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431779 上传时间:2019-12-1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2.4传播理论,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远古的生物进化,到当代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无不涉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它是随着广播、电视、报刊、报纸等传播媒体的发展,逐步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育目标,通过教育媒体,将相应的教育内容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关系密切,可以把传播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现代媒体教育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因此,传播理论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教育传播是从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它是传播理论向教育研究渗透而产生的结果。,2.4.1传播的概念和类型,1、传播的概念传播(communication)原指“通信、传达、联系”之意,后专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远古的生物进化,到当代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无不涉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广义的传播可理解为“大自然中一切信息的传送或交换”,包括植物、动物、机器、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狭义的传播主要指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又分为人的内在传播(或称自我传播)、人与人的传播。,2、传播的类型每个人都可一分为二,成为一个“主我”(I)与另一个“宾我”(Me)的对立统一体。平常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自我思考、自我安慰、自我剖析等,都属于人的内在传播的范畴。而人与人的传播,是指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通常它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1)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和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直接传播主要是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间接传播是以媒体为中介,如电话、电报、电视、书信等进行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目的是:沟通。通过交流,不仅使自己了解别人,也能使别人了解自己,达到相互了解、建立和谐关系的目的。调节。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了解别人对自己的各种反应,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态度,使之符合社会需要。,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组织是一群相互关联的个体的组成,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组织,可以说,没有人能够离开组织而独立生活。传播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组织传播的目的是:与其他组织达成有效的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组织内部成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和睦共处,以共同的行动促进共同的利益。(3)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不是某个人,而是有组织的传播机构,如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播的内容是经专门人员,根据预定的计划编写、设计、制作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运用的媒体有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受众是广大而不确定的人群,包括各种职业、各个阶层、不同文化程度的个体。大众传播的目的,是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或认同传播者的意向。(4)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与其他传播活动相比,教育传播具有以下特点。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活动。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规定的。受众的特定性。媒体和传播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充分发挥口语和形体语言的作用,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等做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网络传播若以媒体分类,现代传播又可分为书刊传播、电话传播、电报传播、广播传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进行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既是对传统传播的一种继承,又具有以下自身的特征。传播的数字化。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速数据传递系统,只传递0和1的数字。传播的互动性。网络公众通过BBS论坛、QQ聊天室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实现即时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传播的快捷性。网络传播省略了传统媒体的印刷、制作、运输、发行等中间环节,发布的信息能在瞬间传递给受众,而且网络传播的内容可以方便地实时刷新,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信息的大容量。互联网络实现了在线资源共享,任何资料库内的信息资源只要联网,都可以成为公众的共享资源。检索的便利性。利用搜索引擎或新闻站点等多种检索方式,可以快速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媒体的综合性。网络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综合为一体,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信息的再生性。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可以复制或打印,成为个人信息。传播的开放性。网络的开放性体现在传播对象的平等性和传播范围的广阔性。传播的选择性。