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Socialization.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492118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化(Socialization.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社会化(Socialization.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社会化(Socialization.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社会化(Socialization),一、什么是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三、社会化的条件四、社会化的过程五、社会化的主体六、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的理论,核心概念:初始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镜中我”本章重点:社会化的两个阶段和三种形式;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社会化主体(机构)的作用;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个维度,黄荣华15337236107huangronghua365,一、什么是社会化,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成长都是同社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案例:狼孩,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狼洞中发现了两个女孩,年龄分别大约8岁(取名玛拉)、1岁半。不久,小女孩死于疾病。玛拉的行为和狼一样,喜食生肉,步辨冷热,日间睡觉,夜晚起来乱走,眼睛发亮,声如狼嚎,不愿意穿衣,没有羞耻感。到15岁时,才认识45个字。,案例:与世隔绝的儿童,1940年,美国发现了一个在极度隔绝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安娜。安娜是个私生子,出生后其母便将其藏在一间房子里,不与人接触。安娜被发现时,已经6岁半了,当时不会走路、说话、自己吃饭,不会保持自己的个人卫生,没有任何情感表达,对人十分冷漠。安娜被发现后,先被送到一个智残儿童之家,而后又被送到一所育婴所,到她11岁去世的时候,她已经开始学会说话。,案例;与世隔绝的儿童,20世纪70-80年代,中国江苏南京铁路局个人马超由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刺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他担心自己的3个孩子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1989年人们发现了这一情况,当时,其大女儿19岁,二女儿15岁,最小的儿子11岁,但是他们的智力年龄经过测试分别只有5岁、3岁、1岁。,“社会化”实际上是社会学研究社会的逻辑起点。可以这样来认识个体社会化与其他社会学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个体只有通过能动地接受、适应社会中既有的“文化”,即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互动,从而结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第142页社会化即是不断获得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过程。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第2版),第46页。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83页。,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2、接受和适应社会规范3、认识和培养特定的社会角色4、确立生活目标5、形成自我与个性(或人格),三、社会化的条件(个体的生物遗传条件),1、思维能力2、语言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四、社会化的过程,(一)基本社会化(初始社会化primarysocialization)婴幼儿和青少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前)(二)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socialization)成年和老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后)(三)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婴幼儿、青少年特别是成年以后的阶段),(一)基本社会化(初始社会化primarysocialization),1、儿童期2、青少年期,1、儿童期,儿童社会化的特征0-6岁:主要由家庭承担教化任务,父母训练儿童适当的行为规范,以使之逐渐合乎社会标准。托儿所、幼儿园老师、同伴也有重要影响。6岁-:学校和朋友开始成为他们主要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课程学习成为主要活动。在此阶段,游戏就得与课程同等重要,并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青少年期,(1)生理及心理特征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成人感与幼稚性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高傲和自卑,(2)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青少年与家庭的关系的变化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宏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扩大(3)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社会化的课题,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将青年社会化的课题概括为10个方面:学习与同龄男女进行交际的新方式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机体从父母和其他人那里独立地体验情绪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准备选择职业做结婚与组织家庭的准备发展作为一个市民的必要的知识与态度寻求完全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为学习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与伦理体系,(二)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socialization)成年和老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后),1、成年期2、老年期,1、成年期,(1)成人阶段的特性成年期以40岁分界。40岁以前身体各项机能优良、抗病能力强、体力精力充沛、生殖能力旺盛,是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40岁以后,生理状况开始衰退。40岁前,进行了多种角色的转型,拥有了新的身份和地位,开始真正承担责任和义务,并体现出符合其身份的社会行为。40岁后,情感趋于深沉稳定;婚姻更加务实;事实成败的关键期。,(2)成年期的问题,成年期需完成诸多人生任务,如果完成得不圆满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婚姻问题和就业问题。,2、老年期,(1)老年阶段的特性生理衰退越来越显著角色发生多角度改变智力下降人格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趋于保守回忆往事(2)老年期的问题:经济收入减少;情感生活弱化;各类疾病增加,(三)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婴幼儿、青少年特别是成年以后的阶段),再社会化个体从一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生活方式急剧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分为主动型、被动型两种。主动再社会化包括:个体承担地位更高的社会角色后进行的再社会化和个体移居或客居文化模式很不相同的他乡后进行的再社会化被动再社会化包括:个体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后不得不进行的再社会化和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而被社会强制进行的再社会化,五、社会化的主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工作单位,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未成年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实现的。这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二是子女对父母的模仿。