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市场经济复习.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491034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7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课程-市场经济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研究生课程-市场经济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研究生课程-市场经济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讲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理论:三种战略二、实践:建国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演变三、结论和启示,一、理论: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依据:(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理论(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适用对象: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依据:(1)区域分工理论(2)增长极理论(3)梯度推移理论(4)优区位开发理论(5)地区发展阶段理论适用对象:建立起工业体系,但经济活力不足,经济总量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3.协调发展战略理论依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有增长无发展理论适用对象: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发展出现阻碍性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二、实践:建国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四个阶段:19491978:平衡发展战略19781990:非均衡发展战略19902002:协调发展战略2002:统筹发展战略,(一)第一阶段:平衡发展阶段,1.时代背景强化国防的需要改变原有生产力布局的需要赶超战略的需要2.发展目标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构建社会主义工业体系3.战略效果正:解决了我国当时对工农业发展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形成了自力更生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反:整体发展速度迟缓,效率低下,平衡难以为继。,(二)第二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1.时代背景国内环境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变化2.发展目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增长。3.战略效果正: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发挥了地区比较优势,区域经济和总体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反: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对国家和地区发展产生了约束,也诱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三)第三阶段:协调发展战略,1.形成背景邓小平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的思想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反思2.发展目标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关系,在保持东部地区经济和总体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3.战略效果正: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反:投资于西部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比较低,西部地区开发注入巨额资金的必然性和国家资金的相对稀缺性产生了矛盾。,(四)第四阶段:统筹发展战略,1.形成背景西部开发自身面临问题国内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新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启示(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集群理论)2.发展目标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3.战略部署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三、结论和启示,(一)对发展战略的再认识平衡非均衡协调统筹1.共性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是一个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在战略目标、战略原则和战略的推行上有共性。2.特性(见表格),(二)启示1.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2.要加强制度建设3.坚持科学发展观,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表现与影响二、对外开放的政策演变和意义三、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四、推进走出去战略五、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第八讲WTO、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表现与影响(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实质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突破国家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的过程,是减少乃至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2.经济全球化实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的全球化;2.金融的全球化;3.生产的全球化。,(三)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1.二重性经济的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过程;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过程。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3.应对经济全球化,二、对外开放的政策演变和意义,(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对外交往的限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1)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3)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起,到199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成为全国开放的重点;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世纪末,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发展全面推进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我国的对外开放在新世纪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是我国全面参加经济全球化的阶段。,关于WTO(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一)从GATT到WTO布雷顿森林体系(TheBrettonWoodsInstitutions)世界银行(WorldBank)、国际货币基金(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国际贸易组织(InternationalTradeOrganization,ITO)关税暨贸易总协议(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GATT)世界贸易组织协议(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二)WTO与GATT的区别,三、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之一,利用外资分为利用间接投资和利用直接投资两大类。前者主要是举借外债,后者主要是外商投资办企业,包括举办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吸收外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发展。,(一)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的意义“走出去”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地开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好和更多地利用国外一切可能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二)从“走出去”的实践看,对外经济合作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的格局(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第二,投资方式多样化,层次渐次提高。第三,对外承包工程大型项目增加,劳务合作稳步发展。第四,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取得进展。第五,涌现出一批跨国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四、推进走出去战略,五、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一)经济安全的内涵与表现1.经济安全的内涵所谓经济安全,即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本国根本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或威胁。2.对外开放可能导致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跨国公司第二,在对外贸易方面第三,在利用外资方面第四,金融领域,(二)应对经济安全的原则与策略,1.原则(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2.对策,一、历史经验二、当前的改革三、改革的深化,第九讲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一、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一)六次革命1.土地革命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3.城市革命4.市场革命5.产权革命6.政治革命,二)成就与经验1.成就巨大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经验1)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2)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二、对当前农村改革的定位,一)三个“进入”我国总体上1.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3.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二)“三个作为”1.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2.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3.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三、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两个制度性改革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个毫不动摇”“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1.“毫不动摇”,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2.“一个长久不变”,就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3.“两个转变”,就是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立“两个市场”,保障“两个权益”,实行“两个最严格制度”1.“两个市场”,就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2.“两个权益”,就是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和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这一方面表明承包地、宅基地等农民的财产权将得到更好保护;另一方面说明农村土地、宅基地的市场要素属性也将被激活。3.“两个最严格制度”,就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