网络传播的网站众多,内容丰富且分工精细,网民选择范围极为宽广,每位网民都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网站。,2.4.2传播过程与模式,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送和交换的复杂过程。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都毫不例外地把传播过程分解成若干个要素,然后用一定方式去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研究传播过程的模式。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1.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模式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模式如图1所示,是传播理论研究中描述传播行为的一种简便方法,称为“5”模式,它通过回答五个问题来描述传播行为:谁(Who)、说什么(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向谁说(To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图1拉斯威尔的传播模式拉斯威尔传播理论明确地说明了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以及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传播的基本理论。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地应用。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什么去传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拉斯威尔“5”模式,主要是发挥传者(教师)、受者(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和组合适合教育内容的现代教育媒体,通过这些媒体将信息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受者,并通过实践检验或证明其产生的效果,因此该模式对指导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作用。,2.香农韦弗的传播理论模式1949年,传播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数学家香农和韦弗,从电话、电报的传播模式出发,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其传播模式如图2所示。图2香农韦弗传播模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信源”,即传者,把要提供的信息经过“编码”,即转变成某种符号,如声音、文字、图片、图像等,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体传出。“信宿”即受者,接收这些经过“译码”(即解释符号)的信息符号。有效的信息传播需要传者的经验与受者的经验有一部分重叠,否则受者难以理解或正确认识。并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有环境的干扰,或受者在处理收到的信息时会有反应,这种反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给传者,传者根据反馈的情况重新设计或修改传播内容,使之更适合受者的需要,以提高传播效果。香农韦弗的传播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传播过程中引入了“反馈原理”。应用这一模式可以用来解释教学过程。首先,这一模式指出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信源就是教师;信宿就是学生;第三个要素是信息即教学内容;信道是指第四个要素即通道与媒体。其次,这一模式说明了师生之间信息传播的过程。图中的“编码”、“信道”、“译码”、“干扰”、“反馈”以及一些箭头符号,是用来描述这一过程的。为了便于理解,分成几个环节来具体说明。1)编码上文已经讲过,教学信息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这种状态的信息是无法传递的,必须转换成符号,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才能传送出去让对方接受。当然,这些符号必须能表达信息的内容,必须是双方都相认的。在运用符号表达信息内容时,需要对符号加以编排和组合,这就是“编码”的意思。在图2中,来自信源的信息经过编码转换成信号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把要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编码转换成文字、语言符号的环节。不经过这个环节,教学信息无法传递。,2)记录、储存、传送教师经过编码将信息转换成符号系列,然后通过记录、储存并传送给学生,这就是图中的信道(即通道与媒体)传送信号的环节。例如书本,就是把文字符号系列记录并储存起来,再通过光波传送到学生的视觉器官;电视录像,是把音像符号转换成电磁信号记录并储存起来,然后通过录像设备把电磁信号还原成音像符号传送到学生的视听觉器官。没有记录、储存、传送这一环节,教学信息转换成的符号就送不到学生那里。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即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种种原因,学生没有听到(或听不清楚)、没有看到(或看不清楚)教师传送过来的符号,这就是图2-5中所示信道所受的“干扰”。干扰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教师讲话声音过低,教师身体遮住了学生的视线,转移学生注意力的一些事件,学生思想开小差等,都可以说是干扰。如何排除有害的干扰,利用有益的干扰,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3)感受、译码教师传送给学生的符号,首先要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感受并接受下来,然后再通过头脑的加工,“译出”符号表达的信息内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认识,这才能说获得了信息。图2-5中,信号通过译码转换成信息为信宿所获得,就是指这一环节。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就难以通过这一环节。4)反馈“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系统将输送出去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产生的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作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和译码后其(学习的)结果(通过提问、测试或学生的表情等反应)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信息传递的速度、方法,也可通过认可、表扬、指正等方式指导学生顺利地获得信息。反馈这一环节,现在被普遍认为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没有反馈,就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香农的模式,主要在于选择、制作适合表达和传播相应教育信息的现代教育媒体,掌握师生经验的重叠范围,及时分析来自各种渠道的反馈信息,以取得教育的,贝罗传播模式贝罗(DBerlo)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如图:,(1)信源和编码者研究信源和编码者,需要考虑他们的传播技术、态度、知识水平、所处的社会系统及自身的文化背景等。