图式,图式是否存在,创新图式,没有,否,是,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自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物以类聚、情人眼里出西施)(三)认知者的情绪(惺惺相惜、执手相看泪眼),1.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A)的知觉。A.自己B.社会C.自然D.环境单选题,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习题,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A)。A.图式B.框架C.核心知识D.内隐知识单选题,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习题,3.(C)是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A.自我知觉B.自我概念C.自我评定D.自我图式单选题,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习题,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管理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也较大,称为近因效应。(二)光环效应: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三)刻版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版印象。,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管理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印象形成最终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感情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1、加法模式;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