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专制型、放任型、宠爱型、民主型,学校,有史以来,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儿童社会化主体是学校。学校是唯一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学校中全面、系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2)较之家庭,学校更加有计划、有意识地促使儿童参加范围更大的集体生活,使他们得到有益于身心发展的集体锻炼;(3)儿童在学校中学习的社会角色比在家中所学而言要更多地面向广大社会(4)儿童在学校首先接受了与他人相比较的系统评价(老师表扬、批评)(5)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也反映了学生在社会中的进展情况教师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化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罗森塔尔效应”,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长生积极还是消极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工作单位,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3)在工作单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大众传播媒介互联网,六、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的理论,查尔斯库利:镜中我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让皮亚杰:认知发展,查尔斯库利:镜中我,“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1864-1929)提出的,又翻译为“镜中之我”、“镜中自我”、“镜映自我”。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都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作为社会的产物,自我的出现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扮演/借用(roletaking),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是与库利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美国社会科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代表作心灵、自我与社会主要观点:(1)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2)自我是“主我I”和“客我Me”的统一体(3)内化社会期待: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的基础。,“主我I”和“客我Me”,米德认为,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的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他把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主我”又称“自然我”,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饥饿、感到痛苦、感到压抑、感到快乐、感到需要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的那部分。“主我”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一时冲动的、非社会化的自我“客我”又称“社会我”,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客我”是意识到了社会的规范。价值和要求的社会化的自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大师,提出了关于意识和无意识、压抑和反抗、梦的解析、性冲动或性本能、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格结构等一系列理论。弗洛伊德被视为最深刻、最具独创性、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人类认识自己的历史征途上,独辟蹊径,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也称为心理分析),发动了精神分析运动,他因此被西方许多专家、学者誉为“心灵世界的哥伦布”或“精神领域的达尔文”。弗洛伊德的名著很多,如歇斯底里研究(1895年)、梦的解析(1899年)、精神分析引论(1910年)、图腾与禁忌(1913年)等,其中,歇斯底里研究和梦的解析分别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和完成。虽然弗洛伊德不是社会学家,但他的许多著作和观点被社会学界、社会心理学界广泛引用。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指出,如果不提弗洛伊德的著作,“那么任何关于社会化的讨论就是不全面的。”,1、人类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都是无意识的,2、个人的性冲动、性本能与社会的引导和压制,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某些基本的驱动或冲动、本能,比如侵犯行为方面的冲动,尤其突出的是性冲动、性本能。弗洛伊德经常用“力比多”(libido,可以译为“原欲”或“性力”)一词,它主要就是指行的本能冲动“力比多”是人的一切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及能量源泉。需要注意的是,在弗洛伊德那里,“性”这一概念,不仅指生殖方面,还泛指人的所有快感弗洛伊德根据人从婴儿到成年快感区的转移,把“力比多”对人格的影响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阶段(出生大约1.5岁);肛门阶段(1.5岁3岁);男性器官崇拜阶段(35岁);性潜伏阶段(512岁);青春期阶段(1218岁)库利和米德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而弗洛伊德看到的则是这两者之间更为基本的是冲突。他论证说:人生来就具有的侵犯行为方面的冲动、本能,尤其是性冲动、性本能,对社会秩序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为了维持基本的秩序,社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个人,对个人的冲动和本能加以引导和压制,使其能被社会所接受不过这种方法常常会导致个人产生精神疾患或个性反常。因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互相冲突的,二者之间总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3、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这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行事,一味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要被压制,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成的,受“现实原则”支配。即:理智地试图在社会现实环境的容忍限度与个体的本能冲动之间求得平衡。“超我”是指人的心理中代表社会力量的一种趋向,即平常所说的“良心”、“理性”,它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超我”评价是非善恶,以“至善原则”为宗旨。,皮亚杰的道德社会化理论,目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道德社会化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80)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1927-)进一步发展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社会化理论的核心是,儿童的社会化(包括道德发展在内)是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并行不悖的过程,儿童的道德判断会随着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改变和提高。皮亚杰重视道德动机、道德判断、道德自律等认知成份的作用,要求教育工作者严格按照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来对个体进行道德教化。,皮亚杰通过对儿童们对两难问题的回答的研究,发现他们的道德社会化要经历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以7、8岁为界),从前一阶段到后一个阶段,表现出以下变动:(1)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有针对性地采取惩罚方式。,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个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