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490797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2,科学技术的功能,一、科学技术是变革自然的锐利武器(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建设)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变革了生产力三要素:(1)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科学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提高了劳动者技能。(2)科学技术更新了劳动工具。劳动工具的进步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过去没有机器,以后有蒸汽机和电动机。过去的机器只有三部分,工具器、传动机、动力机,现在是四部分,增加了控制机,机器系统自动化。(3)科学技术拓宽了劳动对象,天然自然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们加工改造的对象,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大大扩展了劳动对象。2、科学技术整合、协调生产力各个要素,使生产力系统整体功能提高。,3,二、科学技术是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1、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自古以来,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经验思维、机械分析思维、系统分析辨证综合思维。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是跟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相一致。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经验思维。近代牛顿力学规范形成以后,人们是思维方式是机械思维。科学大发展以后,思维方式变革,进入系统思维时代。,4,2、科学技术是破除迷信的有利武器。,宗教迷信是以歪曲、颠倒的形式放映现实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根源是愚昧、无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现象背后的秘密,神怪就没有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5,3、科技推动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更新,(1)科技促进伦理道德观念的进步表兄妹婚配人体解剖和捐献器官试管婴儿借子宫生子不育者人工受精安乐死,6,4、科技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科技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更新和发展。科学本身就是知识,知识增长,教育内容更新。科技为教育提供各种新手段、新工具。在文化生活中,科技使内容更新、手段现代化。,7,5、科学精神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求实、严谨、创新八个字。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科学精神将日益渗透进社会大众的精神结构之中,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8,三、科技是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马克思的名言: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上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力量。我们说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或迟或早要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所以说科学技术改变生产力的性质。2、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以生产力相适应,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就要改变。生产力改变最终由科学技术决定,所以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改变。3、科学技术通过生产方式改变社会形态。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科学技术革命的力量是深层次。,9,第三篇技术观,10,第三篇技术观一、技术的性质和特征二、技术的分类三、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四、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11,一、技术的性质和特征(一)科学技术的性质1.技术的定义: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综合。包括生产工具、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方法等。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12,2.技术的本质: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三个要素,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13,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14,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15,(二)科学技术的特征1.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属性:指人们在运用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要符合科学。社会属性:技术发展是由社会需要所推动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16,2.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根据现代技术含义,技术既含有物质因素,表现为有形的机器设备、实体物质、劳动工具等;又含有精神因素,表现为无形的知识、经验、智力,乃至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技术是人工发明的,是在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17,3.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使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然而,仅仅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功能,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18,4.跃迁性和累计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19,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又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和特性。1.系统性与整体性。任何一项实用技术,特别是生产技术,都是由一系列生产过程一环紧扣一环组成的技术系统。2.综合性与集成性。许多现代化的成套技术,已发展成为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特色的工程技术“综合集成技术”。3.通用性与适用性。4.依存性与连锁性。在许多情况下,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并在生产过程中得以应用,必须以另一种技术的存在为前提,否则该技术就难以实现。而出现一项新技术,又常能引起一系列新技术的连锁出现。5.先进性与经济性。采用一种先进技术,不仅要考虑其技术上是否先进,当时当地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还要从经济上考虑企业和消费者能否承受,是否合算,有没有市场前景。,20,二、技术的分类1.按照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进行技术分类人类的活动领域不外乎三大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认识和控制人类自身的活动。由此所有的技术都可分为三大类,即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人类自身的技术。2.按照基本运动形式进行分类可把技术分为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在上述技术的类别中,自然技术与生产技术占据着特殊地位,有必要进行详细分类。(P228),21,三、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侧重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技术的目的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功利性。2.科学与技术任务不同。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活动中,科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3.科学与技术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将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一种定论,使其简洁明了。技术由单一到多样,它将某一种科学知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工艺手段,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22,4.选题方向不同。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多种科学假说争鸣等科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中去寻找、发现和选择研究的课题。目的是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要求具有理论学术意义,但不能要求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立见成效。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实际需要中发现和选择所研究的课题,要求能付诸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5.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主要是科学发现、科学预见、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它更多地表现为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其成果形式有技术样品、模型、技术规程、设计图纸等。,23,6.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进行价值性评价。科学的任务是研究解决某个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要求有所发现,从而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评价标准主要是判断真假问题。技术的任务是研究解决人们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要求有所发明或有所创新。它的成功与否往往要受到多种相关因素的制约,除受资源、环境、地域、社会、经济、法律等制约因素制约外,还要接受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评价。7.管理方式不同。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实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科学是无国界的,他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技术是由国家专利部门通过专利法来实施的,这种管理是严格的、在一定时期是保密的。