传播技术:信源与编码者不论以说话或写作来传播,必须讲究传播的方式,才能保持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传播技术包括有语言(如语言的清晰和说话的技巧)、文字(如文字写作的技巧)、思想(如思维周密)、手势(如动作自然)、及表情(如逼真)等。态度:传播者是否喜爱传播的主题?是否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对受传者是否有足够的了解?知识:传播者对传播的内容是否彻底了解?是否有丰富的知识?社会系统:传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与威信如何?文化:传播者的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怎样?(2)受传者与译码者信源、编码者与译码者、受传者,虽然在传播过程的两端,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信源传播者可以变为受传者,受传者也可以变为传播者信源。所以影响受传者与译码者的因素与传播者、编码者相同,也是: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系统与文化诸项。(3)信息影响信息的因素有如下几项:符号:包括有语言、文字、图像与音乐等。内容:为达到其传播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包括信息的成分与结构。处理:“传播者”对选择及安排符号和内容所做的种种决定。通道:传播信息的各种工具,如各种感觉器官,载送信息的声、光、空气、电波、报纸、杂志、播音、电影、电视、电话、唱片、图画、图表等等。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内容、符号及处理方式,均会影响通道的选择。如哪些信息适合于语言传送?哪些信息适合于视觉方式传送?哪些信息适合于触觉、嗅觉、味觉方式传送?贝罗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用于研究和解释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如S-M-C-R相当于教师课业手段学生。我们还可以以其揭示的条件为依据,联系实际传播场合及要素的具体情况,预测教育传播的效果,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4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德国的鲍尔海曼与赫尔马弗朗克提出了一个课堂教学系统的六维空间结构模式。整个六维坐标系表示出影响课堂教学的六大因素,它们是:B教学系统怎样施教?L用什么教材施教?M用什么教学媒体施教?P对谁施教?S在什么情况下(环境)施教?Z为什么(目的)施教?这一模式明确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六大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互相制约构成教学传播过程。教学过程要同时重视这六大要素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模式简单明了,清晰表明了教学系统有六个重要变量,适当控制这六大要素才能优化教学过程。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未能表示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2.4.3教育传播,1、教育传播要素在教育传播中,构成传播系统的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通道、环境等。(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传播系统中具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要素,是系统中教育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控制者,如学校中的教师、社团中的指导者、学生家长等。学校中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发送教育信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这一名称并不局限于上讲台的教师,还应包括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等,而且在特定条件下,教学机器也可以成为教师,即“电子教师”。在教育传播活动中,教师起着“关人”的作用,传播什么内容,利用什么媒体,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能实现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体目标,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诸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而要完成这一重任,教师必须做好设计、组织、传递、评价等工作。(2)教育信息信息是教育传播系统的主要要素之一,是指以物理形式出现的教育信息。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了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递、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在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主要的信息是教学目标信息、预测学生信息、教师传送信息、实践教学信息、家庭教育信息、大众传媒信息、人际交往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和学生反馈信息等。信息是抽象的,当它被某种符号表征出来才是具体的。表征教育信息的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语言符号包括自然语言(如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和人工语言(如专业符号语言、计算机程序语言等),具有抽象性、有限性等特征。非语言符号包括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像符号、目视符号等,具有形象性、普遍性、重要性、多维性、整体性等特征。在教育传播过程中,语言符号擅长于描述事实与知识,而非语言符号则擅长于表达态度和感情。合理运用各类传播符号,组成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传播活动,是提高教育传播效率的有效措施。,(3)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对象,一般说就是接收教育信息的学生。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作为受者的学生,他首先要接收传播信号,如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视听其它多种教学媒体,视听大众传播媒体,参加教学实践与社会活动等等。然后,要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储存,即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再将这些符号和已有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得到符号的信息本义。