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策略研究论文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49015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策略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策略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策略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 校 教 师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 有 效 策 略 研 究 论 文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基础,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成果,借鉴人的激励理论,把握不同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需求方面的显著差异和时代特征,进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以转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前提,以探寻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科学路径为着力点的有效策略。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转变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高度,深入理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必须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必须从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高度,深入理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必须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高校改革的高度,深入理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适应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和人际关系功利化的社会存在,实现教育理念的四种转变,构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与新形态,才能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一)由客体性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客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传统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一般是这样的。遗憾的是,高校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并不是始终按照我们的逻辑行事的,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也不是预设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无法回避市场经济的制约与冲击,对此我们应切实转变过去客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理论启示我们,教师对周围人、事物的观点、看法、喜好是不断变化着的,只有实现教师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即把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校教师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由被动接受向自我教育转变,受教育的人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入脑、入心。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一是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按照主体的需要和意志主动地、能动地、有目的地改造客体使之适合人的目的与需要的一种特性。二是必须从尊重教师的个性出发,唤起教师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主体的潜能,实现科学培养和人文培养相结合,指导人们融洽地相处,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促进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二)由认识世界向改变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现阶段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不仅要引导高校教师建构独立的个体人格,而且要培养教师社会性的现代公民人格,也就是要促进教师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之间求得平衡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时期,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向改变世界的理念转变,需要坚持人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类价值的统一:一是要使高校教师正确对待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实现人的自身生活方式的转变;二是要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关注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既强调教师的责任、贡献,又要把教师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三是确立教师在高校办学的主导作用,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学校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对涉及教师的重要改革方案、重要政策的调整,要发挥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实现教授治学,尊重和保护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四是充分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激发高校教师改变世界的创造力。(三)由现实性向前瞻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点,离开了人的现实发展,追求空泛的理想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脱离实际。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向前瞻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一是要善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力求从观念、内容、手段、载体和机制等方面求新求变;二是适应高校发展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新要求,探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路径,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应变能力,使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依靠人、发展人;三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效仿古人,力求达到“圣化”的程度,特别是要针对当前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出现的“超前性、多元性、功利性”等特点,走出大学校园的“小天地”,深入到社会和教师家庭,进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四是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着力研究教师的现实目标与长远目标、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教师的政治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引导广大教师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又要结合教师的职业要求、道德规范,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四)由普遍性向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向差异性转变:一是要真正了解和掌握高校教师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化外显过程,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帮助教师学会共同生活;二是要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出发,帮助教师学会生存;三是要针对教师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社区共建、志愿者等活动及参与公益事业,在参观、座谈、调研等社会实践中增长才识、磨砺品格,提高教师对社会发展的认同感;四是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要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了解不同教师要满足的是什么需要。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路径(一)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选择。1、政治层面:坚定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高校教师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和实现机制,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第一,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帮助高校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要从问题入手,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加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改革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第四,要形成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提高高校教师理论学习的自觉性;要加强自学、讨论、调查等多种环节的综合运用,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2、精神层面:尊重高校教师的人格尊严。我们要及时针对网络负面信息、网络精神空虚、网络虚拟空间的现象和行为,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建立红色网站、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弘扬先进文化,引导网络舆论;要积极利用网络互动平台,掌握教师的真实想法,做到网上和网下相结合,使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学校、社会、网络三位一体。3、思想层面:提高高校教师的思维能力。第一,要拓展高校教师的思维视角。