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电大《社会学概论》小抄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34341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电大《社会学概论》小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年电大《社会学概论》小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年电大《社会学概论》小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 C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证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陈千秋5、理论社会学又称( A ) 。A纯粹社会学 B、经验社会学 C、应用社会学 D、教育社会学6、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7、需要层次论是( D )初次提出的。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8、 “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与爱的 D、自尊的9、 “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 B )A、安全的 B、归属与爱的 C、自尊的 D、自我实现的10、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C ) 。A、阶级性 B、客观现实性 C、社会制约性 D、自然约束性11、 “镜中自我”的概念是( B )初次提出的。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12、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 A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13、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 B )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14、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的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D ) 。A、复式角色 B、自致角色 C、实际角色 D、角色丛15、一个人同时担当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16、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17、以下( A )属于次级社会关系。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 、家庭关系C、地缘关系 D、 血缘关系18、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 A )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19、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 B )阶段。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20、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22、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23、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24、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B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25、下列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D ) 。A、同事 B、军人 C、师生 D、儿童游戏群体26、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 B ) 。A、家庭的定义 B、家庭结构 C、家庭作用 D、家庭类型27、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28、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 理论” 。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29、注重对人的管理,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的管理思想属于( B )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现代管理理论30、体现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 ) 。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现代管理理论31、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 C ) 。A、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 B、能更快地实现社会效益 C、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D、能促进工作积极性32、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 D ) 。电大复习资料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33、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 A )最先提出的。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34、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或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35、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B )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36、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 C ) 。A、按人们的主要活动分类 B、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分类 C、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D、按社区地域广狭分类37、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 A ) 。A、血缘和地缘关系 B、血缘和业缘关系 C、地缘和业缘关系 D、人缘和地缘关系38、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 A ) 。A、城市社区 B、农村社区 C、郊区 D、城乡融合区39、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中心的是( D ) 。A、城市社区 B、郊区 C、城乡融合区 D、农村社区40、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 C ) 。A、超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41、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 C ) 。 A、米德 B、库利 C、韦伯 D、托马斯42、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D ) 。A、肉体上消灭 B、财产上全部消灭 C、让其自生自灭 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43、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 ) 。A、专业化的程度 B、社会声望的高低 C、职务 D、报酬的高低44、阶级的本质就是( B ) 。 A、压迫 B、剥削 C、掠夺 D、强权45、产生于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人制的建立的是( A ) 。A、阶级 B、等级 C、种姓 D、阶层46、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 B ) 。A、剩余产品 B、私有制 C、公有制 D、封建制47、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 D ) 。A、阶层 B、等级 C、种姓 D、阶级48、 ( D )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A、1954 B、1949 C、1960 D、195649、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 D )阶层。A、农民阶层 B、工人阶层 C、小资产阶层 D、知识分子阶层50、整合作用是指( 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51、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这种现象称之为( C )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52、社会制度之所以能被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名之曰( B ) 。A、规则系统 B、概念系统 C、组织系统 D、设备系统53、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 C ) 。A、概念系统 B、组织系统 C、规则系统 D、设备系统54、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 C ) 。A、组织系统 B、规则系统 C、实用设备 D、象征性的设备55、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被称为( D ) 。A、制度化冲突 B、制度化逃避 C、制度化建设 D、制度化优先56、提出社会失范的是( C ) 。A、罗斯 B、默顿 C、迪尔凯姆 D、韦伯57、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 “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 ,此为( C )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5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 “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 ,此为( B )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遵从 D、反叛59、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的理论是( A )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60、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 C )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61、 “手段目标”论认为,用新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是( C ) 。电大复习资料A、创新 B、逃避行为 C、反叛 D、形式主义62、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 A ) 。A、社会失范论 B、亚文化群体论 C、标签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论63、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C )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困问题64、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A )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定义 D、环境学定义65、大规模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等严重失衡等现象,是( B )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A、人与环境的关系 B、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 D、价值观念66、劳动者在岗但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或人浮于事,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 D ) 。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就业67、法定年龄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劳动,取得报酬或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 D ) 。A、充分就业 B、不充分就业 C、隐性失业 D、就业68、劳动力找不到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这是( D ) 。A、显性失业 B、不充分就业 C、隐性失业 D、失业69、劳动者在岗但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或人浮于事,这是属于( A ) 。A、隐性失业 B、显性失业 C、就业 D、充分就业70、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为( B ) 。A、绝对贫穷 B、相对贫穷 C、长期贫穷 D、短期贫穷71、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家庭可能陷入( C )状态。A、相对贫穷 B、个案贫穷 C、长期贫穷 D、短期贫穷72、由个别原因造成的特殊的贫穷现象是指( A ) 。A、个案贫穷 B、集体贫穷 C、相对贫穷 D、绝对贫穷73、社会工作是指( A )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B、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工作74、需经过申请与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 B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区服务75、医疗卫生、残疾康复、劳动就业等服务属于( B )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 C、社会救助 D、志愿者服务76、社会保险属于( C ) 。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D、人身、人寿保险77、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 C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经济保障78、1948 年, ( D )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进入成熟阶段。A、美国 B、法国 C、日本 D、英国79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 A ) 。