但在教育传播系统运行过程中,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接收并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主动地接受教育信息,甚至是有选择地去接收与理解教育信息。在信息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可概括为目标性行为、主动性行为和选择性行为。目标性行为是学生区别于一般大众传播中的受者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接受教育信息要按培养目标规定,学生的传播行为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学生的主动性行为是指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学生的选择性行为包括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学生接受传播之前、已经有了自己本身的一定经历、兴趣爱好,并且对事情、观念有一定看法,因此当遇到不同于自己看法的传播时,往往会误解、曲解这种传播内容。(4)媒体和通道在教育传播通道中,教育传播媒体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教育传播媒体就是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各种教育、教学材料,如标本、直观教具、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课件等等,都属于教育传播媒体。承载教育信息的所有物质形式都必须是能为师生双方的感官所能感受到,这样才能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信息联系。教育传播通道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教育信息只有经过一定的通道,才能完成传递任务,达到教育传播的目的。按传递的信号形式来分,通道包括图像通道、声音通道和文字通道。所谓教育传播通道,就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它的组成要素有各种教育媒体、教学环境、人的感觉器官、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方式。通道也包括由一方传送到另一方所建立的联系方式。师生间面对面地进行教学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古老的联系方式。目前,除了印刷技术、光学影像技术外,通信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已为教育传播系统广泛采用,成为师生间重要的联系方式。,(5)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环境是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内容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各种自然物、人工物等等,都是教育传播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影响较大较直接的有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社会信息、人际关系、校风、班风、电、光、声、色等。良好的教育传播环境能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产生促进作用:(1)扩大教师采集和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2)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3)使教师有可能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传播活动;(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与学生接触、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同样,适宜的教育传播环境也能对学生的认知行为产生作用:(1)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2、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根据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传者的关系,可将教育传播分为以下方式:(1)自学传播自学传播是指没有专职教师当面传授的一种教育传播方式。自学者自定学习目标,从四周可能的环境中寻找合适的教师替身。平常较多的是选择自学的教材,即根据学习要求选购相应的书籍、录音带、录像带和CAI课件等学习材料,自定步调学习。自学传播与自我传播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教育传播的一种方式,传者不是本人,而是学习材料。比如自学者看的书,即起传者的作用。自我传播则是集传者与受传者于一身,是主我和宾我的信息交流。(2)个别传播教育传播最早的时候即采取这种方式,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单独面授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教育传播方式。尽管这种教育传播方式相当古老,但因为它的效果显著而沿用至今。现在则可以通过传播手段进行,例如在语言实验室中教师利用主控台设备与隔音座上的学生单独通话讲授。目前国外开展的电话教学也可纳入这一范围。个别传播与人际传播比较,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是不同的个体,并能即时得到反馈等等。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个别教育传播具有明确的目标,例如讲清一个原理,教会一种方法或技术等等,教育信息流的流向倾斜于受传者,而且这个传播过程隶属更大的一个教育传播系统范围(例如学校教育传播系统),它的目标是那个大系统目标的一部分。而人际传播则可能具有各种不同的目标,例如朋友之间的交谈可以是各有所思,各有所求。,(3)课堂传播课堂传播是当前学校普遍采用的教育传播方式,学生的学习主要依据课本和教师的语言讲解,亦即是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符号进行。这种传播方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但由于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若将课堂传播与组织传播比较,则它是一种不完备的组织传播形式。因为组织传播是组织内的成员与成员、本组织与其他组织间的信息互动,它包括过程、信息、网络、相互依赖和环境五个因素。也就是说,在一个组织中,信息传递方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加上横向传递,构成一个信息流动网络,成员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同时与组织之外的环境也发生信息互动关系。课堂传播中虽然也有教育信息的沟通过程,但是一般说来,其沟通程度较差,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至于传播的网络、相互依赖和环境等因素,则更不完备。目前,在课堂上,一般总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就是说自上而下的信息灌输是大量的,而学生提问、争辩则是极少的,至于学生之间横向交流在课堂上常常是被制止的,这样就造成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4)远程传播远程传播是非面对面的传播活动,例如函授、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等。