我们要注重从教师的有效需求、兴趣、特长等方面出发,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认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好教师个人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使高校教师成为“思考的人”。第二,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思故我在。”这就需要我们注重从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出发,帮助广大教师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逆境和顺境,形成正确的逻辑判断,找出自身需要努力的方向。第三,要启迪高校教师的思想和心灵。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要通过“理论导引事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用事实说话,用真理的力量启迪和引导教师,把教师的好奇心激发出来,调动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道德层面: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第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特别是当前形势下,要提高教师的精神文化追求,使教师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第二,要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高校教师的独立人格。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只有从社会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性、实践的广泛性和个人需要的多元性,来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培养教师的独立人格。第三,要通过网络阵地建设,构建网上精神家园。5、心理层面:加强高校教师的心理保健。从目前情况看,困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最主要问题是评职晋级问题。第一,要及时了解教师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根据教师的发展目标,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激励,解决教师动力和信心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成功欲望和提振信心。第二,要提高教师的满意率。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努力工作,创造出第一流的工作成绩。第三,激励教师提倡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强化教师认为有利的行为,来影响高校教师的活动。(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策略1、抓住优势需要,激发成就需要,对高校教师实施有效激励。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求我们结合高校教师职业的特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对高校教师实施有效的激励。第一,从实际情况看,人在某一时期只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其它需要处于从属地位。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根据不同高校、不同层次水平教师的占主要地位的优势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第二,在满足高校教师合理的物质需要基础上,更应注重提升其需要层次,激发其成就需要。第三,广大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不断追求新知,谋求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创造条件,积极满足和激发教师的成就需要。一是可以运用各种竞赛,激励教师不断进取。要重视教学一线教师的发展,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通过教学大赛、教学观摩等形式使一些默默无闻工作在教学岗位的教师脱颖而出,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保持适度的压力,成为激励教师的有效手段;二是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学校的民主管理。高校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不仅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更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2、坚持内外结合,对高校教师实行双因素激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启示我们,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必要的,但是有限的,是不持久的。要真正有效地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考虑那些内部因素。第一,在满足高校教师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第二,创设良好的学术氛围,满足教师对学术权力的需要。高校应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良好学术环境,重视学术环境的创造以及对学术成果的奖励,满足他们高层次的需求。第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变物质激励为精神激励。高校必须坚持效率优先、优劳优酬、科学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继续深化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将分配制度的标准进一步细化,有了明确的公平的标准,教师就会在了解标准之后努力工作,争取获得更高水平的津贴等级。3、坚持竞争与稳定相结合,保证高校教师奖励的公平合理,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一,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每个人不仅关心自己因努力所得的绝对报酬,而且还关心组织中他人的报酬与自己比较后的感受。作为高校领导、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制定和实行岗位津贴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公平和公正。第二,开放、民主、和谐宽容和鼓励竞争的组织气氛,有助于激发成员的创造性。高校要从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提高教师的满意度。一是要建立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对学校、单位的工作提出建议,并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二是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奖罚分明;三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包括分配的公平、考评的公平、制度的公平、领导的公平、为教师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等等;四是高校在强调竞争强调流动的同时,还应建立一定稳定机制。4、根据不同高校教师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特点,对高校教师实行权变激励。第一,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工作只有了解人的个性差异,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收到好的绩效。第二,针对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一是高校要按需设岗,择优聘任,为教师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使岗位本身具有科学性和竞争性,激励教师为争取到自己理想的岗位而努力工作;二是高校要根据目标设置理论和期望理论,科学、合理地设置不同岗位的目标,增加目标效价的综合值,使目标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三是高校要科学考评,及时反馈,做出相应地调整。在一段时间内,岗位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岗位上任职的人员却是流动的,待遇也仅在聘用期内适用,这克服了以往人事制度的弊端;四是不同的时期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其激励措施也应有所不同。5、运用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提高高校教师激励水平。第一,可以通过提高效价,提高激励水平。如何提高效价来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至少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内在奖酬的吸引力,可以通过工作本身,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或其他较高层次成长需要;二是提高外在奖酬,如工资、提升等由学校控制的奖酬的吸引力,增加高校教师的满意感。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提高广大教师对所从事工作价值的认识程度,感到自己是在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积极影响的工作,激发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奖酬也应多样化,做到因人而异。第二,通过树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提高激励水平。设定恰当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第三,可以通过提高期望值,提高激励水平。一是提高完成任务,达成一定绩效的期望值。二是提高从绩效到奖酬的期望值。三是通过提高教师公平感,从而提高激励水平。6、依据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提高高校教师内外激励水平。第一,提高对高校教师外激励的水平。一是提高高校教师对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期望值,这是外激励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有把握完成任务后,才可能取得其想要获得的外部奖酬;二是增强高校教师对完成任务后取得奖酬的可靠性,有助于提高外激励的水平。提高外部奖酬的效价,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外部奖励制度,应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专业、不同高校教师的个性差异、认知差异、需要差异,采取因人而异的奖酬方式。第二,提高高校教师内激励的水平。一是提高教师内酬效价,如工作的多样化,提供学习的机会,提供交往的机会,发挥个体兴趣等;二是提高高校教师对完成任务的效价,如提高教师对自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等;三是将内部和外部激励紧密联系起来。以内激励为主并采取适当外激励方式,处理好二者关系,提高激励水平。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选择以上激励策略时,需要遵循系统开放、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目标一致、正负激励相统一和反馈原则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