A、维持社会稳定 B、 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C、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D、保障无劳动能力者的生活安全80、依社会工作的( D ) ,社会工作分为个案、团体和社区工作。A、对象 B、定义 C、发展的渊源 D、方法81、社会工作产生于( B )的西方社会。A、19 世纪 30 年代 B、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C、20 世纪中期 D、20 世纪 90 年代82、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C ) 。A、经济的发展 B、物质文明的进步C、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D、政府的足够重视83、20 世纪 4050 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C ) 。A、生物有机体说 B、生物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 D、文化类型说84、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这是( A )的观点。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段说85、世界文化发展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这个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这是( A )观点。A、文化类型说 B、生物有机体说 C、历史三段说 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86、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 D )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87、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 D )发生变动而引起的。A、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88、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 A )A、历史循环论 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 D、社会流动论89、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 C ) 。电大复习资料A、个人流动 B、代际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内流动90、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 C ) 。A、熊彼得 B、帕累托 C、索罗金 D、米勒91、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 B ) 。A、水平流动 B、垂直流动 C、代际流动 D、代内流动92、按流动( C )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流动。A、方向 B、参照物 C、主体 D、涵义93、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 B ) 。A、丁伯根 B、托夫勒 C、佩切伊 D、贝尔94、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 C )A、信息社会论 B、社会趋同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95、社会趋同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 ( B )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96、 “后工业社会”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 ( A )A、贝尔 B、弗兰克 C、泰斯比特 D、达伦道夫97、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 A ) 。A、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综合国力越来越相似 C、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习俗、文化越来越相似D、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相似98、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 ( B )A、社会趋同论 B、依附理论 C、全球发展理论 D、 “后工业社会”论99、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 ( A )A、普雷毕什 B、弗兰克 C、沃勒斯坦 D、丁伯根100、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 C )中的观点。 A、 人类的目标 B、 人类处在转折点 C、 增长的极限 D、 超越浪费的时代101、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 D )的出版。A、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B、 今后 200 年 C、 人类处在转折点 D、 未来社会学二、判断题无备考题,仅提供例题如下:1、科层制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对)2、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的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错)3、韦伯的阶层论从多维度对社会分层进行了研究。 (对)4、阶级划分主要取决于领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 (错)5、越轨就是犯罪。 (错)6、越轨的界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文化、具体的情境中是不同的。(对)7、社会保险包括老年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失业保险等。 (对)8、二十世纪 20-30 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区发展实践。 (对)9、一个人在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代际流动。 (错)10、最早提出社会趋同论的是丁伯根。 (对)三、问答题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2社会学的基本特征: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其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4社会学的功能(意义):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使人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5社会需要的涵义: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6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7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又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电大复习资料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到生产发展资料。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他的理论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之一。马斯洛激励理论强调: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其位置。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的关系:一是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二是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三是高级需要更能持久激励人。四是可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五是并非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可颠倒或超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9社会交往意义:人类离不开交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10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双方需求的互补性。态度的类似性。双方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1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12社会化的内容: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提供角色人选。13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也受社会关系的制约。14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其特征是:初级社会群体是自然形成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这是初级群体最重要的特征。群体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功能: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15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在婚姻缔结过程中,仍存在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独生子女问题;老人赡养问题;离婚问题。16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成员的可替代性强。17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18科层制的主要特征:内部分工且权力和责任明确。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成员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管理人员是专职而非企业所有者。组织内有严格规定和纪律并普遍适用。组织内成员间只是工作关系。19社区构成要素: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共同的社会生活(本质特征) 。有自己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20城市社区的特征: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高密度。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成员的异质性高。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21城市化的动力:工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城乡差别。城市的中心作用。22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城乡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实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农村城市化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23农村社区的特征:居住特征:从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来看,农村社区基本上采取了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产业特征: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社会关系特征: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生活特征: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农村生活的同质性高。农村人的生活特征是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24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电大复习资料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25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财富,即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声望,即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权力,即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26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剩余产品的出现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由于一些集团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其本质是剥削。27社会分层需要论:分层存在于任何社会,能长期存在并发挥一定效能,是基于四个先决条件:组织中有效的角色分配必须有一定分配位置来表现他们担任角色的人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这些角色是自觉地表现自己的。该理论认为,衡量分层位置上的重要性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功能不可替代。另一个是地位联系别人的程度,联系程度越大,重要性越大。28我国消灭剥削阶级的做法:对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采取没收的办法,即没收官僚资本。对于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他们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给广大农民的办法来解决。对于资本家阶级,采取了赎买的政策。29社会制度构成要素:概念系统: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作用的一套理论。规则系统: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如社会的风俗、道德、法律等。组织系统:检查和推动社会制度运行的机构和组织体系,它是社会制度的实体。设备系统:该社会制度正常运行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包括实用设备(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 和象征性的设备。30社会制度的功能: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对社会起整合作用。