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许可时不能够输出的。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露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的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24,8.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科学家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活跃的理论思维,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长于推理,甘于寂寞,专心致志,默默无闻地去做学问、做实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而技术专家除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灵通的信息来源,丰富的实践经验,顽强的攻关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25,(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科学向技术的转化:科学规律、科学原理通过应用研究转化为技术原理,并为技术发明提供直接的理论要素和方法原则。科学实验研究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和模型,可以直接成为技术发明、技术创造的起点。技术向科学的转化:技术原理和生产技术经验、方法等也可以转化为科学知识、科学原理。,26,2.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技术对科学的推动作用:社会生产技术对科学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技术的新发展为科学前沿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在理论上的突破为技术发展提供前提和开辟新的广阔领域,即表现为科学对技术的定向作用和先导作用。科学研究对实验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27,3.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与技术的职能分工是相对的,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是科学原理的载体,而科学的观念、理论同时又构成技术的理论要素和指导思想。科学需要技术支援、应用和促进,技术需要科学指导、论证和带动。二者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28,四、人类历史上的科学与技术革命(一)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我们有必要对这两种革命分别予以讨论1.科学与科学革命从所实现的功能的意义上来看,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它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为什么”等方面的问题。科学革命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方式上的飞跃性变革,或者说是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根本性转折。通常,科学革命可以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成立:一是指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科学理论范式的整体性变化,亦即新的科学理论范式从根本上取代旧的科学理论范式的范式更替性变革;二是指新的科学理论范式的产生限定了旧的科学理论范式的适域,导致了科学领域的整体性的重新分割,这便是领域分割式的科学革命。,29,2.技术与技术革命从所实现的功能的意义上来看,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它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等方面的问题。技术革命指的是人们改造世界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引起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并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条件。一般地说,只有世界性的技术突破才能称作技术革命,而局部性、一般性的技术进展则只称之为技术革新。,30,(二)近现代曾发生过的三次科技革命1.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1)文艺复兴与第一次科学革命第一次科学革命大致产生于16世纪中叶,而第一次科学革命的缘起则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甚至更早。在第一次科学革命的过程中,除了其核心成果经典力学的建立之外,在科学上还有一系列重要的进展。这些重要的进展主要包括生理学中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光学方面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牛顿的看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微粒说)的提出;化学中对燃素说的否定和对多种元素的发现;生物学中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的建立等。,31,(2)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它的产生深受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近代西方的工业革命。这次技术革命直接受益于机械力学的成果,并促进了热机理论以及热力学的发展。由蒸汽驱动的在工业上广泛应用的动力机的发明和不断改进,是第一次技术革命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核心成果蒸汽动力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得蒸汽动力在19世纪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人类因此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32,(2)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科学革命两者的时间间隔远小于第一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这也反映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第二次技术革命主要与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核心成果,即电磁理论密切相关。一方面,电磁理论的产生在更大程度上依赖的是科学实验,而不是直接的生产实践,这些新的实验及其设备的设计本身就体现了技术上的进步;另一方面,电磁理论的重大进展又直接地引发了与电磁相关的技术上的革命性的进展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最重要的基础性的物化成果是电池、发电机、电动机、电磁铁和变压器等,而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上,在此基础上,一系列重要的公用和家用电器如电报、电话、雷达、电灯、收音机、电视机、电冰箱等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电磁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就是工业文明的电力时代。,33,3.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到高峰,形成了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社会生产逐步实现自动化4.当代技术革命(1)当代技术革命的内容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34,(2)21世纪主导技术,1.信息技术2.生物技术3.新材料技术4.新能源技术5.新制造加工技术,35,第二节当代技术发展的特点1.科学进步成为成为技术发展的先导2.科学研究更多地体现出技术活动的特点3.科学技术一体化特征日趋明显4.不断高涨的消费需求刺激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思考题?,36,第三节高技术,一、现代高技术的概念和特征1.高技术的概念核心内容与高科技和高新技术的区别发展变化,37,2.高技术的体征,首先,又搞创新性特征其次,具有强战略性特征第三,具有高渗透性的特征第四,具有高智能性特征,38,二、现代高技术的发展趋势,1.高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2.高技术将进一步改善人类的社会生活,39,三、高技术与产业化,1.高技术产业的概念与特征概念高技术的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技术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特征,40,2.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新材料产业超导体产业智能机械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41,3.我国的高技术产业,863计划863计划的成果,42,提议863计划的四位科学家,43,嫦娥一号卫星,44,45,46,47,48,49,07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50,1.马里奥卡佩基,51,卡佩基1937年出生在意大利,后获得美国国籍。卡佩基196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他除了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工作外,还担任犹他大学人类遗传学和生物学教授。卡佩基因在“基因靶向”技术的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而成名。,52,2.奥利弗史密斯,53,史密斯1925年出生在英国,后获得美国国籍。史密斯1951年获得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如今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工作。他一开始主要进行胰岛素的研究工作,后转入分子生物学领域。在差不多60岁时,他开发出了可关闭活体内特定基因的技术。史密斯和卡佩基几乎同时对“基因靶向”技术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这一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培育出拥有特定变异基因的小鼠。,54,3.马丁埃文斯,55,埃文斯1941年出生在英国,1963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学习,获得解剖学和胚胎学博士学位。1978年,他返回剑桥大学工作。3年后,他和同事从小鼠胚胎中第一次成功分离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这为“基因靶向”技术提供了施展本领的空间。如今,埃文斯在英国加的夫大学担任哺乳动物遗传学教授。,56,“基因靶向”技术,也通常被称作基因敲除。“基因靶向”技术利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在“基因靶向”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可以使实验鼠体内的一些“不活跃”基因失去作用,从而发现这些基因的实际功能。科学家希望借此发现人类一些疑难杂症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原因,并最终找到治疗途径。目前,“基因靶向”已被应用于对囊肿性纤维化、心脏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和癌症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