这种教育传播方式随着广播、电视、录像、卫星广播、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通信传播和控制手段的推广而逐步得到普及,但还需要适当的辅导与之相配合。如果将远程传播和大众传播加以比较的话,除了前者具有严格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形式之外,两者是十分接近,甚至无法分清。比如大众传播中的教学节目,科普常识的广播等等,虽然未将受众严密地组织起来,也不进行考试,但作为系列教学节目常常可为在校学生或自学者提供十分有用的教学信息。在开展远程教育传播方面,特别是在举办电大、广播学校、网络学院等方面,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执行主任林古布塞博士指出“在诸如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交互式系统这样的专业领域里,美国有许多东西可供借鉴,而中国则在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公共教育方面有不少地方值得美国学习。”,3、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通过信息的控制,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通道传送;接收与解释;评价与反馈;调整再传送。(1)确定教育传播信息教育传播过程的第步是确定传送的教育信息,传送什么信息,要依据教育目的和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般来说,课程的文字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通常都体现了要传送的教育信息。因此,在这传播阶段,教育者要认真钻研文字教材,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将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并确定每个知识点对学习者要达到的学习水平。(2)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要传送的信息,实质就是编码的过程。某种信息该用何种符号和信号的媒体去呈现或传送,是个复杂的问题要用一套理论与方法去指导。一般来说,一是选择的媒体能准确地呈现信息内容;二是选用的媒体符合学习者的经验与知识水平,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三是选用的媒体容易取得,需付出的代价较少,却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依据这些原则,教育者应在分析教育信息和教育对象的基础上,首先在现有的媒体中去选择合适的,其次是去购置,最后是自行设计和编制新的教育传播媒体。,(3)通道传送在这阶段,教育传播通道通过教育媒体传送出信号,也称施教阶段。在这里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号要传递多远,多大范围。如课堂教学传播,教学对象是几十至几百人,范围是在几十至几百米之间;至于远距离教育传播,则要将信号传到几百甚至几千公里之外,受教育的对象可以有千千万万之多。因此,要根据信号的传送要求,选好传送通道,保证信号的传送质量。二是信息内容的先后传送顺序问题。在任何课堂教学传播中,每一节课,从开始至结束,教师何时口语传播,何时利用幻灯媒体,何时利用电视媒体,要遵循课程的教学结构;在远距离教学传播过程中,无任用广播、电视媒体,还是寄发印刷媒体,也有个学习的先后顺序。因此,在通道传送前,教育者必须做好每次传送的结构设计,在通道传送时,有步骤地按照教学结构方案去传送信号。通道传送应尽量减少各种干扰,确保传送信号的质量。(4)接收与解释在这一阶段,受教育者接收信号并将它解释为信息意义,也就是信息译码阶段。受教育者首先通过视、听、触等感觉器官接收传来的信号,信号对感官的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至中枢神经,通过分析将它转换为相应的符号,然后,受教育者依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并将它储存在大脑中。(5)评价与反馈受教育者接收信号解释信息之后,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能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方法很多,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堂作业,以及阶段性的考试等。评价的结果是教育传播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反馈信息。(6)调整再传送通过掌握的反馈信息与预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发现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再次调整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教育传送通道,进行再次传播。如在课堂提问时发现问题,即时调整传播;在课后作业、考试中发现问题,可进行集体或个别辅导;在远距离教学的作业中发现问题,可以补发辅导资料,或者可能时集中在一处作面对面的辅导等。,4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教育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教育传播效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传播过程完成之后,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教学效率、教育规模等。研究发现,教育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须遵循一些原理或规律,其中利用媒体进行传播的几个主要原理为:(1)共同经验原理教育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交换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一方面,对学生缺乏直接经验的事物,要利用直观的教育媒体帮助学生获得间接的经验;另一方面,教育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2)抽象层次原理抽象层次高的符号,能简明地表达更多的具体意义。但抽象层次越高,理解便越难,引起误会的机会也越大。所以,在教育传播中,各种信息符号的抽象程度必须掌握在学生能明白的范围内,并且要在这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下移动。(3)重复作用原理重复作用是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复呈现。如在几个不同的场合下接触某个外语生词,以达到长时记忆。二是将一个概念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如同时或先后用文字、声音、图像去呈现某一概念,以加深理解。(4)信息来源原理有权威、有信誉的人说的话,容易为对方所接受。资料来源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因此,在教育传播中,作为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之一的教师,应树立为学生认可的形象与权威。所用的教材与教学软件,其内容来源应该正确、真实、可靠,10070321罗慧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