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31社会制度的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32社会控制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33习俗与道德作用的区别:二者约束力不同。道德的内容较严肃,具有较大约束力,而习俗的约束力相对差些。二者义务感不同。大家按习俗办事, “入乡随俗” ;而道德则不但有顺从心理,而且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义务感。34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区别:二者在产生时间、形成方式上不同。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35 “手段目标”论:默顿提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社会在结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按社会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是对社会要求发生偏离,属于越轨行为。认同文化目标,也遵从制度化手段是遵从。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是创新。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为形式主义。既不认同文化目标,也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是逃避行为。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是反叛。36社会问题的成因: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的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不协调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37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二是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造成人口问题的原因有:政治原因。在“人多热情高,干劲大”的口号下使人口失控。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38我国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39我国人口问题解决的方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矛盾。40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一是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广开就业渠道。三是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四是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41为什么说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加大了社会运行的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问题直接给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造成痛苦。社会问题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42社会保障功能: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发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的反功能:初期使弱势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权利。高福利使人滋生懒汉心理。电大复习资料43社会工作功能: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挖掘受助者潜能,促进其发展;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44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行政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45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方向: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发展社区服务。46社会保障的特点: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主义。47什么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包括老年、医疗、伤残和失业等保险。它具有行政推动、非营利性和社会福利性等特点。48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按照流动的主体可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按流动的方向可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按流动参照物可分为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的流动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和程度。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4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50社会变迁的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它是人类社会变迁的最主要的最原始的因素之一。人口的变动。人口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人口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必然带来影响。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社会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原始因素。51历史循环论:认为社会、历史的活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按着产生、增长、衰落和死亡的历史轨迹循环往复。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就是典型的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的主要理论有:五德终始说、历史三阶段说、生物有机体说、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文化类型说。5220 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1911 年的辛亥革命。1919 年的“五四”运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了延续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53.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城乡社区现代化。群体组织现代化。人的现代化。54. 社会现代化的特征: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必须以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为后盾。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55. 社会趋同论:它是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 1961 年提出。观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两种不同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评价:该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工业化、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只要现代化达到一定水平,就会出现相似的特征。没有看到趋同中也包含不同。56. 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该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57. 如何理解我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追求现代化强国是中国人民的崇高目标。中国现代化早在 20 世纪50 年代就已确定,并在以后逐渐明确为分三步走的战略。现代化战略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三步走的目标和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蓝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学说的体现。人们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个人或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和激励因素。“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较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我们就运用这个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服务。四、分析题无备考题,仅提供例题如下:1、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农民工进城反映了这一现象。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大量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如汹涌的大潮涌入城市。据统计,2006 年我国有流动人口 1.5 亿,其中以农民工为主体。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各大中城市流动。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这样大规模社会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答: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化。社会流动的产生需要相应的社会前提条件:第一、社会的开放程度。电大复习资料一般来说,社会流动的发生于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成正向关系。社会越开放,社会流动就越频繁。社会越自由,社会流动的规模也就越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第二、文化价值观念的开放。人事一个文化的存在,人的行动主要受制于文化的引导,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父母在,不远游” , “叶落归根”等等,而且保守主义的色彩太浓厚,人们过于内敛,不愿意直面竞争,因此社会流动就比较弱小。当今,在全球化的洗礼中,竞争、自由、进去的意识不断强化,所以社会流动明显加剧。第三、社会不平等的存在。所有的社会流动都是力图向上流动,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因此如果一个社会存在社会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想社会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转移。第四、个人因素的影响。社会流动最终需要落脚到社会成员个体。在同样的环境中,有的社会成员乐意流动,而另外一些社会成员不愿意流动。在本案例中,2006 年我国有流动人口 1.5 亿,其中以农民工为主体。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各大中城市流动。这个现象很好的说明了上述问题。由于农村里面资源相对缺乏,农民在农村的劳动收入相对较低,又由于国家的开放政策,所以导致了农民工的频繁流动。2、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当婴儿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除去本能的条件反射以外,不具备任何技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家人的照顾和抚养下,婴儿逐渐学会说话、走路等一系列的生活技能以及与人交往的技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又逐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和谋生的技能等,为社会所接受。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或者“生物人”逐渐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请分析说明,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哪些内容?答: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或者“生物人”逐渐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无论对于格式还是对于社会,社会化都非常重要。它有助于个人更好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正常运作。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导生活技能。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下去,必须掌握两个方面的技能: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婴儿有衣食的需要,但是无衣食的本领,必须依靠成年人的抚养。婴儿必须学会衣食等技能,才能生存下去。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人不能总是依赖他人生活,必须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自谋生路。第二、传递社会文化。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社会化的结果是培养出掌握社会文化并将社会文化传递下去的“社会人” 。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两大类。第三、完善自我观念。一般来讲,完善的自我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以及一系列涉及人事自己的内心活动。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第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社会化的最后结果是位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结合本案例,人是有双重属性的,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主要是通过进行社会化,进行学习上述的社会化内容,才能拥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